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的滅亡 —— 松錦會戰

明朝的滅亡 —— 松錦會戰

公元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清崇德五年),皇太極派濟爾哈朗、多鐸出屯錦州城西北的義州,以此為據點逐步蠶食錦州外圍城堡,並讓多爾袞掘壕圍困錦州城,派出遊騎劫掠從寧遠方向來援錦州的兵馬糧草。1641年三月,錦州東關守將蒙古人吳巴什降清。錦州守將總兵祖大壽麵對清軍的圍攻非常緊張,趕忙向明廷求援。此時關內農民軍剛被彈壓下去,崇禎皇帝決心一舉解決遼東戰事,遂以洪承疇為薊遼總督,統率王朴、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八總兵,步騎十三萬馳援錦州。當然這十三五萬主要是步兵,但是明軍火器比較精良,沒有水師,騎兵估計就四萬左右。而且他們主要來自長城沿線的九邊重鎮,所以無法同時聚齊。

洪承疇開始駐紮在寧遠城,派出各總兵輪番攻擊錦州外圍的清軍。其中寧遠總兵吳三桂作戰勇猛,殺敵頗多。當然這並不是吳三桂不怕死,而是錦州城內被困的祖大壽是他的親娘舅。舅舅有難,外甥當然比較拚命。由於洪承疇吸取楊鎬薩爾滸大敗的教訓,集中兵力同後金兵作戰,所以後金企圖圍點打援的戰略沒有得逞,兩軍各有勝負,而且明軍還略佔上風。本來崇禎皇帝是同意洪承疇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略的,從塔山、杏山、松山一路紮營前進,不輕易和清軍野戰。

但是由於明朝此時財政危機,無力長期供給十三萬大軍的糧草,所以兵部尚書陳新甲建議崇禎催促洪承疇儘快和清軍決戰。洪承疇開始不同意陳新甲的意見,仍然步步為營,不輕易和清軍決戰。祖大壽守軍在錦州城內窩著,清軍在城外看著,洪承疇援軍在清軍外圍蹲著。三方就這樣耗著,誰也不輕易出兵決戰。這種情況如果是皇太極剛登位那會兒,估計清軍消耗不起。可是經過前面五六年的東征西討、南征北戰,此時的皇太極已經征服了蒙古,降伏了朝鮮,疆域拓展了黑龍江流域,蒙古的騎兵、朝鮮的糧草已盡歸清軍所用。

明朝東江皮島已破,旅順水師不再,清軍攻打關寧錦防線再無後顧之憂了。而反觀明朝,每年不但要應付遼東清軍,還要在中原大地征剿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整個財政早已入不敷出,崇禎皇帝根本就沒錢打仗了。由於朝廷是代表工商業者利益的東林黨人執政,明朝財政危機始終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崇禎皇帝最後不得不同意陳新甲速戰的方案,為督促洪承疇決戰,他還派了兵部職方主事張若麒、郎中馬紹愉做監軍。洪承疇雖然和農民軍作戰屢屢獲勝,但是他偏向於戰略,性格不像盧象升那樣頑強,也不像孫傳庭那樣倔強,他在政治上是善於察言觀色的。這也是他深受崇禎皇帝賞識的緣故。

要知道,跟他一起伏殺闖王高迎祥、把李自成打得只剩十八騎的孫傳庭因忤逆聖意此刻正被崇禎皇帝關在大牢里。洪承疇是不敢忤逆聖意的,更何況旁邊還有兩個監軍跟著。於是洪承疇不得不放棄自己原來穩紮穩打的作戰計劃,出兵與清軍決戰。1641年7月26日,洪承疇在寧遠誓師,率八總兵十三萬大軍於28日抵達錦州南部的乳峰山,他扎大營在松山,在杏山和塔山設立據點,全力攻打乳峰山一線。清軍一時不敵,潰敗。

八月,瀋陽的皇太極一聽前線失利,非常著急,帶病日行500里,傾全國之兵滿蒙鐵騎十一萬,甚至連朝鮮都派總兵柳琳帶兵協助皇太極作戰了。8月15日,皇太極趕到錦州,查看兩軍陣形:洪承疇大軍在松山布營幾十座,兵鋒凌厲,松山以南十公里的杏山兵力較少,明軍在杏山之西布置了一個防線,杏山西南十幾公里是塔山,塔山南面是連山,連山再往南就是寧遠了;杏山正南是筆架山,山上是此次明軍的糧草囤積點,筆架山平時是個海島,據說落潮時有條石子路與海岸相連,當地人叫這條路為天橋。

有的史書資料上說,洪承疇此次出征只帶三天糧草,是因為他不想與清軍決戰,只是應付皇帝的命令。其實我覺得不是這樣的,理由有三:一是大軍行軍帶三天糧草很正常,而且寧遠錦州間就一百五十多里(77公里)地;二是即使糧草不夠,就近完全可以從筆架山運糧,筆架山就靠近杏山;三是洪承疇大軍7月26日出發,28日到達錦州,皇太極8月15日才到錦州,如果洪承疇大軍只帶三天糧草,那麼8月份上半個月沒有糧草,明軍人馬吃什麼?所以,我認為洪承疇當時是打算和清軍決戰的,所以才擺出這個陣勢。

皇太極看了這個陣勢後,說了一句:「此陣有前權而無後守,可破。」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洪承疇的主要兵力聚結在松山,從錦州正面攻打松山不好打,但是洪承疇在杏山和塔山的兵力薄弱,可以先集中兵力攻打這兩地的明軍,切斷松山明軍的後路,從而伺機圍殲明軍。

於是,皇太極命耿伸明、孔有德、尚可喜繼續圍困錦州。這三個人,後來被封為三順王,打仗是很賣力的,孔有德甚至還兵敗自焚,對後金貢獻是很大的。讓他們和祖大壽死磕。皇太極自己率領後金精銳騎兵,突破明軍在杏山西面的防線,在杏山和松山間的路上駐營,隔斷松山和杏山的聯繫,從松山南面攻擊明軍。松山明軍一時無法攻破錦州清軍防線,見後背受敵,不得不回頭攻打皇太極大營,此時杏山和塔山明軍合攻皇太極大營。皇太極一面與明軍鏖戰,一面讓英親王阿濟格率騎兵繞過明軍,趁落潮之際通過天橋偷襲筆架山糧草基地。明守軍在筆架山附近戰敗,清軍像當年佔領覺華島一樣佔領了筆架山糧草基地。

明軍一聽說糧草被奪,心開始慌了。不過我估計,此時明軍尚有三天口糧,所以洪承疇召開總兵大會,鼓勵大家與清軍決一死戰。可是是日皇太極叫人開始挖壕溝了,從山腳將壕溝一直挖到渤海邊,斷絕了松山和杏山的道路。洪承疇想決一死戰,皇太極現在不跟你打了,先耗著你,耗到你斷糧,餓得你沒有力氣再收拾你。往北打是錦州清軍,即使打敗了錦州清軍,還有小凌河、大凌河攔路;往南打,要先過皇太極挖的壕溝;就地堅守,糧草不夠。明軍這下炸鍋了。這時,有人提出繼續往錦州打,有人提出堅守待援,有人提出突圍回寧遠(就是逃跑)。其實,往北打是九死一生,堅守能夠多活幾天,逃跑是死的更快。很不幸,明軍選擇了死的更快這條路。

看明史,總的來說,明末官軍的戰鬥力是不強的,大部分將官是貪生怕死的。而皇太極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的。於是在挖好溝後,他做了如下布置:是夜,命兩翼八旗護軍及騎兵蒙古兵前鋒兵比翼排列,直抵海邊,敵遁百兵則以百人追之,千兵則以千人追之,敵眾則躡後追擊,直抵塔山。又命蒙古固山額真庫魯克達爾漢、阿賴等各率所部伏杏山路,遮擊遁人杏山敵兵;又命睿郡王等率四旗護軍往錦州大路,至塔山大路橫擊之;又命將往筆架山防護糧糗;又命鎮國將軍巴布海等各率所部往塔山截其路,有奔至悉戮之;又命武英郡王率兵亦截塔山路,倘敵欲越塔山,當率巴布海等自寧遠直抵連山追擊;又命固山貝子博洛率兵往噶爾寨堡截擊。又命固山額真伊拜等於杏山四面截擊敵之奔入杏山者;又命固山額真恩格圖等追擊逃兵,悉如睿算。

再看明軍,既然逃跑的方案佔上風,那麼各總兵就回營準備跑唄。但是這其中出現了幾個小插曲。本來大家開會是決定第二天早上逃跑回寧遠的,可是太原總兵王朴認為居然是逃跑,當然是夜黑風高比較方便了,於是那天晚上他就率先擅自逃跑了。他這一跑,其他總兵(比如吳三桂)也跟著跑了,最後自相踐踏而死傷的明軍很多。而皇太極這邊呢,他是估計明軍會乘夜跑的,本來是估計錯誤的,但是王朴這一跑,幫他糾錯了。結果大部分明軍的突圍或者逃跑都落入了他的伏擊圈。當然,不是所有人。比如前面講的那個監軍張若騏,他從小凌河乘舟入海逃遁,最後居然讓他跑了。再比如總兵曹變蛟,他率乳峰山馬步兵突入皇太極御營,而這時大臣衛兵都還沒有來,皇太極大驚,幸虧侍衛巴里坤獨守營門拒敵,刺了曹變蛟一槍,曹變蛟退回了松山大營,不然皇太極小命不保。至於跟著王朴、吳三桂的士兵,都死光了。王朴、吳三桂僅以身免入寧遠。唐通、白廣恩、馬科僥倖逃回。沿海邊逃竄的明軍,很多都被趕入大海淹死了。而受傷的曹變蛟和王廷臣跟洪承疇及一萬多士兵退守松山城。此戰,明軍戰死五萬多人,投海死的也很多,塔山、杏山、松山三城守軍不足三萬,其餘殘兵敗將退入寧遠,寧遠守軍有三萬多。崇禎皇帝聽聞松山敗訊,令劉應國率七千水師援松山,令兵部侍郎范志完、順天巡撫楊繩武率軍解圍松山,令吳三桂、白廣恩等收拾殘兵敗將再戰松山,皆不應或無果。

半年後,松山守城副將夏承德開城投降。隨後洪承疇、祖大壽降清,總兵曹變蛟、王廷臣、巡撫邱民仰等被殺。杏山、塔山被清軍用紅衣大炮攻破。至此,松錦會戰以明朝大敗而告終。山海關外,僅剩重鎮寧遠尚在明軍之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皇太極 的精彩文章:

挑戰仙氣逼人的王語嫣,被皇太極寵冠的海蘭珠,卻整得跟大媽一樣
金庸小說中,如果按類別來劃分,上中下人物都有誰?
同是88年出生 張檬臉部僵硬 而毛曉彤膚白貌美 越來越少女
昔日皇陵重地,今日百姓遊樂園《瀋陽北陵公園》
大清命數在兩女人手中,興清扶兩帝vs亡清操控三帝

TAG:皇太極 |

您可能感興趣

明朝亡國皇帝崇禎,換成英明神武的朱元璋,明朝會那麼快滅亡嗎?
明朝滅亡的三大原因:歷史上大明朝怎麼滅亡的
明朝風光無限的錦衣衛,明朝滅亡的時候都去了哪裡?
明朝是怎麼滅亡的?明朝滅亡的那些真相
若袁崇煥不殺毛文龍。明朝還會滅亡嗎?
明朝最後一支鐵軍 痛宰張獻忠 卻被崇禎親手摧毀 明朝隨之滅亡
漢朝的滅亡,唐朝的滅亡,明朝的滅亡,這個王朝滅亡的最憋屈!
明朝的皇帝不如清朝嗎?明朝滅亡的真相!
為什麼宋朝是崖山海戰後才算滅亡,而崇禎一死明朝就算滅亡了?
大明王朝為何會滅亡,跟明末的崇禎皇帝有很大關係嗎?
南宋明知金朝滅亡會唇亡齒寒,還要聯合蒙古滅金?
明朝滅亡之後,清朝皇帝為何要下令保護明朝皇陵?
明朝滅亡全怪崇禎
假如崇禎早當皇帝五年,那麼明朝還會滅亡?會加速滅亡的
唐朝的滅亡
明朝為何滅亡?清朝、李自成、天災、人禍,缺一個明朝都不會亡
蟻穴可以燎原:揭秘明朝滅亡的三大戰役
明朝滅亡後,神秘的錦衣衛去了哪裡?
明朝滅亡歷史觀
清朝曾三次主動與明朝議和,如果議和成功明朝就不會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