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科舉前三名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科舉前三名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朝廷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學子們通過層層考試,有的進入最後一輪選拔,即「殿試」——由皇帝親自決定錄取的名單和名次。

被錄取的進士名單會題寫在金榜上昭告天下。「金榜題名」被古人視為人生中的頭等樂事。金榜上的前三名進士分別被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代表讀書人的最高榮譽。那麼,「狀元」、「榜眼」、「探花」這幾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唐代武則天時,科考的長官宣讀「奏狀」——報給皇帝的名單,名次最高的考生站在最前,因而稱為狀頭,也叫做狀元(「元」為「頭一個,第一」之意)。到了宋代,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狀元」的名稱也固定了下來。

圖註:北京貢院舊址(古代科舉考場)

古代填寫進士榜時,狀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則分列其左右,好像人面部的兩隻眼睛,所以稱做「榜眼」。到了宋代初期,第二、第三名進士為「榜眼」。到了南宋後期,第三名進士改稱「探花」,於是「榜眼」成了第二名的專稱。「探花」一詞與唐代科舉考試之後的活動有關。唐代新進士榜公布後,榜上有名的士子相約舉行盛大的宴遊活動。新科進士們選出兩名最年輕英俊者當「探花郎」,騎馬遍游長安的大街名園,採摘各種早春鮮花,正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因此,「探花郎」的稱呼原本只是戲稱,與登第名次並沒有關係,名額也不是一名,而是兩名或者三名。南宋後期,「探花」才成為第三名進士的專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科舉考試的前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第四名叫什麼?
雍正王朝:成功預測科舉前三名的神秘道士的來歷分析
一代才子科舉成績名列前三,皇帝一看名字說:此人當不了狀元
朝廷舉行的科舉考試,卻無人上榜,還漏掉了一個大名人
科舉考試前三名為什麼稱為狀元、榜眼、探花?
在科舉中名落孫山的左宗棠怎麼成為晚清一代名臣
最幸運的兩名科舉狀元,因名字起得好有福氣,殿試逆襲成第一名
細數科舉中落榜的四牛人,前三位出名著,後一位讓狀元郎無地自容
中國最後一屆科舉,慈禧一看狀元名字,大罵:此人只能是榜眼!
他本是科舉第三名,只因一項特長,皇帝閱卷後大驚,馬上改成狀元
科舉考上第一名的狀元,將來仕途發展如何?
中國最後一位科舉狀元,只因名字被慈禧看中,認為是大清祥兆
一個考不上科舉的人,後來當了大官,殺了30多個中榜的官員
乾隆朝最尷尬的一次科舉,前10名全部換掉,第11名成了狀元
古代一著名詩人,因父親名字特殊,終生不得參加科舉考試
歷史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第二名卻被慈禧欽點為狀元,他是何人?
此人和老師一同參加科舉考試,他是第一名,老師卻是第23名
他9歲能文,15歲中舉,科舉考試還得了第一名,為何卻被貶為縣尉
科舉第一冤案:狀元被殺,考官流放,前51名成績全部作廢
此人科舉考試樣樣第一,可皇帝一聽其名,大怒:你這名字不配當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