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先秦文獻的傳世

先秦文獻的傳世

先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先秦文獻因時期不同而呈現不同的特徵。夏商年代邈遠,僅據《尚書》以及尚有爭論的《詩經》中的《商頌》,或可略見一二。至於西周以至戰國末,又可分西周、春秋及戰國三個時期,各時期不同,其文獻特徵亦不同。對於先秦文獻的傳世與傳播,本文僅作略談。

先秦文獻傳於後世者,可據《漢書·藝文志》著錄,略見大概。至於先秦原本,則久已失傳。先秦文獻的載體主要是簡書,還有一些是吉金文字,載於青銅彝器上。簡書不易存藏,漢時中秘所存之文獻自然不可能保存到現在。近年來,隨著考古的進步,地下出土了數量甚巨的簡、帛文書,可以說填補了這個空白,使得後人對先秦文獻原貌以及載體形態都有了深入認識。先秦文獻種類主要是後人定為經類的六經文獻(《樂經》在秦時佚失,故只有五經)、諸子文獻,其他如醫經、雜占、方術、神仙、圖譜等,亦見於《漢志》。先秦文獻與漢以後文獻有較大的區別,因而也就具有自己的特徵。首先是它的載體特徵,先秦文獻主要是簡書,戰國時出現了帛書,考古發現的長沙子彈庫所出戰國時期帛書,是為實物,但帛書的寫作,在當時應當還不多見,如戰國時惠子,號稱其書五車,皆為簡書。惠子身為魏相,所用還是簡書,可見帛書未流行。先秦諸子學派蜂起,儒墨名法,皆有門徒,但大要以口說傳授,實因簡書繁重,不便攜帶,製作亦不易,若帛書流行,則不必以口說了。《論語》載子張記孔子的話,臨時倉卒而「書諸紳」,亦見其時未用繒帛,而隨身又未有簡之緣故。簡有規制,無論其製作還是書寫,都不甚容易,因此先秦文獻能書於簡者,都需要有一定的財力和地位。簡書體制,亦有區別,鄭玄《論語序》注引《鉤命決》說:「《春秋》二尺四寸書之,《孝經》一尺二寸書之。」孔疏謂因知六經之策,皆稱長二尺四寸。先秦文獻書寫材料有簡、有策、有方牘,簡之所容一行字耳,30至40字不等。牘乃方版,版廣於簡,可以並容數行。凡為書字有多、有少,一行可盡者書之於簡,數行可盡者,書之於方,方所不容者,乃書於策。據其尺寸及所書字數,六經中如《書》《禮》《春秋》等,皆繁重不便攜帶,也自然不便流傳。

其次,先秦文獻文字當為古文,漢時孔壁所出諸書,皆用古文,學者考證,此古文並非先秦史籀文字,當為六國時流行之文字。六國之前,當是史籀文字,孔子所讀應當是這樣的籀文。史籀文字書寫和閱讀都有難度,所以西周時小學生先要學識文字。《漢書·藝文志》說:「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此六書,據班固說,即史籀文字,與孔壁中古文不同。因此,先秦學者若不經學校教育,自然難以閱讀和理解文獻。

再次,先秦文獻保管有一定製度。先秦,尤其是西周時期,官府掌其文獻,《周禮·春官》記有太史、小史、內史、外史、御史之職,各掌專門文獻,如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八法、八則。小史掌邦國之志,奠繫世、辨昭穆。鄭玄注引鄭眾說:「志謂記也。《春秋傳》所謂《周志》,《國語》所謂《鄭書》之屬是也。史官主書,故韓宣子聘於魯,觀書大史氏,《繫世》謂《帝系》《世本》之屬是也。」內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詔王治,其職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策命之。鄭玄注引鄭眾說:「以《春秋傳》曰:王命內史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策謂以簡策書王命。」是內史掌策書王命。外史掌書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書、掌達書名於四方。外令,鄭玄注謂王令下畿外。四方之志,鄭玄注說:「志,記也。謂若魯之《春秋》、晉之《乘》、楚之《檮杌》。」三皇五帝之書,注謂即楚靈王所謂三墳五典。達書名於四方,注謂若《堯典》《禹貢》,達此名使知之。是見西周時文獻皆由王官管理,由此亦可知先秦文獻非普通人能夠見到。春秋以降,所謂禮崩樂壞,官學下移,諸子由是得興,產生了許多隨著社會變化而來的新文體,如《老子》《墨子》以及其後的《管》《庄》《孟》《荀》等,這些都是私家著述。至於公家,因周天子位勢衰落,諸侯坐大,僭越禮制,會盟征伐,皆不由天子。對於文獻載籍的保管,春秋時自不如西周制度嚴謹,諸侯至於故意去其不利自己的典籍。《孟子·萬章下》載北宮錡問周室班爵祿如何,孟子說自己也不清楚,原因是:「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故春秋典籍已遭到破壞,所以孔子自衛返魯正樂,《雅》《頌》各得其所,是見孔子前《雅》《頌》已亂。雖然如此,如史書及《詩》《書》等文獻,仍然有專職保管,如晉韓起至魯國觀《易》《象》與《魯春秋》,嘆為周禮之所在。又孔子如周觀史,都見這些文獻尚有制度。

中國是一個重歷史記述的國家,有記述就有文獻,我們從殷墟卜辭里可以見到當時的巫史是如何記述占卜活動的,同時,在一些甲骨的邊緣部位還補充記述了屬於敘事的內容,可見上古時人對於事件本身的看重。

商代文獻載錄於《尚書》為後人所信者有《盤庚》,而《周書·多士》則明確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這是周公代成王訓殷士人的話,可見是事實。我們從盤庚的訓話中,看到他熟練地引用前代賢人的語錄,可見出當時是有文獻存世的,故可以被學習和引用。但以周時制度看,當時接觸到文獻的,主要是史官,而士子則通過學校教育來熟習並掌握文獻。西周的教育還是比較普及的,地方有鄉學,王庭有國學,按照一定規定招收學生,如八歲入小學,習書、數等,所謂小藝,十五歲入太學,習禮、樂、射、御等,所謂大藝。因此,西周的文獻只能由主管典籍的官員以及學校的學生可以接觸到。官學到了春秋時,逐漸衰落而終於廢行,但據《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記子產不毀鄉校的事,則知這時鄉校還存在。不過,私學也已經產生了。《呂氏春秋》記鄭國子產治鄭,「鄧析務難之。與民之有獄者約,大獄一衣,小獄襦袴,民之獻衣襦袴而學訟者,不可勝數」。鄧析教民學訴訟,似乎屬私學性質。私學最有規模者,自然非孔子莫屬。孔子號稱弟子三千,以《詩》《書》《禮》《樂》《易》等文獻教弟子,今上海博物館藏楚簡《孔子詩論》,是孔子教《詩》的實證。私學興起,是春秋戰國時期文獻傳播的主要途徑。春秋時期社會變化易型,而往日之官學一變為私學,原先一統之學術亦為天下裂,道、儒、名、墨、法等各家興起,眾多的學術流派形成,正是文化普及的結果,而文獻的熟悉和利用,則是其基礎。論述先秦學派的文獻,如《孟子》相關篇章、《莊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韓非子·顯學》以及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等,於其間可見各家學派在先秦時的發展。此外,齊宣王時的稷下論學,集天下各家學派討論。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齊)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騶衍、淳于髠、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這些都是拜私學興起、文獻廣傳之賜。戰國學術除諸子外,策士亦是一大顯學,策士奔走於諸國之間,以自己的學識和對諸國政治、外交的了解,遊說諸侯,欲使諸侯能夠接納自己的意見,這不僅需要機敏的應對辯說的能力,更需要策士廣博的知識,能夠隨機引用古典文獻作為證據,因此,戰國策士其實更需要熟悉文獻。蘇秦是戰國策士中較為典型的人物,《戰國策·秦策》記蘇秦入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回家後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文獻熟悉與否關乎個人的榮辱存亡,自然馬虎不得。隨著私學的發展,諸侯國的政治、經濟、外交的變化,士人群體的興起,春秋以及戰國時期的文獻,較西周官學時有了很大改變,文獻數量和種類都遠遠超過西周。以盟書為例,春秋時盟不由天子,諸侯屢盟,《春秋》記盟450次,則見各國盟書數量不鮮。又如公私間來往書信隨諸侯外交頻繁而產生,如《左傳》成公七年記巫臣自晉遺楚子重、子反二子書,是春秋時一種新文體。至戰國時,這種文體已經很發達了。其他如語、傳、說、論,以及謠、諺、歌、賦等等,戰國時呈現出文體繁榮昌盛的狀況。因此,我們才能在《漢書·藝文志》著錄中見到數量如此眾多的先秦文獻。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旋風裝、蝴蝶裝古書裝幀這麼酷?
回族古籍文獻的收藏與整理狀況報告
從複數「中國」到單數「中國」——試論統一多民族中國及其疆域的形成
明清檔案——近代古文獻四大發現之一

TAG:深圳微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中華文獻的傳承
跨省文獻傳遞 盡展秦晉之誼
伏俊璉、鄭驥:構建寫本文獻學理論體系的重要基石———讀張湧泉教授《敦煌寫本文獻學》
古代彝族文獻和龍文化對中華文明的貢獻
張淑一:出土文獻黃國史跡鉤沉
《甘枸杞傳奇》引據:醫學、人文、史料文獻清單
傳統 | 出土先秦兩漢文獻中的避諱材料述論
遼寧民族出版社:《滿漢大辭典》是對滿文文獻研究的銳意創新
曠世宏編 文獻大成丨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文獻展即將開幕
敦煌文獻的辨偽
張湧泉:敦煌文獻的辨偽
曠世宏編 文獻大成!《永樂大典》何以鎮館?
獨孤伽羅的歷史原型——文獻皇后,聯手隋文帝創開皇之治
承啟中華文明的關鍵文獻-《易傳》 看《易傳》對《道德經》的理論支持
此文獻給王彩玲
吳梅捐贈瓊劇文獻
家族歷史文獻 | 明·郭廷序《郭循夫先生文集》
榮新江:敦煌景教文獻寫本的真與偽
出土先秦兩漢文獻中的避諱材料述論
傅斯年《故書新評》的文獻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