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羅輯思維」首次製作圖書 譚伯牛:歷史是一面生了銹的鏡子

「羅輯思維」首次製作圖書 譚伯牛:歷史是一面生了銹的鏡子

2014年,「羅輯思維」平台第一次自己製作圖書,選擇的對象是一本十年前的舊書——知名歷史學者譚伯牛的《戰天京:晚清軍政傳習錄》,兩個星期後即告售罄。該書自2004年初次出版以來,一直深受好評,它圍繞「戰天京」這一清朝與太平天國之間的決戰,描畫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慈禧太后等晚清名人在大時局中的選擇與行動,還原了歷史事件中的「情與理」,也呈現出歷史人物的處事智慧與人生進階之道。最近,《戰天京》將由民主與建設出版社推出第四版,在原作基礎上進行了一些修訂。

譚伯牛是湖南人,致力於晚清史、太平天國史、湘軍史的研究,先後出版《戰天京》、《天下殘局》、《湘軍崛起》、《盛世偏多文字獄》、《近代史的明媚與深沉》等作品。《書鄉周刊》專訪譚伯牛,對歷史真實、歷史寫作及湖湘文化等諸種問題進行了探討。

偶然闖入歷史領域

書香周刊:從2004年第一次出版到現在,一共出了四版,評價一直非常好。但您之前並不是一個專業的史學研究者,是怎麼突然進入這個領域的?

譚伯牛:我從小其實沒想過我會去研究湘軍,就是喜歡文史,從初中時代就對這些事情感興趣。那時是喜歡龔自珍,想多了解他的生平和各種事情,而了解一個古代人,肯定要對他所處社會的制度、風俗都有所知曉,所以會去閱讀更多東西。另外,我覺得中國傳統讀書人除了普遍的和必須要有的知識基礎外,對於鄉邦文獻也是很重視的,每個人對自己家鄉的歷史應該要有所了解。我是湖南人,那會也看了不少這方面的,主要是來自嶽麓書社。嶽麓書社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過很多地方性的湖南近代史古籍、湘人筆記,《戰天京》寫里講到的湘軍的人,嶽麓書社都做了整理性的工作。

書鄉周刊:《戰天京》一開始是以一種網路寫作的形式出現的,當時國內的網路通俗歷史寫作應該是剛剛起步?

譚伯牛:對。我以前不在文化出版領域干。1999年到2003年,我在北京做電子商務,2003年非典時,大家沒法出門。我們幾個朋友說,不見面還是不行,於是三四家輪流做飯請客。吃飯聊天時,因為非典時期不上街,也沒什麼見聞可以分享,就聊這段我就講起了湘軍的故事。一個做出版的朋友聽了說,你可以把這些寫本書。但我之前只是喜歡閱讀,一直沒想過寫作,就說不行,沒有經驗。他說你就按自己講的寫。於是我就到天涯的「煮酒論史」論壇發一下,沒想到,反響還不錯。當時每天更新一篇,大概四五千字,總是有人頂,所以一直在首頁。寫了將近50天時間,全部寫完了。

我是為寫這個,才換了個筆名叫譚伯牛。後來天涯的人跟我講,你算「煮酒論史」的開壇元老之一。因為雖然當時也有很多論壇,但還沒人在上面寫這麼長篇的東西。當時那個論壇有幾個「畜生」比較有名,我是「牛」,還有馬伯庸的「馬」,寫先秦歷史,在後世一直眾說紛紜,正史野史羼雜,對幾位重要人物也褒貶不一,您怎麼去釐定你所講述的熊逸的「熊」,以及後來《明朝那些事兒》也在上面連載。大概是從那以後,網路上的歷史寫作變得越來越多。但當時網路寫作方式對我的影響還不算大,因為我是寫完了才貼到網上,寫之前已經有個整體的構思。

書鄉周刊:《戰天京》是一本晚清軍政名人的檔案,裡面給曾國藩很多筆墨,您對他的基本評價是怎樣的?

譚伯牛:一個人一旦做一個歷史人物的傳記、研究,難免會代入很多情感,看到他成功,就為他高興,看到他失敗離去,就為他惋惜。這種情緒是正常的,但是不健康。我對歷史上的各種人都充滿了好奇,但強烈的個人情緒很少。有的人批評我說,你知道曾國藩很多事情,但你不尊重他。我說不是,你是把他當作聖人、完人那樣去尊重,但我不覺得他是這樣的人。他們那時的很多事情都是充滿了偶然,湘軍也不是曾國藩一開始就要做成的一件大事,而是在做事情過程中不斷去積累,就像曾國藩說的,「草鞋無樣,邊打邊下」。

曾國藩曾說他墓志銘要寫六個字,「不信書,信運氣」,好像是比較謙虛的。現在有種說法說曾國藩資質平庸,能成就大事是因為他特別能下苦功。但必須要知道,他28歲就進了翰林,這種人怎麼能叫不聰明呢?而他原先的人生夢想,是成為中國第一流的文學家、書法家,何紹基和梅曾亮是他追趕的目標,後來他覺得被從政耽誤了。

歷史沒有「真相」

書鄉周刊:關於《戰天京》寫到的這段歷史,在後世一直眾說紛紜,正史野史羼雜,對幾位重要人物也褒貶不一,您怎麼去釐定你所講述的「歷史真實」?

譚伯牛:人對歷史的興趣,一開始都是樸素的觀點,就是想知道事情是什麼、真相如何。但其實越深入了解,就知道你不可能真正接觸和揭示所謂「真相」,你未來可能更感興趣的會是,這樣一種歷史真實、歷史真相,它的形成機制是什麼樣的?理論的、現實政治的各種力量以及各種機緣,是如何給你留下對某一段歷史的印象、把你腦中作為歷史的真相建構起來的?你是如何在你所受的社會時代的影響下去看待歷史的?比如說,作為一個現代的湖南人,你現在生活的城市、用的語言、受到的傳統的影響,是從哪裡來的?你想追溯的就變成這些事情,這和一開始的求真的樸素想法有些變化,但這些變化是很重要的。

有次在電台做節目,我說,歷史沒有真相,重要的是你怎麼看。比如某甲一刀把某乙殺死了,這是歷史真實,但這並不是歷史真相。真相應該是,甲為什麼殺,乙為什麼該殺,甲用什麼方式殺,乙能不能跑,等等。事實本身很簡單,但歷史真相可以隨著時代不同,不斷獲得各種各樣的解釋。包括湘軍和曾國藩,如何評價這支武裝部隊和這場內戰,從晚清開始就不斷反覆,也隨著評論人所處的時間空間有很大的變化。所謂「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和書寫者、觀察者有關,而不僅是和你寫的那些人有關。我也不太相信「以史為鑒」這句話,我們現在看到的歷史很多還是很模糊的,就算是「鏡子」,也是一面生了銹的鏡子。

書鄉周刊:《戰天京》的寫作其實是有一點文學性在裡面的。

譚伯牛:後現代主義史學認為,歷史就是從文本到文本,和一部小說沒什麼區別。這當然對傳統史學是一種極端的破壞,但在指導歷史寫作上也是有意義的。我現在已經不糾結於「真實」,但該考證的一定要考證得清清楚楚,把基礎工作做好。

用史料時,要排除不靠譜的東西,孤證要更加小心。但有的時候,也要敢於使用,因為你有閱讀史料的經驗,和對古代社會政治了解的經驗。我不能用哈佛歷史論文寫作要求我自己,那樣會損失我認為的歷史的趣味,而且就算用那樣的方式,文章的邏輯嚴密、證據真實和歷史本身的真實也不能等同。就像司馬遷寫的霸王別姬,那一段悲歌有誰聽見了?但司馬遷那樣寫了,你不能說它是不真實的,而且它充滿了歷史的趣味,加深了我們對古代人的理解。

書鄉周刊:和十幾年前相比,現在有了更多的通俗講史讀本,這一方面會讓更多普通人更容易地接觸歷史,但另一方面,「一家之言」也會給讀者造成誤判,甚至有戲說、錯誤的成分在裡面。您覺得,什麼才算是比較理想的歷史通俗讀本?

譚伯牛:張蔭麟說過,第一要有「準確的知識」,某年某人某事,都要經過考證,最新的研究成果論文要看一看,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第二要有「藝術的表達」,書寫的方式也體現你對歷史的認識和歷史技術。我現在越來越傾向於歷史是一門藝術,很多時候沒法用科學工作的方法去度量,當然,很多考證的過程、敘述的思路和分析的理論是有科學性的,可以不斷重複,但當這一切準備工作做好後,如何向普通讀者介紹,藝術的表達就很重要。

還有現在經常用今天的流行語去解釋古代的事情,表面上是讓今天的人便於理解,但在「翻譯」的時候,就會流失很多東西,所以一定要謹慎。我在《戰天京》裡面有一點後悔,就是用了很多當時的網路語言,不過好一點的是那時的網路語言比較少,生命力也還比較強。但我在增訂版里也沒有修改,因為覺得也是時代的印記。但是一定要慎重,因為今天的話本來就是速朽的,過一段時間人們連你這句話也看不懂,如何能通過這句話去理解當時的意思?所以還是老老實實的,把古代和當代的不同表現出來,才不會流失很多東西。

來源:北京晚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晚新視覺 的精彩文章:

中阿海軍海上聯演 兩國海軍在海面上犁出壯麗的白色航跡
寧浩劉慈欣首次合作改編《鄉村教師》 與徐崢六度聯手創《中國葯神》
首都國企開放日獲獎作品公示:入圍獎 李雪
揭秘遼寧艦改建 首艘國產航母副總設計師孫光甦登上央視《開講啦》
猿猴在文學宗教史上有兩個傳統 猴子和孫悟空有什麼關係?

TAG:北晚新視覺 |

您可能感興趣

一言一行—拉哥尼亞思維
一言一行—洛克菲勒思維
20首手繪思維導圖古詩,夠孩子讀一陣了
六幅思維邏輯圖,決定你的人生層次!
六幅思維邏輯圖,決定你的人生層次
一張思維導圖讓你明白:你的孩子為什麼寫不好作文?
羅輯思維說的「IP」是什麼意思?
讓你打開思維的一組圖
楊奇瑞:再寫生是當代雕塑的新思維
《拆掉思維里的牆》作者:古典(二)
夢幻書法大師:現代書法是漢字思維的圖騰!網友:就憑你這鬼畫符
史上最簡單的思維導圖製作方法!連小白都會了!
「將科普文章變成思維導圖」活動︱第三期:《沙漠——隱藏在荒涼外表下的寶庫》,一起尋寶啦!
「將科普文章變成思維導圖」活動︱第三期:《沙漠——隱藏在荒涼外表下的寶庫》,一起尋寶啦
你的英文思維在哪裡?
馬雲、李彥宏成功背後的思維邏輯是這樣畫出來的……
你認為羅輯思維這個節目的局限性在哪裡?
每周一練:挑戰一下你的邏輯思維
你真的看懂「羅輯思維」了嗎?
程廷芳: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