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的探尋之路-寫在首個「文化與自然遺產日

我們的探尋之路-寫在首個「文化與自然遺產日

引 言

「沉浸釀郁,含英咀華。」

國學大師季羨林引韓愈文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6月10日是中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去年國務院批覆自2017年起將延續了十年的「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也是中國成功申遺30周年。作為文化創意產業領域潛心專研的專業機構,宏一一直在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上努力探尋。

文化遺產保護成為國際主題

在1965年,「世界遺產」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在隨後的1972年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對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觀做了具體定義。《公約》框架下的世界遺產囊括了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三大細分類,大抵都是有形遺產。

中國自1987年首次申遺成功,是迄今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0個,僅次於義大利居世界第二,4項雙重遺產數量更是居世界之首,世界遺產大國身份無疑。

僅聚焦於以全球各國對民間工藝的重視以及民間工藝品的商業化發展來看,全球民間工藝品市場規模保持穩定增長,預計到2022年全球民間工藝品市場規模將增長至4952.8億美元。

資料來源:宏一洞察(廣東特色建築群-陳家祠)

資料來源:宏一洞察

無形遺產又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相對於有形遺產即可傳承的物質遺產而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於2003年10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上通過,旨在保護以傳統、口頭表述、節慶禮儀、手工技能、音樂、舞蹈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內國務院亦在這年開始了「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並於2006年啟動首個」文化遺產日「。

資料來源:宏一洞察(嶺南地理標誌-香雲紗製作)

中國傳統文化遺產是一塊瑰玉

在宏一過去的訪談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先生曾談到,「我們現在所說的傳統文化,大部門是指我們的精英文化,中國的漢字、漢字記錄的文章典籍形成的以漢字為主體的精英文化。」

精英文化並非高居廟堂之上,時代的傳承過程中孔孟之道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為平民大眾所用。對於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融合當下社會價值主線,正是凝聚民族凝聚力推動時代進步的重要力量。

除去精英文化,以傳統手工藝為主的民間文化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傳統的」不是「過時的」,傳統民間工藝歷史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其藝術價值不會隨著時間流失、時代發展而消失。傳統手工藝可以說是散落在大地的遺珠,有的在家族傳承下還保持著原汁原味,有的歷經行業變遷已融入當代元素,這些都是歷史的活化石、民族的瑰寶。更加令人欣慰的是,正是這些源於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經歷著新的傳承與變革,一直滋養這這個時代亟需的工匠精神。

傳統文化遺產是一塊美玉,留存下來的規模又特別巨大,溫潤保護無疑需要政府主導。一些人熱衷評級,冠以國家級、省市級等等,並以此認為有級別的文化遺產才有價值,才值得保護利用。但所謂的級別是人為去做的,其實很多有價值的東西恰恰是在最基層。潘魯生先生認為在保護傳統民間工藝上,恰恰是最基層的更應該去保護,因為它在某一個區域、某一個領域極具代表性。

那麼這些責任誰去擔當?

市場參與保護,文化引導消費

借用一個命題,「有市場才有生命力」。

正如潘魯生先生所說,「文化和經濟是一體的,文化也是資本、文化也是資源。」市場需要概念,需要規劃,但若乞丐看到畫餅那樣的亢奮於概念規劃本身,無異於自欺欺人,實在不利於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一部分瀕危珍貴文化遺產應該交給政府保護,一部分的資源應該放進市場。從廣東調研的資料來看,廣東的發達地區,只要是民間有信仰有市場的地方,它的傳統文化保持得依然很完整。

文化遺產活態傳

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烏丙安先生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的是「活態傳承」。「活態傳承」是什麼,烏丙安先生舉了一個例:某地民眾端午節自發舉行祭祀時,一邊吟唱幾紀念屈原的歌謠。這種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過程當中進行傳承與發展的傳承方式就是「活態傳承」。傳統文化的傳承目標,是融入現代生活,而不是僅僅進入博物館、節慶儀式成為展覽或參觀的對象。

籍此,在上述吟唱歌謠、節慶、陳展等場域的鋪陳中,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宏一觀點 1:活化

活化即是讓文化遺產融入當代人的生活,賦予新的人文內涵與意義,避免被工業文明以及高速發展的現代文明淘汰,使人們能夠在與歷史文化的對話中增長知識、增添智慧、豐富心靈。活化主要分為三個層面:

發掘。尋找及發掘文化遺產的集體記憶,向人們描繪文化遺產的藝術手法和歷史底蘊,讓文化遺產重回民眾的視野,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復原。復原經典作品、重現絕活技藝。吸納中外大師,進行文化遺產交流,特別是要搶救瀕臨失傳的文化遺產,比如民間技藝,打造復原傳統技藝高峰的大師平台。

創作。結合現代元素,提升文化遺產的現代性,把保護與推陳出新完整融合,使文化遺產在充分遵循其特有的肌理的前提下,衍生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和審美需求業態,使其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宏一觀點 2:知化

知化主要分為兩個層面的意義:

其一,加強文化遺產的展示與傳播力度,展示與傳播要虛實結合。近年來,隨著「互聯網+」與各行業的深度融合,傳統文化產業領域也出現了一些新趨勢。根據阿里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傳統文化產業互聯網+的大數據解讀》報告顯示,80後90後已成為傳統文化消費主力,傳統文化產業互聯網化是大勢所趨。文化遺產不僅需要展覽、展示,還需要結合信息化手段進行推廣傳播,形成「互聯網+文化遺產」的傳播交流平台,創造及增強文化遺產的多維藝術表徵影響力。

其二,建立文化遺產知識體系(包括文化遺產修復標準、修復過程監督、以及文化遺產價值體系、運維體系、政策體系等)。比如在民間工藝領域的知識體系,一方面根據民間工藝藝術手法的特點與內涵,形成民間工藝藝術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包括建立民間藝術版權保護中心,保護民間藝術及其衍生品的價值,促進民間藝術商業化與市場化健康發展;同時,建立藝術品相關評定體系,保護傳統工藝的藝術性,並實現國際化交流與流通;另一方面,通過民間工藝藝術知識體系的建立,促進不同類型間工藝的交流和學習,通過多元融合,不斷創新發展,實現民間工藝藝術的知識共享價值。

宏一觀點 3:生態化

生態化,即是指將文化遺產融入區域經濟發展生態圈中,積極探尋與實現跨界融合,尋找邊緣創新的發展模式。例如,「文化遺產+金融」,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文化遺產保險;「文化遺產+旅遊」,打造精品、特色主題的生態旅遊線路;「文化遺產+信息技術」,建立展覽陳列、中外文化遺產交流、教育傳承、文化體驗、線上線下平台和虛擬展館。同時,結合城鎮化發展思路,將區域內的原居民、生活情境與整個區域經濟發展充分融合,實現土地、資源節約、集約規劃與利用,培育人口、稅收的同時又提升區域人口素質,充分激發及提升廣大民眾的自豪感。只有深度融入經濟發展生態圈中,文化遺產的傳承與革新才能緊接時代的步伐,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煥發出生命力和影響力,成為區域經濟一個重要的環節,實現文化遺產生態環境的再培育與創新發展。

資料來源:宏一洞察(宏一進行中項目的初步概念規劃效果圖)

讓文化傳承回歸樸實生活

文化也即生活,生活也即藝術。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傳統的、現代的、國內的、國外的,這些都可以兼容並蓄,讓文化回歸生活,讓土地不光有悅人身心的環境,更有詩意的棲居。宏一的探索就是要把這些意涵通過專業的視界讓文化與藝術回歸生活的樸素自然,講述自然與人文的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宏一投資策劃 的精彩文章:

TAG:宏一投資策劃 |

您可能感興趣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速寫:非遺讓生活更美好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影像展」平遙開幕
全民熱遺:中國最美的11個自然和文化遺產,每一處都是神來之筆
熱點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你的城市如何致敬非遺?
「漫威之父」斯坦·李去世:他的遺產是整個宇宙
咱們國家的世界文化遺產,你知道幾個?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多彩非遺 美好生活
張家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演精彩紛呈
天然奇石,經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洗禮,是自然遺產和文化瑰寶
世界遺產:日本-白神山地,稀有的自然森林遺迹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故宮文物醫院迎來首批觀眾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6月6日啟動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你去過幾個?
真以為我是從鄉下來的小白兔嗎,我要摧毀你們,奪回屬於我的遺產
世界上第一個自然文化雙遺產在中國,你知道是哪裡嗎?
一個快被我們遺忘的世界文化遺產——《北京杠箱》
古道:文化與自然交相輝映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特別策劃
中國古代一種文化,被韓國日本越南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但我們不能
中國版「天空之城」,宮崎駿的也不過如此,現已成世界文化遺產
日本最美的世界遺產,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