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本土時尚的未來,絕不該是一場鏡花水月的幻想

本土時尚的未來,絕不該是一場鏡花水月的幻想

導語

作為引領市場的設計師品牌,一個想要走向國際的品牌,丟掉自己原有的文化屬性和民族屬性,能走得長遠么?

原文轉自:KC的時髦圈子

微信ID:Chic_report

剛剛看完一部紀錄片《五月第一個星期一 ( The First Monday in May )》, 它講述的是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最受歡迎的展覽:「中國·鏡花水月」 的整個策展過程。從中可以看出,在西方主流時尚圈人士眼裡的中國是怎個印象。

安娜·溫圖爾、王家衛、卡爾·拉格菲爾德、詹妮弗·勞倫斯、碧昂絲·諾爾斯、蕾哈娜等人都是這部片子的主演人員

紀錄片從令眾人尖叫的紅毯開始,明星們身著華服,自信地展示著自己對於「中國風」的理解。接著鏡頭切入了我們都無比好奇的幕後:距展覽開始 8 個月,策展人 Andrew Bolton 對著鏡頭講述自己想要展示西方設計師如何從中國元素中獲得靈感。滿滿的照片牆上的設計,都是西方大師們對中國的 fantasy 。

但是展覽到了近代中國,就戛然而止了。彷彿中國所存在的給時尚的幻想與美好,從現代化之後就徹底結束。大家可以先看一下策展人 Bolton 對於整個展覽的介紹:

其實在這部影片中,作為中方發言人不論是葉曉薇,還是香港時裝大亨曹其峰和 Met Gala 聯合副主席鄧文迪,都無一不擔心展覽會過多地強調過去。

在葉曉薇所代表的中國記者採訪時所提出的,關於當代中國部分內容的問題,被 Anna Wintour 直言不諱地回答並否認了會展出當代中國的部分

Met Gala 晚宴名譽主席曹其峰對展覽不展示當代中國部分表示質疑

Met Gala 聯合副主席鄧文迪對於展品充斥太多關於中國的「刻板印象」提出異議

然而當策展人提出:該如何通過時尚來展現現在中國時,場內陷入了一片令人尷尬的沉默。這時王家衛一語中的:

策展人提出了如何解決用時尚來展現當代中國的問題後,在座人士一片沉默

墨鏡王一語中的:「中國當代審美是什麼樣子,這目前還沒有」

試想一下,如果展覽主題不是中國而是日本,是不是至少會有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那一批日本設計師轉戰巴黎的那段,還有日本原宿風服飾元素的展示呢?但是,即使是憤憤不平,我們仍然無法立即想到一位藝術大師、時尚大師又或者是文學哲學大師來真正代表當代中國的審美。

郭培作為為數不多地入選 Met Gala 的設計師之一,她的作品風格還是在傳承過去的工藝,以致於服裝被放到佛堂一點都不感覺違和,就像是出自同一個年代

回顧時尚史,時尚界的核心,一向是巴黎、米蘭、倫敦, 最近數十年因為經濟地位持續上升帶來的消費格局變化,新添了紐約和東京。

1858 年法國高定時裝屋誕生了世界上第一件為顧客定製的「高級時裝」

如果說巴黎、米蘭和倫敦是因為歐洲歷史的傳承和貴族生活品味的延續,誕生出代表貴族生活方式的高端時尚品牌,那麼只有 200 年歷史的美國,和在二戰中戰敗的日本,則是建立起了與崛起的中產資產階級相對應的生活方式品牌。

1903 年紐約一家名為艾里奇兄弟(Ehrich Brothers)的商店組織了一場時尚秀——這也是美國的第一場時裝秀,其目的是為了吸引中產階級主婦們走進商店

紐約的百貨店從 1903 年開始自己的時裝秀,將其作為促銷的一種有效手段。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契機,在 1943 年,約時裝周的誕生,是紐約對巴黎「時裝暴政」的一次反戈,成功將人們的時尚注意力從巴黎轉向紐約。

1943 年紐約時裝周場景

紐約時尚中心的崛起不是單純商業發展的結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真正的美國文化基因的形成:上世紀 50 年代是美國時尚獲得自我身份,變得真正「美國」的重要 10 年。在過去,這個新大陸上的國家一直追隨歐洲的風潮,就如同我們現在一直追尋著歐美和日韓風潮一樣。但戰爭改變了一切。物資的短缺讓「需求」成為創新之母,美國設計師只得從「歐洲母親」處「斷奶」,將靈感轉向本土女性。

1930 年代的美國時裝,基本和歐洲無異

此時運動著裝變得強勢起來——儘管人們並不會為此付出與「優雅著裝」同等的代價;易穿的面料開始用來製作更為正式的著裝;可分離的、「一件多穿」的裙子廣受歡迎;夾克外套也變得流行,並在此後成為「美國范兒」的代表單品之一。

1950s 美國時尚(左) VS 1950s 巴黎時尚(右)

另一方面,如火如荼的社會運動幫助了美國,讓它成為「引領世界的國家」——相較於其他領域的狂飆突進,時尚只是相對滯後的一環。在六七十年代的青年運動中,紐約曾與倫敦在時尚領域一較短長,最終,倫敦在這場拉鋸戰中敗下陣來。「嬉皮運動」終結了「搖擺的倫敦」。

1960s 的美國時尚,嬉皮中性風和牛仔褲盛行

對於整個時尚產業,70 年代是一個困難重重的時期。嬉皮運動與女權運動的興起,「反時尚」成為社會流行詞,許多高級時裝屋在此時倒下,高級時裝幾近死亡。但對於「美國風格」,70 年代卻是極佳的年景。青年人追求狂野自由的風格,熱愛牛仔褲、夾克和拖鞋——這些,正是美國風格的經典代表。

1970s ,美國年輕人的波西米亞風裝扮

也就是在 1973 年,時裝史出現了一場法國設計師與美國設計師之間的重要「對決」: 時年 11 月 28 日,為了凡爾賽宮籌備翻修資金,館長 Gerald Van der Kemp 和美國時尚界大咖 Eleanor Lambert 決定從美法兩國各挑出 5 位頂級設計師來辦場時裝秀,期望來一場深刻的時裝談話。

Yves Saint Laurent、Pierre Cardin、Hubert de Givenchy)、1960 年接任 Dior 的 Marc Bohan、Emanuel Ungaro 今日這些如雷貫耳的設計師們代表法國出戰。

法國設計師的服裝展示

法國設計師作品靜態展

面對人才濟濟的法國設計團,美方這邊則來了當時時尚圈甚是陌生的 Oscar de la Renta、Stephen Burrows、Halston、Bill Blass 與 Anne Klein(當時隨行的小助理是 Donna Karen)

美國設計師的服裝展示

美國設計師的服裝靜態展

在數百位來自於政界,時裝界及社會名流見證下,美國設計師以簡潔,務實的設計取得巨大成功。世界級的時裝媒體,商人終於將視覺焦點轉向美國時尚。所以直到 1973 年凡爾賽之戰, American fashion 才真正得到世界的承認。

見證此次時裝「對決」的名流們,包括安迪·沃霍爾,可見當時美國藝術已經發展到了一定高度,如沃霍爾為代表的波普藝術,它是美國商業高度發達的產物

美國影星伊麗莎白?泰勒出席,代表著美國好萊塢電影產業的高度發達

日本時裝同樣也是在 70 年代開始崛起,在日本工商業實力強勁、民族自信心大大增強的基礎上,日本設計們來到巴黎開拓事業。與美國設計師們先贏得美國市場,樹立起「美式風格時尚」來挑戰巴黎的時尚權威不同,日本設計師先是以獲得以巴黎為核心的「國際時尚權威」認可,成功開拓國際市場後, 回過頭攻佔日本市場。

2006 年 8 月,市場研究機構 Ipsos France 的研究結果顯示,日本在世界奢侈品市場排名第一,佔全球銷量的 40% 。曾經在日本的奢侈品名店排起的長隊(上圖),現在在中國也非常常見,難怪會有這種說法:「中國人正在重複當年日本人的奢侈品消費狂熱。」

與美國設計師所創立的「強勢美國風格」不同,日本設計師並沒有通過外向形式表現出來,而是會將時裝內的日本文化元素若隱若現地散發出。無論是高田賢三 ( Kenzo ) 的印花、三宅一生的褶皺、川久保玲的「破爛式」還是山本耀司的黑色主題和森英惠的蝴蝶夫人,每位設計師都有鮮明獨特的設計風格,這種風格辨識度高、獨一無二,是刻在自己作品上的專屬烙印。

這些設計師的作品雖然設計款式。風格明顯不同,甚至相差甚遠,但總是能從這些作品的內涵和設計理念中找到一種隱隱但固執的東方味道,一種禪意和返璞歸真的意向。

相對於這兩個後起之秀,我們並沒有樹立起自己的獨特的現代服飾風格,也沒有強勢的本土文化作為後盾。能夠走向國際的中國設計,要能夠設計出既能傳達中國文化精華,又符合現代審美觀和生活方式的產品,並展現出自己的獨特才華,才能獲得中國市場的喜愛和國際市場的認同。這一挑戰無疑是巨大的,雖然我們已經有了一些備受矚目的設計師:

從左到右分別為:馬可、王陳彩霞、許建樹、郭培、王汁、Masha Ma、張卉山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左邊四張彩色圖是本土土生土長的設計師,他們以中國風為代表的設計走出國門,在國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而右邊三張黑白的圖片所代表的,是三位海派設計師,他們分別在國外留學,受到西式教育後風格國際化,也在國際舞台上綻放光芒。

勞倫斯許的中國風設計和 Masha Ma 的前衛風設計

由於國內藝術設計教育落後,大批學生留學歐美,回國後紛紛成立自己的品牌。現在國內大小時裝周中,活躍著大量的海派設計師,他們之中不乏才華洋溢者,但是由於缺乏市場經驗,生存狀況不慎堪憂。

海派設計師集中的 Ontimeshow

而本土時尚企業面臨轉型,卻因為缺乏設計和管理人才,而紛紛採用最直接粗暴的方式,直接 copy 國際大牌成功轉型的經驗。表面看似「鹹魚翻身」但依然只是邯鄲學步,可能導致的後果是,放棄自身原有的特色,最後的結果可能是本土品牌文化越來越弱勢,不僅無法被世界接受,即便在中國市場也無法獲得認同。

國內成功轉型和年輕化的代表品牌之一,採用的就是國際超模+ ins 網紅集體站台路線

剛剛發布的大秀也是邀請國際當紅模特,走的是歐美青年亞文化的風格

某國內品牌的國際化包裝

一味包裝成國際品牌,討好市場的行為,從商業的角度來說,或許並沒有什麼錯。追求高利潤和增長,是企業生存的根本,但是這種畸形的市場策略反映的,卻是我們畸形的心態。之前我就針對這種「不自信「的心態,寫過一篇評論:「洋氣」這個詞,難道不是我們對本土文化不自信的體現么?

這是我們所熟悉的國內某品牌的介紹,看了很讓人寒心

前不久,我逛商場時看到這個大陸品牌的化妝品,產品品質和設計都很不錯。但是店員口口聲聲說是義大利的彩妝品牌,讓人覺得好像說是大陸化妝品就很丟人一樣

這是之前我在英國念研究生時,一位英國學姐為國內某實力雄厚的女裝品牌設計的櫥窗。她在向我介紹這個櫥窗作品時,流露著她作為歐洲人的強烈優越感「這是你們中國的時裝品牌客戶,客戶要求就是要把品牌櫥窗設計得具有歐美感和國際范兒的樣子,要讓人看不出是中國的品牌, 如果以後你有認識這樣的客戶,可以多多介紹給我」

有趣的是,不光商業品牌,很多設計師品牌也在國外註冊,商標上還會有 London 、New York 或者 Paris 的字樣,生怕別人不知道是國外的品牌。國內對設計師品牌的扶持度,還有媒體曝光度可能不及國外。但是作為引領市場的設計師品牌,一個想要走向國際的品牌,丟掉自己原有的文化屬性和民族屬性,能走得長遠么?

從這張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幾種不同的市場定位,設計師品牌在第二層級,是作為金字塔上層,引領市場的品牌,受眾雖小,但是對於整個市場的意義卻很重大

在中國製造正在轉型的當下,中國設計只有真正「 Made in China 」和「 Inspired by China (受中國啟發)」與「 Proud of China (為中國驕傲)」才能真正誕生出基於我們文化,代表我們本土走向世界的品牌不是么?

在中國·鏡花水月的展覽中,看到這麼多西方設計師以中國為靈感而設計出的華服,我們的設計師們為何不為我們自己的文化而驕傲呢?中國時尚的未來,絕不該是被一味牽著鼻子走的景象了。

Live Different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看似美好的愛情,不過是一場鏡花水月
《晚秋》:縱然只是鏡花水月幻夢一場,至少這一刻的溫暖是真實的
沒有了自我,所有的快樂都是鏡花水月
塔羅牌占卜:Ta對你到底有沒有感覺,還是鏡花水月一場空
想要追求成熟的女生,必須懂得這四個道理,不然只是鏡花水月!
宛若天空之城、鏡花水月一般的多肉,竟然只是用這麼小的一招拍攝而成!
孫允珠:塵世之間,人生風景,不都是鏡花水月,也不都是繁花簇錦
攝影師用一面鏡子拍出鏡花水月,讓人分不清夢境現實,美到令人窒息
早課:你所追求的,不過是鏡花水月
唯美·少女心·背景圖:貪得一場鏡花水月,終得一場曲終人散
這個85後攝影師用一面鏡子拍出鏡花水月,讓人分不清夢境現實,美到令人窒息
海賊王:路飛一行人沒一個靠譜,海賊王的稱號只是鏡花水月,一切只是一場夢!
8月,鏡花水月,如夢一場,過往煙消雲散,讓過去成為過去的星座
一個人的紅塵,天荒地老,一個人的愛情,鏡花水月
你還在錯用眼鏡布擦眼鏡么?難怪眼鏡花的快,其實它真實的用途是這個!
鏡花水月,如夢如幻的絕妙空間!
黃英:不曾劈波斬浪,怎得「鏡花水月」
鏡花水月,瑤背背用一支水彩筆就能畫出整個夢想王國!
卞之琳·付一枝鏡花,收一輪水月
死神:關於鏡花水月設定的分析,它是否具有無中生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