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孫道峰教授團隊連續發表四篇SCI封面文章
【本站訊】近期,理學院孫道峰教授帶領的功能多孔材料科研團隊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hemical Communication,CrystEngComn和Analytical Methods化學類期刊連續發表四篇封面論文,論文第一完成單位均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孫道峰教授團隊圍繞環境和能源相關的科學問題,以材料的性能為導向,以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為研究主體,該材料是由無機金屬中心(金屬離子或金屬簇)與橋連的有機配體通過自組裝相互連接,形成的一類具有周期性網路結構的晶態多孔材料。它既不同於傳統無機多孔材料,也不同於一般的有機配合物,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兼有無機材料的剛性和有機材料的柔性特徵,具有多孔、大比表面積和多金屬位點等特徵,在氣體貯存與吸附分離、催化、藥物緩釋和生物成像等方面大放異彩,在現代材料研究及化學化工領域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誘人的發展前景。研究團隊發表的四篇封面文章均圍繞能源和環境展開--氣體的分離與提純和污染物的富集與檢測,為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在能源和環境中的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發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題為Recent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embranes for gas separation的論文第一作者為康子曦講師,通訊作者為孫道峰教授。論文綜述了金屬-有機框架膜材料基於氣體分離的最新研究進展,從二維化材料、孔徑尺寸微調和與其他材料複合三個角度介紹了提高金屬-有機框架膜材料氣體分離的策略,並且討論了其在實際應用中要面對的擴大化和穩定性問題,總結了目前可行的解決方案,主要包括界面生長、電化學沉積和表面後修飾等。論文還對這個熱門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認為未來的研究熱點可能集中在不同操作條件下切換不同分離效果的膜材料研發等方面。該科研成果得到審稿專家充分肯定,認為很好地總結和討論了金屬-有機框架膜材料在氣體膜分離上的研究進展,會引起該領域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屬於化學類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8.262,文章頁碼為J. Mater. Chem. A, 2017,5, 10073-10091。
論文請見: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7/ta/c7ta01142c#!divAbstract
發表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 上題為A non-interpenetrating lead-organic framework with large channels based on 1D tube-shaped SBUs 的論文第一作者是戴昉納副教授,通訊作者為孫道峰教授。論文第一次構建並且報道了具有2.4納米孔徑的多孔金屬-有機框架結構,該結構能夠可逆的吸附與釋放水中的碘單質,並且由於框架中含有的氨基官能團可以與含有磺酸根的染料分子形成超分子弱作用,故而此框架物可以選擇性的吸附水中的染料分子(鉻黑T、萘酚綠和甲基藍),且在吸附完染料分子後,該框架結構展示出CO2氣體吸附能力。審稿人認為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具有一維管狀次級構建單元的非穿插金屬-有機框架物,該結構由於存在一維納米級孔道,可以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染料、碘單質等污染物,對解決環境污染等問題具有良好的理論研究價值和應用潛力。Chemical Communication屬於化學類一區top論文,影響因子6.567。文章頁碼為Chem. Commun., 2017, 53, 5694-5697。
論文請見: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7/CC/C7CC02134H?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rss%2FCC+%28RSC+-+Chem.+Commun.+latest+articles%29&utm_content=Google+International#!divAbstract
發表在CrystEngComm上題為In situ confinement of free linkers within a stable MOF membrane for highly improved gas separation properties的論文,第一作者為康子曦講師,通訊作者為范黎黎講師。論文通過在金屬-有機框架膜材料中原位組裝客體分子,調節孔徑大小為0.34納米,同時含氮的客體分子加強了對於二氧化碳的吸附作用,有效提升了氣體分離性能,氫氣/二氧化碳分離因子達到24.3,氫氣滲透率為1.02×10-6molm-2s-1Pa-1。該膜材料還具有很高的熱穩定性和機械穩定性,適合應用於清潔能源氫氣提純領域。科研成果得到審稿專家充分肯定,認為這種客體組裝調節孔道的方法很好地利用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優勢,使得到的膜材料在氣體分離選擇性和滲透率性能上達到了平衡。CrystEngComm屬於晶體類二區期刊,影響因子3.849,文章頁碼為CrystEngComm, 2017,19, 1601-1606。
發表在Analytical Methods 上題為A visual test paper based on Pb(II) metal-organic nanotubes utilized as a H2S sensor with high selectivity and sensitivity的論文,第一作者是2014級博士辛雪蓮,通訊作者為孫道峰教授、王榮明教授和戴昉納副教授。論文將金屬-有機納米管用於硫化氫的熒光猝滅識別,發明了一種可視化識別硫化氫的試紙,該試紙具有使用直觀、穩定性高和靈敏度高等特點,為基於金屬-有機配合物的可視化試紙製備提供了實例。該科研成果得到審稿專家充分認可,認為改進的雙相固-液-固合成方法有利於提高產率,適合較大規模合成,製備的基於金屬-有機納米管的試紙,可用於可視化識別硫化氫,展現出優異的穩定性和靈敏度,具有極高的理論研究價值和一定的應用潛能。Analytical Methods屬於化學類三區論文,影響因子1.915。文章頁碼為Anal. Methods, 2017,9, 3094-3098。


TAG:中國石油大學新聞網 |
※李進、秦叔逵教授領銜FRESCO研究在JAMA全文發表
※鄭春福教授在國際病毒學頂級雜誌JVI在線發表作為通訊作者的第20篇論文
※廈門大學夏寧邵教授團隊發表新一代HPV疫苗的研究成果
※江基堯團隊在《柳葉刀神經病學》發表論文
※李克強總理在印尼主流媒體發表署名文章
※顏寧研究組再次發表《科學》背靠背文章
※陳子善:劉以鬯主編的《香港文學》曾是世界華文文學發表平台
※衡陽師院學生在CSSCI來源期刊上獨立發表學術論文
※表現強勢!中國科學家2天發表4篇CNS文章
※浙大女神胡海嵐連續發表3篇頂級文章
※BMJ子刊發表阜外醫院李希和耶魯大學學者述評:提升中國醫療質量的幾點建議
※成醫附院許穎教授團隊在TOP期刊《INT J RADIAT ONCOL》 上發表論文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史衛峰課題組發表關於lncRNA調控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的綜述文章
※CCG主任王輝耀出席博鰲亞洲論壇並發表演講
※4月第一周,中國科學家發表的3篇CNS文章的系統介紹
※朱健康團隊在國際頂級綜述雜誌發表文章,闡述DNA甲基化過程
※Science!西農姜雨教授團隊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論文
※僧伽培養新篇章——2018年全國佛教院校聯席會暨第七屆全國漢傳佛教院校學生論文聯合發表會在廈門閩南佛學院召開
※《Science》發表我校黃榮誼教授與徐衡教授論文
※地空學院宗秋剛和鄒鴻團隊受邀在Space Weather發表封面文章介紹北大成像電子譜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