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棍棒下面出孝子」與「不打不罵」,哪個教育方式才正確?

「棍棒下面出孝子」與「不打不罵」,哪個教育方式才正確?

作者:毛志傑(兒童心理學——父母必修課)

導讀:對於孩子的教育,有人說「棍棒下面出孝子」,有人說「不能打罵孩子」,到底哪個教育方式才對呢?這和孩子的「基因」有很大關係,父母一定要區別對待才對!

在生活中,有的孩子看上去總是非常樂觀,超級樂天派;而有的孩子總是很憂鬱,一副憂國憂民的狀態。

那麼,孩子的這些表現似乎「天生」的呢?還是後天環境可以改變的呢?

根據心理學研究數據顯示:「幸福感」與生俱來,受到遺傳影響的比例佔到54%。

也就是說,一個孩子愉快的性格傾向,感到自信、樂觀,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同一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性格有很大的差異化」的原因了。

而不同的孩子就需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

對於天生樂觀的孩子,就像我們平時說說的「沒心沒肺」。這樣的孩子極其容易「自信心膨脹」,即使面對很大的打擊,也很難觸動他的內心深處。在教育時,就無需顧及太多孩子內心的感受,越是嚴厲反而能得到孩子的認可與尊重,越是能讓孩子產生親近感。「打是疼,罵是愛」適用於這類型的孩子。

而對於天生憂鬱的孩子,就不能過於嚴厲。這樣的孩子內心比較敏感,對外界的反應往往會向負面發展。如果有些挫折,容易打擊到自信心與勇氣。所以在教育時,就要換一種更溫和的方式,「能動嘴就不動手」的教育方式比較適合這類孩子。父母照顧到孩子內心的感受,才能使孩子產生親近感。

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基因就賦予了孩子基本的性格特徵。

而在孩子「幸福感」方面,遺傳基因起的作用尤其大。

當然,基因也不是決定性的作用。

因為,影響人一生髮展的因素多種多樣,比如還有家庭環境、文化、宗教信仰、父母素質等等,這些都被歸為後天的環境影響。

雖然在感知「幸福感」方面,遺傳因素的影響佔了55%的比例,但是還有45%的比例是由後天不確定的環境所決定。

區別只是,那些「憂鬱」的孩子需要在後天的環境中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同樣可以變的更為樂觀、自信。

但是,這要父母給予更多的關注與耐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孩子這些要命的地方可打不得!
棍棒下出不了孝子,這些懲罰方式可比棍棒管用,很多父母都忽略了
棍棒底下出孝子?用這4種科學方法,不打罵也能教育出好孩子
棍棒教育完全不可取嗎?孩子太調皮,到底可不可以打?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已淘汰的教育方法,別再對自己孩子使用了
棍棒出孝子,摔打出精品,不過你們這樣打砸是不是太狠了一些
三大失敗的教育方法,「棍棒之下出孝子」是一種,別耽誤孩子了
遇上不聽話的撒潑孩子,必須用「棍棒」才能讓他出息,你信嗎?
棍棒之下出孝子,真的靠譜嗎?
「棍棒之下出孝子?」不,孩子有這表現,父母最好立馬停手
棍棒底下出孝子,可我憑什麼孝順你?
棍棒之下真的能出孝子嗎
棍棒教育與愛的教育你更傾向於哪一種?教育孩子一定要這樣才好!
信奉棍棒出孝子 暴力教育使不得
棍棒底下出孝子?如果是以下孩子,出的可是仇人,家長打不得
兒子偷錢被父親打,網友一邊倒支持父親做法,你認同「棍棒底下出孝子」嗎?
這種教育方式比「棍棒」更傷人,父母可別再用了!
少兒不宜的人性圖:「買不起」的快樂,「棍棒底下出孝子」?
孩子只要犯了這3個錯誤,必須進行「棍棒教育」,家長不要心軟!
笑話段子:沒事 棍棒底下出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