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針刀治療10種疾病臨床路徑的探索

針刀治療10種疾病臨床路徑的探索

針刀療法是遵循《黃帝內經·素問》關於「刺骨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脈,刺脈者無傷皮,刺皮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骨」的古訓,結合現代局部解剖和層次解剖知識,採用各種帶刃針具進行刺激、切割、分離等的臨床操作。本療法可達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絡,止痛除痹的治療目的,主要用於下述疾病的治療:

1.各種軟組織損傷引起的頑固性疼痛。

2.部分骨關節退行性疾病,如:頸椎病、腰椎間盤脫出症、骨性關節炎等。

3.肌肉、肌腱和韌帶的慢性積累性損傷、肌緊張、損傷後遺症。

4.某些脊柱相關性內臟疾病。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定位

由輕到重觸診病變部位,確定痛點的部位及層次,用指甲壓痕或染色劑標記。

(二)消毒

用碘伏作局部皮膚消毒,鋪無菌孔巾。

(三)麻醉

以皮膚標記的痛點為中心,0.25%利多卡因2ml局部逐層浸潤麻醉。

(四)進針

術者帶無菌橡皮手套,左手拇指指端垂直按壓進針點,右手持針點刺進入皮膚,穿過皮膚時針下有種空虛感,是進入脂肪層的感覺,再緩慢刺入出現第二個抵抗感時,針尖達到筋膜表面,再用力點刺即突破筋膜進入肌肉。

(五)松解

根據治療需要,用針刀在不同的解剖層次進行點刺、切割、剝離。如在筋膜層減張可用針刀在筋膜表面散在點刺3~5針。作條索狀粘連松解可沿縱軸方向連續進行線性切割。

(六)出針

完成治療操作後,拔出針刀的同時,用無菌輔料覆蓋針孔,術者拇指端垂直按壓1~2分鐘,用創可貼或無菌紗布封閉針孔48小時。

二、常見疾病的針刀療法

(一)項痹病(頸型頸椎病)

此處僅介紹項痹病中的頸型頸椎病。患者有急性損傷或慢性積累性勞損史,頭多向一側偏歪或反覆落枕,頸部活動受限,頸背部疼痛、酸脹、發僵,頭頸部活動時有彈響聲或鈣化組織摩擦音,晨起不適感較重,頸枕部肌肉、筋膜、韌帶附著點處,多有壓痛及條索狀物,X線顯示:頸椎生理曲度變小、變直或反張,項韌帶可有鈣化,椎體呈增生性改變。

【治則治法】

舒筋活絡,通痹止痛。針刀松解增生、肥厚、變性、粘連的軟組織。

【操作步驟】

1.患者坐位或俯卧位,頭前屈曲30°定點。治療點選在病變椎體上、下棘突間及兩側旁開1~1.5厘米處,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先切開病變椎體棘突上下緣的棘間韌帶,然後刺入達關節突關節囊。刀口線與頸椎縱軸平行,針體垂直於皮膚,刺破深筋膜,刀口線調轉90°角,縱切3~5刀出針。如:橫突結節有損傷點,針刀刀口線與頸椎縱軸平行,針體垂直於橫突後結節外側面,針刺到達骨面後將刀口線調轉90°。在橫突末端上、下邊緣處松解3~5刀,鬆開部分橫突表面的深筋膜。出針後用無菌輔料按壓針孔1~2分鐘,封閉針孔。

2.手法輔助治療

患者坐位,以第4頸椎棘突右偏為例,頸前屈20°~25°,左偏35°,右旋轉45°。術者站於患者背後,左手拇指固定偏移棘突,其餘四指置於患者左側頭枕部。右手扶持在下頜部或左面部,在右手向右上方向旋轉的瞬間,左手拇指將棘突輕推向左側,常可聽到「咯嗒」聲,拇指下有輕度移位感。

患者仰卧,針刀術後先做頸後肌群放鬆手法。隨後術者一手握住患者下頜,另一手托住枕部,在輕度拔伸下緩慢搖動2~3下,讓患者充分放鬆,術者一手輕拿患者頸後部,拇指按壓於錯位頸椎橫突處下方作為固定支點,另一手托住頜頰部作一個複位力點,緩慢使頭部旋轉至最大角度時,托頜頰部的手和固定錯位支點拇指同時稍加力(閃動力)按壓,常可聽到關節複位聲。

【特別提示】

1.針刀在頸部剝離松解治療時,必須熟悉解剖位置,不可刺入過深,切忌損傷椎動脈和脊髓。

2.摸索進針,小心剝離。

(二)項痹病(肩胛提肌勞損)

此處僅介紹項痹病中的肩胛提肌勞損。患者長期低頭,有急性損傷史或慢性勞損史。肩胛提肌在頸2至頸3橫突的起點或肩胛骨止點處疼痛,肩胛提肌緊張,以上部位可有壓痛點。尤以肩胛骨內上角壓痛顯著。上肢後伸,並將肩胛上提或內旋,引起疼痛加劇,或不能完成此動作。頸、肩胛骨X線片可排除骨性異常。

【治則治法】

理筋減張,解痙止痛。對肩胛提肌起止點採取減少張力為主,分離粘連為輔的針刀微創松解術。

【操作步驟】

患者俯卧位或坐位頭部微前曲。如壓痛點在肩胛骨內上角的邊緣,將刀口線方向和肩胛提肌縱軸平行,針體和背平面成90°角刺入,達肩胛骨面。先縱行剝離,後將針體傾斜,使其和肩胛骨平面成130°角。刀刃在肩胛骨邊緣骨面上作縱向切開剝離,l~2次即可出針。

如壓痛點在頸椎棘突旁,即在棘突旁壓痛點處進針刀,刀口線方向和頸椎縱軸平行,達到深筋膜層,點刺3~5次後,出針,無菌敷料按壓針孔1~2分鐘。

術畢,醫生一手壓住患側肩部,一手壓於患側枕部,牽拉肩胛提肌1~2次。

【特別提示】

1. 針刺範圍不能過大。在肩胛骨內上角進針刀時,肩胛骨緣較表淺,應緊貼骨面延長,不能過深,防止超過肋間誤入胸腔。

2.操作要輕柔,同時注意患者感覺。

(三)肩凝症

肩凝症相當於肩關節周圍炎。患者40歲以上女性多見。多無外傷史(有外傷史者多為肩部肌肉陳舊性損傷)。肩部疼痛,一般時間較長,且為漸進性。肩部活動時,出現明顯的肌肉痙攣,肩部外展、後伸時最為明顯。梳頭試驗陽性。X線片示檢查有時可見骨質疏鬆,岡上肌腱鈣化或大結節處有高密度影。

【治則治法】

舒筋活絡,通痹止痛。對肩關節周圍痛點進行減張止痛,對局部形成的條索、結節樣結締組織增生粘連進行松解。

【操作步驟】

1.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用針刀在喙突處喙肱肌和肱二頭肌短頭附著點、岡上肌抵止端、肩峰下滑囊、岡下肌和小圓肌的抵止端,分別作切開剝離或縱行疏通剝離,在肩峰下滑囊作通透剝離。如肩關節周圍尚有其他明顯壓痛點,可以在該壓痛點上作適當的針刀松解,出針後無菌敷料按壓針孔1~2分鐘。

術後第2天熱醋熏洗患肩,並服中藥局方五積散加制乳香、制沒藥、炒苡米等。5天後,如未愈,再進行1次針刀治療,5次為一療程。

2.手法輔助治療

針刀術後,讓患者仰卧治療床上,患肢外展,醫生站於患側,讓一助手托扶患肢,並囑患者充分放鬆。醫生一手將三角肌推向背側,另一手拇指沿胸大肌將肱骨上的附著點進行拔離,將胸大肌、胸小肌附著肌腱分開來,然後再將胸大肌(即腋窩前緣)向肩峰方向推壓。再令患者於俯卧位,助手仍托患肢,醫生一手將三角肌推向胸側,另一手拇指分拔岡上肌、岡下肌,大圓肌、小圓肌在肱骨大結節處的止點,將各條肌腱充分撥開。此時患者外展上舉可增加30°~50°,醫生雙手托扶患側腕部,囑患者盡量外展上舉患肢,當達到最大限度,不能再上舉時,醫生雙手快速向上牽抖松解粘連。

針刀和手法治療後,患者在術後當天即可開始進行爬牆、體後拉手等功能鍛煉。

【特別提示】

1.在喙突處治療時,要摸准喙突尖,指切進針,避免損傷神經血管。

2.岡上肌進針點要避開岡上切跡,防止傷及肩胛上神經。

3.在肱骨結節間溝治療時,刀口線應平行於肱二頭肌長頭肌腱方向將粘連松解,勿橫向切割。

(四)腰痛病(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

此處僅介紹腰痛病中的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患者有外傷或勞損史。腰痛或向臀部放散,彎腰後直起困難,不能久坐、久立,嚴重時行走困難。在第3腰椎橫突尖部單側或雙側有敏感局限性的壓痛點,位置固定不移,且可觸到較長的橫突。彎腰試驗陽性。

【治則治法】活血化瘀,舒筋通絡。針刀松解第3腰椎橫突尖部的高應力纖維,使第3腰椎橫突末端力學平衡得到恢復。

【操作步驟】

1.患者取俯卧位。在發作期和緩解期均可用針刀治療,在第3腰椎橫突尖部(即壓痛點處),常規消毒以刀口線和人體縱軸線平行刺入,當針刀刀口接觸骨面時,用橫行剝離法,感覺肌肉和骨端之間有鬆動感時出針,以棉球壓迫針孔1~2分鐘。一般1次治療即可痊癒,如1次還沒有完全治癒,尚存余痛,在5天後再作1次,最多不超過3次。

2.手法輔助治療

患者立於牆邊,雙足跟抵牆,醫生一手托住患側腹部令其彎腰,另一手壓住患者背部。當患者彎腰至最大限度時,突然用力壓背部1次,然後讓患者作腰部過伸運動。

【特別提示】

操作時刀口不能離開橫突骨面,防過深誤傷腹腔臟器。

(五)腰痛病(臀上皮神經卡壓綜合征)

大多數患者有腰部扭傷史或受風寒史。主要表現為患側腰臀部尤其是臀部的疼痛,呈刺痛、酸痛或撕裂樣疼痛。而且疼痛常常是持續發生的,很少有間斷髮生。一般疼痛的部位較深,區域模糊,沒有明確的界限。急性期疼痛較劇烈,並可向大腿後側放散,但常不超過膝關節。患側臀部可有麻木感,但無下肢麻木。患者常述起坐困難,彎腰時疼痛加重。多數病人可以檢查到固定的壓痛點,一般在髂嵴中點及其下方壓痛,按壓時可有脹痛或麻木感,並向同側大腿後方放射,一般放射痛不超過膝關節。直腿抬高試驗多為陰性,但有10%的患者可出現直腿抬高試驗陽性。腱反射正常。

【治則治法】

理筋減張,活絡止痛。可先行常規的手法、針灸、理療或封閉治療,如效果欠佳,對臀上皮神經穿行的骨筋膜鞘採取減少張力為主,分離粘連為輔的針刀微創松解術。

【操作步驟】

1.一般治療:包括手法治療、針灸、物理療法和非激素類抗炎藥物等。這些方法可單獨使用,也可聯合應用。

2.局部封閉:壓痛點局封往往能取得立桿見影的效果。一般在髂嵴壓痛點處,用l%利多卡因2~5ml加醋酸曲安奈德l~2ml在髂嵴壓痛點處注射,每5~7天注射1次,3次1個療程。局封除能起到治療作用,更重要的是鑒別診斷的重要手段。

3.針刀治療

對保守治療無效或反覆發作者可行針刀治療。 患者取俯卧位, 常規定位消毒後, 針刃垂直髂脊方向進針。 由於此部位的皮下脂肪較厚,故應選擇比較長的針刀。穿過筋膜層即可,採用線式松解4~5針,在針刺過程中患者可有向腿部放散的麻脹酸重感, 將針提至皮下, 按壓局部疼痛減輕或消失即可出針。用無菌棉球或紗布按壓局部2~3分鐘後結束治療。

(六)腰痛病(臀中皮神經卡壓綜合征)

臀中皮神經為感覺神經,支配臀內側皮膚,故卡壓後只引起臀內側部疼痛或骶部疼痛,不會出現運動障礙。起病過程緩慢,多無明顯誘因。患者主訴為腰骶部酸痛,遇寒加重,得熱則緩。反覆發作,病勢纏綿。疼痛沒有明確的定位,常以風濕病,腰背筋膜纖維質炎或臀肌勞損的診斷對症治療。觸診可在骶髂關節中點外緣捫及結節或條索狀包塊。局部軟組織張力明顯高於對側,壓痛明顯,有時向髂後上棘和坐骨結節方向放射。

【治則治法】理筋減張,活絡止痛。可先行常規的手法或局部貼敷治療,如效果欠佳,對臀中皮神經穿行的臀筋膜採取減少張力針刀微創松解術。

【操作步驟】

保守治療

對於初發的臀中皮神經卡壓征,非侵入性的保守治療均可奏效。但在進行推拿治療時切忌用力過猛,以免加重局部癥狀。如能配合一些局部用藥或物理治療則效果將更加理想。

針刀治療

對於保守治療無效,且病程較長者可行針刀治療。患者取俯卧位,常規定位消毒, 針刃平行皮神經走行方向進針,多點松解,穿過深筋膜層即可,如局部存在條索狀包塊,針刃平行包塊的軸線方向行線式松解3~5針。如局部存在痛性結節,可行多點式松解3~5針。針刺過程中患者可感覺到局部酸麻脹重,有時可放散到臀橫紋以下。將針拔至皮下後按壓局部疼痛減輕或消失即可出針。局部按壓2~3分鐘結束治療。無菌敷料覆蓋進針點24小時。

(七)膝痹病

膝痹病相當於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常見於中老年人、一般都有典型的膝半蹲位受傷或反覆勞損史。髕骨周圍壓痛,髕骨活動度小,股四頭肌萎縮,屈伸受限,伸膝抗阻力試驗陽性,單足半蹲試驗陽性,髕骨研磨試驗陽性,叩髕試驗陽性。少數患者可有關節積液,浮髕試驗陽性。脂肪墊增生肥厚而伴壓痛、擠壓痛及膝過伸痛。X線片示膝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及囊樣變或關節內有游離體,關節邊緣增生、脛骨平台內外髁及髁間嵴增生明顯。

【治則治法】

舒筋通絡,活血導滯。對髕骨周圍軟組織痛點及肌腱附著點處的增生肥厚部位松解減張,恢復膝關節的動態穩定。

【操作步驟】

患者仰卧位、屈膝90°,令足底放平於治療床上,膝部痛點定位。髕骨周圍的痛點和壓痛點都是軟組織損傷的病變部位,也是針刀治療點。伴有髕前皮下滑囊炎者,用針刀將此滑囊的纖維層切開剝離即可,髕內外側支持韌帶痛點均在髕骨兩側邊緣,用切開松解術即可。

【特別提示】

1.針刀剝離時僅限於粘連的病變組織間,切勿將韌帶附著點鏟起。

2.勿損傷骨膜,避免局部形成血腫。

(八)膝痛(髕下脂肪墊勞損)

本病的突出特徵是膝關節前部疼痛或深部酸痛,活動後加重,休息後減輕。膝近伸直時疼痛最劇,膝稍屈曲痛即緩解。有時膝痛可向後放射至胭窩。

檢查可見髕韌帶兩旁均腫脹。發作期皮溫稍升高。股四頭肌輕度萎縮。髕下脂肪墊肥厚,壓痛。過伸試驗陽性(病人平卧,膝關節伸直平放,醫生一手握傷肢踝部,另一手按壓膝部,使膝關節過伸,髕下脂肪處有疼痛)。X線檢查無異常發現。

【治則治法】

舒筋通絡,減張止痛。對髕腱兩側軟組織痛點及肌腱附著點處的增生肥厚部位松解減張,恢復髕腱兩側脂肪墊的正常張力。常規手法或藥物療法效果欠佳時可選用針刀治療。

【操作步驟】

1.手法治療 可以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加速炎症的吸收,松解粘連,減輕疼痛,改善膝關節的功能。每周2~3次。

(1)研磨法 病人仰卧,膝關節屈曲90o。醫生先點按梁丘、血海、膝眼、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等穴。然後將患肢伸直,用大小魚際肌按住髕骨下緣處,進行環轉研磨5~10分鐘。

(2)按搖法 病人仰卧,醫生站在患側。令患者膝關節屈曲,醫生一手握住膝關節,大拇指按在髕骨緣;另一手握住踝關節進行環轉搖晃,同時按住患處的大拇指進行按摩。然後握踝關節的手令膝關節先屈曲再伸直,在伸直的同時,按在膝關節的拇指用力向下按壓1~2分鐘,反覆進行數次。

(3)滾法 病人仰卧,醫生坐於患處,兩手分別置膝之上、下,來回推滾20~30次。

2.藥物療法 採用活血散結止痛的消瘀散,或消瘀止痛藥膏外敷患處。並可配合理療、中藥外洗。

3.針刀治療

病人仰卧,患肢伸直,常規定位、消毒、鋪無菌孔巾,在膝髕韌帶兩側壓痛點處進針,針刃與韌帶平行,點刺脂肪墊表面的纖維層3~5針,出針後用無菌棉球按壓針孔1~2分鐘,無菌敷料覆蓋24小時。

(九)頭痛(枕大神經卡壓綜合征)

枕後腱弓緊張,刺激或壓迫枕大、小神經及枕動脈,引起偏頭痛,疼痛可涉及頭頂及顳部,呈持續性鈍痛,後枕部脹痛明顯,枕骨粗隆與乳突間下2cm範圍處淺壓痛。

【治則治法】

舒筋活絡,減張止痛。常規針刺、理療、按摩有效,效果欠佳且病程較長者可選用針刀治療。

【操作步驟】

1.針刺療法

枕大神經穿出點的位置與足太陽膀胱經的天柱穴定位位置相似,位於後髮際正中直上方0.5寸,旁側3寸處,在斜方肌外緣凹陷中。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內上方深刺,針體穿過皮膚、淺筋膜、深筋膜外緣頭夾肌內,有沉僵之感時緩慢提插2~3次,使針感上傳至枕頸部,待患者有麻電感時稍出針,在附近有沉僵感處點刺松解2~3針,然後出針。出針後以無菌敷料局部壓迫2~3分鐘.

2.輔助療法

急性疼痛應休息,服抗炎鎮痛藥物,亦可採取普魯卡因局部封閉,恢復期可行理療、按摩。整個治療均可採用中藥辨證施治,如葛根湯加減。

3.針刀療法

經過系統的保守治療無效或反覆發作者,可採用針刀治療。該處頭皮較薄,觸診比較容易發現痛點及條索狀包塊。患者取坐位,頭伏於桌面或椅背上。作好皮膚標記後常規消毒,垂直顱骨方向進針,針刃與枕大神經走行方向平行。進針深度以穿過深筋膜為度。行多點式松解3~5針。患者常有局部酸脹感且向頭頂放散。將針提至皮下,按壓局部如果疼痛減輕或消失,即可出針。用無菌敷料按壓進針點2~3分鐘結束治療。

4.注意事項

(1)局部保暖,避免感受風寒,加重局部癥狀。

(2)平時努力改善工作姿勢。

(3)加強頸項部功能鍛煉,動作要適當,運動幅度不宜過大。

(十)眩暈(頸性眩暈)

眩暈為主症,可伴有耳鳴、耳聾、噁心嘔吐、頭痛、頸痛等癥狀。頸左右轉動明顯受限、疼痛、斜頸。活動受限多以棘突偏向的一側為主,病程長者可僅表現為患側活動度減少,但不一定有明顯疼痛。觸診第1頸椎側塊左右不對稱;第2頸椎棘突偏歪,棘突旁壓痛。第2~6頸椎關節左右不對稱;第3~7頸椎棘突偏歪,棘突旁壓痛。提肩胛肌肌腱(肩胛骨內上角處)有摩擦音,上位頸椎橫突後緣有硬結。影像學檢查支持頸椎病改變。

【治則治法】

治療原則:標本兼治。治法:平肝潛陽,滋陰益腎,寧心解眩。手法在改善臨床癥狀方面具有良好的療效。針刀可松解局部肥厚緊張痙攣的軟組織。

【操作步驟】

1.手法治療

在施用手法時必須謹慎、準確。先放鬆患者軟組織。按錯位類型選用:仰頭搖正法、低頭搖正法、側頭搖正法、側向搬按法、坐位旋轉複位法、高墊胸俯卧位複位法。

(1)頸項部手法

選穴 頸部肌肉,頸夾脊穴,橋弓穴,風池,肩井。

手法 滾法,拿法,搓法,彈撥法,掃散法,扳法。

操作 患者取坐位,醫者先以滾法、彈撥法、拿法、搓法於患者頸部肌肉、頸夾脊穴及風池、肩井穴分別施術5分鐘,使頸肩部緊張的肌肉完全放鬆及諸穴得氣;繼以掃橋弓,5分鐘,得氣為度;輔以頸椎扳法,左右各1次。

(2)腰背部手法

選穴 督脈。

手法 捏法,揉法,散法。

操作 患者俯卧,醫者先以捏法於患者督脈上施術, 自上而下,反覆3遍,採用三捏一提法,輕重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度,配以揉法、散法,緩解因捏法引起的疼痛及不適感。

(3)腹部手法

選穴 腹部。

手法 摩法,拿捏法,平推法。

操作 患者仰卧位,醫者先以摩法於患者腹部施術,補瀉同施,5分鐘,使深層透熱為度;繼以拿捏腹部,3-5次,輕重以患者能耐受為度;配以分腹陰陽,5遍。

(4)頭皮毛髮區手法

選穴 百會,四神聰,角孫,頭維等常用俞穴及督脈,膀胱經,膽經循行處。

手法 掃散法,指揉法,指叩法,指拿法,平推法。

操作 接上法,醫者先以指揉法分別施術於百會、四神聰、角孫、頭維等穴,每穴1分鐘,得氣為度;繼以掃散法、指叩法、指拿法施術於頭痛毛髮區,輕重以患者舒適為度,5分鐘;配以五指循五經平推法,自前向後,反覆5遍。

(5)四肢部手法

選穴 臂臑,曲池,合谷,風市,足三里,三陰交,湧泉。

手法 點法,按揉法。

操作 接上法,醫者以點法及按揉法分別施術於上述諸穴,得氣為度,每穴3次。

(6)加減手法

肝陽上亢 揉膻中;點氣戶、太沖;推額角。

氣血虛弱 推中脘、天樞;揉脾俞、胃俞;點足三里。

腎陰不足 揉腎俞;推氣海,關元;擦八髎。

痰濁中阻 一指禪推中脘、天樞;摩腹(採用大摩腹瀉法)。

(7)注意事項

手法治療的同時,要堅持藥物治療,在條件允許後,緩慢減量。生活規律,起居有時,避免精神緊張及情緒刺激,適當進行體力活動。忌煙、酒、濃茶及高脂高鹽飲食,多食蔬菜、水果等清淡之物。治療後癥狀反而加重者,應隨時對症處理。

2.針刺治療

肝陽上亢型:眩暈耳鳴,頭痛,每因操勞或惱怒而加劇,面潮紅,急躁易怒,少寐多夢,口苦。舌紅,苔黃,脈弦。針刺風池、俠溪、肝俞、太沖,均用瀉法。太溪、腎俞,用補法。

氣血虧虛型: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則發,面色蒼白、唇甲不華、心悸失眠、神疲懶言、食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針刺百會、脾俞、肝俞、氣海、足三里,針用補法。

腎精不足型:眩暈,神疲,健忘,腰膝酸軟,遺精耳鳴。偏於陰虛者五心煩熱,舌紅,脈弦數;偏於陽虛者,四肢不溫,舌淡苔薄白,脈沉細。針刺百會、脾俞、腎俞、關元、足三里、肝俞、三陰交,偏於陽虛者用灸法。

痰濕中阻型:眩暈而見頭重如裹,胸悶噁心,少食多寐。舌淡紅,舌苔白膩,脈濡滑。針刺頭維、內關、中脘、豐隆,針用補法。脾俞、足三里,可用灸法。

針刀治療

患者坐位或俯卧位,頭前屈30°定點;常規消毒,鋪無菌洞巾;治療點選在病變錐體上、下棘突間及旁開1~1.5cm處選兩點,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先切開病變椎體棘突上下緣的頸淺筋膜,如橫突後結節有壓痛點,針刀刀口線與頸椎縱軸平行,針體垂直於橫突後結節外側面,針達骨面後將刀口線調轉90°。在橫突末端上、下邊緣處松解幾刀,鬆開部分橫突後結節上的肌肉止點。出針後用無菌輔料按壓1-2分鐘,封閉針道24小時。

注意事項:針刀在頸部剝離松解治療時,必須熟悉解剖位置和層次,不可刺入過深,應緊貼骨面施術,切忌損傷椎動脈和脊髓。摸索進針小心松解。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針刀醫學分會 的精彩文章:

肩部壓痛點的檢查
疼痛治療定點方法
項韌帶損傷的針刀治療-孟凡品
人體解剖-骨骼,肌肉很全面的套圖。覺得不錯推薦給大家
臨床實用五步腰腿痛診斷思維值得珍藏

TAG:針刀醫學分會 |

您可能感興趣

一個治療20種疾病的神奇穴位
半邊蓮,治療各種疾病
32種龍魚疾病 病因、癥狀、療法
關於扼殺「脫髓鞘疾病」的治療
一勺豬油,可以治療4種疾病
頭部疾病的治療——牙疼
痛風的疾病特徵和治療思路
7大治療乳腺疾病方劑公開,治1個好1個!有備無患,為女性轉!
在荷蘭用刮痧治療疾病的案例2
身體365個穴位,無非這10穴 此10穴治療身體一切疾病
身體365個穴位,無非這8穴 此8穴治療身體一切疾病
靶向腸道菌群治療代謝疾病
背痛隱藏6種疾病 10個動作緩解背痛
按摩病種可治療多種疾病,防病健身就按這幾個手部穴位
腦梗塞屬於一種面神經損傷的疾病,治療腦梗塞的食療方法是什麼
巧用橘子皮可預防和治療13種疾病
精神類疾病應從治療腸胃入手
擁抱,輔助治療精神疾病的一劑免費良藥
糖尿病=五種獨立的疾病
深扒:8種指甲背後的疾病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