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網感」能否拯救國產青春影視劇

「網感」能否拯救國產青春影視劇

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青春的》劇照

戲劇大師關漢卿寫有一段曲牌名為「剔銀燈」的唱詞:「寂寞空齋,清秋院宇,瀟洒閑庭幽戶。檻內芳菲,黃花開遍,將近登高時序。無情緒,憔悴得身軀,有誰抬舉?」在當下,院線電影、電視劇、網路大電影(以下簡稱「網大」)、網劇大概都存在「有誰抬舉」的問題。

校園影視劇正當紅

阿里巴巴影業總裁張強認為,從目前的市場反饋來看,觀眾對電影的期待和要求越來越高,完全依靠特效製造感官刺激的電影已經越來越難得到認可,觀眾對這樣的電影已經產生了審美疲勞,即使好萊塢英雄大片也不例外。與張強的觀點遙相呼應的是2015年票房的低迷。暑期檔一陣低迷過後,2015年 8月票房以22.8億元收官,較2014年下跌11.5億元,同比下降33%,2015年國慶檔前三天也較前年累計縮水8600萬元。「網大」的情況也不好,80%以上的「網大」都賠錢。

整個影視市場走下坡路,也許能讓市場趨於理性,「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這未嘗不是件好事。其中為近年良好票房收益立下了汗馬功勞的校園青春影視劇(院線、網劇),可謂一個好的樣本。以2013-2014年的青春影視發展為例,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內,青春片的累計票房已突破40億元,如果再算上《北京愛情故事》《閨蜜》《微愛》等涉及校園青春內容的影片票房收入的話,票房則遠在50億元之上。

近期的校園青春影視劇「檻內芳菲,黃花開遍」,常常包含四類故事:一是對過去歲月和情懷的重構,比如《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公園裡的腳踏船、晚會上演唱的李克勤的《紅日》,電影《同桌的你》對「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北約轟炸」這一歷史事件的「再現」。在電商和網路營銷大行其道的時代,它們代表對受眾或用戶的心理認同。二是描繪當下骨感的現實和個體境遇的無奈,比如《中國合伙人》這部電影主角之一的成冬青常以失敗者面目出現,總被叫做 「土鱉」。三是描繪青年一代對權威的反抗,《我的少女時代》以溫和的視角來觀察年輕衝動的學生與作為校規「執法者」教導主任之間的摩擦。四是對夢想的追求,比如《少年班》電影中,青年夢想被安放在人生信條的最高位置上。

簡而言之,近年的校園青春影視劇,突破「懷舊」的單一主題轉而尋求多視角的青年文化表達。雖然青年文化並不能成為社會主流文化,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青年人藉助互聯網獲得了社會「話語權」,併產生了一定影響力。如今「85後」「90後」逐漸變成主流觀眾,他們作為真正的網生一代,對網路的需求巨大,也習慣於智能終端的使用。2016年院線電影票房縮水,72%的衛視收視率下滑。與此相反,視頻網站2016年7月劇流量逆勢增長42.6%,網路綜藝播放量跨越5億元大關,「網生代」的文化消費時代已然來臨。眾所周知,按照電影藝術創作的慣例,創造者在選擇內容的時候歷來更重視主流審美人群的接受度,因此前兩年適用於網路影視的「網感」,目前已經波及院線電影、電視劇。當下的影視圈,「網感」成了備受熱議的詞語。不僅網路大電影、網路劇要提「網感」,連電視台購買電視劇也要求有「網感」。在2015年第39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上,導演王晶曾放言,院線電影終將被網路電影所取代。就算如王晶後來所說,這個替代的時間或許要10-15年。如何從「網感」體驗出發,打開青年文化更為廣闊的認知空間?值得院線電影、電視劇、「網大」、網劇的製作團隊認真研究。

2015年由高曉松監製、電影和網劇聯動上映的《睡在我上鋪的兄弟》,被觀眾批評無「網感」,裡面的青春不是當下他們的青春,最終電影和網劇都反響一般。

電影《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劇照

何為「網感」?

「網感」曾被一些業內人士稱之為偽命題。的確,「網感」確實是只可自我體驗而又無法準確描述的存在。筆者當年讀大學時問英語老師讀英文版原著有沒有用,老師認為有用,可以培養語感。去年筆者朋友家的孩子在某知名的英語補習機構學習後,英語成績並不見提升,朋友向補習老師請教原因,回答是這孩子語感不強。「網感」屬於同一狀況,說它沒有,又很重要;說它有,旁人又說不確切。

從字面上講,「網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對網路受眾的情緒感知能力。一些新媒體、數字營銷方面的招聘,對應聘者的要求就有「網感好」,這是指對當下網路熱點能及時捕捉,善於發現互聯網變化的能力。而我們這裡說的「網感」,更多的是院線電影、電視劇、網大、網劇的製作團隊以受眾或用戶為中心,在細節上洞悉他們的需求,讓作品與受眾或用戶產生關聯,能讓觀眾產生較強的代入感。

《人民文學》雜誌從2010年開設「非虛構」寫作欄目以來,「非虛構」儼然成為文壇的一個熱詞。就像「非虛構」寫作與「虛構」並不完全對立一樣,「網感」與傳統媒體的特徵也並非水火不容。在2016年2月27日的全國電視劇行業年會上,廣電總局網路視聽節目管理司司長羅建輝指出:「線上線下標準統一,電視不能播什麼,網路也不行。」涉及暴力色情、封建迷信之類的影視劇,就算有「網感」,也不能拍。

「網感」一詞的提出者已經不可考。在這個加速度運轉的影視劇市場,時間會提醒我們一切都在快速發生變化。甚至包括「網感」一詞。過去也許只有「網大」、網劇會經常提到它,不過幾年的發展時間,院線電影、電視劇也開始重視它。

「網感」問題如何體現在校園青春影視劇中?

當下,有的編劇團隊在構思劇本的時候,就開始思考如何觸發觀眾參與度,甚至想像影視作品播出時,哪些情節會引發觀眾吐槽,發布希么樣的「彈幕」。過去,對劇情的即興討論僅限於一起看電視的家庭成員之間。現在隨著觀劇模式和評論模式發生改變,更多的評論可能出現在微博和「彈幕」這樣的網路社交空間。「不怕被吐槽,就怕沒回應」成了影視劇製作班底的常態思維。

網路劇《最好的我們》被稱為2016年上半年評價最好的一部校園青春劇,是一部「網感」氣息十足的網劇。它講述了高中生耿耿和同桌余淮以及一群好友一同成長的故事。筆者在網上搜索發現,該劇觀眾群體年齡範圍較廣,多數是高中生、大學生,觀眾群里也有初中生和有孩子的年輕媽媽。評論除了對整個劇情進行評價外,甚至精確到對劇中某一個情節,或演員的一個神態、一件道具的熱議。

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更是讓大家意識到,有「網感」的影片太容易賺錢了。2016年,郭敬明在談到《爵跡》的票房時表示,這次不是沖著賺錢去的,否則不如拍《小時代5》,又快又省,投資又少,賺得又快。《小時代》一口氣拍了四部,雖然劇情空洞,演員演技台詞不佳,但是依然相當火爆。一些專業人士甚至總結出「網感」的「十三點」理論,認為有「網感」的戲需要戳中觀眾的淚點、笑點、槽點、萌點、雷點、痛點等13個要點。

而有的編劇、製片人並不認可一味迎合「網感」的做法,他們覺得「網感」就是受眾或用戶群體豐富的個性化延伸,需要滿足個性化的審美需要和提供豐富的討論空間。比如2016年,幾乎想靠「鮮肉」火起來的大製作電影電視劇效果都沒有以前那麼叫好了。2016暑期的口碑黑馬被網劇《一起同過窗》奪得,這部劇「無名導、無大牌、非IP」,屬於「自來水」(免費水軍)大劇,因為呈現出貼近時下大學生活的校園百態,獲得了較多讚譽。其主創坦言,在創作階段,對「網感」的考慮不多,反而對劇中的台詞創作下了功夫。導演兼編劇畢鑫業為「90後」,主演也是「90後」,他們所呈現的就是他們真實的生活,觀眾能找到共鳴和認同就不奇怪了。

電影《同桌的你》劇照

校園青春影視劇「網感」問題有兩種傾向

一是延續和發揮懷舊敘事的效果,關注的是「過去時」。比如,《夏洛特煩惱》講述了一個遭遇中年危機的男人回頭尋找昔日心中真愛的故事,夏洛是現實中需要靠老婆供養的「軟飯男」,只有在夢境中,他回到了過去的高中校園,打了侮辱過自己的老師,追到了自己的「女神」,由於「女神」的背叛,讓他認識到現實中的老婆才是自己的真愛,於是醒來,與現實和解,皆大歡喜。《夏洛特煩惱》是由開心麻花團隊打造出的精品,它的「網感」特徵在於貼近生活,娛樂性強。影片顯然在構造喜劇氛圍,它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不排斥用輕鬆的方式講述沉重的情感道理。

二是基於當下大、中學生的成長,探索青春文化,關注的是「現在時」。當下的校園青春題材與以往的青春題材存在較大差別,後者更注重影視的教育性和藝術性,而現在在商業美學的主導下,更多注重影片文本與現實的契合度。比如文章導演的《陸垚知馬俐》影片中,陸垚在上大學時重逢幼兒園同學馬俐,心存好感,可惜他表白太慢,總是被人搶先一步。影片開頭就交代了一個細節,幼兒園時期的陸垚因為在幼兒園尿床,害得他們小組沒能得到小紅花,馬俐將自己扎頭髮的橡皮筋送給陸垚,告訴他睡覺時用它捆著就不會尿床了。筆者覺得這不只是個愛情故事,它更像是一個沒有受到良好性健康教育的男孩的成長故事。金牌編劇、製作人於正認為:「我們的電視劇分兩類,一種是人類的共性,一種是個性,『網感』就是個性。」

2014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21 版刊載了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張慧瑜的評論文章《青春片需要多種可能性》,指出當時的青春片「幾乎都訴諸單一的『懷舊』,不管是《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對20世紀90年代大學校園的追憶,還是《匆匆那年》對2000年前後中學校園的唯美展現,都力圖喚起觀眾對逝去的青春年華的懷念。這些剛剛成年或進入中年的青春回想多少顯得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味道」;並進而指出青春片中體現的狹隘視角,因而號召要「走出封閉的、夢幻般的校園想像,在更廣闊的世界中磨練青年的心智和視野,尋找和實現新的人生可能。」

該作者在結尾處說的「青春題材電影應該敢於『冒犯』觀眾,在造夢的過程中刺痛、鼓舞、開悟,讓青春綻放出多彩的夢想。」他揭示了我們對待「網感」問題的新思考:「網感」不僅僅是一味迎合,它應該具有超越和引領的功能。

電視劇《花千骨》編劇饒俊也說:「我覺得『網感』是說,網劇不一定要求所講故事中規中矩。」

青春影視劇要走的路還很長

影評人曹榮榮認為,青春片的文化產品屬性使其製作形成了雙驅動格局,即資本從表層驅動了影片製作的市場導向,而潛在觀眾從深層驅動了影片內容構成的大眾化、娛樂化。其實,影視劇作為文化產品,天然具有「來源於生活,又觸及生活靈魂,推動發展」的功能。

近年來的校園青春片,集中將「懷舊」作為敘事特徵成為這一類型電影的票房保證。這種現象已經受到了來自主流話語的一致批評,比如《人民日報》就有評論文章指出:「首先,國產青春片創作在表現內容上過於狹窄……其次,對於目前主要走商業類型片模式的國產青春片而言,在敘事方面過於混亂和散淡……再次,目前的青春片在價值觀層面缺乏正確的『道德前提』……另外,對於青春片尤其是商業化的青春片來說,很重要的一個升華性的主題『成長』在暑期檔的國產青春片中亦是嚴重缺失……」

當下的一些校園青春影視劇都在探索,超越迎合觀眾的「網感」劇(「新網感劇」)。當然這個「新」不是指「時間上出現得晚」,只要滿足了「網感」第一要素——創新,它就是「新」的。

比如海南大學618劇組2014年出品的微電影《失控》,就是一部挑戰超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它將鏡頭對準了愛父母、卻不善於與父母溝通的青年人。影片講述了一個性格自閉的單親家庭女孩杜墨凝,發現自己可以通過撥快手錶來跳過不想經歷的時間,於是不斷以此逃避讓她感到無聊生活的故事。杜墨凝意外將手錶撥斷來到一年後,發現自己的母親去世,使她最終明白,生活無法逃避,被愛和所愛都要珍惜。

這是一部沒有太多電影製作經驗的年輕人拍攝的微電影。遺憾的是,它包含的「網感」問題卻並沒受到注意。孩子對父母的愛,表現這種內容的電影並不多,無疑在內容上是對校園青春題材的一大拓展。

同樣既有積極導向,又符合年輕觀眾「熱血、積極」興趣的電視劇《旋風少女》,作為青春題材劇目,獲得了第28屆金鷹獎優秀電視劇獎。劇中女主角戚百草堅強、拼博、不輕言放棄的精神令人印象深刻。新一代的中國元武道選手勵精圖治,爭得了榮譽,它一方面包含了少年強則國強的意味,一方面也指向了超越過去「小鮮肉」模式的「網感」問題。所以,「網感」的指向是隨著時間的變化有所不同。

隨著對「網感」問題的更多思考,校園青春片開始注意傳遞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價值觀。近期比較受關注的是芒果娛樂籌拍的三部校園青春題材劇目:《我們的少年時代》《進擊吧閃電》《浪花一朵朵》,還有北京世紀東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游泳先生》等。其中,《我們的少年時代》與棒球運動有關、《進擊吧閃電》與擊劍運動有關、《浪花一朵朵》與游泳運動有關,這些劇將青春與體育競技聯繫在一起,拓寬了青春劇的類型,講述新的青春拼搏故事以啟蒙青年。

如上所述,校園青春劇中的「網感」問題不是一成不變的。目前,國內的校園青春劇對現實問題關注得遠遠不夠,例如韓國的校園青春劇《學校2015》中涉及的校園欺凌問題在國內的影視劇中幾乎並未涉及過。國產青春影視劇無論是從題材還是「網感」問題上,所要走的路還很長。

【版面編輯:李克亮】

【微信編輯:田野】

文化月刊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管

中國文化傳媒集團 主辦

微信名稱:文化月刊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月刊雜誌 的精彩文章:

「活」起來,「動」起來:文化文物單位各施奇招
民間手工藝:換新設計「玩」現代

TAG:文化月刊雜誌 |

您可能感興趣

《三國機密》劉平的仁愛治國能否感染郭嘉?
崔永元能否成為撼動中國電影市場的槓桿?
《家有兒女初長成》能否挽救國產情景喜劇?這六大主創實力不凡
假如康熙面對八國聯軍,能否力挽狂瀾,拯救大清
樂視三次換帥!劉淑青主導殺回互聯網電視,能否重現往日雄風?
美國隊長能否擊敗神奇女俠?漫威影迷:美國隊長跟誰都能平手!
輸歐受阻,中國市場能否為美國龍蝦兜底?
東方雄獅的咆哮:中國導彈武器系統能否靠得住?真相讓國人安心了
能否替代傳統電視?酷樂視「百英寸智能投影」體驗
愛國者能否脫身,追劇黨如何脫坑
中國電影創造力能否「借船出海」?如何才能自救
鄭爽急轉型加盟《青春斗》,偶像劇女主挑戰正劇能否成功?
今年暑期,國產動畫電影能否帶來新驚喜?
牛排屆的「愛馬仕」,能否跨越國界打動中國食客?
倘若當初亞歷山大東徵兵犯中國,戰國群雄能否匹敵?
國家隊男乒主教練再換人!劉國梁賜他重任,能否拯救國乒男隊!
德國空軍欲解鎖颱風戰機終極技能 能否成行 得看他國臉色
又一超新星率中國女排復仇韓國隊,她能否成為袁心玥接班人?
vivo華為要進軍智能電視?能否攪動電視市場
互聯網咖啡能否攪動「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