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科學人專訪:人工智慧?沒啥好怕的!

科學人專訪:人工智慧?沒啥好怕的!

畢業於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原來學分子生物學,目前是果殼網編輯一枚。喜歡跟科學家、科學傳播者和其他熱愛科學的人們對話,並將他們的故事寫下來分享給別人。

Calo

松鼠名片

說到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有的人眼中總是閃著期待的光,有的人眼中卻滿是謹慎與憂慮。

但幾乎所有的人都興緻勃勃——沒有人不喜歡談論這個話題。人工智慧是什麼,人類需要怎樣的人工智慧,強人工智慧能實現嗎,它會不會威脅人類本身……自1956年人工智慧成為獨立學科起,圍繞人工智慧的思考和爭論就從未止息。

人工智慧,聽起來很「科幻」嗎?

圖片來源:123RF

2014年,特斯拉和SpaceX的創始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就曾公開表示:「我需要盯著人工智慧的一舉一動,因為我認為它有潛在的危險。」同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用仿如機器的聲音指出:「開發全面的人工智慧可能會致使人類滅亡。」

而相比於憂心忡忡的馬斯克和霍金,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洪小文,卻對人工智慧的未來表現得相當淡定:「過度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從微軟自然交互服務部門的架構師,到微軟亞太地區研發創新的領航者,洪小文在過去20年里,一直在微軟把控著人工智慧關鍵能力的發展方向。

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

圖片來源:msra.cn

他曾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深造,師從1994年圖靈獎獲得者、人工智慧先驅拉吉?瑞迪(Dabbala Rajagopal Reddy)研究語音辨識技術。「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整個校園都充滿了計算機的濃濃味道。不管你做哪一個領域,你都要寫程序,做系統,最後把你的想法和演算法實現出來。」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洪小文逐漸走到了語音識別領域的最前沿。

身處人工智慧研究的關鍵領域,洪小文對人工智慧的定位有著清晰的理解:「人與機器的關係,在於構建這樣的智能去配合人類,做出人自己做不了,機器自己也做不了的成就。」在一次對談中,洪小文與科學人從科幻電影說到技術研發,分享了他關於人工智慧的種種思考。

人工智慧可怕嗎?

科學人:人們對人工智慧的很多印象都來自科幻電影。你喜歡看科幻電影嗎?

洪小文:我其實蠻喜歡科幻電影。《星球大戰》我就蠻期待的,因為我的年齡剛好是看星戰的那一代。前一陣子還一個電影叫《Her》的我也喜歡。

科學人:啊,雲端情人?

在《Her》的故事裡,一個男人愛上了人工智慧的女性聲音

圖片來源:新浪博客

洪小文:你們有聽說過啊,這部在國內沒那麼紅。但我們做小冰、小娜這樣的語音助手,當然也看這個。還有一個叫《機器姬》的,姬十三那個「姬」。那個也還不錯,也是跟圖靈設計有關。《火星救援》、《地心引力》等等也是我很喜歡的科幻電影。

科學人:不少影視作品裡人工智慧都是危險的角色,你覺得人工智慧會是危險的嗎?

洪小文:可能很多人會覺得人工智慧很危險,甚至比核武器還危險,我認為這個完全是由於不了解人工智慧而造成的。任何東西,「危險」其實就意味著強大。飛機被大部分人認為是好的,但飛機也可能撞出個911。我想說的是,任何強大的東西都可以被用來做壞事。但是你不會去怪飛機,你會怪的是那個開飛機去撞大樓的人。

科學人:所以是否危險取決於人怎麼用?

人工智慧也許比電影里更友善

圖片來源:pixabay

洪小文:我舉一個例子,比如無人駕駛汽車,大家都在研究它看到人要怎麼避開對不對?但你可以相信,和做一個不撞人的無人駕駛汽車相比,我們如果要做一個見人就撞的無人駕駛汽車,應該說至少是一樣簡單。但為什麼沒人做?因為人的良知在後面。如果有人做一個機器專門來對抗人類,那冤有頭債有主,他就是壞人。歸根結底,計算機還是全部在執行人的演算法。所以我覺得說人工智慧危險那完全是無的放矢。

當然,計算機會有bug,可能對人造成傷害。但bug大部分是無心的,故意的那就叫攻擊了。要bug到專門就找人撞,跟人搗蛋,把人給毀掉的地步,幾率更是奇低的。要是發生了,肯定是因為有人這樣去編碼。因為計算機不是生物,為了保護自己,生物可能會做出殘忍的事情。但計算機沒有這個意識,它絕對不會說因為有人來拔我的電了,所以我要跟你對抗——除非有人將演算法編成這樣。

人+人工智慧=超人

科學人:微軟當初為什麼做小冰這樣的人工智慧?

洪小文:開發小冰是出於多層次的考慮。一層是我們想在人工智慧的情感意識方面做些測試,像真的不回答或故意不回答等等,也給用戶一些新體驗。其次我們可以通過小冰和用戶的交流來獲取、提供有用的信息。比如有用戶跟小冰聊天的時候說自己對相機有興趣,小冰就推薦了相機方面的內容,最後他真的購買了同樣的相機。這促進了我們和京東的合作。這不是廣告,這就是用戶的需要。

小冰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編程的一個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於2014年5月30日推出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當然,也有好玩的成分。作為一個對人工智慧感興趣的科學家,我也鼓勵大家做這方面的事。我覺得小冰很有趣,而且真的是有些「情感」。我們可以在現在的基礎上再加一些類似個人助手的功能,讓它既有趣又兼具實用和研究價值。

科學人:你剛剛說到小冰的「情感」。你認為計算機有朝一日會擁有自己的意識嗎?

洪小文:我不認為機器會有任何的意識。意識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理由。一些生物學家的研究發現人有自我意識,能知道鏡子中的人是我自己,很少有動物能做到這樣。你當然可以嘗試把這種「意識」編程輸入計算機,但這種輸入就有些自欺欺人的意味了。機器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何被稱為機器,是我們在控制它。

科學人:我們有沒有必要向編程「意識」這個方向努力呢?你會希望給小冰輸入「自我意識」嗎?

洪小文:我會希望它們是我的助手,我說一就是一。我們研究人工智慧就是希望它能夠隨時幫我們做事。我們需要它有自我意識嗎?可能不需要。作為科學家,我當然有興趣知道能不能做到那樣。但是我覺得,大部分的人只是希望它們是有用並且可控的。

比如,我想讓機器人給我倒咖啡,我要求它十次它就給我倒十次。但如果我是讓我太太給我倒咖啡,可能要求十次有九次她都會說:「你自己有手,幹嘛不自己倒。」(笑)你不會希望人工智慧這樣的。

你會想要「個性」很強的人工智慧嗎?

圖片來源:哆啦A夢維基

科學人:有意識反而不好?

洪小文:我覺得對大多數人而言是這樣的。人工智慧在情感意識方面還是做得很少。人對每件事情都有意識,但人工智慧做的基本都只是在匹配。微軟的小冰已經開始在情感方面做努力,比如在某個狀態故意不回答你的問題,但仍有限。而且即便是小冰故意不回答,也不能說這是它的意識。

科學人:假設人工智慧發展到最高程度,它仍只會是為人類服務的一個工具嗎?

洪小文:計算機都是在執行來自於人的演算法。但是時至今天,沒有一個人可以寫出一個能自動想出新演算法解決新問題的程序,幾乎沒有證據可以證明有計算機可以針對新的問題產生相應的演算法。

我覺得把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Artificial」改成「Augmented」,變成「增強智能」,可能更貼切。比如今天我有一個假設,我可以讓人工智慧去嘗試,讓它將結果反饋給我,我再去優化我的演算法。既然人能夠為計算機設計演算法,補足它們的不足,計算機可以實現我們的演算法,補足我們的不足,那麼兩者結合起來,不得了。人加上機器,真的會變成superman。

學生代表未來

科學人:在人工智慧的研發方面,你怎麼看待微軟和谷歌、蘋果這些公司的競爭?

洪小文:競爭通常是講市場氛圍、用戶等,它是一個生意上的表現。當然,報道會喜歡說到底誰的人工智慧強,那又是另外一個比較了。我們目前做的這種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大數據等等,在方法上可以說是相同的,而競爭是在應用上。從科學角度來看,這種競爭是好的,大家都希望用最好的方法研發。所以這樣的競爭也是在促使大家一起把一個東西做得更好。

科學人:目前微軟研究院所做的技術研發,人工智慧也好其他領域也好,最終轉化為產品的比例高么?

洪小文:這個很難說,轉化的時間有些可能時間長一點,有些時間短一點。微軟研究院做東西和別的地方不一樣,很願意做很長期的研究。比如我們在美國有做量子計算機的。這個是非常前瞻的,沒有人知道會多久,但做出來的話就不得了了。

這個過程中,你不斷地做實驗,最後哪一個版本會轉化為產品都是不可控的。有時候你會假設錯誤,會走冤枉路,要回到上一次的內容,這常常發生。不是有句話說,科學是99次的失敗換來1次的成功么。但這失敗也很重要,因為你在做產品的時候就不會走冤枉路。應該說,技術轉化為產品,最終轉化率應當是很高的。

人工智慧的前途不可限量

圖片來源:pixabay

科學人:除了人工智慧方面的研發,微軟也在學術搜索方面有投入,為什麼要做這方面的研發?

洪小文:學術搜索很重要。一來我們做搜索,要做下一代的搜索。不是說只搜索關鍵字,你要搜索有語義的,對話式的等等的整合,這也是智能。二來與學校的合作對我們非常重要。我們和學校做學術研究、做人才的培養、做學術交流和課程共建。為什麼學校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學生代表未來。

對微軟來說,有兩種客戶最重要。一種我們叫企業級的用戶,另外一個就是學校學生,而且學校學生不只是指大學學生,還有中小學學生。因為他們真的代表未來——從產品上講,他們一旦習慣了用某個東西,以後出了社會到哪裡他們就會說我還要用這個東西;從人才的角度來看,我們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這個行業,不只是說為了我們公司,也是為了整個行業的人才。

小學生也是人工智慧的主要客戶哦

圖片來源:wallpapercave

另外一點在於,科技進步太快,僅僅靠一個公司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們人類的科技進步都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看得更遠。論文發表的重要性就在這裡。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更無私地把我們這些技術分享出來。

作者:Calo

編輯:wuou

排版:紅色皇后

來源:果殼(guokr.com)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松鼠會 的精彩文章:

上海科普大講壇特別活動+科學一課 瀕危植物在哪裡,手機就能告訴你!
我們的自然保護做得真的好嗎?
中國恐龍研究第一人誕辰120周年,來北京自然博物館作客吧!
減肥減肥,怎麼越挨餓,人倒越胖了?
吃荔枝被查出酒後開車?荔枝:我冤枉哪!

TAG:科學松鼠會 |

您可能感興趣

沒想到吧,外表正經的科學人其實是這樣的
從居里夫人的科學人生中解讀天蠍座女人的另一面
賀建奎獲評《自然》十大科學人物!這位華人也上榜了,網友神評
作為「宇宙信使」的科學人霍金
逃離農場,走近科學世界〡科學人物
科學人員研究音樂治病療傷的功能
「果殼科學人」升級為「我是科學家」
科學教育如何開展,科學人才如何培養?2019科學教育國際論壇的五大幹貨!
2.26 美國科學人人工智慧選段精讀
科學教育如何開展,科學人才如何培養?2019科學教育國際論壇的五大幹貨
美國科學人員成功連接三顆人類大腦:協同玩俄羅斯方塊
三位華人入選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年度科學人物」,看看他們都是誰?
以未來的教育培養未來的科學人才
德國科學人員「揪出」癌症轉移的罪魁禍首,新療法有希望了
頂級數學家許晨陽:科學人才流動無問西東
「五四」斷想:百年風雨科學人
橫濱市立大學、日本首都圈首所培養數據科學人才的大學
厲害了,22歲中國少年,成為「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之首
地球有點「折騰」?地震看完火山也在「噴」!科學人員還去拍攝
十九世紀的中國,竟湧現了一批自然科學人才,現今的我們不能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