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科舉作文題,你能答多少分?

古代科舉作文題,你能答多少分?

GIF/1K

高考作文題已經公布了,不知道大家什麼感受,是不是自己上場分分鐘滿分的節奏?

看完高考題,接下來給大家看看古代科舉題都考什麼。

我覺得,大家看完這些,可能也就不想穿越了,或者穿越回去,你也只想當個農民。

唐 代

命題寫詩

就從科舉誕生之初說,先看看唐朝的考題。

其實唐朝科舉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但比較受歡迎的就是進士和明經了。明經就是「熟讀並背誦課文」,一般屬於比較能放下尊嚴的才去考的,進士就比較難了,一般不願意承認自己智商80以下的人,都會去拼一拼。所以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三十歲考上明經的就是老男人了,五十歲考上進士的還是個小鮮肉。

唐代完整的考題已經不多見了,但可以從一些留存的材料大致推測出來。——唐代,最重要的就是給個題目,然後寫詩。

比如我們大概知道,在開元年間,有一次考試題目是「終南望余雪」。因為《唐詩紀事》有個叫祖詠的人,寫了一首「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所以我們知道那年的考試題了。

這是不是一首好詩?然而規定當時規定是寫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考官還問他,同學你這還沒寫完!

祖詠說「意盡」。就像那種網傳的零分作文一樣,歷史記住了他,考官沒搭理他。雖然祖詠後來還是考上了,但他一輩子不得志,最後過上了劈柴喂馬的詩(pin)意(kun)的生活,所以,考場上還是別太任性,敗人品。

還有一個題目我們能推測出來,玄宗天寶十年(751年),出過一個考題「湘靈鼓瑟」,而且要求韻腳是「青」。因為有一個叫錢起的詩人,寫過一首《省試湘靈鼓瑟》: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尤其是最後一句,好得驚為天人。所以《舊唐書》里非要說他這句是來自於「鬼謠」,不知道在哪撞鬼了,聽到這麼一句,就用到考試卷里了,就不相信是他自己想的。我覺得錢起應該去起訴,這不赤裸裸地造謠么?

唐代進士除了寫詩,還要考時務策,大概有點像申論,就是針對一些大政方針,看看大家有什麼主意。

《全唐文》里有開元年間宰相張說出的《試洛州進士策問四道》中,第一道題是:「有徵無戰,道存制御之機;惡殺好生,化含亭育之理。頃塞垣夕版,戰士晨炊,猶復城邑河源,北門未啟;樵蘇海畔,東郊不開。方議驅長轂而登隴,建高旗而指塞,天聲一振,相吊俱焚。夫春雪偎陽,寒蓬易卷,今欲先驅誘諭,暫頓兵刑,書箭而下蕃臣,吹笳而還虜騎。眷言籌畫,茲理何從?」

說真的,題目都看不太懂,大概就是怎麼停戰止戈,走和平發展道路。如果大家穿越回去,而且參加考試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記得填上去。

宋 代

政論作文

宋代的題型也差不多,有四項:詩賦,經義,論,策。大概可以推斷出考試內容,詩賦就是寫詩作賦,經義就是解釋一下經書,然後寫一篇議論文,再寫兩個策,對國家大政方針提幾點看法。

但詩賦相對不重要了,一再降低分值。尤其是王安石變法期間,寫什麼詩,乾脆通通取消,寫作文才是人間正道。

宋代的科舉資料較多,能看出來他們比較關心時政,所以大家出題都是各有心機,隨著考官的政治態度,出一些題,讓考生跟著我一起造勢吹風。

比如歐陽修出過一道考題是這樣的:「漢宣中興,丙、魏為相,後之人言為相之賢者必稽焉,宜其有興樹之業顯於世也。及觀其紀傳,亦無他功德,相獨有《明堂月令》一章,吉之事大概而已。不識丙、魏之所以得賢於後世者,可得見乎?」

大概就是漢宣帝的時候,丙吉和魏相兩人為宰相,其實他們也沒幹啥啊,為什麼說他們是名相呢,大家來談談。

歐陽修當考官時已是晚年,早年曾捲入轟轟烈烈的慶曆新政,晚年有點折騰不動,想當一個不跳廣場舞的安靜老大爺,希望國家大事不要天天驚心動魄的。出題可些微透露他的心路歷程。

蘇軾也出過一個題目:「晉武平吳以獨斷而克,苻堅伐晉以獨斷而亡;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敗,事同而功異,何也?」題目直指當時的宰相王安石。王安石變法獨斷專行,蘇軾看不慣很久了,借著出考題的機會,大家跟我一起反思,王安石這麼干,行不行啊?

明 代

八 股 文

宋代的考題大致如此。元朝科舉時斷時停,比較糊弄。

從明朝開始,大名鼎鼎的八股文正式登場,就因為它,科舉挨了不少罵。

八股,就是文章要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不能瞎寫,必須按套路來,嚴格控制行文與表述。

當然,八股只是行文的格式,內容表面上看起來還是挺豐富的。鄉試、會試要考三場,明朝王士貞這樣記載:

第一場,試《五經》義,各試本經一道。不拘舊格,惟務經旨通暢,限五百字以上。

第二場,試禮樂論,限三百字以上。詔誥表箋。

第三場,試經史時務策一道。惟務直述,不尚文藻,限一千字以上。

到了殿試,就考一題「時務策一道,惟務直述,限一千字以上」。

其實主要還是第一場比較重要,也是八股文表現的主要舞台。「詔誥表箋」都是應用文體了,時務策就是申論,唐宋人也這麼考。

那麼八股的題目是啥呢?其實就是經書一句話,看得懂就寫,看不懂就回去復讀吧。

以唐伯虎一篇範文來看,題目是「禹惡旨酒」,就是大禹不喜歡美酒,題目出自《孟子》。

當然接下來你不能論大禹其實喜歡的是可樂,你要馳騁你的想像力,搜腸刮肚,寫一篇非常完滿的文章。

比如唐伯虎就先寫啊,「大賢舉先聖之心法,明道統之相承也」,大帽子先一戴,這就是聖人道統,這是破題,反正不能一上來就寫酒好不好喝。

然後要開始論了,反正雜七雜八說一圈,終於說到「禹則致嚴於危微之辯,而閑之也切,旨酒則惡之,善言則好之,蓋遏禍於將然,而廣忠益以自輔也」,不愛酒,是因為愛「善言」啊,聽大家說好話。最後還要論聖人的良苦用心傳了千秋萬代,「夫思之則其神合,行之勇則其化流,禹湯文武之傳,又在周公矣。即是而知,數聖人所生之時雖不同,而心則一也。心一故道同,三代之治所以盛與」,這叫結語。

八股為什麼招人煩,就是不好好說話,拉拉雜雜,與當時的口語幾乎毫無關聯,都是模仿千年前經書的語氣,也談不上多麼高明的思想性,都是大道理。

順便說一句,唐伯虎這篇文章是當時鄉試第一名,反正也就是不痛不癢的典型套路文。

清 末

最後一場科舉考了什麼

當然,明清科舉,八股文最重要,但也不意味著不考別的內容,而且還是緊跟時代的,題目涵蓋範圍相當之廣,內容相當之豐富。

以科舉結束前一年,1904年的甲辰恩科會試考卷,可以看出個大概。

第一場,考史論。題目有——

「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

「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

「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等。

能看出,每一題都是針對當時的時勢來的,第一題是問地方藩鎮怎麼處理。第二題問變法怎麼辦。第三題問怎麼和洋人聯合。

第二場,考各國政治。這下難度猛增,比如有——

「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實,盍縷舉近百年來歷史以證明其事策」,把近百年歐洲的做法都得說一遍,大家看看今天有幾個人做得好;

「日本變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國以日強,埃及用外國人至千餘員,遂至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試詳言其得失利弊策」,比較日本和埃及,埃及都拿出來說了,今天咱們的歷史課本上埃及都夠偏門了,為當時的舉子心疼一秒;

「美國禁止華工,久成苛例,今屆十年期滿,亟宜援引公法,駁正原約,以期保護僑民策」,這個題也是夠前衛了,大家罵美國吧。

第三場,經典八股題來啦——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義」;

「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義」;

「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義」。

這些題一出,大家還說啥,開始胡謅吧。

到1905年,科舉正式廢除。其實大家的固有觀念覺得科舉嘛,考題肯定不著調。還是我高考作文題好,小清新與大視野齊飛,開放性共嚴肅性一色。

大家今天看看,以上這些考題,讓你去寫,能得幾分?蒲松齡60年考不上舉人,范進一中舉就瘋,孔乙己一生就會表演「茴的四種寫法」,咱們嘲笑之餘,現在想想,他們也真是辛酸呢。

撰文易之編輯陳雪

主編周立文副主編殷燕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文化溯源 的精彩文章:

TAG:中華文化溯源 |

您可能感興趣

是什麼阻礙了你的雅思作文提分?
語文考試時,作文字數沒有八百字會「扣」多少分?老師說出了實話
語文作文高分有困難?有了這些佳句,輕輕鬆鬆得高分!
怎樣讓作文有文采:詞語錯位
讀了很多書,為啥還是不會寫作文?
76句滿分作文美句,征服了所有閱卷老師 作文就是這麼簡單!
清明節作文怎麼寫才能得高分?
孩子只要多讀書,語文閱讀理解和作文就能學好嗎?並非如此!
作文怎麼寫,考試才能得高分?
巧用古詩文,讓你的作文也有「神來之筆」
「這篇作文是抄的!」
雅思作文:首段就能定7分?
英語寫作8大「加分」句型,助你作文得高分!
寫作練習,你想寫出好的作文嗎?高分作文寫作技巧
你為作文準備了什麼?
如何在作文寫作中巧用古詩文名句?15個範例讓孩子提高文字表現力!
少了這句話,作文永遠缺點料!
寫作文真有捷徑嗎?試一試這三招!興許就能寫出滿分作文!
同題作文 粉筆
有六十多篇作品入選語文教材,如何寫好作文聽聽這位名家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