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家固精養生法!

道家固精養生法!








精者,天地之靈,人生元氣。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供養,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果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減損壽命,因此保養陰精則可延緩衰老。




固本聚元涵養生機,是道家養生的重要內容。在競爭激烈、聚變的時代,如何內觀、靜心,收斂外溢的光芒,是養生的上則。




老子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韜光養晦凝聚精華、人生是奮鬥的生命,更是凝聚的人生,是蓄養內在自我的過程。




一、內觀,養生的主要內容




中國古人所講的養生,主要是指「內養」,也就是說要從改善身體的內環境人手,通過內觀人靜、呼吸調節、意念冥想、肢體導引、慾望管理等一系列的手段,來達到身體免疫力的提高,增強內在生命源。




中國古人向來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體是個小宇宙」,所以不提倡人們總是把目光盯在外部世界上,而是應該以天地萬物的變化機理來作為調節身心的依據,以此達到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因此,中國的儒、釋、道、醫、武等各宗各派無不把「內觀」作為養生的關鍵途徑。




古人內觀的習慣源於對自身體內資源的珍惜,養生者「內觀」的對象包括:丹田、氣血、經絡、穴位、腑臟等。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即衰,戒之在得。」孔子非常重視人體內氣血資源的健康狀況,他認為,性慾、物慾、利慾等,都會影響到身體內部的平衡,所以一定要很好地進行約束。




孟子曰「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吾善養吾浩然之正氣。」孟子認為:毅力、志向是人體之氣的統帥,有志向的人完全可以駕馭自己的氣血運行;為了實現人生志向,人就不應該輕易浪費氣血資源。總之他認為,追求道德真理的人,是內心純正的人,所以胸中總有浩然之正氣。不講道德的人,是慾念雜亂的人,也是體內氣機逆亂的人。




蘇軾在《上張安道養生訣》中描述自己常用的養生方法:每夜於子午後,披衣起,面東若南盤足,口齒三十六通,握固,閉息,內觀五臟:肺白、肝青、脾黃、心赤、腎黑。次想心為炎火,光明洞澈,下人丹田中,待腹滿氣極,即徐出氣,出入均調,即以舌接唇齒內外。蘇軾這種內觀方法可能是與傳統的陰陽五行觀念有關,能夠想像人體的五臟具有五種顏色,說明人進入了入靜的狀態,外部世界已經無法吸引人的思維意識了。




內觀在養生中可以起到抵禦外界誘惑、降低身體損耗的作用。




老子認為人應該「致虛極,守靜篤」「塞其兌,閉其戶」「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莊子則認為「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清必靜,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



在《易經·艮卦》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




無咎。」其意為集中注視背部命門,就能得到身心縹緲的美妙感覺,即使有人走進院子里,也會對他視而不見。這樣做,對身體有益無害。中國明朝的大學問家林兆恩,曾經發明了「艮背功」養生法,教人學習後,治好了很多老百姓的疾病。




善於「內觀」的人,特別重視自己身體的不良反應,及時進行身心調節,所以患病的機會比較少。當然必須將內觀與外調相結合,即在內觀的過程中,還要關注外部環境的狀況。




現代人面對的外界誘惑太多,視線很少能收斂在身體內部,目光總是鎖定在物慾上,眼球也往往被商家所征服。實際上,現在的中國人已經很少有人去主動「內觀」了,所以也很容易忽視自己身體的不良狀況,從而導致身體亞健康。




從古人那裡汲取內觀養生,從西方人那裡汲取科學合理的外部的調節,養成中國人內斂與外揚獨立的民族特性:以達於內「修身、齊家」,於外「治國、平天下」之功。




二、固精,靜心修為




養生的真諦是「固攝」。耳多聽則搖精,口多說則傷氣,目多看則勞神。大道至簡,越用越少。用工用到心無一點雜念,方為入門。此不只在靜坐時,在行、住、坐、卧時也是如此,這靜緊要的功夫,讓你的心靜下來,讓你的身康健,學會休息,醫藥不能解決人生的全部問題。




其靜為心,而非身。一個健康長壽的人,動健身,靜修心,形練意。




「習靜」不入靜不能見本性。何謂本性?本性即元性,乃無性之性。元性為先天五元之一。根據古《洛書》所示,人慾修練返還之道,須在性、命根本上落腳。此性命之根本即天地之根。若將人身比喻為天地,此即人身之根本,名曰「天地根」「天地心」,或簡稱「天心」。




儒曰「太極」亦即人身之太極是也。此性命之根無方位,無定所,內有先天之信息,其中含有元性,元精,元氣,元情,元神,謂之五元。此五元者為先天所具有。人降生之後謂之後天,後天生五物,即魂,魄,妄想,濁精,識神是也。



三、身心合一方入靜




靜功之法用功之時,處於靜室,坐則忘形,靜則忘心,返觀內照。勿追求,勿助長,順其自然。呼吸要靜、細,不可稍粗,不可聞聲。聞聲則神氣皆散。練功以平和中庸為好,要按老子所指出的「虛心絕慮,保氣養精,不為外境愛欲所牽,恬淡以養神氣,即為長生之道」,做到「有欲觀竅,無欲觀妙」。即是對竅位可以靜觀寂照,再逐步進入無欲觀妙。所謂無欲觀妙,就是進入虛極靜篤無為之妙。也就是進入人天合一無物狀態之妙。返觀內照是練靜功的基本要求,靜時觀照,重要的是隨時運用雙眼,眼到哪裡,心到哪裡。在寂照時注意到神和眼的結合,結合得好,呼吸就能安定以至於人大定。將氣息定於中,就是進入伏氣狀態了,如此才會真入身與與心一之境地。




達摩祖師《胎息經》雲:「服氣不長生,長生須伏氣」。對於呼吸之平定,是自然而然的,不可稍有勉強。強制呼吸則息不能定,氣不能伏。要做到心息相依,神氣相抱,才能做到呼吸平定,心自然靜下來。如果在練功時精神不能與呼吸結合,神必外馳。呼吸不能依附於神,則氣難自伏。必須神依息而定,息依神而安,互相依附,才能進入虛極靜篤。息定後,更須繼續寂照,不驚不喜,不急躁,等待氣機之自動。若氣機動得慢,來得晚,切不可追求,只要保持虛靈不昧之神,內照氣機動處,就是配合陰陽。



陰陽自然相合,我之氣也就隨之自然伏下來。可以用眼看體內天體根即守中,守天地之正中,也要似守非守,若有若無,不即不離,不可執著。這樣可幫助入靜。習靜之極,靜極生動,真氣必會逐步發動。




《丹經》說「時至神知,即此時也」。而後則神與發動之元氣相凝合。如此習靜,可使精神充足,智慧叢生,一切舊病,恍然若失,渾身舒暢,箇中滋味,非言語之所能形容也。達到靜細自然,息息歸根,外呼吸與內呼吸相接合的狀態,即所謂「大道不繁,道法自然」




《丹經》中有:「小周天行於真氣,陽火發生之時,順其發生之機,以神而引,以息而吹,自然上升,不限時刻,有上行之機,則引上行,有定靜之機,則聽其定靜,總是動而後引,靜而後定,不動引之天益,不靜定之有損。無論動靜,均順其機而為之,主合爾自然。雖用神引,亦不可著,雖以息吹,亦不可滯,當升機發動之時,元神仍凝玄關,稍分神以引上升之陽火,不過稍著意於呼機,呼時聽其自然。用神用息不過如此,余則聽其自升自降而已」大意是:靜至於極,逐漸會生動機,即真氣發動亦即陽火發生之時,應順其機以神意領之入尾閶之穴,氣足者自然一直上入頭頂。然後化為甘露,入住脈,此時口津甜滿,真氣直達丹田。氣不足者,不能一次直上頭頂,中間有定靜之機,須聽其定靜,氣再動再引,再靜再定,無論動靜均須順其自然之氣機,萬不可氣不足而強以意領之上升也。須待氣機再動時,再以神引之過玉枕,上泥丸,須臾化為甘露降至丹田。其原則是:我主靜,我主於靜,氣必越動;氣越動,而我越靜。待氣緩緩上行時,我配合神以引之,息以吹之,但神息不可執著,不可停滯。




有詩云:

松靜坐卧一心專,閑是閑非拋一邊,若到恍惚杳冥時,後天氣自接先天。




四、《黃帝內經》中的長壽方



道家養生的要領到底是什麼,很少有人能說清楚。其實,道醫養生不是幾個方子、幾味中藥、幾個穴位那麼簡單,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可歸結為6個字:順、靜、修、調、補、固,真正領會並做到這幾點,長壽就離你不遠了。








1

「順」:養生跟著季節走




古人認為,人身體的變化與四季輪迴是一致的,因此飲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須與季節相適宜。《黃帝內經》說:「順天時地利。」這裡的「時」,指的是四時陰陽,具體說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四季的養生要符合生、長、收、藏的特點。春天萬物生髮,要養肝、養陽;夏天是生長時節、主養心,晚睡早起,少發怒,該出汗就得出汗;仲夏季節又熱又濕,要注意養脾、化濕;秋天是收穫的季節,要養肺、養陰,早卧早起,情緒須安寧,否則會傷肺;冬天講究養藏、養腎、養陰,要多曬太陽,早睡晚起。



2

「靜」:讓心安靜下來




現代人喜歡生活得熱熱鬧鬧,每天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生怕孤獨和寂寞。其實,這種浮躁的生活對健康極為不利。《黃帝內經》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人安靜下來,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別是「氣」的消耗,做到身體「節能」,這樣才能預防疾病、益壽延年。大家不妨把生活節奏放慢,採取靜坐、閉目養神的方式來靜養身、慢養心。



3

「修」:修身行善煩惱少




《易經》里說: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其實就是平時積德行善、豁達大度的人,往往能和這個世界和諧相處,能減少很多煩惱,心情愉悅。可見,修身養性,寬以待人,淡泊名利,對別人好,自己收穫的將是健康、快樂和長壽。



4

「調」:多做深長呼吸




人難免會遭遇營養失衡、過度勞累、病邪襲來等諸多不良因素,這時候就要用到「調」字了。《黃帝內經》說,應該根據四季的變化調養精神意志,調養七情六慾。其中還強調了呼吸的調節,即「調息」,練習呼吸吐納。建議大家平時多做深長、緩慢、均勻的呼吸。可以練習「丹田息」,鼻子吸氣後,通過意念把氣送到下丹田氣海的位置,即在肚臍下1.5寸。然後再把氣慢慢呼出來。練習「丹田息」的同時,吞咽唾沫,配合調津,保健效果更好。



5

「補」:有補有瀉最健康




古人推崇用滋補藥物調理陰陽、臟腑、氣血,原則有三,一是先辨證,二是食補為先,三是補、瀉結合。




中醫講葯食同源,所有食物都有調理身體的作用。從味道說,酸味補肝,苦味補心,甜味補脾,辛味補肺,鹹味補腎。從顏色論,紅色補心,黑色補腎,黃色補脾,綠色補肝,白色補肺。




滋補要因人而異,根據體質進行合適的食補。氣虛的人最要吃主食,還可喝雞湯、吃雞鴨魚肉。補血可用大棗、豬肝、各種紅肉。補陰氣,多吃水裡生的,如鴨肉、海參等。養陽要吃羊肉、雞肉、驢肉、韭菜等。春天要養肝,多豆芽、豆苗、草莓、菠蘿等。但要少吃香椿、香菜,以防過敏。夏天吃點苦能去心火,要多吃夏天成熟的瓜和豆。秋天應多吃應季水果和栗子、松子等堅果,還要吃潤肺的百合、藕、杏仁、白果。冬天要養藏,多吃根莖類食物,如山藥、土豆、紅薯、蘿蔔、白菜。




養生不能一味地補,要補瀉結合。夏天要利濕,可多吃冬瓜、絲瓜、西瓜、薏仁,火氣重的可吃苦瓜、苦菜,吃綠豆排火毒。秋天燥氣盛,便秘、口乾的人多,應多吃潤燥的梨、蘿蔔等食物。冬天寒氣重,可多吃點姜、肉桂,以驅寒氣。



6

「固」:固精、固氣、固神




養生很重要的一點是「固」,包括固精、固氣、固神三個方面。




固精,

就是要保護腎氣,最重要的是節慾。此外還可吃養腎精的食物,包括各種肉類,還可吃山藥、枸杞。




固氣,

一要減少耗氣,少說話;二要多曬太陽,補充陽氣;三要多做有氧運動,增加氧氣;四要通過飲食帶來水谷之氣。另外,睡眠能養五臟之氣,絕對不能熬夜。




固神,

就要調養七情,不過喜、過怒、過思、過悲、過恐,情緒控制好了,身體才會少受傷害。




版權聲明:

本文由中華道友會弘道編輯部整理髮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學道從道教知識開始


ID: daoismzs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知識 的精彩文章:

上士得吾道,可為國良臣,道士和愛國啥關係?
道長給你講一個奇上加奇的故事!
道教神秘的咒術!
皈依道教,你賺大了!
藥王孫思邈的「四少」養生法!

TAG:道教知識 |

您可能感興趣

道家九竅保健養生法
古道家養生秘法六則
道家辟穀+道家功法=養生抗癌
道家氣功養生六法
道家女子養生功法
南懷瑾的中醫道家養生法!
養生方要︱傳統道家養生法「漸門」
道家立夏養生六法則
中醫道家如何調理便秘?附帶養生法
道家養生方法另說
道家養生經典:神仙起居法
道家秘傳氣功點穴養生療法
睡眠養生法:道家睡仙功與中脈修鍊
道家內丹養生動功八法
道家吐納法與日常養生!
道家養生的秘訣
道家養生五步功法:養腎、強腎、固腎
道家養生揭秘
道家古法養生-坐式八段錦
道家養生:站樁功養生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