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學者最新Nature子刊文章發表首發性成果
這項研究首次揭示了宿主細胞中防止內源MAVS自發聚集和激活的機制,為研究宿主維持自身免疫穩態以及朊病毒樣蛋白質的聚集機制提供了新的線索。
宿主細胞內防止MAVS自我聚集的模型
6月13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侯法建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Multiple truncated isoforms of MAVS prevent its spontaneous aggregation in antiviral innate immune signalling」。該工作首次揭示了宿主細胞中防止?源MAVS自發聚集和激活的機制,為研究宿主維持自身免疫穩態以及朊病毒樣蛋白質的聚集機制提供了新的線索。
宿主細胞模式識別受體RIG-I偵測入侵的病毒後,誘導MAVS形成朊病毒樣多聚體,MAVS隨之形成激活態並「打開」下游信號轉導通路,最終產生I型干擾素和促炎症因子來清除病毒。而在靜息狀態下,MAVS處於非聚集形式的無活性狀態,從而確保該信號通路保持「關閉」,以防止I型干擾素和促炎症因子的積累,產生細胞慢性毒力和慢性炎症反應等嚴重後果。因此,MAVS聚集和非聚集的狀態決定了該信號通路的激活與否,其功能的失調與系統性紅斑狼瘡、銀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關。此前研究表明,MAVS重組蛋白以單體和多聚體兩種形式存在,其中單體形式能夠自發地形成多聚體,表明形成多聚體是MAVS蛋白質的一個內在特性或者自然傾向(Cell,2011);另一方面,宿主細胞內源的MAVS只有在響應病毒刺激的條件下才形成多聚體,而在靜息條件下以單體形式存在,這表明宿主細胞內存在有阻止內源MAVS自發聚集的分子機制。
該項研究首先發現並鑒定了多個N端截短的MAVS變體,與全長MAVS一樣,這些變體是由同一條轉錄本以多順反子的機制翻譯而來;進一步的研究揭示了這些N端截短的變體通過相同的C端跨膜結構域與全長MAVS相互作用,阻止其自發聚集。當通過基因編輯阻止這些N端截短變體的表達時,發現?源全長MAVS 自發形成聚集體,並且引發Nix介導的線粒體自噬,最終通過細胞自噬機器降解這些自發聚集的MAVS。因此,靜息狀態下的細胞是通過N端截短的MAVS變體以及線粒體自噬反應,共同防止全長MAVS的自發聚集,從而維持自身免疫的穩態。
副研究員漆楠和碩博連讀生石玉衡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合作完成者為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張學武教授。研究經費來自基金委和中科院,感謝生化與細胞所周金秋研究員的幫助和支持。該研究工作還得到生化與細胞所分子生物學技術平台和細胞分析技術平台的支持。
來源:生物通
生物易構|更人性的生物化學試劑耗材採購平台


※Science子刊:癌細胞抗藥性竟能傳染!
※精神疾病的12個身體徵兆
※損傷健康的基因變異也會讓人變蠢
※華人科學家帶來粉碎血液凝塊的超聲鑽頭
TAG:Science |
※Google 科學家最新整理,給新手的十篇最佳數據科學文章
※中國科學家發表Nature主刊文章!SMRT測序技術助力單染色體酵母研究
※《Nature》文章發現的人體最新器官,竟是中醫的三焦?
※首個買麻藤基因組發表Nature系列文章
※地空學院宗秋剛和鄒鴻團隊受邀在Space Weather發表封面文章介紹北大成像電子譜儀
※Oculus 聯合創始人發表博客文章:Magic Leap 就是一個悲劇
※專訪Catherine Otto—從BMJ子刊Heart主編的角度看文章發表
※清華大學免疫所董晨課題組《Immunity》文章發現腫瘤免疫治療新靶點
※暨南大學,中科院等發表《Cell》文章:利用CRISPR構建世界首例神經疾病基因敲入豬
※為什麼在實體瘤中CAR-T「療效不佳」?Nature最新文章給出解答
※Nature Milestone系列 | 微生物里有大文章!向科學先驅致敬
※中國科學家《Cell Reports》發表封面文章,揭示內質網定位蛋白DFCP1調節內質網-脂滴互作機制
※Materials Horizons 封面文章報道清華大學多孔液態金屬柔性材料新成果
※中國第一個在《Nature》發表文章的竟然是清朝人,中國近代化學的啟蒙者
※Springer Nature 混合型期刊開放獲取文章影
※別讓語法和拼寫耽誤了發論文:Taylor&Francis文章編輯服務九折優惠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史衛峰課題組發表關於lncRNA調控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的綜述文章
※新一期Science期刊文章速遞
※三焦被正式發現了!——《Nature》文章發現的人體最新器官就是三焦?
※轟動性成果,6篇Nature Genetics及2篇Nature Biotec文章同時闡述棉花基因組學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