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己每天都抱著手機,卻要求孩子遠離,怎麼可能?
文:安奕婷
周末,老公心血來潮拿起拖把拖起地來,要知道老公在家可是獨生子女,我們又是和老人住在一起。一般家務都被老人包辦了,他能去做家務,確實是一件罕見的事情。
我正在對老公誇獎與鼓勵之時,在客廳玩玩具的兒子,立刻跑到衛生間拿來抹布,認真地擦起桌子來。
難道這就是「言傳身教」的魔力?
只見兒子拿著濕抹布,旁若無人,態度及其專註地在桌子上來回擦試。
那動作、那神情,就像一道美麗的風景,讓你心中油然而生一種莫名的感動。
我拿起手機,定格下了這美好的一幕。
孩子爺爺特別喜歡看電視。每天下午我接孩子回家時,只要他在看電視,孩子立刻就會要求看電視。
如果那天回家,電視沒有開,孩子也不會主動去開電視,而是找其他的東西玩一會。
有時侯,我在看書,他就會坐在我的旁邊也拿起一本書看起來。
雖然他不認識太多的字,但只看圖片似乎也能讓他樂在其中。或者是,拿來紙和筆臨摹書上的圖片。
而有時,他爸爸在玩電腦,不願搭理他時,他就會拿起手機胡亂的點起來。
我們總是會說孩子不愛做家務,喜歡看電視、玩手機,甚至是沉迷於電腦遊戲。
試想想?這些事情,是不是你經常在孩子面前做呢?
當孩子需要你陪伴的時候,你在刷朋友圈;當孩子放學到家,你正在看電視;當孩子想和你一起到戶外活動時,你正在玩電腦。……
久而久之,孩子會想,手機和電腦到底有什麼神奇的地方,為什麼大人總是抱著它們不放呢?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他們對電子產品的操控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方,甚至遠遠超過了你。
當你發現不能再這樣下去了,開始制止與指責他時,他只一句話就把你頂了回來:「為什麼你可以玩,我就不可以?」
此時,你的回答是什麼?
是強硬的無理說道:大人可以,小孩兒就是不能玩。還是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呢?
「言傳身教」就是這樣的簡單,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無形中傳給了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在原生態家庭中接受的教養方式將會影響他的一生,更甚者影響到下一代。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
而好的習慣會讓孩子受用一生,能幫助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彎路,而習慣的養成往往就來自於父母家人的「言傳身教」。
如果想要你的孩子不看電視,那麼你就不要當著他的面打開電視。如果想要你的孩子不玩手機,那麼只要他在家,你就杜絕拿起手機。如果想要你的孩子不玩遊戲,那麼你就別在他面前玩遊戲。如果想要你的孩子對人有禮貌,那麼你首先要做到禮貌待人。如果想要你的孩子愛護環境,那麼你首先不要亂扔垃圾。如果想要你的孩子懂得尊重別人,那麼你首先要尊重他。如果想要你的孩子尊敬長輩,那麼你首先要善待父母。……
總之,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首先自己要做到。
「言傳身教」不僅僅是言語上的教導,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則,這種示範教育才能讓孩子深刻地理解,心服口服地去接受,去模仿。
其實教育就在言談舉止、生活點滴之間。


※孩子痴迷玩手機,家長負主要責任!你怎麼要求孩子,自己就怎麼做
※為人父母者不能拿著聖賢書只要求孩子,卻從來沒要求過自己
※不要覺得孩子一哭你就得滿足他們的要求
※不要拒絕孩子的抱抱要求了,愛他,就要抱抱他
※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怎樣要求孩子
※只要父母愛孩子,怎麼要求都不過分?
※你自己沒做到的事,憑什麼要求孩子做?
※只要求弟子自己卻沒照著做,難道不覺得以身作則很重要嗎?
※我對你只有一個要求,能不能對我媽好點,要不然還是離婚吧!
※這些奇葩的要求,大概也只有孕媽才敢提出來,你們覺得呢?
※你都沒有做到自律,憑什麼要求孩子做到?
※若孩子提這個要求,想都別想,直接拒絕他
※前女友懷著別人的孩子,要求跟我結婚生下孩子,是否應該接受她?
※孩子會走路,卻總是要求父母抱著,這五種原因會讓你更理解孩子
※孩子已經會走路了,還老要求爸爸媽媽抱,到底該不該抱?
※要求孩子說「對不起」,你可能正在毀掉孩子的道德感
※身上有疤不能當兵?可能你們理解錯了,當兵要求有哪些
※孩子,我的要求並不多
※老婆癱瘓,我逼她和我離婚,她不要錢不要房,提一要求我跪地痛哭
※遇到大方婆婆,陪嫁房子都不要,只一個要求,聽完我覺得不能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