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經典-華嚴五教章

經典-華嚴五教章

佛心慧語

微信號:XinXueCiHang

皈依正信三寶,遠離附佛外道,

聽聞正法,親近善士,依教奉行,持戒精進。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三皈依

皈依佛,兩足尊。

皈依法,離欲尊。

皈依僧,眾中尊。

皈依佛,不墮地獄。

皈依法,不墮惡鬼。

皈依僧,不墮旁生。

皈依佛竟,終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竟,終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竟,終不皈依外道徒眾。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

02

祖師著作

華嚴五教章

《華嚴五教章》,全稱《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華嚴一乘教分記》,略稱《五教章》。四卷。唐代華嚴宗三祖法藏(643~712)述。師字賢首,號國一法師,又稱香象大師、康藏國師。以通西域諸國語與梵文經書,奉命參與義淨的譯場,先後譯出《新華嚴經》、《大乘入楞伽經》等十餘部經典。嘗為武后講華嚴十玄緣起的深義,撰成《金師子章》。師一生宣講《華嚴》三十餘遍,致力於華嚴教學的組織,並仿天台,撰述《華嚴五教章》,將佛教各種思想體系分類為五教十宗,而推崇華嚴的組織居於最高地位,華嚴哲學於現實世界中是屬理想世界的實現。華嚴宗的觀門教相,至師而圓備,是華嚴宗的大成者,所以又名賢首宗。其著作有《華嚴經探玄記》、《華嚴料簡》、《大乘密教經疏》、《華嚴綱目》、《華嚴玄義章》等二十餘部。

「五教」,賢首大師將如來一代言教,就所詮或深或淺,區分教相為五類,如〈第四分教開宗〉說:「就法分教,教類有五。」

本論是華嚴教義的概說書,華嚴宗的教判論著,也可說是佛教概論書。全書共分十門,其組織次第分別為:建立一乘門、教義攝益門、古今立教門、分教開宗門、乘教開合門、起教前後門、決擇其意門、施設異相門、所詮差別門、義理分齊門,主要是開釋如來海印三昧(華嚴家以此三昧為華嚴大經所依之總定)的一乘教義,並將其分類為五教十宗,主張《華嚴經》是超越諸教的別教一乘,也就是最勝經。茲將其各門內容略述如次:

第一、建立一乘:敘述一乘的意義,即華嚴獨特的一乘與融合三乘於一乘的意義。賢首大師將一乘教義開為同教、別教二門。這是依《華嚴經》樹立其不同於三乘,超越諸教的別教一乘,依《法華經》樹立其應同三乘,開會一乘的同教一乘。因此,說明此同、別教判的特點,就是「建立一乘」的精義。

第二、教義攝益:敘述一乘與三乘的教義,與其攝化機宜利益的差別。

第三、古今立教:賢首大師謂古今諸賢所立教門各有差別,因而列舉十家,作為其龜鏡。即:1.菩提流支依《維摩經》等,立一音教;2.誕法師依《楞伽》等經,立頓漸二教;3.光統律師立漸頓圓三教;4.大衍法師立四宗教;5.護身法師立五種教;6.耆闍法師立六宗教;7.南嶽思禪師及天台智者禪師立四種教;8.江南敏法師立二教;9.梁朝光宅寺雲法師立四乘教;10.大唐三藏玄奘法師依《解深密經》、《金光明經》及《瑜伽論》,立三種教,也就是指三法輪。

第四、分教開宗:此門主要是在說明華嚴宗的教相判釋。是依其自宗宗義,將佛陀一代聖教分別判作五教十宗。五教,是就所說教相分為五類:1.小乘教;2.大乘始教;3.終教;4.頓教;5.圓教。十宗則依佛陀所說的義理區別為十:1.我法俱有宗;2.法有我無宗;3.法無去來宗;4.現通假實宗;5.俗妄真實宗;6.諸法但名宗;7.一切法皆空宗;8.真德不空宗;9.相想俱絕宗;10.圓明具德宗。

第五、乘教開合:敘論五教相互的關係。

第六、教起前後:論述一乘、三乘、小乘教法於時間上的前後順序,分為「稱法本教」、「逐機末教」的本末二教。

第七、決擇前後意:謂諸教前後差別難知,因此以十門分別其意。即:1.或有眾生於此世中,小乘根性始終定者;2.或有眾生於此世中,小乘根不定,堪進入大乘初教即便定者;3.或有眾生於此世中,於小乘及初教根不定,堪入終教即便定者;4.或有眾生於漸教中根不定,堪入頓教即便定者;5.或有眾生於此世中,頓悟機熟即便定者;6.或有眾生於此世中,三乘根性定者;7.或有眾生於此世中,三乘根不定,堪進入同教一乘者;8.或有眾生於此世中,三乘根不定,堪可進入別教一乘者。9.或有眾生於此世中,具有普賢機者;10.或有眾生於一乘別教,解行滿足已,證入果海者。

第八、施設異相:於別教一乘和三乘的眾多相異中,約略分為時異、處異、主異、眾異、所依異、說異、位異、行異、法門異、事異等十門,以顯華嚴經教與諸乘間,無盡的法化差別。

第九、明諸教所詮差別:略舉十門論述五類能詮教的不同。即:1.所依心識;2.明佛種性;3.行位分齊;4.修行時分;5.修行依身;6.斷惑分齊;7.二乘迴心;8.佛果義相;9.攝化境界;10.佛身開合。

第十、義理分齊:列舉四門以闡明華嚴別教一乘圓融無盡的義理。即:1.三性同異義;2.緣起因門六義法;3.十玄緣起無礙法;4.六相圓融義。

三性同異義:三性是指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此三性真妄融通,一異無礙,如本章說:「三性一際,舉一全收,真妄互融,性無障礙。」

其次,緣起因門六義法,是說於諸法緣起上,作為「因」的法,具有六義:

1.空有力不待緣,是剎那滅義。

2.空有力待緣,是俱有義。

3.空無力待緣,是待眾緣義。

4.有有力不待緣,是決定義。

5.有有力待緣,是引自果義。

6.有無力待緣,是恆隨轉義。

此六義開合自在,或約體唯一,或約義分二,謂空、有;或約用分,則可歸納為三:有力不待緣、有力待緣、無力待緣。

此四門中,由上述二門而引導出十玄緣起無礙法、六相圓融義二門的意義。

十玄緣起無礙法與六相圓融義,是華嚴的根本教理,二者會通而構成法界緣起的中心內容。

十玄緣起無礙法:有喻說及法說。喻說是以數十錢之喻,先說明異體門與同體門以及相即、相入之義。法說是列舉十玄之名,以顯重重無盡義。

1.同時具足相應門6.祕密隱顯俱成門

2.一多相容不同門7.諸藏純雜具德門

3.諸法相即自在門8.十世隔法異成門

4.因陀羅網境界門9.唯心迴轉善成門

5.微細相容安立門10.託事顯法生解門

六相圓融義:說明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等六相,相互圓融而不相礙。六相圓融是十玄緣起的基本,透過六相,論述法界緣起事物中的相貌與關係,以證成華嚴法界一大總門體的圓融理境。

綜觀《五教章》,前二門建立一乘及攝益,是屬全書的概說。其次自第三古今立教至第八施設異相共六門,是說明華嚴教學在整個佛教教學上所佔的地位。第九所詮差別一門是以其特色,提出對比,而說明華嚴教學與其他教學的關係。第十義理分齊門則為華嚴哲學的核心。

本書今收錄於《嘉興藏》第五冊、《龍藏》第一二一冊、《卍正藏》第六十六冊、《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其主要註疏有:

1.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義苑疏十卷宋?道亭述

2.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焚薪二卷宋?師會錄

3.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復古記六卷宋?師會述

4.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集成記一卷宋?希迪述

此外可參考《華嚴五教章名目》、日本壽靈的《華嚴五教章指事》、凝然的《五教章通路記》、龜山教信著,印海譯的《華嚴學》等。

...................................................................................

一、試說明華嚴宗的判教。

二、試論述賢首的十玄緣起無礙法與六相圓融義。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迴向偈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平台自營微店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心慧語平台 的精彩文章:

夢參長老:不管讀哪部經都功德無量 特別是這部經
凈慧長老:發道心是學佛人的根本
我被人千刀萬剮也毫無怨言,只因為如此
虛雲老和尚關於戒律、持戒、破戒的開示

TAG:佛心慧語平台 |

您可能感興趣

化永法師:經典淺釋《大方廣佛華嚴經》凈行品(六)
哈爾濱經典大教堂
十二世紀法國建築史上的經典傑作,沙特爾大教堂
蓮華般若屋:經典淺釋《大方廣佛華嚴經》凈行品(五)
華嚴宗祖庭中觀經典《金剛經》——笈多版本
《俄狄浦斯王》——誕生於經典中的經典
經典珍藏!原色法帖選 39:集字聖教序〈劉鐵雲本〉(二)
經典珍藏!原色法帖選 39:集字聖教序〈劉鐵雲本〉(一)
坦干伊喀湖慈雕英文經典書籍翻譯系列經編版——第七季:疾病防治
六別 (經典)
揭秘經典-《六臂觀音》問世過程
魏碑經典:龍門十二品
那些經典(二)經典詠流傳
經典曲奇小教程家庭版
十首經典的七言律詩,經典中的經典
《六祖壇經》經典語錄
經典珍藏!原色法帖選 42:《柳州羅池廟碑》(二)
蓮華般若屋:經典淺釋《大方廣佛華嚴經》凈行品
經典八德之智慧
修道經典教材列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