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浙江景寧:小規模學校「變形記」

浙江景寧:小規模學校「變形記」

■尋找小而美學校

開欄的話

小規模學校主要分布在農村,大部分是人數少的中小學校和教學點,存在硬體建設薄弱、師資結構不合理、班師比不協調、內涵發展薄弱等問題。

今年,教育部將出台關於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的文件。本期,基層新聞版策劃推出「尋找『小而美』學校」系列報道,聚焦各地在推進小規模學校建設方面所作出的實踐探索,以饗讀者。

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畲族自治縣位於浙南山區,十幾萬的人口和地域分布的不均,導致小規模學校不在少數。據統計,該縣農村小規模學校初中佔比90%,小學佔比80%,15人以下的微班接近全縣農村教學班的一半。

教育局局長劉愛忠說了一句很形象的話:把小規模學校辦好了,景寧農村教育的地基就扎牢了。

事實上,從2006年起,在不少地方還熱衷於撤併調整教學點的時候,景寧就已經擁抱「小時代」,推動了一系列小規模學校的專項改革。如今,無論從校舍、師資、課程、文化等各項指標來看,景寧享受到了「先行者」的紅利,昔日的「痛點」成了亮點。

變撤為改的「文化裝修」

依山傍水,雲霧繚繞。來到梧桐鄉中心小學,很難想像這是一所只有145名學生的小規模學校:正對校大門的是一個中心花園,有折桂亭、龍門橋,花紅柳綠,流水潺潺;標準的塑膠跑道、草坪球場,還有多媒體教室、直飲水設備……

「過去我們學校都是危舊房,本以為要被拆了。但沒想到一改造,現在的條件不比城裡學校差啊。」校長劉建平欣然說道。

「變撤為改」,是景寧建設小規模學校的一個總體思路。劉愛忠認為,按照景寧的地形特點,撤掉一部分學校,勢必會造成農村孩子的入學困難。可要是原封不動,老舊的設施條件也不適於現在的教學要求。所以,「改」就成了最好的出路。

怎麼改?教育局提出了三個要求:主題美、精緻美、細節美,具體怎麼做,學校說了算。劉建平說,就在這個時期,學校總結凝練了幾十年的辦學文化,提出「地方傳統」的主題,並在改造校園的過程中一一彰顯。

比如,學校投入建設了一個畲葯園,種植當地特有的一些畲族藥材供學生研究;立起一堵校訓牆,寫著歷史名人和地方鄉賢的名言警句;還有男生的宿舍叫「軒」,女生的宿舍叫「閣」……

據悉,為了推動這項工作,教育局從有限的財政預算中劃撥專項資金,並成立了一個專家智囊團,給學校出謀劃策。

一時間,「文化裝修」成了小規模學校的獨特風景。梧桐鄉的崇孝文化、鸕鶿鄉的「三園文化」、九龍鄉的「多彩文化」、大均鄉的「溫暖文化」……都寫在了小規模學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上。

15條教學常規因「小」而生

毛垟鄉校,57名學生,最少的一個班,只有5名學生。儘管人丁寥寥,但他們的教室卻是別有洞天。

五年級擁有一個60多平方米的教室,設有閱讀區、學習區、書法區、電腦區。閱讀區配置了書桌、書櫃,學習區的課桌椅可按教學要求排列組合,學生還能隨時到電腦區查閱資料。12個學生,享受的教學空間近乎「奢侈」。

「我們每個年級都有這樣的標配,讓教室的每一處都具備教育功能,這也是小班化帶來的好處。」校長鍾欣洪說。

從2006年起,景寧縣先後啟動了三輪小規模學校的教學改革,充分挖掘此類學校特有的教學優勢,制訂出了15條教學常規。

這15條中乾貨不少,比如充分利用「剩餘面積」,將教室分為多個區角;根據學習需要,靈活變動座位安排;個性化布置作業,全體面批;嘗試探尋跨年級、跨學科的合班教學模式,等等。

在東坑鎮小,記者看到每個學生都有一套學習單、預習單、嘗試單和診斷單,學校根據不同孩子的學習特點,制訂了個性化的教學方案。

語文教師毛美娟拿出《從現在開始》一課的教學預案,上頭寫著:揭示課題階段關注雷佳誼、陳子劍等同學,檢查他們的預習情況;初讀課文時,關注雷宏鑫、雷利豪等學生,盡量給他們發言機會……

「教學設計精確到人在大班中是不可能的,但這已經是我們的教學常規。」毛美娟說。

大漈鄉校數學教師梅偉峰每節課都做到了「面批」,直接在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他的評語也富有針對性:「這道題解法很巧妙,給同學們介紹一下」「你肯動腦筋,但還要驗算一下」……在梅偉峰看來,小班化提高了作業批改質量,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高了。

記者了解到,為了讓15條常規「落地」,縣教研室專設教研員「教學服務指導周」,每月下校把脈農村小班教學實施與推進情況。教研室副主任陳延福更是牽頭成立課題組,分六個子課題探索小班教學的最優化方案。

幾年下來,該縣小規模學校的教學質量已令人刮目相看。在麗水市六年級教學質量監測中,景寧14所小學獲市「教學質量效益獎」,其中12所是農村小規模學校,東坑鎮小更是連續4年摘得一等獎。

小學校也有大品牌

在景寧,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一些鄉鎮不一定有人知道,但只要提到當地的學校,人們就有所耳聞。

葫蘆絲是大均鄉中心學校的特色,學生從一年級入學起,就免費領取一支葫蘆絲。學校專門編製了教材,每位教師帶頭吹葫蘆絲。如今,音樂課、大課間都會聽到師生動人的吹奏聲,不時還會傳來鄉土氣息濃郁的畲族歌曲。

校長周大兄認為,小班化教育對個性內向、缺乏展示平台的農村學生而言,是塊「短板」。畲族人能歌善舞,何不讓學生們通過體藝活動來進一步提升自信?

起初,有些教師覺得學習吹葫蘆絲有困難,而且也是教學外的任務。周大兄就一邊動員,一邊帶頭考出了十級。現在學校已成為「麗水市葫蘆絲協會培訓基地」,學生樂團經常外出演出,還上了電視節目。同時,學校開發了「七彩葫蘆娃課程」,將葫蘆絲、學科、評價等融為一體,培養向善、向上、多彩、多藝的學生。

「現在大均鄉正在搞鄉村旅遊項目,我們希望把學校葫蘆絲做成一個地方景點。」周大兄憧憬道。

還有標溪鄉校的「抖空竹」、大際鄉校的「花樣跳繩」、鄭坑鄉校「剪紙藝術」和「畲族舞棍」、大地鄉校的「成長銀行」等一批特色項目應運而生,全面演繹「校校有特色、人人都出彩」的畲鄉教育新壯景。

為了推動小規模學校創建特色,景寧縣還專門出台了星級考核政策,實行以獎代補形式,根據考核結果分別給一星級學校2萬元、二星級學校3萬元、三星級學校4萬元的經費獎勵,推動全縣學校「一校一品」建設。(本報記者 蔣亦豐 禹躍昆 特約通訊員 朱軍連)

【推薦理由】

「小而美」學校讓人賞心悅目

禹躍昆

浙江景寧,雖然地處浙江偏遠山區,然而筆者一行採訪下來發現,在浙南的山溝溝里似乎看到了小規模學校未來的樣子。

該縣農村小規模學校初中佔比90%,小學佔比80%,15人以下的微班接近全縣農村教學班的一半。山區、民族地區交織在一起,相對閉塞和複雜。

然而景寧教育人秉承了浙江人自古有之的艱苦創業、精明細緻的特點,通過精細化的管理、持之以恆的毅力,把小規模學校一所一所地改良成美麗、精美的現代農村學校。山前、河邊、村頭,生長著一所所「小而美」的學校,與周邊優美的環境融在一起,讓人賞心悅目,妙不可言。

《中國教育報》2017年06月27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浙江義烏:在「游考」中完成學業評價
「診改」須解決主體參與有效性問題
江蘇丹陽:個性化定製「暑假雲作業」
高職院校科研「瓶頸」如何突破?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城市小規模學校的育人「大文章」
浙江:鄉村小規模學校結對幫扶全覆蓋
山東沂源:小規模學校走向精品化
如何促進鄉村小規模學校標準化
巨野清華園學校為優秀學生髮放獎學金
陽建:學校教育哲學——學校課程規劃的靈魂
北京景山學校香河分校第二屆校園文化節暨六一文藝匯演圓滿成功
牛津大學校園景觀
AI主導的校園革命,正悄悄改變澳洲大學校園的學習生態
北京石景山黃庄學校力解隨遷子女入學問題
黑龍江: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學計劃
港大《學苑》妄稱內地背景校長將「赤化」學校
國辦發文,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
尚濤造型化妝學校影樓造型班
豫西自建房典型學校風格 網友:這建的是學校吧!
富士川國際盆景學校
讓山寨學校無處遁形
北京十一學校智慧校園煉成記
小小走遍太原山西私立進山學校舊址
尚濤造型化妝學校與韓國秀彬明星化妝學校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