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醫四大溫病學家之一葉天士所說的「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怎麼理解?

中醫四大溫病學家之一葉天士所說的「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怎麼理解?

中醫四大溫病學家之一葉天士所說的「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怎麼理解?「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出於《外感溫熱篇》,系葉天士長期實踐的經驗之談。語言雖簡,其意頗深。

溫邪襲人,必致發熱,熱則傷陰,陰傷則水不制火,其熱必熾,熾則灼爍其陰。如是者,兩相因果,其病必劇。故治溫病,必用清熱養陰之法。清熱者,辟溫敗毒以祛邪;養陰者,補充津液以扶正。雖然清熱可以存陰,養陰可以退熱,二者相輔相成,但尤以後者為重,因人體津液的存亡,直接關係到溫病的發展與轉歸預後。故葉氏云:「津液不竭,其人必不死;其死,亡津液也。」筆者認為,這就是葉氏用「救」的匠心獨具之處,也是對當時一些只強調清熱敗毒,忽視固護津液的醫者的批評。中醫四大溫病學家之一葉天士所說的「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怎麼理解?

溫病多汗,宜據邪正消長而救陰

溫病每多自汗,乃由內熱熏蒸使然。《南病別鑒》謂:「熱氣熏蒸毛竅開,汗出溱溱常不止。」並喻為「猶滾湯盛於器中,熱氣上蒸而外濕也。」自汗可透邪外出,但汗之過多,必耗體液,傷氣劫津。而化害為利關鍵在於救陰,以資汗源。救陰之法,雖然非常重要,但不可濫用,必須根據溫邪與津液之消長情況,或以攻邪為主,救陰為輔,或以救陰為主,祛邪為次,或攻邪與救陰各半,務使無汗者得汗,少汗者汗出而暢,多汗、大汗者汗出減少。如無汗、少汗之由溫邪犯衛,表氣被遏所致者,當用銀翹散、桑菊飲之屬,以辛涼透泄,通其鬱閉,使邪隨暢汗而解;由溫邪侵入陽明腑,與腸中糞結,傷津損液而致者,當用增液承氣湯瀉腑增液,使邪去津回而汗自出;溫邪入營,陰津受傷而無汗、少汗,用清營湯或黑膏湯透營轉氣,即可變無汗、少汗為暢汗,且病也隨之減輕;「邪氣深入陰分,混處氣血之中」而「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者」,用青蒿鱉甲湯滋陰透邪,則伏於陰分之餘邪,便可從陰出陽,得汗而解。大汗、多汗者,應澄清其源,使汗量減少,以防傷陰。如由熱郁肺經而致者,投麻石甘湯,則熱清喘平而汗自少;因陽明經熱盛而致者,用白虎湯,則大熱得解,多汗、大汗必減;由陽明腑實而致者,用承氣湯瀉熱通腑,則多汗、大汗自除;溫病後期,正邪交爭已久,熱勢大挫,氣陰已虧,當益氣養陰。但也有多汗而疾病趨於好轉者,如溫病邪熱將盡之前,下肢多汗而涼潤,乃溫病將愈。又溫病熱退之後,飲食漸增,進食而多汗、大汗者,為氣轉津回之徵,均可不用藥物治療,但以食療即愈。總之,救陰必須細察汗之有無、多少,並謹守病機,辨證施治,切勿一見無汗、少汗就發之散之,一見多汗、大汗就收之斂之。

中醫四大溫病學家之一葉天士所說的「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怎麼理解?

溫病救陰,在於補充津液以化汗

溫病救陰,與內傷雜病不同。內傷雜病之陰虛,大多由亡精耗血所致,所以,在治療時,多用養血填精之四物湯、六味地黃湯、大補陰丸、歸脾湯等;溫病之陰虛,多由熱邪傷及津液而成,其治當用生津養液之沙參麥冬湯、五汁飲、竹葉石膏湯、增液湯、復脈湯等。精血同源,津血亦同源,但精、血、津三者畢竟不是同一物質,滋養陰血之方,不僅有滋膩犯中之害,而且尚有戀邪助熱之弊。故葉氏明確指出:溫病救陰不在養血填精,而在補充津液以化汗。此論一出,既糾正了當時醫林中存在的治溫病陰津虧損用療雜病陰虛的養血填精之方的不恰當作法,又豐富完善了中醫溫病治療學,提高了溫病治癒率。

「救陰不在血」,當活看。一般說來,上中二焦的溫病,用養血填精厚味滋膩之品,必害多利少。但在沒有夾濕及胃滯的情況下,方中酌用一二味養血填精之葯,也並非不可。如《臨證指南醫案》「溫病化熱,肺痹喘急,消渴胸悶,便溺不爽」之證,葉氏於清肺養陰方中用了阿膠。《溫病條辨》中焦篇「胃液乾燥,補感已凈者」,吳氏用「以津血填精血」之牛乳。邪熱傷及下焦肝腎,精血虧耗,邪少虛多,葉、吳二氏皆用白芍、地黃、阿膠、雞子黃等。溫病動血,出血過多,現代醫學採用輸血之方法,直補其血。

中醫四大溫病學家之一葉天士所說的「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怎麼理解?

王孟英云:「救陰需用充液之葯,以血非易生之物,汗需津液以化也。」說明生津養液,以資汗源,應當選用儲津蓄液較多,又無滋膩犯中、戀邪助熱的藥物。如氣分熱邪漸解,肺胃津傷,證見咽干口燥,渴欲飲水,飢而不食,大便秘結,舌紅苔少,脈細數者,當甘寒生津,選用沙參、麥冬、玉竹、石斛、白扁豆、生地、粳米、冰糖之屬,最為切貼;肺胃邪熱津虧,證見渴甚,舌無津者,選用梨汁、荸薺汁、蘆根汁、麥冬汁、藕汁、甘蔗汁、蘿蔔汁等,或單用,或合用,皆與證合;陰竭陽脫而證見發熱久久不退,汗出黏滯不收,煩渴,呼吸氣促,舌紅無津,脈數無力者,可選用人蔘、麥冬、五味子、烏梅、沙參、龍骨、牡蠣之屬,以甘酸救陰;下焦肝腎陰液被劫而證見身熱面赤,神倦欲寐,心中顫顫而動,手足心熱,口舌乾燥,齒黑唇裂,舌絳苔少或無,脈虛大者,選生地、白芍、麥冬、阿膠、火麻仁、甘草等,以甘潤存陰。陽氣不斂者,選五味子加入其中。陽氣不潛者,選龜板、鱉甲、牡蠣之屬,以配上藥。溫病臟實已去而證見口燥咽干,大便秘結,數日不解,腹中無苦,苔干黑少津,脈沉弱者,可選玄參、麥冬、生地組成咸寒增液之方治之。

總之,拯救陰液是治療溫病的一個重要環節。其拯救方法,不是養血滋陰,而是清熱生津,減少汗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黃中醫智庫 的精彩文章:

名醫治糖尿病壞疽醫案賞析,細細體會一下他們的進退攻守思想和方法
裘沛然:疑難雜症治療八法,源於實踐而高於實踐
老中醫李可的攻癌奪命湯治驗錄
中醫經方真是好:不但可治外感,而且可療內傷;不但可救急危,而且可愈頑疾
中醫加味三子養親湯,肺源性心臟病良方

TAG:神黃中醫智庫 |

您可能感興趣

吳又可對外感熱病病因學說進行了徹底改造,為溫病學說大變傷寒學說提供了借鑒一一曹東義《瘟疫論譯註》第二講吳又可對溫病學影響
齒葉草,見過嗎?主溫病發熱,肝火頭痛,脅痛,瘀血疼痛
舌苔的白、黃、黑、絳,指明了病位和治法——溫病名家看診,就是這麼牛!
古代中醫學溫病四大家分別做了什麼貢獻?
明清時期溫病四大家分別指的是誰?他們做出了哪些貢獻?
王鴻士「伏邪溫病」說論治肝病
孫康泰:傷寒與溫病相統一,寒溫合流,貴乎辨證
傷寒和溫病的"發熱"是一樣的嗎?
食養齋·三乙說:今春多喝「珍珠華蓋湯」,防溫病咳嗽
溫病四大家是指哪幾位? 他們分別做出了什麼貢獻?
《溫病正宗》中的論溫病與傷寒病情不同治法各異
今年或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預防高溫病,還得這麼過
中暑等高溫病集中爆發,防暑同時也要預防疾病
《溫病正宗》中的論溫熱五種辨法,可以學習
從非典、禽流感談談中醫溫病治療思路
郝老師講太陽病與溫病風溫(附學員討論)
《溫病正宗》中的論葉派治溫熱之誤,值得參考
溫病臨證病案之伏暑病
現代溫病學需要更好地傳承與創新
關於溫病發熱的食療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