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吃飯即是修行 到寺院過堂這些規矩你要知道!

吃飯即是修行 到寺院過堂這些規矩你要知道!

今天是初一,來寺院誦經念佛拜佛的人多了起來,於是到寺院齋堂過堂(即吃飯)的人有多了起來,古代高僧大德說,吃飯即是修行,在寺院吃飯有哪些規矩你知道嗎?看完下面內容,以後到寺院吃齋飯就要特別注意了。

1

過堂需「五觀」

佛門中的「吃飯」,正規說法是過堂。堂,就是指齋堂,也就是五觀堂,即是吃飯用膳的地方。因為寺院里人多,集體吃飯採用「過堂」的方式。過堂是中國漢傳佛教叢林中特有的儀制,早餐、中餐兩次過堂,是將進食視為一種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團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禮儀的統一。

過堂主要體現了五個佛教理念:感恩惜福,慈悲平等,知足節約,內觀自省,綠色環保。參加「過堂」可以體驗到佛教對生命自我和外在物質世界的認識。

或許有人初次參加「過堂」會有點兒不習慣,樣樣都有規矩,有點拘束,但是慢慢便會自然適應,反而覺得有受用。在過堂時,住持和尚坐在齋堂中的法座上,僧眾在兩邊就座。居士、在家眾等坐在出家師父下首或後面一排。飲食之前,先要敲在齋堂外的大木魚(梆)和半圓型鐵板(雲板)。梆是吃飯號令,又叫長魚。魚晝夜均不合眼,隱喻佛教徒修行也應精勤不息。吃飯前,飯吃完後,碗筷都應擺在桌邊放整齊。

在二時臨齋儀中,維那師在齋堂引領大眾念了供養偈之後,呼此偈:「佛制比丘,食存五觀,散心雜話,信施難消。大眾聞磬聲各正念。」後,大家齊聲唱誦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開動了。

用齋時不得說話,飯碗要端起來。吃飯開始後,行堂僧人或居士巡視添飯菜,如果需要,應將空碗送到桌邊,不可出聲叫喚。需多少,添多少(有專門手勢),不得遺剩飯菜。飯畢,僧值師居中向上站,默示結齋。維那師引領大眾同念准提咒及結齋偈。為施主祈福迴向。最後,次第離開齋堂。

什麼是「五觀」呢?

五觀,是僧人吃飯時應該觀想的五種思維境界。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面對供養,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並思量粒米維艱,來處不易。)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藉著受食來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養嗎?)

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謹防心念,遠離過失,對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

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將所受的食物,當作療養身心饑渴的良藥。)

5、為成道業,故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飢餓,體衰多病,難成道業;但是如果貪多,也容易產生各種疾病。所以必須飲食適量才能資身修道。)

有的齋堂刻有如下楹聯:五觀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

吃飯既是修行,食存「五觀」,即使硬如金石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難以消受。也由於觀想此五事之故,齋堂又稱五觀堂。

各地寺院齋堂楹聯不盡相同,「五觀」思想是一致的。佛教主張過午不食,現因多數僧人有個過程,為了不影響工作和學習,多數寺院也允許吃晚飯,但應作「藥石」想。

2

過堂用餐儀軌

佛教傳到漢地之後,形成了嚴格的過堂用餐儀軌,規定了碗筷擺放、使用和添飯加菜的步驟與方法。其中的重點是不能講話,不能隨便出聲。吃飯前後念誦《供養偈》與《結齋偈》,表示供養諸佛菩薩、供養眾生。吃飯時應當提起正念,食存五觀,思量食物的來之不易與眾生的苦痛艱辛,產生感恩心、慈悲心、平等心和責任心。

在過堂時,僧眾排班,整齊有序地進入齋堂。在齋堂里,不可在中堂走動,保持中堂的安靜與莊嚴,以示對諸佛菩薩的尊敬。

起初,桌上的碗靠近桌子的外沿擺放,筷子橫放在碗前。開始念《供養偈》之後,也就開始行堂了。行堂的義工拿著裝食物的桶和勺子,沿著桌子走來。過堂期間,僧眾不能說話,要用特定的手勢對行堂的人表達自己的意思。

第一遍行堂時,只要僧眾不拒絕,行堂的人通常就會把每種食物都在碗里裝上一點。如果僧眾不想要某種食物,或者覺得碗里的飯菜已經夠吃,可將右手豎起,掌心向外,或用右手在碗上方做——個遮擋的動作,以示需要。

過堂時端身正坐,脊背挺直,不要趴在桌上,不要低下頭用嘴湊近桌上的碗,雙腳不要交義或翹起。不能浪費食物。

開始吃飯時,先把筷子和裝著飯菜的碗先後移近自己,然後拿起筷子,左手將飯碗平端在胸前。

端飯碗時,拇指扣在碗邊,其餘四指平托碗底,古人稱之為「龍含珠」。右手持筷子夾起食物送人口中,動作要輕柔而利落,古人稱之為「鳳點頭」。對於稀飯、湯等流食,可以把碗端起來飲用,對於固體食物則不能把碗放到唇邊扒拉著吃,一律使用筷子夾起來。

第二遍行堂時,如果僧眾需要添加食物,就把碗向前移動,伸到桌子外沿附近。

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里比劃一下,表示需要添加食物的多少。

想要添加某種特定的食物,就把那種食物從碗里夾起來,向行堂的人示意。

對於某種食物還想再添加一些,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邊輕點一下。

對於某種食物只想要一點點,可用右手拇指和小指比一下,表示「少量」。

對於稀飯,如果想要比較稠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里做一個豎插的動作;如果想要比較稀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上面平劃一下。

吃完飯之後,將碗疊起,放在靠近桌子外沿的地方,將筷子放在碗右側距離約一寸的桌面上,筷子與桌沿垂直。

還有注意的是,維那師父在念「若飯食時,諸比丘聞罄聲當正念。」我們「阿彌陀佛!」,停下來就開始吃飯了,象這種情況下你吃好了,不可以站起來走,要等著大家,為什麼?因為還沒有結齋。象今天我們上午就還沒有結齋,過一會結齋完了之後,師父站起來,大家一起起立。

你說我還沒吃完怎麼辦?也要一起起立,等大家走了,你再坐下來可以繼續吃,但是沒有結齋的情況下是不許先走的,要等大家一起走。如果是結齋了,比如說念「阿彌陀佛!」之後又開始「南無薩多南三藐三菩陀」這就是供佛訖,「當願眾生」再迴向,已經結齋了,那就不要緊,你吃好了,可以把碗輕輕的放下來,輕輕的站起來走就可以。

這一套複雜的過堂儀軌展現著佛門的威儀,然而過堂儀軌的意義不僅在於維持表面上的優美大方。

3

行堂用齋中的修行

佛教的修行讓人們通過了解自己來改善自己,與正念覺知是分不開的。因此修行人要努力提起正念並保持覺知。然而普通人由於觀照力微弱,經常忘失正念,過堂儀軌就是正念修行的增上緣。要使行為符合這套儀軌的各方面細節,並在沉默中進行有效溝通,必須集中精神,隨時覺知自己在做什麼和想什麼。吃飯時不具備正念,心不在焉,妄想連篇,就是隨著貪嗔痴在流轉。

只要學會在吃東西時真正地提起正念,一定會獲得前所未有的滿足和感恩。那時候,也許你會忽然理解弘一大師說的「咸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既不為喜愛的飲食而狂喜,也不為不喜愛的飲食而煩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京棲霞古寺 的精彩文章:

這是一篇關於孫儷的娛樂新聞 但是每個人都值得思考
靜慮修止 筆墨印禪心

TAG:南京棲霞古寺 |

您可能感興趣

這些飯桌上的規矩,你知道嗎?
出門旅遊碰到寺廟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些規矩一定要知道!
搬家的這些風俗規矩,你有必要知道一下!
按規矩過齋 吃飯即修行
吃壽司的時候都有什麼規矩要注意?你知道哪些?
打坐必須要知道的規矩與禁忌,你都知道嗎?
祭灶為什麼一定吃灶糖?這樣的規矩你可能不知道!
進入騎行圈兒 這些規矩你必須懂!
祭灶為什麼一定吃灶糖?這樣的規矩你可能不知道……
這些吃飯時的規矩,孩子知道的越早越好
這些逛地攤的規矩,你都知道嗎?
有些規矩,你知道,但不一定能做到,還是看看吧
想不到誦讀道經有這麼多規矩,你都知道嗎?
來這些飯館吃飯,就得守這兒的規矩
寺院禮佛,你被這些「規矩」忽悠過嗎??
到城步苗族鄉下去,這些規矩你不能不知道
書法藝術圈的那些江湖規矩,你們都知道嗎?是不是覺得不太合理?
三伏天的習俗你知道嗎?這時養生規矩多,飯後睡前這些事一定不能做!
立冬到!不懂規矩要吃虧!全家一定要這樣吃,快打開看看!
寒露到了,秋凍正式開始!不懂規矩要吃虧!全家這樣吃,健康過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