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趙磊:讓自己「活在當下」

趙磊:讓自己「活在當下」

現在很流行一個詞叫做「活在當下」,按照正念的理解,就是把個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此時此刻對個體內部和外部刺激的體驗上。比如,吃飯的時候注意力在品嘗食物的美味上,工作的時候專註於方法與流程、傾聽的時候靜靜地聆聽對方傳遞的信息、撰寫文章的時候感受每個字帶給你的衝擊。

這些年接觸過許多成功人士,通過觀察發現,越有智慧的人他的注意力越強,他會停下手裡的事,專註的和你交流溝通,哪怕只有幾分鐘,他也不會一邊看著筆記本電腦、一邊簽著報銷單據,一邊與你交談。當他停下手裡的工作,專註的望著你時,交談者的心理會有受重視的感覺,心理體驗很好,效率通常會比較高。

也有一些夥伴是另外一種情境,他們好像總是很容易地就穿越其它事情上。

當你和他們溝通一件事的時候,他的關注點往往不在事情本身,而是因此聯結的其它東西,比如他會很跳躍地聯想到自己過去的經驗,以及對未來的憂慮等等。最典型的一種表現,就是在會議過程中,很多夥伴在別人發言的時候,實際上並沒有認真聆聽,而是在考慮一會我該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意見,可卻沒想過如何理解對方的觀點。於是,雙方很難達成共識,不斷有分歧產生,慢慢成為相互指責與攻擊。古人們很有智慧,他們已經幫我們想了很多的成語來形容這種情況,比如「各說各話」亦或是「斷章取義」。

我在課堂中經常會舉這樣的例子:一群人開會,一般會分成四類人。一類是正在發言的人,誰對他正在說的話感興趣呢?往往是本部門的夥伴或本組的夥伴;第二類是沒有發言的,他們的關注點是「我的稿子哪裡還要再改一改、完善一下……」,第三類自然是已經發完言的,他們想「終於發完言了,可以干點自己感興趣的事了……」。當然,還有最後一類-聽會的人,做為一個旁聽者,自然更沒有興趣全神貫注了。

會議的目的之一本身就有分享信息、加強交流、互相理解的作用,可這樣的結果確實不是我們想要的。

坦白地說,人很難完全擺脫事情和情緒的影響。面對一件事情的發生,我們很容易會產生聯想、分析、情感鏈接,這個時候的關注力是跳躍的,你所做的事情往往與你所關注的事情無關,比如,飯雖吃完了,但卻不知道什麼味道;會議開完了,卻不知道對方要表達的真實想法是什麼?工作雖然做完了,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於是,我們覺得一天時間很快過去了,卻發現好像什麼都沒幹,什麼成果都沒有,挫敗感油然而生。

英國作家邁克爾·阿克頓·史密斯在《和這本書一樣安靜》這樣描述如何練習提升我們的專註力:

「大腦放鬆下來後,你可以延展自己的意識,開始留意你的整個身體,關注你的感覺。不要對你所感受到的東西評頭論足,去察覺正在發生的事情就好了。不要試圖改變正在發生的事情,你只要去觀察事情的本貌。

你會發現,你的思想飄著飄著,時不時會落到煩惱上,或者是落在讓你分神的事情上,抑或是降落在回憶或者憧憬上。這就是思想的本質。當你意識到自己走神了,不要責怪自己,慢慢把關注點拉回到呼吸上。你可能不得不周而復始地這樣做,沒關係的。只要不斷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就行。每時每刻,一呼一吸。」

我理解其實可以這樣描述:平靜下你要表達的慾望,認真觀察事情本身。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思維可能會隨時跳躍、你的情緒可能會隨時被影響,但沒關係,只要你關注到這些的發生,就把關注力再拉回到觀察、聆聽上就好。

一位優秀的管理者,一定是一個能夠心靜如水、願意探究事件全貌的人,不張揚、不噪動、雖然偶爾也會被情緒所影響,但會調節自己的關注力盡量放在事情本身,因為他知道只有這樣才可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全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引導踐行之路 的精彩文章:

TAG:引導踐行之路 |

您可能感興趣

活在當下,當下如何?
活在當下,做好自己
珍惜當下,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幸福自來
活在當下,做真實的自己
活在當下,笑在當下,悟在當下
讓你真正的活在當下
珍惜自己,活出自己,從當下開始
一日禪:讓自己完全活在當下
說「活在當下」的人,真的知道什麼是「當下」嗎?
活在當下,拼在當下,笑在當下,悟在當下
「活在當下」怎麼活?
活在當下,順其自然的生肖
活出當下的自己,才是真實的自己
陽光總在風雨後,珍惜當下,活在當下,活出自我
凡人六悟:活在當下,笑在當下,悟在當下
選擇活在當下還是活在未來?
如何才能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不要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