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在香港保育中華傳統文化之茂盛森林——專訪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

在香港保育中華傳統文化之茂盛森林——專訪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丁一鳴、劉志敏):有人講,香港是文化沙漠。但也有人說,香港保留了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在香港這片曾經被外來殖民者統治、華洋雜處的土地上有什麼樣的傳承?到今天,香港早已回歸祖國,傳統文化在香港近幾年的保育與傳承又如何?記者專訪了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教授。

鄭培凱出生在中國大陸,小時候隨父母播遷台灣,畢業於台灣大學,後來又赴美留學,鑽研中國歷史。香港回歸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998年,香港城市大學的校長張信剛教授找到他,想讓他在城大出掌新成立的中國文化中心,在大學生里普及中國歷史和文化教育。鄭培凱回憶起那時張校長跟他講過一段往事,促使他離開居住將近三十年的紐約,來到香港。「他決定要當校長的時候,他要見一些學生代表,他就問學生:『你們會一點唐詩宋詞吧?』學生都說:『會呀會呀,唐詩我們都知道的。』張校長就說:『那你們可以不可能背一首我聽聽?』第一位同學就背了:『床前明月光……』第二個學生:『床前明月光……』等到二十個學生全部是『床前明月光』以後,校長就說,不行,這樣不行,我一定要搞一個中國文化的基礎通識教育。」

鄭培凱認為,在港英時代,政府有意提經濟而壓文化,為的是殖民統治的利益。即使在那個時候,也有許多懷著濃厚家國情懷的中國人,或南渡而來,或遠洋而來,在殖民體系下仍然奮力掙扎,試圖為中國文化留存血脈。但這樣的努力之路,艱辛而又崎嶇。「很多的中國人,他覺得我是中國人,所以我要對中國傳統文化要特別保護,可是這樣的人顯然不是在社會上受到政府的支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中文大學成立的過程。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就是很多人關心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成立大學,我們希望中文也是大學的主要語言,中英可以並用的。可是在中文大學成立過程中是很艱難的。因為英國政府給了很多限制很多壓力,錢穆離開很主要的一個原因跟這個也有關係。他是幫助成立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後來當了副校長,都被逼走了。香港在港英時代是有相當多一些人,他們是卧虎藏龍,都是很了不起的。可是他們在社會上,從政府的角度講,他是被排掉的。」

回歸之後,土壤發生了改變,特別行政區政府開始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上議事日程,民間也開始名正言順、挺直腰板地高舉中國文化的旗幟。鄭培凱在城大以中國文化中心為依託,在香港大學生裡面推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必修課,分門別類設置不同的課程。在校學生即時的反饋就不錯,而等到學生們畢業、走上社會、沉澱幾年之後,反饋就更加積極。「我在必修的6個學分裡面,設了20個不同的專門科目,比如社會歷史、古典文學、建築的、庭園的……所以我們也請了20個專職的老師,每個人的專業都不一樣,每個人都要教中國文化的傳統,教的過程中可以從你的角度來教,學生就會有不同地興趣。百分之六、七十的學生都覺得非常好,他們得益很大。有少數的說這個對他沒有太大幫助。可是我們後來發現,往往過了多少年他們畢業以後,他們會回來說他們受益很大。那我們就很安慰,覺得這對他的人生有幫助。」

雖然對於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重視逐漸提升,但在鄭培凱看來,由於巨大的歷史慣性,現在香港社會普遍還是追求當下利益,追求所謂「學什麼才有用」。「用,有短時間的實用,跟長遠對一個年輕人在社會上長遠的發展、對社會持續的發展,這個用,是不同定義的用。你說我學了電機,跟中國歷史就沒有關係。你生活在中國文化環境當中,因為你沒歷史認識的時候,你就對你自己的民族、國家跟文化有一個隔閡。這個隔閡很大的,因為你沒學過任何東西。這就是我一直批評的無知的問題。你不能無知。你可以喜歡或不喜歡,你可以有你的選擇,我經常跟年輕人說,你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可是你不能無知,因為你無知做的判斷,往往是害你自己。」

鄭培凱現在還兼任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委員,在他看來,香港其實有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和資本。香港從一個半世紀前開始,就游離於中國內地近現代史的發展脈絡之外,沒有經歷過天翻地覆的社會革命,整個歷史脈絡從清代慢慢沿革下來,還是保留了很多民間的傳統文化沉澱。這些都是香港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資本。「它有許多傳統的文化因素不因為革命、戰亂而變動。特別是跟這個家族祭祀、宗教祭祀、民間活動有關的,往往保存的蠻好。國內對整個一些涉及迷信的東西,取消的比較快,經常有很大的斷裂,對宗族的一些儀式往往就喪失掉了。我們發現整個傳統的宗族解體了。而香港很有趣,是不是傳統的宗族也發生變化?也發生變化,可是很多儀式還保留著,很多香港的家族,到了春秋都要祭祀,到五年或者十年有個大祭、開祠堂大祭。其實他們的人都已經跑到世界各地去了,通通都回來,其實有點尋根的意思。這些就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比較好的東西。」

鄭培凱認為,香港人總自嘲是「文化沙漠」,但事實上,香港歷來對於文化保有一種開放的態度。與此同時,近年來內地對於中國傳統歷史與文化的傳承發揚逐漸恢復、提升,再挾著本來就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內地可以成為香港的老師;香港要多向內地學習,如何追求比現實利益更深刻的文化財富。「像上海、北京,文化底蘊很深,整個社會環境、父母都會(督促孩子)多利用時間呀、提升自己呀,別浪費時間,多讀點書,提高自己的文化藝術修養。這是全社會的一個環境,這個環境會鼓舞人的。整個長期的文化底蘊重新被挖掘出來,能夠幫助年輕人奮發向上。大體上來講,國內的求學、對於文化藝術的追求、對於自己理想的追求或者專業的追求,是一個向上的趨勢。」

文化是人精神上的根。香港曾經在政治上被刻意剝奪這種文化根源,但一代又一代在香港的中國人仍然戮力堅忍,在經濟大潮的喧嘩聲中默默保存著文化之根。如今,香港早已回歸祖國,而當今正是中華文化昂揚向上、昂首挺胸地傳承、發揚的時代。在包括香港在內、整個中華民族的努力下,中華文化必將迎來又一個黃金年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在線 的精彩文章:

浙江嘉興:夢幻水母展 暑期送清涼
天舟一號撤離天宮二號進入獨立運行階段
"刷單"也判刑!全國"刷單入刑"第一案組織者獲刑5年9個月

TAG:國際在線 |

您可能感興趣

香港大學徐國琦教授
香港奧唯風尚獎會務中心感恩全國各地暨港澳台及華僑美業人士支持
香港舉辦「江蘇文化嘉年華」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美食齊聚
香港中文大學黎志添教授一行朝聖道教祖庭龍虎山
邦瀚斯香港「珍賞齋庋藏中國古代書畫」專場全覽
久圖文化與香港大公文化集團共同發力中國文化藝術產業
藝術人生——訪香港中華慈善藝術家聯會主席蔡清風先生
香港科普童書:《中國歷史之旅系列》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香港科大發現中國人群阿爾茲海默症遺傳風險因子
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香港已奠定國際體育盛世之都和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地位
東南亞和中國香港十大金融科技加速器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與香港西九文化區達成戰略合作
香港修訂教科書港史併入中國史 培養香港學生國家觀念!
濟群法師蒞臨香港衛視佛教文化傳播中心
香港修訂教科書將港史併入中國史 港教育局長:培養學生國家觀念
關於楊振寧教授在香港談《中國文化與科學》的問答(04)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西九文化區動土開建
互聯網經濟峰會香港舉行 林鄭月娥表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科技創新成發展新引擎
張智霖袁詠儀現身香港體育館,為中國女排加油助威
《中國器物簡史》主編呂少民應邀到訪香港衛視北京總部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