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越典籍中的南越國與安南國關係

中越典籍中的南越國與安南國關係

秦漢之際趙佗攻佔南海、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漢高祖奪取天下後,封吳芮為長沙王,王長沙、豫章、南海、桂林、象郡,但後三郡實際為趙佗控制。高祖十一年(前196),劉邦遣陸賈出使南越,封趙佗為南越王,趙佗稱臣,南越國成為漢朝諸侯國。呂后二年(前186),有司請禁關市鐵器,趙佗大怒,攻長沙王領地。漢軍征討不利,呂后駕崩,漢朝罷兵。趙佗「以兵威財物賂遺閩越、西甌駱,役屬焉,東西萬餘里。乃乘黃屋左纛,稱制,與中國侔」。趙佗稱帝,漢朝亦無力制止。文帝元年(前179)陸賈復出使南越,趙佗去帝號,再次對漢稱臣。南越在趙佗的統治下實力日益壯大,吳楚七國之亂時,劉濞欲召南越攻漢:「寡人素事南越三十餘年,其王諸君皆不辭分其兵以隨寡人,又可得三十萬」,南越實力之強由此可見。武帝建元四年(前137)趙佗卒。元鼎六年(前111),漢平南越。南越傳五世,歷近百年。

趙佗先稱王,繼而稱帝,又去帝號對漢稱臣,但在國內仍舊稱帝,「然其居國,竊如故號」。儘管南越國實力強大,但名號反覆,漢朝僅視其為一方諸侯。漢武帝時唐蒙曰:「南越王黃屋左纛,地東西萬餘里,名為外臣,實一州主也。」司馬遷曰:「漢既平中國,而佗能集楊越以保南藩,納貢職。」班固曰:「南越尉佗,自王番禺,攸攸外寓,閩越、東甌。爰洎朝鮮,燕之外區。漢興柔遠,與爾剖符。皆恃其岨,乍臣乍驕,孝武行師,誅滅海隅。」唐蒙論南越國「名為外臣」,司馬遷評其「保南藩」,班固曰「與爾剖符」,都是南越國向漢朝稱臣的反應。

南越亡國之後,其歷史影響並未消失,「南越」作為地域名稱和位號繼續出現在中國典籍之中。越南於五代宋初自主建國後,其歷代王朝經歷了從將南越國視為「國統」到「非正統」的認識過程。這一問題也引起當代中外學者的探討,學者們對此多予以了澄清。越南當代學者陶維英直接否定黎文休、吳士連等以趙佗南越國為正統的觀點。阮方認為傳統史家設立的趙佗、李賁等國統之間並無相互統屬和關聯。鄧金玉《古代歷史上及中越史籍中的南越國問題》對此問題進行了專門探討,但沒有對越南歷代因自我需要形成「南越」國統的原因和演變過程進行梳理分析。中國學者郭振鐸認為越南歷代王朝與趙佗南越國沒有關係。本文嘗試對越南古代歷朝對南越國的認識及其演變過程,以及中國文獻對此問題的認識,做一梳理,就教於海內外方家。

一、漢唐時的「南越」地域名稱和「南越」位號

南越國雖亡,但其影響並未消失,「南越」作為地域名稱和位號繼續出現在中國典籍之中。

(一)「南越」地域名稱

南越國為漢朝攻滅,但「南越」作為地域名稱仍然保留於以後的歷史中,概指故南越國轄有的嶺南交州地區。《漢書·地理志》:「粵地,牽牛、婺女之分壄也。今之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交州七郡均在南越故地,「南越」遂在《晉書》中成為星際分野的名稱,牽牛六星「次三星主南越」。晉及南朝均以「南越」指嶺南交州地。《晉書·輿服志》:「武帝太康中平吳後,南越獻馴象」,王機「父毅,廣州刺史,甚得南越之情」。《宋書·百官志》:「平越中郎將,晉武帝置,治廣州,主護南越」。宋武帝璽書云:「澄氛西岷,肅清南越」。南朝宋沈懷遠著有《南越志》五卷。唐代有佚名著《續南越志》。

漢晉時期嶺南交州地區地域概稱有數個,「南越」只為其一,唐代多稱「安南」,唐以後至清末鮮見以「南越」為名的著作。清朝道光年間陳徽言撰有《南越遊記》記載在廣東所見之事,有《越南國尊華攘夷》一條,其「南越」之名所指仍是延續了漢晉的習慣。清末李調元撰《南越筆記》十六卷,記廣東物產風俗,則僅以「南越」指廣東了。

(二)「南越」位號

「南越」成為地理概稱,「南越」位號也並未被忘記。梁武帝大同十年(544),「李賁竊號於交阯,年號天德」。《越史略》記載:「初州人阮賁反,據龍編城,自稱南越帝,置百官,改元天德,國號萬春。」梁冊封陳霸先策載,「李賁狂迷,竊我交、愛,敢稱大號,驕恣甚於尉他」,將李賁和趙佗放在一起比較。隋末唐初「南越」王號再次被人提出,武德三年(620)有人勸馮盎稱王:「南越一隅,未有所定。公克平五嶺二十餘州,豈與趙佗九郡相比?今請上南越王之號。」馮盎答以「吾居南越,於茲五代」、「越王之號,非所聞也」拒絕。馮盎關於「南越」的表述是漢晉以來「南越」為嶺南交州地區概稱的一個突出體現,「南越」王號、帝號在該地區仍有極大的政治號召力。開元十六年(728)「(陳)行范自稱帝,(何)游魯稱定國大將軍,(馮)璘稱南越王,割據嶺表。」五代時丁部領割據交州,封長子丁璉為「南越王」。李賁「南越」帝號、馮璘和丁璉「南越」王號皆是自置,與中央政令無關。「南越」位號為豪傑起事所用,就中央政府而言,其具有的叛逆色彩是顯而易見的。

宋代中央政府將「南越」王號正式行封,以政治力量抹除了「南越王」和其他「南越」位號具有的叛逆意義,「南越王」進入國家職官體系。宋太宗追封南漢後主劉鋹「南越王」。宋真宗追贈黎桓為「中書令、南越王 」;宋仁宗贈李公蘊和李德政為「南越王」;宋高宗追封李乾德「南越王」。「南越王」成為宋代中央政府追贈安南國君的賜號。

《史記》作「越」,《漢書》則混用「越」、「粵」,故「南越」亦稱「南粵」。宋代以「南越」王號封贈安南已故國君,同時以「南粵」指宋代所轄嶺南地區。《宋史》載,「吳、蜀、江南、荊湖、南粵皆號富強」;楊萬里「提舉廣東常平茶鹽,盜沈師犯南粵,帥師往平之」;朱熹弟子廖德明「在南粵時,立師悟堂,刻朱熹家禮及程氏諸書」。此皆以「南粵」指除交阯之外的嶺南地區。

二、越南自主建國後中越史籍中的南越國與安南國關係

五代時交州逐漸走上獨立建國的道路,先後有丁、前黎、李、陳、後黎等朝代興起,中國則有宋、元、明、清鼎革相因。對於現實中的安南國與歷史中的南越國的關係,兩國學者展示了不同的觀點和認識。

(一)越南史籍中南越國與安南國關係

安南國各代均力圖構建自己的國家歷史體系。趙佗南越國雖建都番禺(今廣州),但控有嶺南及交州廣大地區,且文治武功又曾一度與漢朝抗衡,安南又在南越國故土之一隅建國,地理上本有聯繫,故安南陳朝、前黎朝均以趙佗南越國為國統之始、國史之端。

1.「南越」國統

越南現存最早的史籍《越史略》設《趙紀》,以趙佗為安南國統開創者。《大越史記全書》記載陳聖宗紹隆十五年(1272):「翰林院學士兼國史院監修黎文休奉敕編成《大越史記》,自趙武帝至李昭皇,凡三十卷上進。」黎文休將趙佗與箕子入朝鮮、泰伯奔吳相提並論:「則知善為國者,不限地之廣狹,人之華夷,惟德是視」;「趙武帝能開拓我越,自帝其國,與漢抗衡,書稱老夫,為我越倡始帝王之基業,其功可謂大矣。後之帝越者,能法趙武,固守封圻,設立軍國,交鄰有道,守位以仁,則長保境土,北人不得復恣睢也。」黎文休以趙佗比於上古聖王,趙佗能以南越一地對抗漢朝,功業最大,又有賢德,實為安南帝業之始,國統之端。黎文休史觀為黎崱繼承,故而在《安南志略》中以南越國為國史開端。黎崱居元朝撰寫紀傳體史書《安南志略》,因此將越南稱帝者不設「紀」,代以「世家」。黎崱設《趙氏世家》及丁、黎、李、陳等世家,即以南越國作為國史開端,亦為國統之始。

後黎朝太祖黎利建國,阮廌起草《平吳大誥》:「惟我大越之國,實為文獻之邦,山川之封域即殊,南北之風俗亦異。粵趙丁李陳之肇造我國,與漢唐宋元而各帝一方,雖強弱時或不同,而豪傑世未嘗乏。」在黎利、阮廌君臣看來,「肇造我國」排在第一位的是粵趙,即南越武帝趙佗,這正是黎利繼承陳朝以南越國為國統之始觀念的表現。

後黎朝吳士連在《大越史記全書》中選擇炎帝及其子孫為安南國統之始,效法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體例,引越地流傳的炎帝、龍君、雄王等傳說入史,撰寫了《鴻龐紀》,緊隨其後的是採集安陽王傳說編撰的《蜀紀》。南越國《趙紀》位列第三。南越國雖在《大越史記全書》中不再具有國統之始的地位,但仍是越南古代史家認定的正統王朝。

2.輿地沿革

秦三郡、南越國、漢七郡傳承緊密,因此越南古代學者在輿地上論及安南國與南越國的關係時,往往兼及秦郡和漢郡。《欽定越史通鑒綱目》言:「今八桂、番禹、龍編鼎峙而立,復秦之故云」。阮文超《大越地輿志》總序曰:「丁先皇起於愛州花閭,平定十二使君,建國號為大瞿越,分國內為十道,自是我所有版籍,只漢初交阯、九真、日南三郡。」後黎朝黎貴惇在《撫邊雜錄》對安南國繼承的漢郡與廣東、廣西擁有的郡進行比較,論及漢時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戶口遠較他郡繁榮時稱,「漢時交趾刺史兼統兩廣,治在龍編縣,豈非以今本國都城為中正之地,四方之所湊會乎?」《欽定越史通鑒綱目》、《大越地輿志》、《撫邊雜錄》三書所論安南國與南越國在輿地上的關係,就是安南國繼承了秦象郡,即漢交阯、九真、日南三郡,也即南越國的一部分。

3.地望

黎崱《安南志略·自序》曰:「仆生長南越」,「庸表天朝德化所被,統一無外,而南越其有惓惓向慕朝廷之心。」黎崱在此以「南越」稱安南國,既以「南越」為地望,又以之為安南代稱。

《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收錄了後黎朝阮公基康熙五十四年(1715)至五十五年出使北京的《使程日錄》,記載阮公基在廣東省見到清朝高官馮氏兄弟為安南國授業恩師建造的生祠。阮公基問:「貴業師何處人。」守者曰:「先生南越人也。」又附一類似文本,問曰:「君等從何而來?」阮公基稟:「自南越來,奉國王命,歲貢至此。」阮公基所遇馮氏兄弟一事,陳正宏教授考證可能為越南學者敷衍而來,但篇中以「南越」作為地望表示安南人物應無疑問。

(二)中國史籍中南越國與安南國關係

與越史家以南越國為國統的撰述相異,中國史籍從未將安南歷代王朝與南越國有所聯繫。《宋史·交阯傳》曰:「交阯,本漢初南越之地。」《元史·安南傳》:「安南國,古交趾也。秦並天下,置桂林、南海、象郡。秦亡,南海尉趙佗擊並之。漢置九郡,交趾居其一。」《明史·安南傳》:「安南 ,古交阯地。唐以前皆隸中國。」幾部正史只從地理上將安南國與南越國地域有所聯繫,不認為國統之間有所關聯。

《安南志略》雖然有被視為越南史籍,但其實是越南人黎崱在元朝所撰寫的作品,所以其觀點值得一提。黎崱因漢高祖封趙佗為南越王,傳國五世,符合「世家」體例要求,因此以南越國為《趙紀》,申明越史以南越國為國統之始,越南自主之後的丁、黎、李、陳因皆接受中國所封王爵,亦以「世家」記述。在《安南志略》中,越南歷代包括南越國均臣服於中央王朝統治之下,「世家」體裁既體現了趙佗作為南越國統之始的地位,同時又維護了元朝的威信。元朝學者對該書頗為讚賞,多人為之作序。但此書並未改變中國士人對南越國和安南關係的固有認知。

張燮曰:「交阯,古南交也。秦為象郡,漢滅南越,置九郡,交趾其一也。」顧祖禹曰:「安南,秦為象郡地,秦末屬於南越」,「安南即所謂駱越也」。顧炎武曰:「安南國,古交趾也」,「秦以交趾隸象郡,漢初屬南越」。在中國古代學者看來,南越武帝趙佗趁秦末之亂割據嶺南,建國設制,稱臣於漢,終為漢所滅,充其量為一方諸侯,與五代以後的安南歷代王朝僅有部分地理上之重疊,絕無國統之間的關連。

三、從「安南」到「越南」國號之變

中越學者關於安南國輿地沿革的認知是一致的,即安南繼承了秦象郡,即漢代交阯、日南、九真三郡,即南越國一隅。李調元《南越筆記》以「南越」稱廣東,黎崱、阮公基以「南越」稱安南,廣東省、廣西省、安南國分別為趙佗南越國的一部分,在文化上以「南越」指地望,是說得通的。但越南史家主張的南越國為安南國統並不被中國學者所認可,即便見到《越史略》《安南志略》亦不在意。關於「南越」和「南越國」國統、輿地沿革、地望的觀點,均是安南國的自我認知,只在典籍和學者論著中出現。雙方典籍雖互有流傳,並未因此產生摩擦。但當「南越」被置於政治外交層面之時,則立即牽動中越兩國的神經。

宋元明清四代先後均封安南李、陳、後黎、西山朝國君為「安南國王」。阮福映掃滅西山阮氏建立新政權,嘉隆元年(嘉慶七年,1802)派遣黎光定「齎國書品物往請封,且請改國號為『南越』」,「南越」首次被置於政治外交層面。趙佗南越國事雖久遠,但因其特殊的政治歷史內涵,清朝君臣應對極為謹慎。《大南實錄》記請封書言:「先代闢土炎郊,日以浸廣,奄有越裳、真臘等國,建號『南越』,傳繼二百餘年,今掃清南服,撫有全越,亦復舊號,以正嘉名。」軍機處所存阮福映國書已經自稱「南越國長」、「南越國國長」,其書載請「南越」國號原由:「小番先祖闕土炎邦,傳繼二百餘年,國號『南越』,今小番有此疆宇,已有先祖肇基南越之所自也,謹已並繕表文,備陳誠悃,請賜榮封國號『南越』。」《大南實錄》和軍機處存檔均記阮福映提出更改國號的緣由是先祖建國號「南越」。阮福映出身的廣南阮氏,自割據以來均奉後黎朝正朔,從未自立國號,雖在清初請封,卻並未成功。對於實際獨立的阮氏政權,明末清初典籍及往來客商均稱之為「廣南」。廣南阮氏自始至終只是後黎朝的一個割據政權,從未成為獨立國家,其名號亦低於後黎朝皇帝。因此阮福映以「南越」國號先祖傳承二百餘年為請封理由與歷史事實不符。

阮福映請封「南越」國號立即引起了嘉慶皇帝的警惕:「所請以『南越』二字錫封一節,斷不可行。『南越』之名,所包甚廣,考之前史,今廣東、廣西地界亦在其內。阮福映邊徼小夷,此時即全有安南,亦不過交阯故地,何得蘧稱『南越』」;又恐阮福映有異心,堅拒之餘,令兩廣海道、邊關嚴加防備:「阮福映求封『南越』,顯有恃功要請情事,恐其心存叵測。所有廣東、廣西一帶海道、邊關,俱著密飭地方官留心防備,不可稍涉懈弛。」嘉慶皇帝命大臣議駁,保寧等詳考安南自秦至清之沿革上奏:「考安南古曰南交,周曰交趾,至趙佗竊據,始自稱為南越王。旋為漢滅,郡縣其地」,「至孝宗淳熙元年封李天祚為安南國王。安南立國自此始。元、明至本朝,封號皆因之。核其疆域,實止南越之隅,未便以一隅之地,遽以南越自稱。且廣東、廣西皆南越之舊地,自漢以來久為中國,若該國復南越之古,名實既不相符,體制尤為未協」,「安南國號,自宋迄今,數姓相承,並無更改」。阮福映請封「南越」的理由是先祖肇基即以「南越」為國號,但清朝議駁「南越」國號,並不及此。廣南阮氏在歷史上是否曾以「南越」為國號,並非嘉慶君臣考慮的事情,而是直接從歷史入手,從根本上斷絕阮福映政權和趙佗南越國的所有聯繫。清朝以「南越」包含廣東、廣西、安南,安南只為「南越」一隅,且安南國號沿用數百年,改易名目實為不當,遂不許。

但阮朝堅拒「安南」國號。阮福映以鄭懷德為進貢正使,從海路抵達廣東,再到廣西與請封正使黎光定匯合,同赴北京。鄭懷德嘉隆十八年(1819)記述阮朝拒用「安南」國號的原因:「彼以請封表內所請為「南越國」一語,頗與兩粵古號相同為關礙。經奉天朝運機大臣詰責,廣西巡撫孫玉庭督令繳原表,務使改請從安南國。本國後文以『安南』經為偽號,不肯從命。」

鄭懷德為阮朝嘉隆、明命兩朝重臣,其記述可以看作是阮朝官方解釋。阮朝以死敵西山阮氏曾受「安南國王」封號,故以「安南」為偽號,堅決不用。廣南阮氏歷史上既然沒有用過「南越」國號,其恢復舊號的理由自然行不通,儘管這個原因並未在清朝君臣考慮之中。阮福映請封「南越」國號的真實原因,因典籍未載,已不可知。因國號未定,阮朝進貢使團和請封使團滯留廣西,不得前行。鄭懷德記述:「國號一事彼欲固要,而我國不肯,轉從往複,文書辨論未定。以故外間訛傳二使部已為內地拘禁。於是北城總鎮公經委問行往桂探候。」

廣西方面執行中央命令,要求使臣改回「安南」國號並回奏阮朝,但被使臣拒絕。隨後兩國文書往來,交接時各樹兵威。阮朝堅持要以「南越」為國號,《清朝續文獻通考》記載:「福映自以世居越裳,申請至再,固不知南越之為嫌疑也」,雙方僵持不下。廣西巡撫孫玉庭上奏阮福映遣使納貢輸誠,恭順有加,並非挑釁,「不可以語言文字之末阻外夷歸化之心」,若因國號問題拒絕接納,人心有失;因此從實際邦交出發,提出變通之舉:「且百越之南,本為夷域,彼先有越裳,繼有安南。請賜號『越南』,於肇錫嘉名之中仍其舊域故土之義」,取「百越之南」之義,建議採用「越南」為國號。嘉慶帝贊同,遂賜「越南」為國名。阮福映同意以「越南」為國名,清朝准許阮朝使團進京,自嘉慶八年五月從廣西啟程,八月到北京,再到熱河拜見嘉慶皇帝,中秋後回國。

清朝君臣關於「南越」涉及趙佗南越國、地域包含兩廣的考慮並沒有出現在封阮朝「越南」國號的諭旨之中,對阮朝因舊號「南越」請封的理由也未駁斥:「所稱該國先有越裳之地,今並有安南,不願忘其世守,襲用安南舊名,自亦系實情」,清朝在諭旨中給了一個含混的理由,即「且在百越之南,與古所稱南越,不致混淆」。鄭懷德記述了阮朝使團滯留廣西時清朝通報的拒絕理由:「彼以請封表內所請為『南越國』一語,頗與兩粵古號相同為關礙。」《大南實錄》據此記錄:「清帝初以『南越』與東西粵字面相似,欲之不許」,對清朝以「越南」代替「南越」的理由,阮朝解釋是:「與內地兩越舊稱迥然有別」。顯然清朝並未將拒封「南越」的真實原因通報阮朝,關於「南越」和趙佗「南越國」的討論當限於清朝內部。清朝拒絕理由概指而含混,但尚提及「南越」。阮朝則解釋「與東西粵字面相似」、「與內地兩越舊稱迥然有別」,將理由落在兩廣之上,直接迴避了「南越」。

阮福映出身廣南阮氏政權,是第九代阮主阮福闊之孫,對前朝構建的「南越」國統應該是很熟悉的,但其請封「南越」國號並未以「南越」國統為理由,而是虛構了一個先祖肇基以「南越」為號的原因。阮福映顯然迴避了具有巨大政治歷史內涵的趙佗南越國。清朝君臣首先考慮的是趙佗南越國及「南越」包含的地域,並防備阮福映有異心。在阮福映接受「越南」國號之後,清朝便不提及「南越」的政治內涵,而轉以地理概稱「南越」作解。在請封國號的過程中,清越雙方在正式外交文書中都主動避開了「南越」所涉及的歷史上的趙佗南越國。

鄭懷德記述關於國號交涉:「以此遂封為越南國,蓋以善加調度,彼此兩全,善得事體。」嘉隆六年(1807)阮朝翰林院制誥黎良慎為黎光定嘉隆元年使清詩集《華原詩草》作序:「晉齋黎公特以兵部尚書充求封正介,是行也侈舊邦之崇稱,創新封之國號,事體尤重,為皇朝使命第一科。」黎良慎對黎光定請封一事大加讚賞,雙方的地位官職決定了這是阮朝的官方態度。嘉隆元年請封圓滿成功,安南自此改稱「越南」,沿用至今。

阮朝對清使用「越南」國號,對內則自稱「大南」、「大越」。阮朝第四代國君嗣德帝鑒於「邇來國史之學,未經著為功令,故士之讀書為文,惟知有北朝之史,本國之史鮮或過而問焉」,模仿朱熹《資治通鑒綱目》重修國史,修撰《欽定越史通鑒綱目》以明正統,並塑造新的國家意識。因雄王見於載籍,建國設制,嗣德帝君臣遂以之為越南國統之始,並貶斥趙佗南越國為非正統。該書《卷之首》曰:「趙武帝據有番禺,與漢抗衡,終亦去號稱臣。」該書《凡例》言:「安陽王、趙武王、文王、明王、哀王趙王建德及前後李二帝、趙越王、南晉王、昌文均非正統。」

但否定趙佗南越國為越史正統並非自嗣德帝始。後黎朝末期的學者吳時仕(1726-1780)在《越史標案》中指出舊史「大書趙紀、武帝,後人相沿,莫知其非,夫南海桂林之越非交趾、九真、日南之越」,認為趙佗都番禹,僅在安南地設都監羈縻,「實未嘗君其國也」,也即未曾真正統治,因此稱南越國時期的越史為「外屬」,以別於屬漢晉隋唐時期的「內屬」。吳時仕在此已經否定了前史所載南越國的正統地位。1800年西山朝刻印的官修史書《大越史記前編》大量繼承了吳時仕的思想,在該書卷2中以南越國時期的歷史為「外屬趙紀」,並加入吳時仕的史論,闡明觀點。阮朝建立之後,雖毀棄仇敵西山朝的制度文物,但對其統治思想卻進行了大量的繼承,《欽定越史通鑒綱目》即在以趙佗南越國為「外屬」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將之貶為「非正統」。因《欽定越史通鑒綱目》官修史書的性質,以南越國為「非正統」否定了陳朝《大越史記》以趙佗南越國為國統之始和後黎朝《大越史記全書》表述南越國繼承國統的歷史觀點。《欽定越史通鑒綱目》利用朱熹綱目體申明了安南歷代正統之所在,正統王朝只有雄王以及丁部領以下國祚綿長的各代。

四、餘論

南越國與漢朝的關係雖有南越短暫稱帝的插曲,但總體而言南越仍是漢之諸侯,順命則扶持,叛逆則攻滅。南越國亡後,「南越」成為嶺南、交州地區地理上的概稱,「南越」王號和帝號被起事豪傑所用。安南在南越國故土一隅建國,中越學者對於安南輿地沿革的認識基本一致,安南繼承了秦象郡,即漢交趾、日南、九真三郡,亦即南越國一隅。宋代中央政府以「南越王」封贈已故安南國君。安南國與趙佗南越國跨越千年,本無聯繫,但安南國歷代出於構建國家歷史的需要,官方典籍《越史略》、《大越史記》及《平吳大誥》均以南越國作為安南國統之始。

阮福映取得安南國統治權後,請以「南越」為國號。嘉慶朝君臣認為「南越」與趙佗南越國關係太大,且「南越」名稱包含兩廣,予以拒絕。廣西巡撫孫玉庭因「百越之南」提出以「越南」為名,為中越雙方所接受。兩國官方史籍記載此事時均儘力迴避「南越」與歷史上趙佗南越國的關係。阮朝嗣德帝修撰《欽定越史通鑒綱目》將南越國置為非正統,否定了前朝確立的趙佗南越國和越南在政治觀念和國家意識層面的聯繫,二者僅有部分地理上的重疊,不再具有前朝強調的國統上的關聯。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淺議元朝的「四等人」政策
南宋使臣出使大理考
清代刻書業與《紅樓夢》的普及

TAG:深圳微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何在南北越南統一戰爭中,美國支持的南越會輸給中國支持的北越
越南青年:越南正在去「中國化」?事實上,越南越來越「中國」
南國征伐:漢武帝對南越國的攻滅戰
越南學者說廣東、廣西曾是越南的,他們祖先建立國度叫南越國
中國歷史上神秘消失的古國——南越王國的千古之謎
「南越國」風雲?這到底是中國的割據政權還是越南的「趙朝」
嶺南為藩服之地;春秋戰國屬南越;戰國入楚稱百越
漢武帝滅南越國(三)
漢武帝滅南越國(四)
國境以南,太陽以西,越南越南
越南越美,美奈,南中國海的夢幻日落!
漢武帝滅南越國(九)
漢武帝滅南越國(七)
漢武帝滅南越國(八)
漢武帝滅南越國(六)
漢武帝滅南越國(二)
漢武帝滅南越國(五)
中國遊客去越南越來越少,越南旅遊要涼涼了?越南人:中國人很有骨氣
漢武帝滅南越國(十)
「美國媒體」越南的北越人和南越人如何看待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