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醫學堂丨質元(源)致病內因(二)

道醫學堂丨質元(源)致病內因(二)



中國道醫


這裡沒有雞湯、偏方、謠言、廣告,只有可信賴的道家健康養生知識!



質元(源)致病內因(二)

編輯/中國道醫研究院






點下面鏈接

辟穀招生


第七期,道醫丹道辟穀養生營招生啟告!





二、顯性質源致病內因



顯性質源性物質,在人體生理中主要是指體液中的組織液和血液兩大類質元性物質,人體內70%是水,這些水共同構成體液。占休重70%的體液,充滿每個細胞的內外,是組成人體各器官、各系統最主要的成分。體液質源的健康,是生命健康的基礎和前提,元氣對體液的生成和其中的陰陽正負動態平衡,起著主導性的作用。道醫學高度重視老子的「上善治水」思想,抓往隱性的真水和顯性的體液,共同治理。一陰一陽之謂道,在體液的這個水中,道醫學同樣是把握著最根本的陰陽、正負之「二」 論證生命中的健康與疾病。老子從「三生萬物」的根本中指出「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現代科學的研究,正在無情地驗證著老子思想的科學性,發現了體內損害健康的各種毒素,全都在性質上具有陽性酸性正電位的重要特徵,而陰性的鹼性負電位,恰恰又是陽性酸性正電位的天然剋星。人體內只要五德能量充沛,中氣能夠和諧這一對陰陽正負的動態平衡,讓陰性負電位始終處於主導地位,就能有效地保持生命之水,體液的健康和整體生命的健康。



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這個水中的陰陽正負電位和酸鹼屬性,是老子「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地研究生命現象的必然結果。細胞內液與細胞間液中,正負電位酸鹼通訊理論的確立和被發現,隸屬於太極黑的負電位的生理健康價值,正在被人們所發現和臨床應用。細胞呈現太極黑的負電位磁場時,細胞膜可以高效而且順暢地通過離子通道而加快營養物質和代謝廢物的向外移動。細胞處於負電位場態時,細胞具有良好的活性和通透力。但是,當它們只呈現出正電位磁場時,整個細胞卻處於一種抑制i而缺乏活力的狀態。細胞的陰陽正負電位場,主要表現在細胞膜的內外結構上。細胞

膜的外壁是陽性的正電位,而細胞膜的內壁則是陰性的負電位。在正常生理功能下,細胞膜內的陰性負電位會始終高於細胞膜外的陽性正電位,從而維持著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一旦陽性的正電位高於陰性的負電位時,就會產生細胞壁傳輸功能的下降和失效。從而出現新陳代謝的障礙與異常,出現體液和器官組織的功能性病變和器質性病變。








陽性正電位的酸性物質對人體的各個器官組織,存在著一定的副作用:例如在心血管系統中,它的正電位閾值過高時,酸性濃度比例必然上升,就能導致血管收縮緊張,從而增高血壓指數,增強血液的酸性比值,還能增加血糖在體內的瀦留,可以導致心肌收縮無力」在呼吸系統中,正電位和酸性閾值過高時,會使人呼吸困難窘迫,誘發各種呼吸系統的疾病。在泌尿生殖系統中,能使人雙腎功能逐步減弱,全身骨骼逐步疏鬆脆弱,腺體分泌失去穩定。在神經系統中,能使自律神經過度亢奮,交感神經處於緊張狀態,細胞內堆積各種壓力產生的毒素,造成細胞疲勞而使精氣透支。這一閾值過高時,還能削減機體的自動免疫功能,並用加速細胞的老化過程,還能渙散大腦的各種機能,使人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等。


陰性負電位的鹼性物質,能夠全面地拮抗正電位酸性物質過度生成和釋放,中和酸性物質的毒副作用。從而舒張血管,使血管維持正常的張力,維護血壓的正常浮動,調節血液中的酸鹼平衡,減少血糖在體內的瀦留,維護心肌搏動有力,舒張充分、負電位能調節呼吸功能的正常,強壯骨骼和關節的活力,增強雙腎的功能,穩定內分泌

系統,調節自律神經的正常興奮,調節交感神經的緊張,解除各種壓力,恢復疲勞透支,增強調節免疫功能,活躍細胞的功能,調節大腦的集中力。








細胞上的陽性正電位和負電位的動態平衡,是一種陰陽二的典型模式,人類現在仍然深陷於陰陽消長的漩渦中旋轉而難以自拔。但是道學和道醫學卻牢牢地把窩著以一制二,以德一駕馭陰陽的消長,運用旋極圖的模式,居中用德一能量的氣,使這兩者此消彼長的拉鋸戰趨於穩定和平衡。從圖示中不難看出,居於中央的德一能量氣的充沛越大越強,則居於兩側的陰陽則越小,而且不會此消彼長。而且隨著德一的真正完全充滿整個細胞時,細胞本身將會完成一次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歸於一,甚至進入道o之態,那也就是道學守一法中的「守形卻老」。



細胞內外壁上的這種陰陽正負電位平衡的機制,既存在著人類主動修身的「正善治」機制,也存在著依靠外援性藥物、針灸和物理治療相幫助的機制。但是外援式的方法,常常只能見效於一時,而並不能達到長治久安的效果。


老子的方法是「正善治」,正善治其實包括著兩個不同層次的治理,第一層次是正治。第二層次是善治。第一層次的以正為治,是得一、守一修身方法中的無為治理,「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這一方法是最高級的、根本性上的長治久安的辦法,但是人們卻難以做到。因為這一方法需要具備聖人的品格。 才能真正地「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貳;德不貳,復歸於無極」。



第二層是善治,善治的理論基礎是慧觀在細胞質內觀察的發現。因為細胞質中存在著有質無形的「善」性圓形輪狀顆粒,它是細胞內壁維持陰性負電位的源動力。善性圓形輪狀顆粒豐富,善性能量越強盛,那麼細胞內壁中的負電位將會越穩定,能夠及時反應而調整到閾值高於細胞外陽性正電位的狀態。老子提出的「上善治水」方法論,心善、言善、行善的少私寡慾,抑制貪心私慾、妄想執著的產生。尊道貴德修身而誦讀經典等等,都是主動修善,這種善性能量,首先能夠直接作用於體液,使體液之水攜帶大量的善性能量。同時「水」必然會將善的能量載入細胞之內,作用於細胞質中的善性顆粒體,使善性顆粒體的活力得到強化,從而使細胞內壁的負電位得到真正的全面調整,從而處於最佳狀態,表現出新陳代謝的正常,器官組織的活力旺盛。所以,從慧觀和微觀中我們不難看出,貴德修善,就是細胞內外正負電位的中和穩定劑,中氣以為和的最佳辦法。



修身修真和道醫學中對體液的認識,由於深入到慧觀內的微觀中認識人體的水,所以與傳統中醫學有所差別。傳統中醫學是以痰飲論組織液性病變,以瘀血論血液性病變。痰飲和瘀血是人體受致病因素作用後在疾病過程中所形成的病理性產物。這些病理性產物形成之後,能夠直接或間接作用於人體某一臓腑組織,發生多種病證,所以又屬於致病因素中的內因之一。




1

血的失常




包括血液的生成不足或因出血、久病等耗損血液太過,或血的濡養功能減弱而致血虛;由於血熱而導致血行加速;血的循行遲緩而導

致血瘀等病理變化。


1



血虛,元炁不足最易導致血虛,人的先天元炁以真水的方式儲存於北海(骶骨)腎水中,經尾閭而釋放,轉換成先天精氣和後天精液,腎主骨生髓,髓生血。故元炁是血之本。血虛是指血液不足或者血的濡養功能減退的病理變化。失血過多,新血小及生成補充。或者因為脾胃虛弱,飲食營養不足,化生血液的功能減弱或化源不足,而導致血液化生障礙。或因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導致營血暗耗等,均可導致血虛。全身各臓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都依賴於血的濡

養。 因而,在血虛時,就會出現全身或局部的失榮失養,功能活動逐漸衰退等虛弱的癥候。如面色不華,唇舌爪甲色淡無華,頭目眩暈,心悸怔忡,神疲乏力,形體瘦怯,或手足麻木,關節屈伸不利,或兩目乾澀,視物昏花等,都是血虛的臨床徵象。




2


血熱,是指血分有熱,血行加速的病理狀態。血熱多由於邪熱入血所致,它可以由於情志鬱結,五志過度化火而導治。由於血得溫則行,故在血熱的情況下,血液運行就加速,甚則灼傷脈絡,迫血妄行。邪熱又可煎熬血的津液。所以,血熱的臨床表現,以既有熱象,又有耗血、動血及傷陰為其特徵。


3



血瘀,是指血液的循行遲緩和不流暢的病理狀態。氣滯而致血行受阻,或氣虛而血行遲緩,或痰濁阻於脈絡,或寒邪入血,而寒而凝,或邪熱入血,煎熬血液等等,均足以形成血瘀,甚則血液瘀結而成瘀血。所以,瘀血是血瘀的病理產物,而在瘀血形成之後,又可阻於脈絡,而成為形成血瘀一種原因。血瘀反過來又可加重氣機的阻滯,從而形成氣滯導致血瘀、血瘀導致氣滯的惡性循環。



血瘀可導致瘀血。瘀血的概念是指體內有血液停滯,中斷了循環運行,包括離開經脈之血積存於體內,或者血運不暢,阻滯於經脈或者膩腑內和組織器官間隙中的血液,統稱為瘀血。淤血是疾病過程中形成的病理產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內在因素。



淤血的形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因為氣虛、氣滯、血寒、血熱等類原因,使血行不暢而發生凝滯。氣行則血運,氣虛或氣滯,不能推動血液的正常運行,或者出於寒邪客入血脈中,使經脈攣縮拘急,血液凝滯不暢;或者由於熱入營血,血熱搏結等,都可以形成瘀血,二方面足由於內外傷損、氣虛失攝或血熱妄行等原因造成血離經脈,積存於體內而形成瘀血。



瘀血的病證特點:瘀血形成之後,不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養作用,而且反過來又會影響全身或局部血液的運行,產生疼痛、出血或經脈淤塞不通,內臓發生淤積,以及產生「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良後果。瘀血的病證特點因瘀阻的部位和形成淤血的原因不同而異。如果瘀阻於心者,可見心悸,胸悶心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於肺者,則可見胸痛,咳血;瘀阻於胃腸者,可見嘔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於肝者,可見脅痛痞塊;淤血攻心者,可致發狂;瘀阻胞宮者,可見小腹疼痛,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經色紫黯成塊,或見崩漏;瘀阻肢體末端者,可形成脫骨疽;瘀阻於肢體肌膚局部者,則可見局部腫痛青紫斑塊。



淤血的病證雖然種類繁多,但是其臨床的表現歸納起來則有幾個共同的特點:疼痛,多為刺痛,痛點固定不移,拒按,夜間痛甚。腫塊,外傷肌膚局部,可見青紫腫脹,淤積於體內,久聚不散,則可形成痞積,按之有痞塊,固定不移。淤血的血色多呈紫暗色同並伴有塊狀。在望診方面,久瘀可見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唇甲青紫,淺表微細血管曲張形成血絲,舌質暗紫,或瘀點、瘀斑,舌下經脈曲張等徵象。脈象多見細澀、沉弦或結代等。




2

津液失常



津液的代謝,實質上是在「以神運氣」的基礎上,氣生津液與外人之液相結合,從而構成津液的不斷生成、輸布和排泄的過程。陽性體元壯實,元氣充實能確保津液的正常代謝,津液代謝正常是維持體內津液的正常輸布、生成和排泄相對恆定的基本條件。津液的代謝失常,是指津液的輸布失常,津液的生成和排泄之間失去平衡,從而出現津液的生成不足、耗散和排泄過多,以致體內的津液不足;或是輸布失常、排泄障礙,以致津液在體內的環流緩慢,形成水液滯留、停積、泛濫等病理變化。



津液的代謝,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由於多個臓腑的多種生理功能的相互協調,才能維持正常的代謝平衡,簡要地說: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離不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和氣的氣化功能。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正常,津液的升降出入才能維持正常的平衡;氣的能量充沛,氣化功能健旺,津液才能正常地生成、輸布和排泄。所以,氣的運動和氣化功能,實際上調節著全身的津液代謝。從有關臓腑的生理功能來說:津液的生成,離不開元氣的調用,脾胃的運化,以及三焦的通調。這些臓腑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構成了津液代謝的調節機制,維持著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之間的協調平衡,因此,如果氣的品質降低,升降出入運動失去平衡,氣化功能失常,或是肺、脾、腎等有關臓腑和有關生理功能中,任何一臓或任何生理功能的異常,均能導致津液的代謝失常,形成體內的津液不足,或是津液在體內的滯留,從而內生水濕或痰飲。


1



津液不足。體元活力強則元氣足,元氣足則津液足,津液不足,是指津液在數量上的虧少,進而導致內則臓腑,外而孔竅、皮毛,失其濡潤滋養作用,因之產生一系列乾燥失潤的病理狀態。多由燥熱之邪或五志之火,或發熱、多汗、嘔吐、多尿、失血,或過用誤用辛燥之劑等引起津液耗傷所致。津和液,在性狀、分布部位、生理功能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而津液不足的病機及臨床表現,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津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內則充盈血脈,潤澤臓腑,外則達於皮毛和孔竅,易於耗散,也易於補充。如炎夏而多汗,或因高熱而口渴引飲;氣候乾燥季節,常口、鼻、皮膚乾燥;大吐、大瀉、多尿時所出現的口陷、螺癟,甚則轉筋等,均屬於傷津為主的臨床表現。液較稠厚,流動性較小,是以濡養臓腑,充養骨髓、腦髓、脊髓,滑利關節為主,一般不易損耗,一旦臣缺損則亦不易迅速補充,如熱病後期或熱病傷陰,所見到的舌光無苔或少苔,唇舌乾燥而不引飲,形瘦肉

脫,肌膚毛髮枯槁,手足震顫蠕動等,均屬於陰液枯涸以及動風的臨床表現。但須指出,傷津和脫液,在病機和臨床表現方面雖然有所區別,但津和液本為一體,二者之間在生理上互生互用,因為病理上互有影響,一般說來,傷津時並不一定傷陰脫液,而在脫液時必兼有傷津。



2



津液的輸布、排泄障礙。津液的輸布和排泄,是津液代謝中的兩個重要環節,依賴於體元J的活力,元氣的營養和推動,這兩個環節的功能障礙,雖然各有不同,但其結果都能導致津液在體內不正常的停滯,成為內生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的根本原因。



津液的輸布障礙,是指體元活力減弱,元氣的推動力下降,津液得不到正常的輸布,導致津液在體內環流遲緩,或在體內某一局部發生滯留,因而津液不化,水濕內生、釀痰成飲。導致津液輸布障礙的原因很多,涉及到肺的宣發和肅降、脾的運化和散精、肝的疏泄條達和三焦的水道是否通利等各個方面。肺失宣散和肅降,則痰壅於肺;脾失健運,則運化水溫和散精功能減退,津液環流遲緩,而生濕釀痰;肝失疏泄,則氣機不暢,氣滯而致津液停留,為痰為水;三焦的水道不利,不僅直接影響著津液的環流,而且也影響著津液的排泄。津液的輸布障礙,雖然有上述多種成因,但其中最主要的還是脾的運化功能障礙。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津液的排泄障礙,主要是指元氣虧損,津液轉化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減退,而致水液瀦留,上下溢於肌膚而為水腫,津液化為汗液,主要是肺的宣發功能;津液化為尿液,主要是腎的蒸騰氣化功能。肺和腎的功能減弱,雖然均可引起水液瀦留,發水腫,但是腎的蒸騰氣化則起著主宰排泄的作用。這是因為,在肺失宣發,腠理閉塞,汗液排泄障礙的情況下,津液經過代謝後的廢液,仍可化為尿液而排出體外,正如《靈樞·五癃津液別》所說:「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不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反之,如果腎的蒸騰氣化功能減退,

尿液的生成和排泄障礙,則必致水溫泛濫而為水腫,故《素問.水熱穴論》說:「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應當指出,津液的輸布障礙和排泄障礙,二者雖然有別,但亦常相互影響和互為因果,其結果導致內生水濕,釀痰成飲,引起多種病變

痰飲:痰和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都是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性產物,一般以較稠濃的稱為痰,清稀的則稱為飲。痰的概念不僅是單指咯吐出來有形可見的痰液,還包括瘰癧、痰核和停滯在臓腑器官內和組織間隙中而未被排出的痰液,這種痰稱之為「無形痰」,臨床上是通過其所表現出來的癥候來確定是否屬於痰。飲,是指水液停留於人體組織中的局部,由於所停留的部位以及癥狀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例如《金匱要略》即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等各種命名的區分。



痰飲的形成:痰飲的生成大都是由於元氣虧損,外感六淫,或者內傷飲食及七情內傷等原因而形成。由於這些原因導致肺、脾、腎以及三焦等臓腑氣化的功能失常,水液代謝發生障礙,以致水津停滯而形成。由於肺、脾、腎以及三焦對水液的代謝過程關係密切。肺主宣降,能調水道,敷布水液;脾主運化水液;腎陽主水液蒸化;三焦為水液通調的道路。所以肺、脾、腎及三焦功能失常,都可以聚濕而生成痰飲,當痰飲形成後,飲一般留積於腸胃、胸脅及肌膚,而痰則可以隨氣機的升降而流行,內而臓腑,外至筋骨皮肉,形成多種病證,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說法。



痰飲的病證特點:

痰飲形成之後,由於所停滯的部位不同,臨床表現就並不一樣,阻滯於經絡的,就影響氣血的運行和經絡的生理功能。停滯於臓腑的,就影響臓腑的功能和氣機的升降。痰的病症特點是:阻滯在肺者,可見喘咳咯痰;痰阻於心者,因心機不暢,可見噁心嘔吐,胃脘痞滿;痰在經絡筋骨者,則可導致瘰癧痰核,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陰疽注等;痰濁上犯於頭部者,可見眩暈、昏眩;痰氣凝結於咽喉者,則可出現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類之症。飲的病證特點是:飲往腸間者,則腸鳴瀝瀝有聲;飲在胸脅者,則胸脅脹滿,咳唾引痛;飲在胸膈者,則見胸悶、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腫;飲溢肌膚者,則見於肌膚水腫、無汗,身體疼重。中醫判斷痰飲病證,除了根據臨床病證的特點之外,還要結合舌苔滑膩,脈滑或弦等體證全面綜合分析進行診斷。




三、隱顯質元(源)內因的相互病理




1

氣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調




人體內的性體系統分陰分陽統攝生命的各系統,氣和血都由體元管理,而並不被後天智識所主持。氣屬於陽,血屬於陰,兩者之間的關係,猶如陰陽相隨、相互依存、相互為用。氣對於血,具有營養、推動、溫煦、化生、統攝的作用;血對於氣,則具有濡養和運載等作用。故氣的虛衰和升降出入異常,必然影響波及血。修真養生貴在養神而使元氣,使營衛氣、水谷氣、腎氣等真氣保持充沛。如果氣虛則血無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虛少;氣虛則推動溫煦血液的功能減弱,血必因之而凝滯;氣虛而統攝功能減弱,則血必因之外逸而出血;氣滯出血必因之而瘀阻;氣機逆亂, 血必隨氣上逆或下陷,甚則上為吐衄,下為便血、崩漏。同樣,在血的虛衰和血的運行失常時,則必然影響及氣。血虛,則氣亦隨之而衰少;血瘀,則氣亦隨之而郁滯;血脫,則氣無所依而隨血脫逸,臨床上氣血相互為用的功能失調,主要有氣滯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和氣血不榮經脈等幾方面。


1



氣滯血瘀,氣滯和血瘀,常同時存在。由於氣的運行不暢,導致血運的障礙,而形成氣滯血瘀,也可由於閃挫外傷等因素,而致氣滯和血瘀同時形成。在一般情況下,肝主疏泄而藏血,肝的疏泄在氣機調暢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因而氣滯血瘀多與肝的生理功能異常密切相關。其次,由於心主血脈而行血,故在心的生理功能失調時,則大多先出現血瘀而後導致氣滯。氣滯血瘀,在臨床上多見於脹滿疼痛,瘀斑及積聚包塊等病症。


2



氣不攝血,是指因氣的不足,固攝血液的生理功能減弱,血不循經,逸出脈外,而導致咯血、吐血、衄血、發斑、尿血、崩漏等各種出血的病理狀態。其中,因中氣不足,氣虛下陷而導致血從下逸,則可見崩漏、便血、尿血等病症。



3



氣隨血脫,氣隨血脫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時,氣也隨著血液的流失而散脫,從而形成氣血兩虛或氣血並脫的病理狀態。常由外傷失血,或婦女崩中,產後大出血等因素所致。血為氣之載體,血脫,則氣失去依附,故氣亦隨之散脫而亡失。


4



氣血兩虛,即氣虛和血虛同時存在的病理狀態。多因久病消耗,氣血兩傷所致;或先有失血,氣隨血耗;或先因氣虛,血的生化無源而日漸衰少,從而形成氣血兩虛。在臨床上,可同時見到面色淡白或萎黃,少氣懶言,疲乏無力,形體瘦怯,心悸失眠,肌膚乾燥,肢體麻木等氣血不足之症。



5



氣血不榮經脈,是指因氣血虛衰或氣血失和,以致氣血相互為用的功能減退,對經脈、筋肉、皮膚的濡養作用減弱,從而產生肢體筋肉等運動失常或感覺異常的病理狀。如肢體麻木或運動不便,甚則不用;肌膚乾燥、瘙癢、欠溫,甚則肌膚甲錯等,都是氣血不榮經脈的具體表現。



2

津液與氣血的功能失調




如上所述,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依賴於臓腑的氣化和氣的升降出入,而氣之循行亦以津液為載體,通達上下內外遍佈於全身。同時津液的充足,亦是保持血脈充盈、運行通暢的條件。因此,津液與氣血的功能協調,乃是保證人體生理活動正常的重要方面。一旦津液與氣血失其協調的關係,則可出現病理變化。


1



津停氣阻,主要指津液代謝障礙,水濕痰飲瀦留導致氣機阻滯的病理狀態,如水飲阻肺,肺氣壅滯,宣降失職,可見胸滿咳嗽,喘促不能平卧;水飲凌心,阻遏心氣,心陽被抑,則可見心悸、心痛;水飲停滯中焦,阻遏脾胃氣機,可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而見頭昏睏倦,脘腹脹滿,納化獃滯;水飲停於四肢,則可使經脈阻滯,表現為肢體沉重脹痛等臨床表現。



2



氣隨液脫,主要指津液丟失太過,氣失其依附而隨津液之外泄暴脫亡失的病理狀態,多由高熱傷津,或大汗傷津脫液,或嚴重嘔吐耗傷津液等所致。《傷寒論·陽明病篇》說:「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此即汗出過多津液外泄,陽氣隨之亡失的病理變化。又如《景岳全書·泄瀉》說:「若關門不固,則氣隨瀉去,氣去則陽衰。」《金匱要略心典·痰飲篇》亦指出:「吐下之餘,定無完氣。」此即說明頻繁而大量的嘔吐、泄瀉,亦呵使正氣隨津液的耗傷而脫失。人體內無形的質元物質「氣」與有形的質源物質是一對陰陽,相互依存,互根互作,損此必傷彼,此乃帶共性的一般規律。,


3



津枯血燥,是指津液虧乏枯竭,導致血燥虛熱內生或血燥生風的病理狀態。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津血又同源於後天的水谷精微,若因高熱傷津,或燒傷引起津液損耗,或因失血脫液,或陰虛癆熱津液暗耗,會導致津枯血燥,表現為心煩、鼻咽乾燥,或五心煩熱,肌肉消瘦,皮膚乾燥,或肌膚甲錯並有皮膚瘙癢或落皮屑等。


4



津枯血瘀,主要指津液耗損導致血行郁滯不暢的病理狀態。多由高熱、燒傷,或吐瀉、大汗出等因素所致,津液大量損耗,則血容量減少,血液循行滯澀不暢,從而可發生血瘀之病變。在原有津液不足的基礎上,出現舌質紫絳,或有瘀點、瘀斑,或見斑疹顯露等臨床表現。故周學海《讀醫隨筆·卷三》說:「夫血猶舟也,津液水也」;「津液為火灼竭,則血行愈滯。」此即說明了熱灼津枯導致血瘀的病理過程。



點擊鏈接查看更多內容


第七期,道醫丹道辟穀養生營招生啟告!




盤點素食里的「排毒高手」,你知道幾樣?




若想在世長生,必先脫離當下的痛苦!




火氣大、發炎、過敏……夏天7大常見問題,一次性解決!




附體病,有陰中陰,陰中陽之分,如何辨別與治療!




關注道醫,學習正宗道教醫學!















問診諮詢/投稿


微信號:

w18901234567


郵箱:89928269@qq.com

中國道醫


◎ 中國道醫微信平台由武當山道醫傳承基地、中國道醫研究院創辦,秉承太上仙道貴生,濟世度人之教義,以傳承道醫精髓、弘揚道教文化及道家養生文化為己任,使道醫文化更好的為現代社會服務,減少人類疾病,提高健康水準。




宗旨:

援醫入道,以醫傳教,借醫弘道;又援道入醫,以道治心,以術治身,行道施醫。




如何關注中國道醫微信平台


① 點本文標題下方藍字"

道醫

"一鍵關注。


② 微信搜索微信號:

cndaoyi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END·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關注


中國道醫訂閱號


微信號:cndaoyi

更多精彩,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查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老文字的預言與神傳文化!
長春觀道醫門診部今日開始試營業
打開督脈通陽氣,這樣做,肩頸病分分鐘不疼了
孔子拜見老子,回來後三天不說話!
道醫學丹竅系統!

TAG:道醫 |

您可能感興趣

JACC刊登武漢同濟醫院汪道文和阜外醫院竇克非等文章,揭示漢族自發冠脈夾層致病基因
清華大學學術報告:寨卡病毒致病機制與疫苗研發
倪海廈醫師談「七情」致病的特點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臟病家族揪出一個「被詛咒」致病基因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王晶鈺教授組在小反芻獸疫病毒致病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
學者證實帕金森致病蛋白從腸道蔓延至腦部
摩訶止觀|明病因緣,六種致病(兩百)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呼吸機肺炎致病菌被發現
科學家揭示去甲基化酶在腫瘤中的致病機理
中醫文化:致病的五大因素和治病的兩大方法
對抗耐葯致病菌 中國科學家在行動
中科院武漢病毒所揭示兩種高致病性禽流感H5N8病毒的重組類型
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高致病病原生物學生物安全重點實驗室2018年聯合學術年會成功召開
乾燥也能致病?《四聖心源》用三才理論演化「陽明燥金」致病規律
流行病爆發與塑料污染有關?海洋塑料成致病菌「新家」
中醫認為抑鬱症有四種致病因素
復旦王磊組發現人類卵子受精障礙新致病基因
日本新確認阿爾茨海默病的致病基因
夏季食源性疾病致病第一名!愛吃海鮮的人注意了
Nat Commun:囊性纖維化治療新希望 科學家有望利用CRISPR-Cas技術剔除致病基因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