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一場由「名家兒童觀」所引發的思考

一場由「名家兒童觀」所引發的思考

在剛過去不久的六一兒童節,李薇博士與周菁博士共同發起了一次對於「名家兒童觀」的討論:《六一:致敬那些「發現兒童」的人》。一篇文章引發了許多老師們的留言互動,以下為點贊數最高的3則留言:

@孩子王

教育家杜威和陶行知,都認為兒童有與生俱來的能力和創造力,這樣的兒童觀基於他們多年對兒童的研究和發現。很多家長,在孩子嬰兒期就開始總有意想不到的發現,每一次發現,都會讓家長欣喜若狂。其實在這一過程中,家長並沒有教嬰兒如何去做,只是給嬰兒提供了環境,給於愛的撫摸,鼓勵的眼神 兒童對這個世界充滿了美妙和好奇。

我的班上幾位小朋友,曾經抓住了一隻受傷的螳螂,要看看螳螂為什麼受傷,還要研究螳螂有沒有靈魂。這些都是我們做教師不敢想也沒去想的事情,支持兒童的理論,才能有助於他們今後的研究與發現。

陶行知老先生有句話,既幽默又賦予哲理「如果沒有受過母親、先生、老媽子的愚惑,便把一個世界看的水晶樣的透明」。我們現行的教育,將成人認識的世界講給兒童,把成人理解的知識灌輸給兒童,就像我們熟悉的「小馬過河」的故事,不讓兒童自己嘗試,怎麼能知道這個世界的奧秘?我們總會問兒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而我們是否反思一下,他可以給成人如何的啟示呢? 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多懂一些兒童的發展規律,嘗試走進兒童的世界,解讀兒童的行為,才能為兒童今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兒童的成長不是「教」出來的,是成人給幼兒提供了有利於學習與發展的環境;是成人舉手投足的榜樣行為;是成人的鼓勵和相信;是成人的陪伴。 請相信每一位兒童,是獨一無二的有能力的學習者和創造者。

@啦啦嗚

1.紀伯倫的兒童觀是強調早期教育對培養幼兒的獨立人格,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父母不應過多干涉和包辦代替。

2.蒙台梭利是幼兒園之母,她認為幼兒的成長具有「敏感期」,父母和教育者應對幼兒所處敏感期進行訓練,萌發幼兒對行為習慣,情緒情感,數學、空間、時間等生活學習方面的養成。

3.洛克提出的「白板說」,強調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忽視了兒童的個體差異和環境的作用,但是提出的關於啟發兒童學習的慾望和興趣,培養和鼓勵兒童的好奇心、上進心、集中和保持學生的注意力、循序漸進、訓練思維等的教學法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

4.陶行知提出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倡導釋放兒童天性,鼓勵兒童自主探索。

5.紀伯倫的兒童觀和陶行知的兒童觀基本一致,蒙台梭利和洛克的教育觀不一致,但都有強調對幼兒教育要循序漸進的進行。幾位教育家都強調發現兒童的差異性,認識兒童的年齡特點,尊重兒童的個體差異,在輕鬆寬容的環境中,對兒童進行生活和學習的啟蒙。 依紀伯倫和陶行知的理念會教出個性鮮明,勇於探索,敢於實踐的兒童。 蒙台梭利法教育下的兒童將是遵紀守法,踏實生活的兒童。 洛克教育理念將是愛好學習,刻苦鑽研的學者型兒童。

6.現代兒童教育強調素質教育,要求兒童體智德美全面發展,在基礎教育階段,鼓勵釋放兒童的天性將有利於發展發現兒童的天賦秉性,能更好地有針對性地促進其個體發現!

@梔子花開

個人不太贊同洛克的「白板說」,因為兒童是人,意味著兒童不是物,也不是動物。兒童有著自己的獨立人格、有尊嚴、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他不能任由成人擺布,屈從於成人;他有自己的生活和經歷,他帶著自己的經驗和感觀來了解和感受這個世界,他不是一塊兒任人隨意塗抹的白板,成人應當注意理解和參與兒童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不應將成人文化無條件的強加給兒童,兒童有權擁有歡樂自由的童年。

那兩位博士的觀點又是如何?我們一起來看吧。

「六一」這天在群里發起的這個思考活動完全是生成的。起因是有群友在群里轉發了這個帖子。有公眾號在兒童節重溫一些「先賢」關於兒童的金句應該說是一個恰當的舉動。這些金句的產生跨度幾百年,細看金句所表達的觀點也不盡相同,我覺得這是一個teachable moment (可教學的機會)。所以就在群里發出了前三個問題。因為有好學的群友馬上有了回應,又跟進了第四個問題。然後輾轉被《幼師口袋》徵用,在更大的範圍里傳播了這個帖子和思考題。這同意轉發就算是給自己找了個事,得有個交代。我想就分享一下為什麼生成這個思考活動和自己的觀點吧。

首先是想藉以促進大家學習或鍛煉審辯式思維(Critical thinking)。就是對接觸到的各種教育思潮,觀點,哪怕是已被歷史冠為「先賢」的,要能夠分辨和判斷,要有自己的觀點。從這個角度看,在《幼師口袋》積極回應的讀者都給了自己一個學習和鍛煉的機會,是主動的學習者,必須給予肯定和鼓勵。在各抒己見的情況下就產生了不同的立場和觀點。這也是學習和鍛煉審辯式思維很重要的條件。我相信(希望)不僅在微信中發表自己觀點的讀者,還有更多的讀者都瀏覽了其他人的發言,並對這些不同的觀點加以分析,碰撞和揚棄,那麼受益則更大了。

生成這個思考活動的第二個目的,是想藉以進一步給大家一個澄清兒童觀的機會。對於我們這些做兒童教育的,或者所有與兒童有親密接觸交互的人,我們每個人的對兒童的觀點,特別是對兒童是主動的,有能力的學習者這個認識上來不得含糊。因此我的問題也是聚焦在「兒童觀」上。為什麼說「澄清」?因為我們每個人自小就在潛移默化中已經形成了對兒童的觀點。它來自我們自小在家庭里,在學校中,在社會上種種直接和間接的經驗和信息;來自歷史和現代的種種信念,信仰,思潮。這種潛移默化得來的東西,也許我們自己都無意識,但卻時時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決策。這也不因為我們正式學習了教育的理論就一定得到改變。自己對這個層面的思維必須有所意識。這個先賢金句的集錦,正好提供了這個機會。我們正好可以打開歷史傳承的包袱,在現實的情景下清點一下,也藉以幫我們自己澄清一下。《幼師口袋》的小編曾建議我是否在帖子中加上自己的觀點。我選擇在最後分享,因為我的觀點是眾多觀點之一。我願意呈現於此和大家的觀點一起碰撞。

我之所以選這幾位,特別是包括了洛克的「白板說」是因為,「白板說」這樣的呈現,辣眼睛(感到這個網路辭彙很能表達我的第一反應,借用一下)。這樣說並非要否定洛克的歷史價值。在幾百年前的歐洲,要從神和教會統領一切思想的時代為世俗的教育爭得合法性,洛克作為自由主義思想的創始人之一,挑戰舊思想的權威,這樣的歷史價值是無可抹殺的。然而在經過了幾百年之後的二十一世紀,世俗的教育已經確立了強大無比的地位。「白板說」( Tabular rasa )作為一種對兒童的認識,給當代人在教育觀兒童觀上造成偏見甚至副作用,尤其是脫離歷史上下文的呈現。這樣的呈現看不到兒童是一個主動的,有能力的學習者。它的現實意義在於哪呢?我講現代認知理論,社會建構理論或者腦科學的發現時,往往會補上一句,根據現代科學和理論的發展,兒童(在我們的認知中)不再是Tabular rasa。學生們往往會心一笑。認清它,向前走,這應該是白板說的現實意義。

可以說,那些以成人為中心,為主導的教育和這個白板說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繫。遺憾的是,這樣的教育實踐還觸目皆是呢。這方面,是否也需要更多的審辯式思維呢?

李薇 博士

涉獵幼兒教育40年,行走在中美之間

關於兒童觀的討論,當李博士提出以後,我就很好奇,我朋友圈裡的老師們會怎麼想呢?於是就先在我的朋友圈裡轉發了。

為什麼我會好奇大家怎麼看待名人的觀點呢?

一是因為,這篇文章被廣泛轉發,但是很少有老師在轉發時分享自己關於這些觀點的想法,於是,我這個好奇寶寶就很想知道大家是如何看待大師觀點,看待兒童的。

二是因為,圍繞兒童觀的討論似乎很少,但我覺得又是特別有必要的,因為可能我們如何看待兒童直接影響著我們和兒童的關係以及我們如何與兒童相處。在我們的主流社會、大眾媒體、心理和教育學以及我們每個人眼裡,兒童的形象一直都是多元的:天真無知的、弱小的、有挑戰的、發展中的、有能力有自信的……。很多元素都在影響著我們的兒童觀,因此,大師們圍繞兒童的描述也是受當時的社會文化環境影響,基於他自己的認知的,需要思辨的看待。但是,不管是大師描述的還是我們自己描述的兒童觀,都可能影響著人們與孩子的關係和互動、教學和評價。

如果我們眼裡的孩子是天真無知的,我們可能就會去教他們,讓他們儘快成熟並豐富知識和技能;

如果我們眼裡的孩子是弱小的,我們可能就會不自覺地為他們擔心,保護他們;

如果我們眼裡的孩子是具有挑戰性的,有時候甚至是對別的孩子或集體是一種「威脅」,我們可能就會教導、矯正他們的行為,還有可能把他們從群體中帶離;

如果我們眼裡的孩子是按照一定規律發展著的,我們就可能期待他們的發展是「正常」的,是合乎「規律」所描述的發展速度和軌跡的,反之,有些人就會焦慮,還有一些則會「靜待花開」,認為總有一天孩子會發展成熟的;

那如果我們眼裡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是有能力和有自信的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呢,我們就可能相信孩子,傾聽孩子,持續關注和理解孩子,然後給他們提供一定的「土壤、陽光、雨露和肥料」,再「靜待花開」,並接納「花」可以不在我們期待的那個時間開。

而當討論話題在我的朋友圈和幼師口袋跟大家分享後,很多老師都自信留言,發表自己觀點。也有一些老師在私信中跟我分享自己觀點後,問我,我這樣理解對嗎?或者說是,您幫我看看,我怕不對,不敢留言分享。這讓我思考,為什麼老師們那麼怕錯呢?

擁有成長性思維的老師可能會更傾向於接納在試錯和犯錯中前行,認識到每個人的觀點都有自己的道理,就像大師們的觀點一樣,真心沒有對錯之分,只有我們是否相互認同。我們也就是在多元化視角和觀點的碰撞中,不斷豐富和拓展自己的認知,堅定自己的信念。想想,洛克可是大師呀,但他的「白板說」還不是在現如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被質疑嗎?可想當初,他的觀點在他的時代也是有他的價值和貢獻的。

希望以後有更多地老師能大膽的思考和表達(就好像我們希望孩子們可以大膽思考和表達那樣)!

也希望以後這樣的討論能來得更猛烈些!

我思故我在!

周菁 博士

17歲男孩的媽媽 幼兒教師 學前教育博士

最後的話

希望看完這篇文章,你能從老師們的討論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花更多的時間關注兒童的興趣、心理、認知水平、思維品質,尊重他們的權利、維護他們的尊嚴,為他們人格的健康發展創造和諧、寬鬆的環境。

*聲明:本文涉及話題評論與活動由李薇博士與周菁博士發起,並授權1b+老師整理編輯,感謝兩位老師的分享!

你可能還想看

回復日簽查看今天我送你的一句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幼師口袋 的精彩文章:

假如不做幼師,你會做什麼?
爸爸,我愛你!最好的父親節手工禮物都在這裡了!

TAG:幼師口袋 |

您可能感興趣

朴樹引發我的思考
一個夢而引發的思考
一個紋身引發的思考
一封遺書所引發的思考
一隻蚊子引發的思考
一個全國著名的懶人引發的思考
一場街頭打架引發的思考
由「髮型」引發的思考
掙錢vs家庭地位——一個問題引發的思考
由一對父子引發的思考
由兩則故事引發的一連串思考
由二孩家庭父母苦惱引發的思考
討論話題之「蛙兒子遊戲引發的消費觀思考」
跑步引發的一點思考
一坨牛糞引發的思考
一條新聞引發的思考
一出好戲?引發的思考
一場小誤會引發的
一次職場著裝失誤引發的思考
育兒觀念不一致引發的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