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他足行萬里,讀書萬卷,一生臨證未曾清閑 | 大醫精誠

他足行萬里,讀書萬卷,一生臨證未曾清閑 | 大醫精誠

憶陳鼎三先生



江爾遜口述,張斯特整理




[陳鼎三小傳]


陳鼎三(1974~196O),字宗錡,四川樂山人。


十五歲從文學醫,後拜師於邑之宿醫陳穎川。


陳老潛心歧黃,嗜書如命,不僅能背誦四大經典著作原文(其中《內經》是重要篇章),且能背誦一些名家的注釋;博覽群書,兼收並蓄,雖特別推崇仲景學說,亦喜用漢以後醫家的獨特經驗。


臨證識精膽大,刻意求工,以救治傷寒壞證,逆證名噪遐邇。


壯年以後,熱心於醫學教育,誨人不倦,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具有真才實學的地方名醫。


著有《醫學探源》六卷(郭老沫若親筆署面)、《中國醫學常識》、《心腹諸痛論》、《柴胡集解》等。




先帥陳鼎三世居蘇稽鎮,其父陳光先乃外科名醫,尤精於治療疔毒及刀傷。陳氏兄弟六人,他居第五,雖自幼聰穎好學,然稟賦不足,體弱多病。十五、六歲時,父令其改研歧黃之術,以期自醫。初由其父指示門徑,後拜師於邑中名醫陳穎川先生。穎川醫道甚高而秘不示人,因其子好中醫外科,遂與陳光先易子而教,相約務傳醫之精要。自是陳老潛心於方書,終身不輟。




多讀還須善悟


先師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認為一本書,只讀一遍,其真正價值是不可能理解透徹的,往往很多地方會被忽略過去,如果忽略的地方恰好是全書的精華所在,那就太可惜了。


特別是對經典著作及各家各派的代表著作反覆精讀,乃是古往今來有所建樹的醫家卓有成效的途徑之一。




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


對經過千百年流傳下來的醫典精品,就應該認真讀,重點讀、細讀、精讀。


在對醫籍的博覽上,每得一醫書,便如獲一珍寶,必廢寢忘餐,讀然後快。


如此數十年如一日,上至《內》、《難》、《本經》、《傷寒》、《金匱》以及晉唐以後各家學說,下至明、清醫家及近代醫林著作,莫不博覽精研,頗具心得。




陳老主張背誦一些經典著作和經典條文,他能全文背誦《傷寒》、《金匱》、《本經》、《溫病條辨》及許多重要注家之注。


對《內經》的重要篇章皆能大段背誦,對注家更是如數家珍。

所以,對學生和同道們講解病機時,廣徵博引,令人嘆服。


中年以後,據自己歷年來的體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不可囿於背誦,但又不可不背誦,應該有重點的背誦。


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晉書·杜預傳》)。


為此,他鉤玄勒要地整理出《醫學探源》一書,用以授徒,其中就包含這個意思。



陳老為什麼主張背誦呢?




他認為臨床經驗用文字表現很難全面,而讀書人對同樣的文字之理解,又會受到文化水平、臨床經驗、閱歷、判斷力和想像力等種種因素的影響。


因此,要還原到作者所需要用文字表達的實際情況,其準確性就比較差。


我們根本不可能走到已經作古的前輩名家面前,由他們通過實際病例講解總結成文字的東西,既無名師親授的可能,那麼就只有通過精讀,反覆讀,以至背誦,再在臨床上去反覆揣摩,從中悟出真諦,這是其一。



其二,經典著作中的條文,乃是從無數病例中總結出來的具有規律性的東西,也就是俗話所說萬變不離其宗之宗。


記住它,背誦它,就能在臨床上觸發思緒,吃透精神,從熟生巧,別出心裁。


先師常引朱熹語: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並認為所謂精思,其中包含善悟,不從中悟出些道理來,又何能謂之精思呢?


古往今來,善於而且能夠背書者不乏其人,但要學而有成,還必須善悟,不然只能成為蛀書蟲。




基於上述思想,先師教育我們讀經典著作要注意三點:


①原文是作者的思想,註解是注家的體會,讀注能增加判斷力和想像力,也就是說能增強悟性,要從這種意義去讀注,


②不要死摳字眼,要首尾相顧去讀,方能得到較全面的認識,這是因為任何文字都有局限之處,

③要善悟,主要是通過臨床去悟出用文字無法說明白的東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陳老行醫六十餘載,對每一病案,必堅持理法方葯完整,嚴謹不苟。


用藥洗鍊,以經方為主,兼及各家;時方常用《條辨》方,很少杜撰自製,每方必有來源,加減必有依據。


這是因為他一生以診治壞症、逆症著稱,其中有不少是因誤治所致。


他目擊病人之苦,深惋醫道之淹沒,所以非常嚴格地要求自己。


為了自勉,為了育人,他把自己的診所命名為是知堂,取《論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含義。


對此陳老一生,身體力行,自成一家醫風。




在學術上,陳老推崇經方,可謂經方派,然亦讚賞漢以後的醫家成就。

雖極喜《傷寒雜病論》,但亦肯定溫病學說,認為病無定體,千狀萬態,當用何方,各依情勢而定,不可按圖索驥。


世上哪有照著書本條文去害病的道理呢?




三十年代,我初學醫時,有唐瑞成者,男性,年五旬,體豐嗜酒。


一日閑坐茶館,忽四肢痿軟,不能自收持(弛緩性癱瘓)而仆地,精神清爽,言語流暢,諸醫診之不知為何病。


陳老診之曰:此名風痱,中風四大證之一,治宜《金匱要略方論》附《古今錄驗》續命湯。


投方一劑,次日即能行動,後屢見先師用此方效如桴鼓,活人甚多。


後我運用此方治療多例現代醫學所稱之脊髓炎、多發性神經炎、氯化鋇中毒等疾病,效果良好,有時稱之效如桴鼓並不為過。




如雷xx,男,十八歲,四川蛾眉縣xx社工人,住院號18472,入院日期一九六五年八月二日。

患者於入院前二天晨起床時,突然頸椎發響,旋覺右上下肢麻木,活動障礙。


一,二小時後全身麻木,並氣緊,心悸,呼吸困難,尿閉。


即送當地公社醫院治療二日無效,又轉送縣醫院搶救,經抗感染及對症治療仍無效後轉來我院。


經西醫診斷為急性脊髓炎、上行性麻痹,收住內科病房。


當時患者除上下肢麻木、不完全癱瘓外,最急迫的癥狀是呼吸、吞咽十分困難。


除給予抗感染,輸液及維生素等治療外,還不斷注射洛貝林、樟腦水和吸氧進行搶救。


然患者仍反覆出現陣發性呼吸困難,呈吞咽式呼吸,時而瞳孔反射、全身探淺反射均消失,昏迷。


如此一日數發者六日,救治罔效,危象畢露,家屬已再三電告家鄉準備後事。


為遂病人家屬要求,乃於八月九日上午邀中醫會診。


我診時,見危象過後患者神志清晰,語言無障礙,自覺咽喉及胸部有緊束感,呼吸、吞咽十分困難,全身麻木,左上肢不遂,咽干,舌質紅,苔黃薄,脈洪弦而數。

斷為風痱,治以《古今錄驗》續命湯;乾薑3克,生石膏12克,當歸9克,潞党參12克,桂枝4.5克,甘草3克,麻黃6克,川芎3克,杏仁6克。


並針刺風府、大椎、肺俞、內關,留針十五分鐘。


第二天(八月十日),服上方一劑後,左上肢已能活動,口麻、全身麻木減輕,吞咽、呼吸已不甚困難,停止了西醫的搶救措施和藥物。


守方再服一劑,左上肢已較靈活,左手能握物,口、全身麻木消失,呼吸、吞咽通暢,能食餅乾。


唯胸部尚有緊束感。


續以原方隨症加減,連服四劑,諸證消除,繼以調理氣血收功,於八月二十三日痊癒出院。




我又曾目睹老師用十棗湯、控涎丹治療頑固性全身嚴重水腫,大量腹水,小便極少,經多方醫治無效者,先健運脾氣,待胃納正常時,配合十棗湯或控涎丹以攻逐,服後並不呈現噁心嘔吐及瀉下逐水作用,而是尿量驟增,浮腫腹水迅速消退。


我在西醫的配合下,運用先師的經驗,對表現為頑固性的嚴重水腫、大量腹水的慢性腎炎或腎病綜合征患者,每能起到較好的利尿作用,腎功能亦隨之改善。


這方面的體會,我在《河南中醫》一九八一年第六期《對腎病綜合徵用十棗湯、控涎丹利尿消腫的經驗》一文中已做了介紹,此處不贅述。




陳老雖以識精膽大、善用經方名噪遐邇,但卻絕少門戶偏見,對各家有效方劑亦常能得心應手地加以運用。


如一九三四年,先母患大頭瘟,頭面焮腫,灼痛難忍,皮極光亮,眼不能睜。


卧床旬日,在本地治療無效。


其時我正隨陳老學醫,家中來信,囑請陳老診治。


陳老至,疏方為:銀花、菊花各30克,鮮地丁120克,生甘草15克(名三花飲)。一劑顯效,三劑而痊。


我因素體尪羸,十餘歲時,偶患感冒。


咳嗽,脅部牽制疼痛,如翻身、轉側、深呼吸時牽引作痛,寒熱往來,一日幾十度發,每次數分鐘或十數分鐘不等。


發時背心如冷水潑之,頃刻又如火燎之。服小柴胡湯加減無效,卧床不起,飲食不進,先師診後,用《溫病條辨》香附旋復花湯,服後則嘔吐,吐出粘涎碗許,越半日,寒熱、脅痛即除矣。


後又曾外感,咳嗽痰多,胸部牽製作痛,用六安煎不效,改服香附旋復花湯亦不效,又數次更方,皆不中窽,病益劇。


呼吸活動均牽制胸部作痛,仰卧於床,不可稍動;氣喘痰鳴,痰稠粘如飴糖之筋絲狀,咯至口邊而不出,需以手撈之。


七日之間,精神萎頓,勢近垂危。


先師診之,謂此乃痰熱傷津,燥痰壅塞氣道,正唐容川所謂上焦血虛火盛,則煉結津液,凝聚成痰,肺為之枯,咳逆發熱,稠粘滯塞,此由血虛不能養心,則心火亢盛,剋制肺金,津液不得散布,因凝結而為痰也,豁痰丸治之。


乃用豁痰丸為煎劑,因深夜無竹瀝,權用萊菔汁代之,連嘗兩煎,病無進退。


天亮後,急備竹瀝幾湯碗,仍煎豁痰丸,以葯汁與竹瀝各半兌服;下午三時服頭煎,黃昏服二煎,至夜半,覺痰減少,氣喘胸痛減輕,竟可翻身。


又服三煎,次晨諸症大減。胸中之痰涎,既未吐,亦未下,無形中竟消失矣,並能知飢欲食。


守方再進一劑,便可扶床行動,二日後即可出門。


改用氣陰兩補合調理脾胃方葯,病竟霍然。我根據先師經驗,對急性支氣腎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支氣管哮喘,肺炎,特別是腹腔內各種手術後引起肺部感染而出現咳逆上氣,咽喉不利,痰涎稠粘,咯吐不爽,胸悶氣喘,口乾欲飲,入水則嗆,舌紅而干,苔黃膩,脈滑數無力者,用豁痰丸治之,效果頗佳。


(具體內容可參考《河南中醫》一九八二年第二期《陳鼎三、江爾遜用豁痰丸搶救痰熱傷津壅塞氣道危症的經驗》文)




耳聞不如目見目見不如足踐




先師帶徒臨證實踐時,非常注重理、法、方、葯的一線貫通。


尤其可貴者,診後必於當晚與學生們一起回憶總結,解釋疑難。


先師每引經據典,結合實際,盡吐心得,對於自己幾十年甘苦所得,俗話所謂過經過脈的臨床經驗,絕無保守,並且唯恐學生們學不到手。


每遇疑難怪症,他總要通過師徒共議的形式來啟發和提高學生的辨證論治能力。


先師強聞博記,善於運用實際病例去講解經文,以加強學生對經文的理解和記憶,先師通過活生生的臨床去應證經文,每能使學生對乾巴巴的理論產生濃厚的興趣。




西漢劉向在《說苑·政理》中說到: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先師授徒,以此為軸心,常常通過臨床的實際病例使學生在理論上上升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這點不僅給他的學生,而且給與之相處過的同道和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現夾江縣醫藥衛生學會副會長、當地名中醫陳澤芳老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夾江縣周xx患溫病,起病急驟,高熱汗出兩天後,突然下利不止,四肢厥逆,大汗如珠,昏憒,面頰泛紅,時而躁擾,兩目暝瞑,氣息微弱,家人悲痛欲絕,一面備辦後事,一面急請先師。


診得六脈俱無,斷為元陽衰微,命火將絕,急與大劑回陽救逆(白通湯加豬膽汁湯,附片用至兩許),一劑陽回利止,脈出肢溫。


次日氣喘、咳嗽、痰多、舌苔白滑、胸悶,乃用蘇子降氣湯合三子養親湯。


此方一出,頗令人奇怪,因為白通湯用於溫陽救逆已很難為時方派所接受,既然服後有效,就該守方再服,何以又改為降氣化痰平喘之蘇於降氣湯呢?


此方服後咳喘平,又見小便淋漓刺痛、口渴、心煩、舌質紅、苔薄黃等症,又處以仲景豬苓湯。


最後因口乾舌燥、舌質光紅,少苔、泛惡,納呆,脈細數等症,用竹葉石膏湯收功。


此病經先師診治前後十天,易方四次,而療效卓著,當地醫生皆贊口不絕,但亦有不解之處。


陳澤芳先生因問其故,先師解釋說,中醫治病必講天時、地勢、體質、病邪,並需將幾者綜合進行權衡,然後定出輕重緩急。


周某高年腎虛,平素喜食厚味肥甘之品,乃是一腎虛脾濕之體。


外感溫邪,來勢迅猛,壯火食氣於此體尤烈,故立見亡陽。


斯時用白通湯就不是治病,而是救逆了。


當陽氣略復,中上焦之痰濕又動,故用蘇於降氣湯平喘、化寒痰、溫腎陽。


由於病邪畢竟為溫邪,所以痰濕去後,就漸漸現出水熱互結、內熱傷陰之豬苓湯證。


此證的出現,反證了腎陽的恢復和水濕之鬆動,故服藥後療效頗佳,且病情迅即轉歸為許多熱病後期常見的竹葉石膏湯證,用此方終於收功,也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陳澤芳老先生至今回憶起來,亦覺先師音容宛在面前,不甚感慨唏噓。




以德統才方為良醫


先師高尚的醫德更為人所稱道,他一生塵視名利,疏於家務,唯孜孜不倦地治病、讀書、育人。


雖至八十高齡,猶出診奔忙,有求必應,從不計較報酬之多寡。


每至貧家,往往不收診費,且常備方葯相贈。


先師之子,已退休的老中醫陳鳴鏘先生,講到其父有兩認真和兩不認真;讀書看病最認真。


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只要有空就看書,真可謂嗜書如命,直至年逾八旬,雖視力極差(1,500餘度近視),猶手不釋卷。


只是臨終前兩年,因雙目失明,始無可奈何放下書本。


對於診費的多少有無,對於飲食的好壞和家務事情,最不認真,從不過問。




先師一生,最痛恨那些只顧漁利的藥商和江湖騙子,討厭那些術士們唯以脈診是重,並以此囈人。


他精於脈診,頗有造詣,但仍然堅持望、聞,問、切的程序,並特別注意問診,把切診放在最後。


他常嘆息不少人把切診僅理解為切脈。


先師每用食指摸舌苔之燥潤澀滑,以補其望診之不足;並愛用手摸皮膚之厚薄粗細,尺膚冷熱,虛里盛衰,按胸腹也是他常用的切診方式。


他嘗打趣說;心肝脾肺腎,到處無人問;心肝脾肺賢,到處賣銀元。


意在批評江湖術士欺詐病家,以及一些醫生醫療道德之不高。


因此,每到一處診病,總念念不忘宣傳衛生知識,普及醫學道理。


他在《中國醫學常識·自序》上寫道;須使人人皆有醫學之常識,庶幾積極可以保持人生健康,消極可以恢復病後安全。他一生為普及醫學知識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這個過程中,他接受新鮮事物很快,如一九五二年樂山地區開始打預防針,很多群眾不接受,他帶頭注射,用行動進行宣傳,在群眾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先師一生非常注重醫德,認為醫德與醫術都關係到治療的質量和效果,就二者的關係而言,應當是以德統才方為良醫。


他非常贊同清代名醫吳鞠通的一句話:天下萬事,莫不成於才,莫不統於德。無才固不足以成德,無德以統才,則才為跋扈之才,實足以敗,斷無可成。


他認為這句話十分精闢地闡明了醫術與醫德之間的關係。


每遇重危疾病,先師常引孫思邈的話: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身惜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知凄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


他以此告誡學生和勉勵自己。


先師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他一生之中很少坐堂,總以出診為主,在峨眉山、西康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先師有感於他所出診者多為誤治之壞證、逆證,故將臨證讀書有得,勤於著書立說,廣送同道和病家,一以醫病,二以醫醫。


為此,他著有《醫學探源》一書,共六卷,取由博返約、見病知源之義。


抗日戰爭時期,郭老沫若回樂山,親筆為此書署面,提扉付梓。


此書又為先師授徒之課本。


除此以外,還著有《中國醫學常識》、《心腹諸痛論》、《柴胡集解》等書,至今各縣中醫亦珍藏不少。


>



摘編於

《名老中醫之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由中國中藥雜誌微信(CJCMMYC)平台編校發布,請尊重他人的勞動果實,公眾號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及微信號。




…………以下是廣告時間…………



給大家推薦的是《

老醫真言

》,點擊

原文閱讀

可直接購買




網友評論:


「作為中醫者不得不學習的參考用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中藥雜誌 的精彩文章:

面對炎炎夏日,他竟然用冰片……
我是一味葯,可卻很少有人知曉|獲獎文章
打通「眉心」,百病不侵!趕緊試一試!
【高考說】你曾是少年
熱了吧?來碗酸梅湯吧!

TAG:中國中藥雜誌 |

您可能感興趣

情感|讀書,是一場人生的修行!
積財千萬,無過讀書;一日不書,百事荒蕪
每日讀書 | 人的一生,是讀的一生
這位皇帝不喜讀書,一生只寫了一首詩,卻成為千古絕唱
讀書何須破萬卷,只需掌握一本千字文
讀書何須破萬卷,一本《千字文》就夠了
同治登基前擬了個年號 一書生看後說:我大清沒有讀書人了
我渴望的生活是:庭院一處,喝茶讀書!
馬雲去書店要買1萬本書,曾說:成功人士他不讀書他一定會滑很慘
讀書很苦,不讀書的人生更苦,無論孩子多大,跟他說這5句話
讀書很苦,不讀書人生更苦,無論孩子多大,一定要跟他說這5句話
讀書很苦,不讀書的人生更苦,無論孩子多大,一定跟他說這5句話
讀書很苦,不讀書的人生更苦,無論孩子多大,一定要跟他說這5句話
讀書,是一場人生的修行
他是清代著名詩人,卻寫出「百無一用是書生」,道盡讀書人的辛酸
讀書害死人?村醫按一篇論文用藥,賠償一百多萬
新的一年,請你多喝茶,多讀書!
一位嗜書如命,收藏了八萬多卷書籍的帝王,卻為何說讀書無用?
請告訴孩子:讀書和不讀書,過得是不一樣的人生!
在世界讀書日,你千萬別忘了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