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新媒體時代道教文化傳播應把握的3大效應7個舉措

新媒體時代道教文化傳播應把握的3大效應7個舉措

道文化作為古老深邃的東方哲學智慧,在華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貢獻。兩千多年前的文明軸心時代,道家思想就以超前的智慧思考宇宙、人類和生命的終極問題,引領了華夏諸子百家的學術風潮。道家思想的前瞻性和普世性,也使得道家成為最令西方社會著迷的哲學文化思潮,道家與現代宇宙科學、生命科學、存在主義等不謀而合,都顯示了古老道家智慧的強大生命力和永恆魅力。

道教雖然是古老的宗教形式,然而道教的智慧卻歷久彌新,具有理念和超前性和價值的超越性,在新時代依然煥發著勃勃的生機和活力。當今社會的人們,為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健康隱患,精神苦悶的「現代病」所困擾,道教的道法自然的生態理念、素樸節慾的養生智慧、心齋坐忘的心性修鍊,正可以提供對治這些現代病的良方,是可以付諸日常生活實踐的活生生的「生活道教」,因此傳播道教正能量,服務於當代社會,是每個道教徒不可推卸的使命。

進入新世紀以來,信息革命蓬勃發展,媒體技術日新月異,基於互聯網通信技術的智能終端深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聯網的觸角已經抵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網站、博客、微博、公眾號、APP等信息平台以及QQ、微信等即時通訊軟體,以從未有過的便捷方式和傳播速度,將這個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快速、緊密地連接起來,個人電腦、智能手機、高速網路已走進尋常百姓家,人們已經很容易地接受來自各個領域的信息。

如何讓道藏中的精髓思想飛入尋常百姓家呢?這離不了運用最有效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媒體。在關尹喜的時代是竹木簡,是文字,在今天,是微信公號,是微博,是網路直播,是新媒體。

要想用好新媒體傳播我們的文化,首先得弄明白,新媒體的運作規則。新媒體是空前尊重受眾的媒體。互聯網這個技術手段,給了讀者更重的地位。為什麼?很好理解:因為發布資訊更加方便快捷,這導致了內容供給門檻的降低、供給量的海量增加。當內容稀缺的時候,內容值錢,你不用研究什麼樣的傳播策略;但當五萬個、十萬個公號一起爭奪讀者有限時間的時候,你不能在極短時間內引起他的注意,你的傳播就失敗了,就是無效傳播。

面對受眾本位的傳播態勢,要求道教在傳播過程中要掌握受眾的心理,新媒體傳播有三大定效應,掌握這三大效應,並對道教的傳播內容作出調整相信會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痛點效應。老百姓為什麼看信息內容?能夠解決他的問題。如果能夠圍繞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困惑、痛苦點,對症下藥,運用道教文化和思想,進行解釋、紓解,滿足他的核心需求,幫助解決人生困難,自然會受到歡迎。這就要求我們要致力於發掘道教經典的時代意義,讓道教文化從傳統文化變成現代文化。目前道教文化的傳播存在著嚴重的泥古不化、脫離現實的問題。

現代社會需要的是既有傳統文化精髓又有時代精神的經典解讀佳作。道教文化的普世使命決定了它不能成為遠離現代社會的「從故紙堆到故紙堆」的研究。要用今天的視野、今天的話語回答今天人們的困惑,要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讓道學文化造福當代。

二、奇觀效應。我們不要想直接奔傳播目標而去,擺出很高大上的架勢,這樣會把人嚇跑。應該製造興趣點,靠輕鬆的方式,營造傳播奇觀,吸引人、感染人,而不是強制推銷。這要求道教經典的通俗化解讀,讓老子文化從精英文化變成大眾文化。

道教文化的濟世使命決定了它必須走出精英圈成為大眾文化。我們要用通俗化、大眾化、趣味化的表述,讓玄達兩千多年的道教經典從難讀、難懂、難入門中超越出來,把老子道學變成大眾道學、人生道學、生活道學;變成人們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只有讓自己的心隨著老百姓的心而跳動,用老百姓的話為老百姓寫書。

三、搭橋效應。每個人都是從自己的頭腦、認知模式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的。所以,在做傳播時候,也往往出自這樣的本能,講自己想講的話、講自己感興趣的話。但這樣的話,由於缺乏共同經歷和興趣點,對方不感興趣。可是,如果完全從對方的心理出發,順著對方說,那又起不到傳播自己主張的作用。

破局的方法就是帶著自己的傳播目標,找對方能夠接受的點,找到聯接我和他之間的認知橋樑。當下並沒有能夠很好地把優良的傳統文化與年輕人的喜好結合起來。更多地是集中在呆板的說教和強行的灌輸中,用呆力的現象多,用巧勁很少。這樣的結果,往往並不理想,不但沒有使廣大青少年和傳統文化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反而使得他們在潛意識上先天地與之疏遠,結果往往是好心辦了壞事。

實際上「年輕「與「傳統」從來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今天的「傳統」是集合過去的「年輕」中的精華沉澱而來,而今天的「時尚」的概念又往往大量從傳統經典中汲取靈感,二者相互催生,相互轉化,恰似有無相生,前後相隨,是恆久的道理。在恢復傳統文化,傳播道家思想方面深刻理解這個道理,敢於變化該變化之事,善於用年輕人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和方法去巧妙地流傳道家的精華,中華傳統文明的精華。明確:哪些是可以變的外在形式,哪些是不可以變的本質底線。批判地繼承過去的傳統,在繼承中敢於創新,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的時代,確定自己的位置,讓我們自己的年輕人,我們的未來,深刻地理解他們自己是誰,他們從何處來,將往何處去。

互聯網為弘揚道教文化創造了有利條件,要充分藉助互聯網強大的分析、統計、考證功能,深入挖掘、系統梳理道教文化,最重要的是要「變被動為主動」,藉助新媒體進行廣泛的互動和傳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服務社會、利益大眾,這可以說是道教未來的發展方向。那麼涉及到具體舉措又有那些呢?

第一、要重視「整合」的力量

過去弘揚道基本靠講經、著書、口口相傳,那麼在互聯網時代則要善於整合各種資源協同運作,如跨媒體整合(如紙質媒體、網路媒體、自媒體之間的整合)、跨產業整合(如宗教界與養生產業、醫藥產業、傳媒產業之間的整合)、跨學科整合(比如宗教界與學術界、教育界之間的整合)等等。

第二、要加強「自媒體」的建設

GIF/1K

不僅要講自我修持,更要注重弘道度人,鼓勵道眾開設微信公眾平台、微博,將講經、講道的視頻發佈於平台之上,甚至可以通過直播軟體,用更直接的方法向大眾傳播正信正義。

第三、要善於藉助「藝術作品」的強大感染力

普通大眾對歷史的了解,很重要的途徑是通過影視或文學作品,近幾年來一些道教題材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如電影《止殺令》、電視劇《老子傳奇》等,今後還要繼續挖掘,源源不斷的給藝術創作提供原始素材。道教各個宗派的列祖仙師,像葛天師、陸修靜、陶弘景、重陽祖師、全真七大真人等,關於他們傳奇故事不勝枚舉,完全可以把他們的故事進行藝術加工改編成影視作品、塑造成漫畫形象,甚至開發成遊戲角色、以及相關的文創產品等,通過「藝術作品」的形式給大家呈現富有親和力的道教形象,當然前提是尊重道教史實。這樣,在豐富大眾精神生活的同時弘揚優秀的道教文化,一舉兩得。

第四、要跨越國界,全球傳播

可以考慮與外文媒體合作,把土生土長、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傳遞到更多國家和地區,配合一帶一路以及文化部十三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主旋律,演繹一部「全方位、立體化的道家文化百科全書」。

第五、快速反應、精準應對

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異常迅速,善惡美醜瞬間立判,這是機遇,也是挑戰,這就要求我們處理信息要快速、全面,發布信息則要做到及時、準確。同時要更加關注社會的熱點,例如抑鬱症、自閉症、離婚、自殺等尖銳問題,給予道教合理的心理疏導與心靈關懷。

第六、要依靠年輕一代,培養後繼之人

道教文化要依靠年輕人來代代相傳,互聯網時代下,可以嘗試採取年輕人所喜聞樂見的方式,比如道教人物卡通化、嚴肅形象可愛化、繁雜教義口語化等,在道教歷史故事的創造性發揮上多做文章,依靠年輕一代,培養後繼之人。

第七、要發揮「道學院」的中堅作用

道學院是道教的希望與未來,它不僅是道教人才培養基地,更是學術交流平台和文化展示平台,甚至可以是一個城市的特色文化符號,人們去宮觀祈福迎祥,來道教學院參悟教義,同時配合各類新媒體加深對道教的理解認識,這樣整合發力,事半功倍。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日新月異的時代,互聯網以及相關科技領域的急速發展,對我們的生活價值觀念以及信息傳播方式起到了顛覆性的作用。中國,做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新興大國,恰恰在這樣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開啟了古老文明再次復興的偉大征程,道家思想以及美學和世界觀,做為中國文明傳統文化最主要的載體之一,必將在這個時代重獲新生,大放光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什麼時候朝真拜斗,消災延命最快呢?
道教正一派授籙的宗教文化內涵
南極長生大帝是壽星老人、南極仙翁嗎?
眾生不得真道的原因是什麼?
疾病生產鬼魅精邪一切厄難,怎麼才能救免?

TAG:道教之音 |

您可能感興趣

新媒體助推傳統文化
建構適應時代的教育文化觀
《經典詠流傳》:打造新時代中國電視文化節目
時代心中的民俗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天道平衡論
新媒體時代:文學如何鏈接文化產業
後金磚時代的文化傳承之路
傳統文化中的做人之道
盤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愚人」時刻
蔣超良強調:譜寫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篇章
一個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節日
捷報:「文化新媒體大數據應用平台」獲批國家文化創新工程
道教科儀音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新文化」名家筆下的舊體詩詞
熬制新時代的家風文化大餐
傳統文化中的孝
從十個數字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道教文化對漢語辭彙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提升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