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研究人員在食用海鹽中發現塑料微粒
根據馬來西亞研究人員在《科學報告》中的報道,塑料垃圾進入海洋,最終分解為小碎片回到我們的食鹽中。研究人員檢測了來自 8 個國家,共 16 份海鹽樣本,發現其中 15 份中含有塑料微粒 (MPs)。他們總共從鹽中收集了 72 種粒子,使用顯微拉曼光譜法鑒定其成分大多為塑料聚合物和色素。
鹽中塑料微粒的數量很低,尚不足以危害健康——即使海鹽是我們唯一的食用鹽來源,且需要量較大。然而,研究人員認為調味品污染仍值得持續關注。
他們指出,我們日益增加的塑料使用量「或許會導致海洋和湖泊中塑料微粒逐漸累積,並因此出現在水產品中。規範不同海產品中塑料微粒的數量和種類勢在必行。」
研究人員已經不是第一次從食物鏈中發現塑料。被丟入水道的塑料垃圾分解,由水中生物吸收。早先研究發現魚類貝類等海產品中塑料微粒粒子大小在 1 -1000 微米之間。但是,目前尚無關於鹽粒中殘留情況的詳細研究。
研究人員利用過濾器和光譜,在 16 個品牌的食鹽中分別發現了一到十種粒子——他們並未提及調查的品牌。(研究之初他們還準備了第 17 個品牌,但由於該品牌食鹽出現鈣沉積,堵住了過濾器,就剔除了該樣本。)
他們發現大多數碎片為出現老化跡象的舊塑料產品碎片,這一發現也排除了食鹽外包裝材料對實驗的干擾。
粒子成分上,最常見的聚合物為聚丙烯和聚乙烯,隨後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異戊二烯和尼龍 6。他們還發現了色素,包括酞菁、鉻黃和銅酞菁。上述成分可以在所有的塑料產品、腈綸纖維和染料中發現。
根據他們的發現和全球食鹽攝入量,研究人員估計,假如人們飲食中的鈉都來自於海鹽,那麼人們每年從海鹽中攝入約 37 MPs。與此相對,早前研究估計酷愛貝類的歐洲人每年可能攝入 11000 MPs。目前尚不清楚該數量對人體健康是否有害。


※iOS 11 新功能讓用戶體驗「一鍵激活」設備
※走進失敗博物館:諾基亞N-Gage、蘋果Newton……
※索尼有望首發6英寸18:9「全面屏」旗艦手機
※HomePod與Echo音質PK HomePod完勝
※首家共享單車品牌倒閉 風口資本還能燒多久?
TAG:威鋒網2007 |
※這家印度尼西亞公司希望用食用海藻代替塑料包裝
※科研人員發現能將可食用石墨烯嵌入食物的技術
※羅馬尼亞大學研究報告 半日雪可以安全食用
※《科學》:飲料餵了腫瘤!康奈爾科學家發現,飲料中的糖漿,哪怕少量食用,也可直接促進腸癌生長丨科學大發現
※海洋中的「PM2.5」,海洋蠕蟲食用塑料並排泄微塑料!
※銀泰高管被爆食用瀕危動物穿山甲,還在微博上晒圖!
※羅馬尼亞大學研究報告:半日雪可以安全食用
※皮皮蝦食用指南:過氣網紅or國民海鮮
※水果食用健康指南
※食用辣木籽有講究
※福清火麒麟食用菌公司 打造海西最大繡球菌種植基地
※印度大象口吐白煙 科學家表示因食用燃燒物所致
※科學食用烹調油
※夏季謹防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
※食用泡發三天的木耳會中毒?
※科學家打造可食用薄膜:能殺死海鮮中的細菌
※海口市民敲開雞蛋發現有「蛋中蛋」 專家:可放心食用
※針對花卉、蔬菜、藥材、食用菌 中科生物「植物工廠」 在希望的田野上
※南海諸島哪些島嶼有可食用淡水?
※大疆口袋靈眸發布 搭配西部數據食用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