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教育大數據:真能「算」准你的未來?

教育大數據:真能「算」准你的未來?

教育大數據最近廣受社會各界關注,尤其是高考填報志願階段和畢業季更是如此。目前從事教育大數據服務的相關機構眾多,如何科學看待教育大數據在個性化學習、選擇專業、理性就業等方面的作用?今天本報組織了部分專家和高校管理者分別從理論和實踐層面進行探討。——編者

最近,由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畢業生戴威創辦的ofo小黃車火了,這家創立於2014年的國內首家共享單車公司,首創無樁共享單車出行模式,致力於解決大學校園的出行和市民上下班的最後一公里問題,目前已完成D輪融資,估值巨大。

共享單車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基於移動App和智能硬體開發,結合現今最先進的雲計算和大數據的技術,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校園交通代步解決方案,同時也為廣大市民提供便捷經濟、綠色低碳單車出行服務。

眼下正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季,也是今年剛參加高考的學生選擇專業的關鍵時間節點,教育大數據能夠給這些畢業生和准大學生們「算」出點什麼人生的門道來嗎?

教育大數據能有啥用

每個人的人生是由無數個選擇組成的。那麼什麼是大數據,教育大數據有啥用,能夠在關鍵時刻給我們提供選擇的科學依據嗎?

實際上,大數據是一個相對概念,是相對於小數據而言的,大數據並非等同於大量的數據,突出強調跨領域數據的交叉融合和數據的流動生長。在數據來源方面,不同於傳統的隨機抽樣,大數據採集的是全樣本的、即時的數據,能夠跟蹤記錄個體成長的所有過程數據,提供微觀層面分析的準確性。大數據的核心應用價值是分析和預測,谷歌工程師就曾經利用大數據技術預測了當年甲型流感的爆發。

與其他領域的大數據相比,教育大數據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採集過程更加複雜、應用模式更具挑戰性、更加註重因果關係。

教育大數據到底能夠解決啥樣的教育難題?江蘇師範大學智慧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楊現民認為,從大的方面來說,教育大數據有助於破解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破解教育方式單調化的問題,解決教育決策粗放化的問題;從個體方面來說,可以破解教育擇校、選專業的難題,推進選擇的理性化,還可以破解教育就業盲目化的難題,幫助擇業更加合理化。

楊現民舉例道,比如說你是一個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可以通過大數據按照專業情況查找一下自己可能從事的行業,然後比較一下平均的薪資水平。接下來再對意向中要去的城市生活成本進行比較,收入和成本相比壓力大不大,甚至還要考慮到以後在這個城市失業以後,失業保險能否維持最低的生活水平。包括將來如果繼續深造所在的區域是否有合適的學校和專業,甚至在該地區如何找到志同道合的女友,這些功能教育大數據都能夠幫你的選擇提供科學參考。

教育大數據的科學性如何體現

教育大數據能有科學性嗎?如果科學性不能保證,那不跟街頭的算命先生一樣嗎,連自己的命都算不好,怎麼給別人算呢?

對於記者的這個疑問,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余勝泉表示,教育大數據之「大」並非數量之大,而是強調「價值」之大。即能夠從冗雜的數據中發現相關聯繫、診斷現存問題、預測發展趨勢,發揮教育大數據在提升質量、促進公平、實現個性化學習、優化資源配置和輔助教育決策等方面的作用,因而必須是科學的才有價值。

教育大數據有幾大來源,包括:一是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直接產生的數據,如課堂教學、考試、測評等;二是在教育管理活動中採集的到的數據,如家庭信息、學校教職員工的信息;第三是在教學科研活動中的數據,包括論文發表、設備採購、耗材使用等等;第四是在校園活動中產生的數據,如圖書借閱、健康運動、上機上網等等。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專家組秘書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任友群認為,教育是有目的性的,教育大數據並非包括所有數據,因為教育活動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無意義的「噪音」數據,需要根據教育的應用目的進行數據過濾和清洗,他特彆強調了「清洗」這個詞,是要為後期深度挖掘和分析做準備。

「大數據時代的一個重要轉變是從因果關係轉向相關關係」,國際大數據專家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博士認為,要從看似無關的數據中發現某種相關關係。對於商業領域而言,注重相關關係的挖掘可以更迅速、更直接地達成預期目標。比如京東、阿里巴巴等的成功就是明顯的案例。這也是目前教育大數據的相關機構眾多,從事相關教育大數據的企業卻並沒有拿出令人信服的成果原因之所在。

高考志願大數據:「準確有用」才是王道

目前,高考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高三考生在高考志願的選擇上,會更加便利、準確、有效。網上隨手搜索「高考志願」,蹦出來各種版本的高考志願填報卡,林林總總成千上萬,連以快捷方便收付款見長的「某寶」也開通了高考志願填報模擬系統。考生只要輸入自己的預估分數、位次、專業意向等信息,就能收到一份高考志願的分析報告。無疑,這確實大大提高了高考志願填報的準確性,也帶給了考生相當的便利,但作為長期研究高考志願的專業人員,成都精誠信教育的負責人劉馨建議各位考生和家長要辯證地看待和利用高考大數據。

她認為,數據只是冷冰冰的數字而已,可是考生千差萬別。即便是同一個省份,同樣的性別,同樣的科類(文科還是理科),同樣分數的兩位考生,也會因為考生的性格、特長、未來規劃的差異等不同特質而導致填報的高考志願千差萬別。例如,2016年兩位四川考生,都是理科男,高考分數都是671,因為志向不同,一個去了上海財經大學學習經濟類相關專業,一個去了同濟大學學習土木工程專業。考生未來職業規劃不同直接導致選擇大學的方式差異化。因此,考生和家長在填報志願參考大數據時,一定要把數據與人的差異化結合,要知道數據只是工具,只有最科學、有效地利用好數據為自己的高考志願服務才是王道。

另外,在「大數據」時代,更要注重數據來源的權威性。當今市面上的各種志願填報系統在宣傳包裝上都標榜自己「權威、可信」,究竟哪些版本的「大數據」才是真正權威的呢?劉馨認為,如果要真正科學、有效地填報高考志願,數據參考來源只能是高校的官方網站或各省級招辦發布的以往高校在本省(區、市)錄取的相關數據。否則,數據會出現相當大的偏差,社會上很多機構發布的「大數據」中途都不知被轉手修改了好多次,其準確性和權威性有待商榷。因此,出於對考生的未來前途負責,建議考生和家長最好使用當地考試院發布的權威數據,以免在人生的關鍵幾步上「算」錯了自己的方向。(本報記者 黃蔚)

《中國教育報》2017年06月17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河南:縣級中職學校設立綜合高中班
湖南:專項整治中小學教輔散濫亂問題
從未舉辦全國藝術特長生認證
青島:網路安全教育走進中小學課堂
「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我的內地求學故事」徵文活動頒獎儀式舉行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大數據相親真愛是算出來的?
神評論|什麼是大數據?網友:周易算不算大數據?!
大數據不能告訴你誰是你的真正客戶
大數據教你實現預測未來,這不是夢
大數據真的值得盲目崇拜嗎?新研究表明大數據預估演算法大有問題!
大數據之困 為什麼目前還沒有一款真正智能的八字測算軟體?
大數據、雲計算、AI……它們的「推手」你可知道?
教育,我想對大數據說:「我深愛著你!」
能不能好好的做一門生意?——關於大數據殺熟
大數據「殺熟」?你的演算法該管一管了
你也被「大數據殺熟」了嗎?如何避免?看本文就夠了!
大數據「殺熟」,你被宰了沒?
這些大數據,你敢看嗎?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數據線也能用來扎頭髮!
你被大數據「殺熟」過嗎?怎麼解決的?
數據黨丨火控性能知多少:穩和準的概念你真的懂嗎?
大數據到底能做什麼
跑步還能泄密?「小心」大數據「出賣你」!
滴滴用大數據殺熟?美女總裁柳青回應:不可能的事!
大數據精準營銷,你被「殺熟」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