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耶魯教授反思精英教育:贏在了起跑線,卻有可能輸在終點

耶魯教授反思精英教育:贏在了起跑線,卻有可能輸在終點

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後,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決定辭去教職。離去之際,他發表了一篇名為《精英教育的劣勢》的文章,認為美國的精英教育已經走入了一個誤區;《精英教育的劣勢》一文在全世界引起很大反響;後來,威廉·德雷謝維又寫了《優秀的綿羊》一書,進一步反思精英教育。

他的這段話,某種程度上集中反映了他的教育理念,流傳很廣:

1

對你來說,生命的意義遠大於工作,而工作的意義遠大於它帶來的報酬;對一個國家來說,它存在的價值應該遠遠超越於它的物質財富;而教育的意義也應該遠遠超越於讓受教育者獲得有市場價值的技能 ...

以下是摘選翻譯原著《優秀的綿羊》部分精彩內容

(教授受訪視頻)

曾經有人這樣描述一群典型的精英名校大學生:他們雙修專業,擅長體育,諳熟多種樂器,掌握幾門外語,並參加為世界某貧窮地區組織的援助項目,而且仍有精力發展幾項個人愛好。

總之,於內,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於外,扶貧濟困魅力無限。這些年輕人的身上散發的是自信、自樂和自足。我們似乎不得不向這一群內外兼修、無所不能的精英名校生投以一種羨慕敬仰的目光。

這就是我們對當今這些頭頂光環的年輕人的印象,他們就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最後贏家。

但是現實與我們的印象大相徑庭:從我教過的學生中,包括我在美國各大校園接觸過的相當數量的學生以及過去多年曾經與我通信的幾百位學生,再加上我曾經閱讀過的學生自我心理分享的文章來看,當那層不可一世的自信和完美無缺的光鮮外表被剝離之後,你會驚訝地發現,這群年輕人身上寄居著令人窒息的恐懼、焦慮、失落、無助、空虛和孤獨。

我們都承認,學生在高中階段承受巨大的壓力會導致精神焦慮,那麼同樣是這群學生,他們進入大學之後,這一切會不會自然地得到改善呢?

已經有足夠的證據說明,這群學生根本不會自愈。一項以大一學生為研究對象的大規模調研發現,大一學生的自我心理健康評估已經跌落至25年以來的最低谷。美國心理學會曾經公布一份名為《大學校園的危機》(The Crisis on Campus)的報告。

該報告中提到,接近一半的大學生覺得自己「無望」;接近1/3的學生承認「在過去的12個月中,由於心情過度低落而影響到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大學校園的心理諮詢服務的需求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攀升,現在幾乎門庭若市,應接不暇。在接受過服務的學生群體中,被診斷有嚴重心理障礙的數量翻了3倍,接近整體人數的一半。

作者威廉·德雷謝維奇

從高中到大學,這種情況根本沒有絲毫改善,而且事情在進一步惡化。大學給予了學生們自己決策的權利和自由,這種突如其來的自由需要的是強大的自理、自立和自控能力,但是很多學生並未對此做好充足的準備。

面對挑戰,越來越多的學生會選擇依賴抗抑鬱或者抗焦慮的藥物來幫助自己應對困難和諸多的不適。有些學生會選擇中途休學或者夢想著休學。

類似的掙扎絕非個案。一位在普林斯頓大學負責教學的老師就經歷過一件這樣的事。他回憶道:「前幾天就有一位本科生備受學習壓力的折磨,在我的辦公室里討論畢業論文的時候,暈了過去。」

另外有一位正在從斯坦福大學辦理轉校手續的學生也分享了他的心聲 :「如果要出人頭地,出類拔萃,那麼就是要完全配合并服從於這個系統。

我看到過我身邊不少朋友,為了成績和簡歷,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友情、愛情、個人探索、課餘活動等等。而這些犧牲恰恰又是構建一個人內心和靈魂的基石。」

一位耶魯大學的學生說道:「我的一位朋友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真相——我也許在受罪,但是我若不曾受罪,我怎麼可能成功被耶魯錄取。」

孤獨的力量是強大的。我之前的一位學生曾經這麼說:「在耶魯就讀時,我根本沒有時間去建立真正的感情。」另外一位耶魯學生告訴我,她甚至到大四才懂得放緩腳步,結交真正的朋友。在那個時候,去看一場電影甚至都是件新鮮事。

《哈佛雜誌》(Harvard Magazine)最近的一篇文章這樣描述擅長社交的哈佛學子:他們總是在趕場,忙碌著從一場活動趕往下一場活動,見朋友就像快餐式的約會;這種交際如同黑夜裡在茫茫大海中行駛的船,只見輪廓,不見實體。

這些年輕人擅長廣交人脈,但是這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跟真實的友情大相徑庭。

大學的戀愛無非就是各取所需,《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專欄作家羅斯·多納特(Ross Douthat)一針見血地揭露了這種現象:男女之間存在的「炮友關係」就是為了在最方便滿足自己生理需求的同時,又可以把主要的精力投入職業的發展。

一位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學生在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直言不諱地講出:「我自己就是這麼一個典型的例子。在大學裡,我總是非常忙碌,而且我喜歡的對象也總是很忙碌。我們根本就難以維持一段有內涵的戀愛關係。」

2

我們當今的名校大學生,對成就和成功有著一種被壓迫式的追求:他們都覺得自己必須要以最高效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目標,從而再接著去追逐下一個更高更偉大的目標。

這種被動的壓迫和緊張導致了這些名校生不能從容地去發展一段深刻的感情,遺憾的是,這些深刻的感情是可以化解他們身上這種無時無刻追求成就的壓迫感的。

更糟糕的是,這種被動的壓迫並非是建立深刻感情的唯一阻力,比它更具殺傷力的是名校生們內心的恐懼,他們害怕在他人面前示弱,擔心自己成為一位眾人眼中的屈服於壓力的弱者,因此他們拒絕示弱。

這些名校生從中學到大學,是一群被公認的「鬥士」。他們似乎渾身上下都洋溢著自信,而這種自信正是遭到了自我形象保護和滿足社會預期的綁架。

當邁入大學之後,競爭更加激烈,更加廣泛和深入,學生們左顧右盼,環視四周,倍加感受到他人比自己更聰明,更加突顯「高處不勝寒」的處境。此時此刻,他們選擇了謹言慎行、喬裝自己,其實內心卻是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斯坦福學生中流傳著一個名詞叫「斯坦福狂鴨症」(Stanford Duck Syndrome)。想像一下,一隻悠閑的鴨子在湖面上逍遙自在地漂過,水面之上的平靜掩蓋了水面之下鴨掌的瘋狂撥動。

從小到大,這些年輕人為了名校的炫目光環而奮鬥。而在這個過程中,人生的目的和內心的熱愛從未被給予足夠的尊重,從未被思考和探索過。當他們被名校錄取之後,不少學生迷茫了。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去那裡,他們也不知道下一步又要做些什麼。

《有目標地工作》(Work on Purpose)一書作者拉拉·加林斯基(Lara Galinsky)曾經與我交談,她指出,年輕人並不擅長關注與他們有內在聯繫的事物。

我之前的一位耶魯大學學生告訴我:「你不可能告訴一個耶魯學生,去找你的摯愛吧。我們大多數人不知道怎麼去找。我們只對成功充滿熱情。這就是我們初到耶魯時最真實的狀態。」

哈佛大學的本科學院前院長曾經說過:「太多的學生,在頭一兩年里就如同在跑步機上循環,突然有一天感受到危機驟然降臨,如美夢初醒一般,對自己之前所有努力付出而到底為了什麼感到惶恐。」

一位來自康奈爾大學的女生更加坦白地總結了自己的過去、現狀和將來:「我討厭自己的活動;討厭自己的課程;厭惡高中里所做的一切,而將來的工作也將會是令人厭惡的。我將如此度過餘生。」

成年人大都對這些現象沒有意識,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審視事物的角度錯了。在過去,對於一位成績全A的學生,我們大概能夠推測,他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是平衡健康的。但是現在同樣是成績全A的學生,他的生活可能存在很大的隱患。

斯坦福大學的一位牧師羅比·帕特里西婭·卡琳-紐曼(Rabbi Patricia Karlin-Neumann)曾經披露:「我們的學生,不管生活中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們總是有辦法取得全A的成績。

其實對於他們來講,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看清並認識到自己的困境,而不要被爭取高分的目標掩蓋了自己的雙眼。」

另外有一位學生,同等的優秀,相當的合群,之後向我承認,自己在大學期間其實極其煎熬。

可以想像,當這些學生在高中畢業之際,已經身經百戰,他們知道如何討好自己的老師和教練,懂得如何跟自己父母的朋友調侃(父母的朋友又是一群名校畢業、小有成就的社會精英)。

在這些歷練之下,這些學生在大學之前已經鍛煉成一群彬彬有禮、討人喜歡、親和帥氣、口若懸河、八面玲瓏的才子佳人。而正是這些外在的形象同時被他們「內化」了,相信自己就是如此的幸福並有成就。

倘若這些煎熬是出自學習本身,這也已經夠讓人受罪的了,但是事實恰恰相反。

美國最頂尖的大學往往容易自我陶醉於學生的優秀:他們的SAT平均成績,來自高中前10%的佔比,錄取門檻的高端,加上我們崇拜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每年排名所出的數據等等。

千萬不要誤解我的意思,如果僅僅從學習成績的角度來衡量今天的這些精英學子,他們是絕對能應付所有的挑戰的。

你若了解這些驕子在整個過程中是如何被培育,如何極其苛刻地被篩選,那麼他們在學術上有如此高的造詣,自然是理所當然之事。

這群年輕人如果在體育競技場上,那麼他們就是全明星運動員,從小就已經接受嚴格訓練。無論你要求他們做什麼,他們都會做到。不管他們面前放置了什麼樣的障礙,他們都會清除。

我的一位在頂尖大學教書的朋友,曾經要求她的學生背誦18世紀詩人亞歷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寫的一首30行的詩歌,她課上的每一位學生,都能夠逐字逐句地背誦,而且連標點符號都不放過。當她在課堂上讓學生默寫出這首30行的詩歌時,就如同在看一群汗血寶馬競賽。

問題關鍵在於,許久以來,學生們對教育的認知已經固化:回答問題,完成作業,考試得高分。在他們的教育中,大局的認知是很薄弱的。他們懂得如何做好一位「學生」,但不懂得如何思考。

進一步來說,我所任教過的常春藤盟校的學生往往都是聰穎、有創意並思維縝密的年輕人。我非常喜歡跟他們交流並向他們學習。

但是總體來講,大部分的學生只是甘於服從學校給他們設計好的框架。鮮有對思考本身抱有極大熱情者。更少有人能夠領悟到,高等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智慧的成長和探索的一部分,而且這個旅程必須是學生本人為自己設計和踐行的。

3

對學生的洞察並非我一人獨創。我的一位在艾姆赫斯特學院任教的朋友曾經與我分享過這麼一個故事:他的一位學生為了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來找他尋求寫作方面的幫助,但是這位學生之所以現在有時間尋求幫助,是因為他已經被醫學院錄取。倘若他現在還是大一或者大二的學生,他肯定不會額外花時間來學習寫作。

另外一位在一所頂尖的文理學院教藝術的朋友說,她的學生是非常願意接受創造類的挑戰的,前提是做這些事能夠幫助他們拿到A。

我在耶魯大學的一位教計算機的同事提出了更大的懷疑 :「我很難想像如今的耶魯本科生會花整個周末的時間卧床吟詩或者是與電腦為伍,編寫一套突破性的iPhone手機軟體。」他難免回憶起自己在20世紀70年代讀大學的時候,「當我在讀大學的時候,校園裡對各種事物激情四射的奇才和怪才遍地開花,而他們也讓大學的生活豐富多彩。」

學生無止境地追求課外活動,不僅僅侵佔了自己的空餘時間,更犧牲了理智探索的機會,結果就是,他們根本沒有任何時間能夠全身心地去傾注於某種摯愛。

為了能夠在眾人面前表現得博覽群書,對任何耳聞過的書籍,他都會快速閱讀該書的首尾兩章並囫圇吞棗式地閱讀大量的書評,以便自己能夠快速全面了解書的內容。

而他的這些行為只為我一人所知,同時我也知道,他並非不喜歡閱讀或者學習,而是為了能夠在眾人面前滔滔不絕地討論,比起一個人安靜地讀書,在人前討論有著明顯的社會獎勵。

當然,任何現象都是有例外的。那些純粹的追尋者、思考者,甚至是「怪才」,他們不管學校和周邊人群的想法如何,他們就是以最純粹的方式去追求並獲得教育的真諦。但是往往是以這種心態求學的人,在現在的大學裡顯得另類。

一位耶魯學生說:「耶魯並不能夠善待探索者。」另外一位學生說,她的一位朋友因為耶魯非常令人窒息,因此選擇了轉校。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個學生表達的遺憾:這種窒息是來自與周邊人的強烈反差——當你身邊的人並不在乎出賣自己的靈魂時,你卻要去關注並滋養自己的靈魂,這幾乎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

我所列舉的案例往往與耶魯大學有關,原因並非是我有意針對該所高校,而是因為我過去的教學經歷大部分時間都在耶魯。

事實上,我認為相比較於賓夕法尼亞大學、杜克大學和華盛頓大學那種血淋淋的職業化教育,以及相比較於反理智型的院校,如普林斯頓大學和達特茅斯大學,耶魯排在這些綜合性質的頂尖大學前面,它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上是最優秀的。這裡暫且不與文理學院比較。

如果耶魯在這個群體里已經算是最優秀的,那麼這個最優秀的也是夠糟糕的了。我所說的可能令人驚悚,但絕非危言聳聽。

倘若說我在過去的幾年裡搞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今日的這些名校大學生在邁入大學之前,既不是一群溫順的綿羊,也不是一幫無畏的機器人,更不是一些極少數的極端憤青。

絕大多數學生如同他們的師哥師姐一樣,處於中間地帶,十分理想化並帶有一份孩子般的純真,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並試圖追尋其中的奧秘。恰恰還是這群學生,同時又不得不與進入名校所造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壓力相抗爭。

文章 | 佛山教育圈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且行且思 的精彩文章:

不再是夢!機器人真的可以陪孩子學習玩耍了!
小區里發生的這一幕太可怕了,家有孩子的家長一定要看!
因為被冒名頂替,14年前與大學失之交臂的她,明天將再戰高考!
注意!今明兩年,佛山將新增這幾所公辦中小學……
錄取批次發生變化,今年填報高考志願家長要注意什麼?

TAG:且行且思 |

您可能感興趣

超前教育,真的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嗎?
超前教育,可能會讓你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卻輸在最後的終點衝刺
英語啟蒙,不要贏在起跑線,卻輸在終點線
過度教育:贏在起跑線的孩子,失去的是什麼?
教育贏在《起跑線》上,就贏得一生了?
中國式精英,贏在了起跑線,卻輸在了終點
佛系老爸:不在「起跑線」上焦慮的家長,更能讓孩子贏在終點!
以色列教育「孩子輸在起點贏在終點」 才是大贏家 與中國極致反差
過度教育:贏在起跑線的孩子,那麼失去的又是什麼?
想贏在起跑線上?也不是沒有可能!
董卿談兒子:好的教育,不是拼爹,不是贏在起跑線,而是……
是你贏在了起跑線、還是輸在……
讓寶寶贏在起跑線,那些停不下來的早教玩具
不愛吃「苦」?你可能已經贏在起跑線上了
真正贏在起跑線的奧特曼,不是泰羅,也不是捷德,看圖4就知道了
早教專家教你,如何讓寶寶贏在起跑線上!
印度電影《起跑線》:子女教育只要贏在起點就贏了人生?
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很可能適得其反?
好的胎教,讓寶寶贏在起跑線
想讓娃贏在起跑線上,聰明家長會選擇以下做法,全做到的真是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