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丨《合夥中國人》拓展小眾綜藝賽道之外,更曝光了創投圈密室文化
近期,創投節目《合夥中國人》第二季強勢回歸,在創業者與投資人的「討價還價、精彩交鋒」,及曝光創投密室文化之後,再度引發了各界的關注。
《合夥中國人》第二季的再次火爆可以說是建立在第一季的上佳口碑基礎上的——在第一季節目中,六位頂級商界大佬組成「大佬天團」,在12期節目共48個創業項目中,有24個項目獲得大佬投資,投資協議金額8235萬元,創業項目估值達8億元人民幣。
當下,創投類綜藝這一垂直細分領域也有成為競爭紅海的趨勢。而《合夥中國人》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和深圳衛視2015年以來拿出每周四晚的黃金時段重點打造「雙創節目帶」是分不開的,三年來,「中國第一電視雙創平台」的品牌特點已漸成氣候。同時,強大的製作與導演團隊的支撐,長期專註創投類綜藝節目所積累的獨門秘笈也是《合夥中國人》第二季越播越火的關鍵因素。
訣竅一:專業與娛樂的平衡術
作為殿堂級的創投秀
,
《合夥中國人》
在專業性與娛樂性之間如何找到最佳平衡點,是最考驗節目團隊功力的。
專業性:用頂級商業大佬接軌用戶
一個節目的可看性和觀賞性取決於嘉賓,如娛樂真人秀節目一定會選用戶基礎多、年輕態的娛樂大咖;而創投類節目,自然則要體現在創業、商業、成功經驗方面。
第二季的《合夥中國人》在嘉賓配置上依然很豪華。無論是真格基金的徐小平、IT大佬姚勁波,還是貝塔斯曼的首席執行官龍宇、噹噹網李國慶、跨界投資人黃舒駿除了擁有豐富的創業經歷之外,還具有豐富的創投經驗。
而節目組邀請這五位創投大佬作為嘉賓,能無縫接軌創業者和觀眾,同時體現節目的專業性,並加大節目的真實性和可看性。
例如在對創業者項目的陳述中,五位大佬能快速指出項目的缺陷所在,品牌或渠道如何強化。如此前一位創業者的「甲油膜項目」,龍宇直率地指出其只是喋喋不休地自說自話,卻忽略了現場嘉賓試用產品後的感受;針對會祖魯語的「繆思教育」創業者,多位大佬指出,其一人佔有公司股份而團隊骨幹成員卻沒有持股在股權構成上不太合適。
娛樂性:用創業聚焦、互動激發情節
作為綜藝節目,娛樂性必不可少。
與其他綜藝節目一樣,《合夥中國人》也經歷了嚴格篩選到最後面試等闖關的環節,保證了綜藝節目必須的競技和娛樂要素。
在創業者面對幾位創投大佬的「殿試」環節,創業者通過自己的道具展示項目要點,講述自己的創業故事。如「林奶奶燉湯」的創業者,自己不甘心成為婚姻的附庸,決心通過創業證明自己;「繆思教育」的創業者在非洲的豐富經歷;「產後瘦身」的美女多彩的減肥體驗。這些故事都是當下年輕創業者最真實的生活體驗,能在某種程度上聚焦觀眾的眼球,深入創業的軌跡中。
而在創業者講項目時,徐小平等大佬也同時以投資人身份互動,當二元對立,節目劇情又會再次被激發。如在「瘦身項目」介紹時,徐小平表明不投後遭到其他大佬嘲笑,也掀起了當期節目的小高潮。
最重要的一點,則是娛樂不失真——從節目中可以看出,這些被篩選的創業項目(瘦身、留學生海淘等項目)並不是高大上、玄之又玄的項目,而是以用戶為基礎,著力於生活方面的項目。當實用的創業項目被娛樂屬性激發,受惠的是普羅大眾,因為他們能看懂節目,也能真正了解到:原來創投圈是這樣的。
當然,所謂的平衡並不是專業與娛樂各半,而是「專業為核、娛樂為殼」。
訣竅二:讓創投談判透明化
平時在媒體報道中,創投項目一般只會披露粗略情形,有時甚至連誰投資、投資金額是多少也加以保密,直接導致創投行業給人以神秘高冷的刻板印象。
但《合夥中國人》卻反其道而行之,以真實的創投談判,簡單的內容曝光了創投圈的密室文化,直接揭開這一商業的神秘外衣,呈現在觀眾面前。
而且,這種曝光下的透明化有助於直接受益者創業人群了解到投資人關注的焦點及思路,以及積累到與投資者談判的經驗值。
如在節目中的「產後恢復」項目中,有大佬指出其項目目前還屬於社區組織不是公司業態;當創業者表示未來想把公司發展為科技公司時,有點評者指出科技公司的定位未必走得通。除了創業公司的品牌、渠道等,大佬們還特別關注公司股權的分配格局。他們指出,創始人不能輕易稀釋股權,團隊骨幹是否擁有股權也在其考察之列。
通過電視看到這些真實的商業案例,及專家們從各自擅長的領域發現項目的「病灶」所在,創業者乃至普通觀眾都能學到他們的思考邏輯;甚至在入股金額與比例這樣關鍵節點的把控上,作為觀眾還可以在腦海中模擬成投資人,來一場創投殺伐。
試想一下,當大眾看到《合夥中國人》這檔節目,都了解了創投的知識後,他在創業的道上會走的更遠嗎?答案是肯定的——所以,在某種程度而言,《合夥中國人》把創投密室文化「曝光」其實是促進了創業的快速發展。
訣竅三:順應「雙創」政策風口
除了上述訣竅,《合夥中國人》節目策劃者還善於抓住「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政策風口。
據了解
,
節目播出平台深圳衛視依託創業之都深圳的政策和資源等優勢,
重點打造「
雙創節目帶」,
近兩年先後推出了《創客星球》、《為夢想加速》、《合夥中國人》、《一塊投吧》及《有志·
贏在中國》等精品創投節目,
在創投業務的電視化表達方面做出了諸多探索,
逐漸獲得業界的廣泛好評和全國觀眾的喜愛,
這些探索有力的為《合夥中國人》的成功做出了背書。
自李克強總理2014年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關鍵概念以來,雙創就成了社會各界矚目的最大政策風口。《合夥中國人》除了節目本身帶來的信息之外,它其實還充當了一個服務性平台:為創業者與項目、投資人與投資機構均提供了互動便利。
為創業者提供了極佳的觀察
窗口
創業者可以不再四處抓瞎,透過《合夥中國人》這個窗口,可以近距離地了解到投資人所思所想,捕捉行業變動的最新趨勢,從而提煉自己項目的閃光點,合理合適的做出團隊股權分配,讓創業者和創業項目的價值最大化。
不僅如此,代表人力資源一方的創業者也能減少搜索成本,快速找到代表金融資本的投資者,這種直接配對的融資機制與傳統的銀行貸款渠道相比,無疑在理念上超前了許多——同時,通過這種融資機制,創業者能找到願意為自己創業試錯埋單的人,後者有完善的風險防範機制使得創業項目儘快產業化。
為投資者、投資機構互相提供最佳出口
導演組其實還充當了創業項目「挖掘機」的角色——從眾多參與者中篩選出達到一定門檻的創業項目,再經過適當的輔導,最後與投資大佬見面。這首先保證了創業項目達到一定水準,也減少了投與被投雙方的溝通成本。
集眾智、匯眾力,站在雙創的政策風口下,《合夥中國人》節目既保證了可看性,又在無形中促進了人力資本與風險資本的最佳配置,給投資者與投資機構都提供了機會。
在風險資本的滋養下,年輕人的創業創新活力勢將噴薄而出。《合夥中國人》的多角色演繹帶來的是多維度的共贏,也正是靠著這種久久為功的堅持與韌性,才為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升級做出了精妙的助攻。
尾聲:
從《合夥中國人》的制勝之道可以看出,垂直綜藝從專業性服務性切入也可以吸引大批精準受眾。長期以來,綜藝節目似乎走進了一個誤區,即認為綜藝節目首要的是娛樂性,有明星有收視有點擊量,很容易走到了一個「娛樂至死」的誤區。但《合夥中國人》的運營實踐證明,專業性、服務性、娛樂性完全可以融為一爐,節目能夠兼顧電視媒體的公益服務屬性,為創業者和投資人、創業項目和投資機構打造交流對接平台,也能引導社會主流價值,更能夠通過節目內容的打磨和大佬嘉賓另一面的展現來具備娛樂性。
事實上,相比很多動輒砸出千萬乃至一兩個億去請大牌明星來做節目,《合夥中國人》由創投大佬與創業者雙方互動的節目模式,後續甚至能夠為整個國家發酵出數十億的經濟規模,帶來極好的社會效應。
這才是當前熒屏最需要也是最缺少的節目,如何為社會作出有意義的貢獻,而不是簡單追求收視點擊,這檔節目走出了一條新的節目創新思路,值得大家深思。
更多文章:
看點 |《軍師聯盟》一馬當先,優酷用多部超級劇集燃爆暑期檔
看點丨用影視生態賦網路文學新生機,愛奇藝文學開放平台的時勢「英雄」路
看點 | 雲集將來閃耀上視節,國產紀錄片這一行正燃起
復盤:《思美人》收官,這或許是你吐槽過卻未必真正了解的一部慢熱劇


※觀點丨《深夜食堂》跌至谷底,黃磊商業品牌受損、華錄百納「綜藝+影視」轉型也被看衰
※看點 |《軍師聯盟》一馬當先,優酷用多部超級劇集燃爆暑期檔
※看點丨用影視生態賦網路文學新生機,愛奇藝文學開放平台的時勢「英雄」路
※看點 | 雲集將來閃耀上視節,國產紀錄片這一行正燃起
※看點 | 2年後原價轉讓網票網,甩掉包袱的光線其實是賺了
TAG:讀娛 |
※顏毓潔:中國道路拓展中國人的全面發展新境界
※丁寧:金磚五國拓展藝術交融新境界
※繪本舞蹈與華星中國等達成合作:拓展舞蹈啟蒙模式
※惠而浦:拓展中國市場的戰略要做國際化
※發力工業互聯網與智能製造,拓展中國紡織行業兩化融合之道
※華為的海外拓展之路:美國頻頻阻礙
※拓展五大賽道、做豎屏網劇,愛奇藝內容戰略發生了什麼新變化?
※《全戰:三國》在世嘉拓展中國市場中扮演重大作用!
※《權力的遊戲》兩主創加盟打造新片 《星戰》宇宙將繼續拓展
※拓展項目之《解手鏈》
※《絕地求生》製作人:《堡壘之夜》拓展了大逃殺遊戲
※賀利氏發力拓展銀漿之外的專業技術領域 擴大產品組合
※科幻載體拓展與藝術文化想像
※拓展外國文學研究新空間
※中國—蒙古國商務論壇在京舉辦 雙方願拓展投資合作領域推進務實合作
※國家的崛起拓展版長常用戰術技巧
※國畫潑墨彩《彩荷》組圖,將文人花卉的筆墨範圍拓展至另一境地
※拓展國產劇想像力邊界,《無主之城》讓愛奇藝男頻再現高光時刻
※閱文集團與傳音控股合作,拓展非洲在線閱讀市場
※浙江與新加坡設立『安科系統亞太研發中心』,圍繞區塊鏈等拓展中國智慧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