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倪俊:無癥狀腦血管病,要不要抗栓治療?

倪俊:無癥狀腦血管病,要不要抗栓治療?

醫脈通導讀

臨床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患者:超聲檢查發現顱內或顱外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狹窄,頭顱影像學檢查發現腦缺血灶或者微出血……患者卻沒有癥狀。這樣的情況應該如何處理,需要抗栓治療嗎?在中國卒中學會第三屆學術年會暨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2017的「無癥狀性腦血管病管理」論壇上,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倪俊教授針對上述問題做了精彩的報告。

一、無癥狀腦血管病概述

「無癥狀」是相對的,指臨床上無急性卒中發作;患者可存在慢性認知、步態、情緒、尿便及社會能力下降等障礙。無癥狀腦血管病患者存在隱匿癥狀,可能逐漸加重,可預測未來卒中風險,值得關注。倪俊教授認為,隱匿性腦血管病(Covert cerebrovascular disease)這個名稱可能更合適。

?

二、無癥狀血管源性影像標誌物的抗栓治療

1. 無癥狀梗死

無癥狀梗死不等於腔梗,前者還可來源於大血管病和心源性,形成機制和卒中風險與部位有關。無癥狀梗死影像學表現:80%-90%位於皮層下,長T1和T2,90%是腔梗;需要與dPVS和WMH鑒別。無癥狀梗死危險因素包括年齡、高血壓、糖尿病和吸煙。

無癥狀梗死人群患病率為8%-31%,隨年齡增長而升高;未來卒中風險升高(HR 1.5-3.3),缺血性卒中佔81%-89%,出血性卒中佔11%-19%

治療選擇:

影像學發現無癥狀梗死,應追問病史進一步確定是否為癥狀性,對房顫進行篩查;它對卒中的預測目前結論尚不一致,可能與部位有關,總體來說卒中風險增加。

僅影像學無癥狀梗死,無確定依據需使用阿司匹林治療或預防卒中,以控制危險因素為主。無癥狀梗死也許可以作為卒中風險評估的一個marker,在臨床決策時加以參考。

總體來說,影像學發現無癥狀梗死,不改變患者原來的一級預防策略,具體應個體化處理:心腦血管風險高危或MRI病灶部位提示栓塞,應給予阿司匹林治療。

2. 白質高信號(WMH)

WMH指T2上顯示為高信號,且T1上為等信號或低信號(但並不與腦脊液信號相同);包括深部和皮層下WMH。WMH病理複雜,可見組織「稀薄」,髓鞘和軸索脫失,DPVS及膠質增生等。

WMH患病率隨年齡而顯著增加(65歲:11%-21%,82歲:94%),不同研究存在差異。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和高血壓。

治療選擇:

影像學發現WMH,需要進行血管危險因素的篩查並進行控制。僅有影像學WMH,抗栓治療預防卒中無確定依據。WMH也許可以作為卒中風險的一個marker,在臨床制定決策時加以參考。很多WMH僅僅是年齡相關的改變,應避免因此過度治療。

3. 腦微出血(CMB)

CMB是T2*加權MRI/SWI上的低信號,呈圓形或卵圓形(非線型),在T2*加權MRI上呈現Blooming效應;病灶至少一半被腦實質包繞。CMB應與類微出血病灶鑒別,如鐵/鈣沉積、骨質、靜脈流空等,還需要根據病史排除外傷性瀰漫性軸索損傷。CMB部位與臨床決策存在相關性。

不同人群中的患病率:健康人群3%-7%(隨年齡而增加),缺血性卒中35%-71%,出血性卒中50%-80%。

治療選擇:

CMB可能源於出血和缺血機制,增加出血和缺血風險;沒有RCT研究證據前,CMB不影響卒中的一級預防決策。

對於缺血性卒中或TIA,數目<5的CMB個體卒中複發風險高於出血性卒中風險,不影響抗栓治療,多發微出血(>5),出血風險大幅度增高,與缺血風險類似,若選擇抗血小板治療也許帶來凈傷害,需充分評估利弊,應避免在血栓風險低的患者中使用。多發腦葉CMB患者(高度提示CAA),更應慎用抗栓。

4. 表淺含鐵血黃素沉積(cSS)

定義:(1)cSS:含鐵血黃素沉積於大腦皮層表面,T2*GRE/SWI上呈腦回狀;(2)cSAH:通常指大腦皮層不超過幾個腦溝的局限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同時無其他部位出血。cSS是cSAH的慢性期改變。病理證實澱粉樣腦血管病(CAA)中60%以上存在cSS。cSS已經被寫入CAA的改良Boston診斷標準。

治療選擇:

無癥狀cSS高度提示CAA,臨床決策時抗栓治療應非常慎重。

三、無癥狀顱內外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的抗栓治療

1. 無癥狀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狹窄的人群總體患病率不高(0-10.6%),重度狹窄患病率0-3.1%。隨年齡增長,頸動脈狹窄患病率升高,男性高於女性。無癥狀頸動脈狹窄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最重要)、男性、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和吸煙等。

無癥狀頸動脈狹窄是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15%-20%的缺血性卒中由頸動脈狹窄導致(其中80%發生於無癥狀頸動脈狹窄患者);無癥狀頸動脈狹窄還會增加心血管病和死亡風險。

治療選擇:

無癥狀頸動脈狹窄需要最佳內科治療,包括生活方式改變、危險因素控制、抗血小板及他汀治療。

無癥狀頸動脈斑塊不推薦常規抗栓治療,抗栓治療禁用於高危患者,10年心血管疾病風險>10%時可給予小劑量阿司匹林。

2. 無癥狀顱內動脈粥樣硬化

顱內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包括年齡、高血壓、糖尿病等;亞洲人群患病率相對較高。多數報道顯示,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狹窄血管的卒中發生率<2%/年(非完全自然),但是狹窄可以進展。

治療選擇:

控制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抗血小板治療缺乏證據,應個體化處理。

總結

無癥狀腦血管病廣泛存在,隨年齡增加患病率升高,有潛在的癥狀,相關卒中風險增加;

無癥狀影像標誌物對抗栓治療的影響:出血性和缺血性標誌物存在差異,個體化策略;

無癥狀顱內外血管狹窄:不建議常規篩查;一級預防為主;發現無癥狀狹窄可給予BMT方案。

溫馨提示

關注醫脈通神經科|隨時隨地看學術新聞

微信ID:medlive-neur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血管 的精彩文章:

身體出現這五個信號要小心,你的血管開始堵塞了
核桃——血管健康好零食!
心血管疾病共同「朋友」動脈粥樣硬化,值得了解
腿疼腿抽筋,間歇性跛行,可能不是缺鈣,而是你的血管出大問題了!
蘋果加菠菜強化血管功能

TAG:血管 |

您可能感興趣

世界血栓日:抗栓的十大更新,選擇性門診治療急性肺栓塞似乎是安全的
抗栓治療早期出血應警惕癌症:尿道出血者泌尿系統腫瘤的風險增加82倍
歐洲多學會發布房顫合併冠心病抗栓共識:管理要做好ABC,三聯抗栓要縮短,首選新型抗凝藥物
阿司匹林抗栓,副作用這四個問題無法迴避!
老年人不能隨意吃阿司匹林,要抗栓又要副作用少,別超過這個量
大蒜對腦血栓的幫助太大了,抗栓溶栓效果超贊
長壽老人抗栓經驗:少吃3種「風險」肉,預防血栓從飲食開始
它是食物中的青黴素、抗栓葯、抗癌藥,每天3瓣有奇效,外國人都搶著吃!
它們是餐桌上的「抗栓葯」,心臟最喜歡吃
你的腳是化栓神器!每天動腳15次,化栓防栓!外送5種抗栓食物
長壽老人抗栓經驗:少吃3種肉,多吃3種菜,預防血栓從飲食開始
高齡房顫患者合併ACS:二聯與三聯抗栓MACCE和死亡發生率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