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發現身邊有人玩這個遊戲立馬制止

發現身邊有人玩這個遊戲立馬制止

圖片或有不適,慎讀!

藍鯨遊戲過去了許久,但是近日又有一個遊戲在網路悄然展開——

人體刺繡。

下面這幾張圖都來自一個貼吧,裡面是一些涉事不深的孩子曬出來的,他們對於這種自殘的行為趨之若鶩。

所謂「人體刺繡」,就是在人的肉體上穿針引線。

如果不和你說,你是不是會以為「人體刺繡」只是在肉體上塗鴉。

好在這些個貼吧已經被關閉了。

和藍鯨死亡遊戲一樣,「人體刺繡」也是從境外流入,通過社交傳播,流行於青少年群體。

實際上,這種所謂的「人體刺繡」對身體造成的傷害非常嚴重。

一旦有細菌或病毒的侵入,很可能引起敗血症。

近日在日本twitter和instagram上流行起一個名為「人體刺繡」的遊戲。顧名思義就是在你的手臂上,手掌上,甚至是嘴巴上用針線縫起來!

一些涉世不深的孩子,對這種自殘肢體的行為,居然趨之若鶩。

和「藍鯨遊戲」一樣,「人體刺繡」也是有自己的組織的。

他們先是成立一個類似於殺馬特的家族。

類似於「薱卟?,莪卟噯苨了」

言行舉止也追求所謂的「哥特風」,描繪在愛與絕望之間掙扎,嘶叫的痛苦和清醒。

通過做一些任務好像是加深大家大家聯繫有一種共同參與的凝聚感。

而自殘是加入家族的門卡。

注意是自殘,在完成了一次自殘後就算正式加入家族,不玩兒的話則會被T。

而「刺繡」的越複雜,就會獲得越高的讚揚。

在孩子的語言描述里,「人體刺繡"宛如一件需要精心打磨的藝術品。

只有美與不美之分,背後的疼痛卻統統忽略不提。

之前看過一檔節目《挑戰通靈者》

我給你們講講節目中出現的幾個孩子是怎麼死的:

一個13歲的女孩,用皮帶纏在柜子把手上上吊。

後來相關調查認為她是因為地上有水滑倒慌亂無法站立死亡,她正常站著的時候腳是可以落地的。

一個17歲的學藝術的男孩頭上著火從樓上跳下。

在他的社交賬號中顯示了他在準備一場盛大的表演。

最後的調查結果認為他在無人的天台準備表演自焚。

而當火焰點燃燃燒到了他的頭皮,他驚慌失措胡亂奔跑後墜樓。

他自己對頭髮做出了處理,計劃中應該是火焰只燃燒自己的頭髮。

一個17歲的女孩服用了自己奶奶的心臟病藥物躺倒在她奶奶屋子裡,中途她給喜歡的男生髮了兩條求助的簡訊。

同時當時應該是她奶奶下班的時間。

然而她奶奶突然加班。而女孩也因為藥物意識模糊。

兩小時後她奶奶回家,半個小時後女孩在救護車上去世。

我們再從嚴苛的任務來看,它像什麼東西呢?

大家都看過美國的青春校園類型的電影吧?

美國的大學裡幾乎都有兄弟會。

早起裸奔,在大街上疊羅漢,吃瘋狂塗抹芥末的食物。

一堆人在一起犯傻有時候對孤獨的人來說,是很具有吸引力的。

因為在一些孤獨或者說受排擠的人認為朋友就是一起犯傻。

「人體刺繡」雖不像「藍鯨遊戲」那樣引導人走向徹底的黑暗,但二者卻有不少共同點。

同樣是通過社交網路傳播,同樣是流行於青少年群體,甚至同樣追求一種刺破身體才能獲得的「殘酷的美感」。

而「人體刺繡」卻並非是某個頭目獨創。

在身體上自殘的腦洞來源於「太宰文學」以及日本漫畫《東京食屍鬼》里的角色鈴屋什造。

鈴屋什造為人怪異,樣貌像是女孩子,平時行為懶散怪異,缺乏常識感和道德觀念。

喜好人體刺繡、解體、畫畫,喜好殺戮,對於虐殺行為十分狂熱。

許多的孩子都對其的行為感覺到刺激以及美麗。

人體刺繡更多的效應是炫耀以及網路社交。

而「人體刺繡」這種自我傷害行為中青少年幾率最高。

在2008年出版的《中國公共衛生》中一篇《兒童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中指出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的出現會有如下幾種因素:

1. 父母親婚姻失調、家庭破碎或父母管教失當,令青少年無法面對家變後的事實,終至以自我傷害來逃避。

2. 如果有家人患有生理方面的疾病時對於青少年的身心亦造成極大的負擔,易使青少年有自我傷害行為的發生。

3. 家庭暴力、虐待、性騷擾及性暴力等,易造成青少年人格及成長上的陰影或偏差,甚至對於自身的存在產生懷疑,乃有自我傷害的行為。

4. 家庭社經地位及家庭氣氛等,皆可能會影響青少年日後的人格發展及其人生觀之形成。

5.課業表現,校園暴力,師生關係等。

6. 人際關係欠佳,溝通技巧不足,易使青少年不被同儕認同,而缺乏歸屬感。同時,亦使青年年缺乏傾訴及模仿的對象,而成為同儕團體中的「異類」。

7.受到不良朋友的威脅、敲詐,又不敢跟別人說,而造成青少年不能負荷之壓力。

8.與親密朋友爭吵或分手,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傷心、賭氣或報復的心態,皆有可能使青少年做出自我傷害的行為。

昨天,加了一個「人體刺繡」的群(都是為了工作!),這個群現在應該已經被廣大正義網友攻破了。

剛一進群就給我發了一本《自殺完全手冊》

和裡面的幾個小孩聊了一下,不出我所料的是,他們有的單親,有的父母不管扔給隔代的老人,有的對父母憎恨,當然也有特立獨行喜歡刺激的。

換句話說,他們的這些行為的精神動因都是恨。

而由恨引發的情緒是憤怒。

我們來繼續把這個問題引向深處,自殘者在恨誰?誰是他的憤怒的對象?

其實恨誰、對誰憤怒並不重要,重要的,有自我傷害行為的人,他把對另一個人的恨與憤怒轉嫁(心理學上叫移情)到了自己身上。

也就是說,他把自己當成是他所恨的對象。

因此,現在你可以理解,具有自我傷害行為的人在實施自我傷害時,實際上是對另一個人的懲罰。

當然,這是屬於潛意識的行為,自殘者是很難意識到的,這也正是我有必要說的原因。

當事人之所以把對另一個人的懲罰轉變成是對自我的傷害,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現實生活中,當事人無法對另一個人表達憤怒,更別說是對另一個人進行懲罰。

換句話說,當事人把對另一個人的憤怒壓抑起來了。

比如說,當事人憤怒的對象是一位已經過世的人,或者,是父母、愛人、上司(領導快給我漲工資要不然我自殘了),總之,當事人無法對憤怒對象表達自己的憤怒。

於是,自我傷害行為就產生了。

當然,當事人如果能夠直接對憤怒對象表達自己的憤怒(比如上手干他),自我傷害的行為就不會產生。

然而,這又會引發另一種情況,那就是會受到道德、良心的懲罰。

比如,

直接對父母表達憤怒,那就不孝;

直接對愛人表達憤怒,那就家庭暴力;

直接對上司表達憤怒,那你是不想幹了;

直接對討厭的人表達憤怒,你還有可能打不過他。

所以,從這裡我們可以明白,自我傷害行為的背後,是自我生存與發展與社會道德之間的衝突與矛盾。

另外,把自己當作憤怒對象進行懲罰似乎比直接懲罰憤怒對象更容易,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的人會採取自我傷害作為懲罰所恨的人的一種途徑。

需要再次說明的是,自殘者是意識不到這些的,自殘者一旦意識到他自我傷害行為的真正動力,他就不會再這樣做了。

舉個例子:

電影《心靈捕手》。

講述了一位年輕的數學奇才卻甘願做麻省理工學院的清潔工,與幾個死黨混在一起。

後來接受心理專家的治療,心理專家終於打開了他的心門,發現了他的心結。

原來,小時候父親經常酒後對他施行暴力。

這使他成年後不相信真愛,不敢把自己完全呈現給別人。

使他儘管懷有超人的天份,卻甘願做一個清潔工(這也是自我傷害行為,有意使自己陷入困境)。

再說回「人體刺繡」。

人體刺繡這種「變態美學」之所以易被青少年群體接納,跟他們熱衷於標新立異的心態分不開。

最後他們還美其名曰:

這就是青春。

但是上述的例子中那些可憐的孩子沒有一個是有雙親陪伴的。

可以說缺少關心,可能也不懂的什麼是真正的朋友。

他們把奇怪的網路家族當成一種歸宿,當成一種依靠,從中尋找一種家的感覺。

當他們看到模擬自殺的人得到家族成員的各種善意的悼念。

他們可能產生會是如果我死了你們會怎麼看的想法(相信我,我初中時總這麼想)。

所以說釋放以及陪伴是讓周圍的朋友或者孩子遠離這個「遊戲」最好的方法。

如果發現身邊有孩子身上這種刺繡的圖案,請儘快制止。

如果你發現身邊有人讓你做這個舉動,請你馬上報警。

我也會繼續勸阻那幾個女孩子放下手中的刀子。

現在我忽然理解了廣電總菊為什麼封了那麼多的片子。

因為真的有人分不清現實與電影世界。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這不是劇透 的精彩文章:

霍金說不要去月球,真的不是危言聳聽
明星童年照都在這了,到底誰整過?
《歡樂頌2》歡樂的是真他媽2
爽就好了!這十部電影,讓你爽上天
重口味+SM,這是這半年來最肉慾的電影

TAG:這不是劇透 |

您可能感興趣

這款遊戲可以像現實一樣有車有房,變成一個有錢人!
玩虎豹騎治近視眼 玩個遊戲有這等好事?
聽說玩這遊戲的玩家都奔現了?
現在的小朋友,都喜歡玩的遊戲有哪些,這幾個遊戲也許你也在玩
一拳一腳打遍天下無敵手,打鬥遊戲就是這樣好玩
玩個小遊戲都能想這麼多
我玩了幾天養蛙遊戲,發現它火的部分原因是它會「抖包袱」
《蠟燭人》開發者自述:為了做一輩子獨立遊戲,我們一直在堅持做這些事
終於有兩個朋友找我玩測字遊戲了
健身會上癮吧?這技術如果實現,讓你一邊健身一邊遊戲
這個曾經的經典遊戲類型,現在僅有立錐之地?
陳一發兒玩《怪物獵人》捏臉,竟然撞臉遊戲角色
沖著這個大變活熊,這款遊戲玩定了
那一瞬間,我終於發現,愛是折磨人的遊戲
自從玩了這個遊戲,我把蛙兒子都扔了
聽說最近都在玩兒這個遊戲
「有生之年」系列遊戲 這遊戲很好玩燒給我吧!
玩過這些遊戲的人幾乎都老了
玩了這麼久的遊戲,現在才知道,世界上第一款遊戲原來是這樣
爆紅小遊戲「跳一跳」,居然帶火了這套手指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