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聊聊孩子的自主閱讀

聊聊孩子的自主閱讀

本文里的自主閱讀指中文閱讀。其實,孩子的中文和英文的閱讀如果是同步進行的話,是可以形成相輔相成的,因為語言是載體,而對內容的理解,對故事邏輯的把握,都是相通的。

我家娃小時候的親子共讀,大概30%是英語,70%是中文,甚至還要多一點。

我們現在老大和老二自主閱讀已經完全實現,老三基本可以吧,還不夠穩定,能讀,但還要訓練和鞏固,暑假裡會好好下點功夫。

老大在上學時中文閱讀比英語好,上學以後英語自然就趕上來了,畢竟有學校的環境在。老二經歷了英語先行,中文追趕上來的過程。老三目前也是中文閱讀走在前面了,小學裡英語應該會趕上來。

其實小朋友有一種語言的閱讀發展起來了,另一種語言的閱讀要追上來是挺快的,尤其是有語言環境的話。畢竟語言只是外衣,而能夠理解文本的邏輯和內涵才是閱讀能力的核心。

這篇文章里涉及到的書,都是值得推薦的,但是當然並不完全。不過因為時間關係,還是沒有列書單了。因為關於兒童閱讀,現成的書單夠多了。如果真的有需要,再慢慢列吧。

我本人對自主閱讀是比較有心得的,因為自己小時候自主閱讀就挺早的,應該是不到5歲就能自己讀了吧,反正5周歲進小學時,已經自己讀《兒童文學》之類的書報雜誌很流暢,而且可以閱讀大人的報紙了。就是因為家裡讀書氣氛好,家裡書多,自然而然就開始自己閱讀了。

對自己孩子識字和讀書,一開始沒有太放在心上,覺得到年齡了,自然會水到渠成。但是我知道要提供環境,就是家裡要有很多書,要讓孩子願意看。所以我的親子閱讀應該說是做得還是好的,每個娃都是從很小,幾個月大吧(除了老三是一歲多才接到我們家的)就開始玩布書、觸摸書、紙板書,由爸爸媽媽摟著讀書,小的娃娃,像老四,肯定是出生就開始讀書了,因為我給他哥哥姐姐讀書,他只要不睡覺就聽著。

有人問小小寶寶聽什麼樣的書,可以讀一些音節優美有韻律感的文字,像《豌豆蝴蝶花》、《小球聽民樂》都是那時候我們聽和讀得比較多的。孩子們尤其喜歡《小球聽民樂》(小球帶的CD很不錯,在喜馬拉雅上就有音頻),當年聽著牙牙學語的娃口齒不清的唱「大頭大頭,下雨不愁,你有雨傘,我有大頭」,太帶感了。

囤書和共讀

所以,第一步先從囤書開始吧。這點對海外黨來說需要時間和金錢的持續投入,慢慢把書攢起來,中文書總得身邊有個幾百本,供娃日常閱讀吧。對國內家長簡直不是事兒,又便宜又方便,隨便就能買過千了。據說現在家有幾千冊童書的家庭也挺多的。有個四五百本中文書可以經常和反覆的閱讀,再加上英語閱讀,其實量就已經夠了,絕對足夠支撐孩子閱讀能力的養成了。當然出於對書的熱愛以及擴展閱讀面,而且購買方便的話,再多一些也是好的。但我覺得不是越囤多越好,有些家長把育兒的焦慮通過囤書來宣洩,有些家長只顧給孩子買書,自己卻不讀書,這都不是好現象。

特別說一句,在佔有資源而獲得的安全感和資源過多無力管理的焦慮感之間,需要一個平衡。對資源的掌控和駕馭能力,對人生還挺重要的,直接影響就是可以反映在對財富的駕馭能力上。現在我們輕易就擁有很多資源,未來的時代,管理資源的能力、整合資源的能力,以及在海量資源里遊刃有餘、為我所用的從容,會越來越重要,其實從帶孩子閱讀以及管理閱讀的資源,就可以開始這一課了。

我們家收了不少中文童書,這些年基本上自己回國或者親友過來,都知道我們最喜歡的就是書,會給帶書過來,從前京東圖書可以送海外時,更是整個整個網頁的收進購物車下單,另外港台的童書也囤了一些。

這些年國內童書絕對是個大寶庫,中文童書出版非常火熱,把幾乎好的外版童書都引進了,犄角旮旯的小語種童書都能找到中文版,更不要說那些經典好書了。因為英語童書可以就地購買或者借閱,我比較著重買的是非英語類優秀童書的中文版,像法語童書、德語童書、日語童書還有北歐童書都有許多佳作。聽懂行的朋友說過,國內的小語種翻譯相比英文翻譯,沒有那麼多亂象,尤其是法語和德語童書,翻譯質量還是很不錯的。國內也引進了很多韓國童書,但我感覺韓國童書還是差一點兒,買過一些,只有《雲朵麵包》孩子非常喜歡,我們還找來配套的中文動畫片來看過。

英語類童書的中文版也買了些,尤其是一些經典的,可以和英文版對照看。像《花婆婆》,中文版是台灣譯者翻譯的,頗為流暢。我跟孩子們都喜歡這本書,我尤其感到震撼,一本童書居然有如此宏大的情懷和先進的價值觀,太值得讀了。我為孩子們把中英文不知道讀了多少遍,老二在三歲時就能把這本書全文背誦下來,她翻著書看著畫面嘴裡念念有詞,背一遍中文背一遍英文。這當然是不知道讀了多少次以後這樣爛熟於心了,給娃讀書是全家人一起讀,不過大概百分之七八十是我讀的。說起來都是淚,給娃讀書真是曾讀到內傷,四個孩子三歲半前都是這樣讀過來。對,三歲半以後就不會再無條件滿足陪讀了,下文會仔細說。

如果家長實在沒有時間,忙不過來,也可以結合著讓孩子聽故事音頻(但必須保證有一定時間是父母親自給孩子讀)。畢竟現在的資源如此豐富。反正小莉阿姨、凱叔、錢兒爸錢兒媽這些我們都沒少聽,一個故事他們聽過各種版本,還會比較一下。比如我們老四說,《我的爸爸叫焦尼》凱叔和小莉讀的和媽媽讀的有幾個字的差異,我對照了一下,還真是,可能是書的版次有差異,譯文有修訂過。《不一樣的卡梅拉》他們喜歡凱叔的版本,因為夠鬧騰。但是《西遊記》他們跟我小時候一樣,最鍾情孫敬修老爺爺講的,沒有之一,這就是穿越歲月的經典啊。

另外中文原創(含港台)的優秀童書當然也要讀。我們讀過印象很深的有台灣的《小小牛頓幼兒百科館》(有大陸簡體字版),3歲就可以讀的幼兒科普書。台灣的小牛頓系列很有名,其中起步階段的就是幼兒版的《小小牛頓幼兒百科館。這套書我們很有感情,好幾十本,內容豐富,每本都附帶單獨的故事和親子互動遊戲冊,老大老二小的時候,我是認認真真帶著他們反覆讀了每一本和做了附帶的手工和互動遊戲,很受益。

這些年讀的好書太多,到了老三和老四的時候,再重新看小小牛頓,就覺得有點不夠精美了,科普內容還好,但裡面一些小故事就不是那麼優美,還是有點過於中國化,說教的痕迹比較重,跟歐美繪本不是一個層面上的。不過還是把所有的科普內容都又讀了,有些說教痕迹重的故事沒有講,把遊戲也從頭到尾做過了。

說到這裡想起一套韓國的數學繪本《你好,數學》,一共30本,適合3歲左右開始讀,這套書作為數學繪本算過得去吧,不過每本後面都有附帶的和內容對應的數學遊戲,給了我很多啟發,我們也是讀書並且玩過了書上的所有數學啟蒙遊戲,而且自己衍生了許多小遊戲。

中國原創繪本,近年來出了不少優秀的作品,《團圓》、《荷花鎮的早晨》、《安的種子》等水平都很高。建議在國外的父母給孩子找這些繪本來讀一讀,這是歐美繪本里所沒有的中國意味,但傳達的又是全人類精神世界裡所共通的。

有一位原創作者保冬妮我家娃很喜歡,她的繪本大概是3歲可以一直讀到上小學後都沒有問題。我家兩個女孩尤其喜歡她的《再見》,意味深長,《再見》里背景是廣州,古老的牌樓。我特別查過,保冬妮是北京人,可是她的故事繪本里卻有整個中國,有關於江南的《小魚的春天》、《青花瓷》,也有嶺南文化背景的《再見》,當然更多的是關於北京的《水牛兒》、《跟著姥姥去遛彎》.......

我到孩子班上給小朋友講過中國的童書,我把保冬妮的繪本《花娘谷》放出來時,孩子們和老師都震撼了,真美,而且那麼中國。

保冬妮這樣的作者,跟世界級的繪本大師當然還有差距,但她的書里有中國,是很誠懇的寫給中國孩子讀的,所以我覺得華人孩子在童年不應錯過這樣的作品。其實應該把優秀的原創作者也劃拉個書單。

3歲半前照著書讀就好

小孩閱讀,我最重視的就是3歲半以前,3歲半以前可以說孩子的閱讀需求我是無限滿足的,只要我有時間有力氣,我就會給他們讀書。

對於給低齡孩子讀書,我遵循的是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老先生的教誨,跟隨孩子來讀,孩子讓讀幾遍就讀幾遍,孩子讓從哪裡讀起就從哪裡讀起,按照原文讀就行了,不妄加解釋和說教,更不要瞎問孩子問題。松居直簡直說到我心裡了。

第一我本來就認同他的看法。童書的語言是經過作者和編者千錘百鍊的,考慮到了語言本身的優美,表達的需要以及孩子的接受度,尤其是經典童書。我們這些門外漢應該保持對專業人士的的尊重和信任,原原本本把飽含作者和編者心血的語言讀給孩子聽就行了。

第二這做法最適合我這種本來很懶的人。我就原原本本按照原文來讀,摟著娃,一字字讀,多少時光就這樣如水一般流走。

但即使是低幼孩子閱讀,也要注意書籍種類的齊全。閱讀就是構建精神世界,不可忽視其完整性。除了虛構的故事類,也要給娃讀讀非虛構類。我個人體驗,至少兩歲就完全可以引入科學、哲學、地理、歷史、藝術啟蒙等等了吧。

詳細書單暫時不列了,但是說一下我們分別用的第一套書吧。

科學類:《什麼是什麼》低幼版,德國

哲學類:《幼兒第一套哲學啟蒙書》 法國

地理:《我的世界大不一樣.超級地圖書》德國 這是一本大書,跟孩子趴在地板上或者床上看世界地圖。可以弄個地球儀放旁邊結合著一起看,對孩子會更直觀。

藝術啟蒙:杜萊的書 例如《點點點》、《變變變》等 法國

以上所有書都有國內簡體字版,現在國內的兒童閱讀資源真是沒得說,要是軟環境再跟上就無敵了。

藝術啟蒙還可以更早一點,一歲就完全可以開始了,伴隨著藝術類的親子遊戲,開啟親子閱讀。強推法國的杜萊這位作者,他的書可以照單買回來,跟娃一本本的讀(其實更主要是玩和互動)。我非常喜歡法國的童書,有空可以單獨寫上一篇,法國童書里人文和藝術類太強了。

我家其實一屋子理科生,我跟我老公藝術上也沒啥造詣,但是我非常非常重視娃的藝術啟蒙和藝術類閱讀,因為這是未來時代必備的素養。這個有空可以單獨寫一篇,介紹一下我讀過的藝術類的家長指導書籍,以及給娃們讀過用過的書和材料。以後的時代,沒有藝術觸感的人,大概就跟從前不識字不會閱讀的人一樣吧。

3歲半以後,要給孩子自己讀的機會

3歲半我們會進入閱讀的新階段,我不再給孩子讀那麼多書了,而是要他們嘗試自己看起來。這是從我自己小時候的體驗得來,就是因為沒有人隨時給讀書,而已經養成的對故事的渴望,對書籍的嚮往,會促使孩子自己硬著頭髮去讀起來。其實我小時候還沒怎麼被親子共讀過,是身邊家人熱愛閱讀的氛圍感染了我,讓我覺得書裡面一定有個美妙的世界。

我小時候看到大人著迷的捧著書讀,當然會非常好奇,就也想知道在說什麼。我奶奶看繡像小說,被我要求讀出聲來,可是她老是讀著讀著就忘了,光顧自己去看了,急得我捶著桌子說,我要識字,我要讀書!然後.....我就識字了,能自己看書了。中間的過程已經忘了,反正時間很短,就自己磕磕絆絆看起來了。

所以,我覺得,自主閱讀的過度,要創造兩個前提條件:第一孩子要有閱讀的熱情,對書籍的渴望,之前3年+的共讀,只要扎紮實實完成,絕對足以鋪墊起這種熱情,孩子有天生的熱情和好奇心,甚至我覺得3歲認真做上一年親子共讀都夠點燃閱讀熱情了,但是做上三年,功夫自然又不一樣。第二,家長不再無條件給孩子陪讀,給他們自己閱讀的機會。

我通常會給孩子舉行一個小儀式,切蛋糕吹個蠟燭什麼的,慶祝一下我們三歲半了,在個人閱讀史上可以嘗試放開大人的手了。視孩子的具體狀況而定,這個時點定在三歲半或者四歲,都是正常的。

而實現自主閱讀,也需要兩個條件:一當然是一定的識字量;二是一定的思維成熟度,邏輯能力、理解能力。前者是看得見的,後者是無形的,但其實後者更重要。

有些孩子看起來識字很多,但依然不能獨立閱讀,就是因為相應的思維沒有發展起來,光認得字不能理解,一閱讀就障礙重重。而思維發展好的孩子,即使識字不多,也能連蒙帶猜的讀下去,並且在閱讀中去擴展識字量。

從小親子共讀,很大的意義就是在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能聽懂一個故事,對情節的把握,釐清前因後果,就是在訓練邏輯。從這一點上說,三年共讀的孩子自然會比一年共讀的孩子發展得好。

老大的自主閱讀:在國外的孩子更需要助推

先說說識字吧,順其自然也好,助推一把也無妨。不過海外黨家的娃,建議上小學之前把中文自主閱讀過關,能夠開始中文閱讀,不然進到學校學習以後,再學中文就更難了,需要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效果還不見得好,何必呢。我看不管是美國東岸還是西岸,針對學齡孩子的學中文的機構,都教學成果堪憂啊。

那麼國內的娃也可以考慮一下,是不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呢?先把英語基礎打好,以節省上學以後的時間和精力,畢竟語言早點啟動事半功倍。據說上海北京的牛娃們很多走所謂原版路線,在入學年齡時,刷的英語閱讀量已經超過美國同齡人,英語自主閱讀能力超過中文閱讀能力,這個我絕對相信是真實的,以中國家長之用心,中國孩子之聰明和勤奮。

總的來說,我跟我老公都不是非常雞血的,因為我們自己讀書時也不是很過激的那種,就是穩打穩紮,一步步認認真真走的路數。所以我們沒有特別雞過娃,我們是長期的堅持不懈,每天花時間和功夫不算多,但是基本上無一日不如此,同時把堅毅和持之以恆播散在孩子的心田,自然還有培養起好習慣。

對於識字和自主閱讀,本來對老大是準備走自然路線,讀了那麼多書,輸入得多少了,按說可以自然而然識字的。後來我驚覺,畢竟在外國,跟國內的環境不一樣,哪有隨處可見的中文環境啊,國內的孩子走在路上招牌啊路牌啊海報啊全是中文,但是國外不是這樣。

所以覺得還是應該要做點人為痕迹的事,來助推一下。老大當時都沒有買識字方面的書,就是找了中文常用字,大概五百個,列印了分批貼在家裡,給老大指讀,並且按照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進行複習。(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可以自行搜一下,我學生時代背單詞背書,就是按照遺忘曲線做的,很好用)

老大認了字,就會讀過的書里里找,找字的遊戲當時玩得不亦樂乎,連帶老二也認了一些常用字。認了三四百個的時候,讀得很熟的繪本,老大就能自己讀了,當時應該還是有點背誦的感覺。

那時候老大應該是4歲多吧。我家爸爸就是那時候生病的,當時非常的忙亂 ,但正因為內心很煎熬,我才會表面非常冷靜,有條不紊的做好該做的事,藉此來獲得內心的平靜。

所以不管心裡有多沉重,我還是摟著孩子給他們讀書,教老大背詩詞和看識字卡。漸漸的,到了老大過了5歲生日後兩三個月吧,發現他自己看書的時間越來越長了,安靜的坐著能把一本新書從頭看到尾。

這時候老大遇到了他的命定之書,《不一樣的卡梅拉》,國內朋友送了他這套法國童書的中譯本(真的很好看,很有內涵的一套書,再一次表達我對法國童書的愛),正好趕上他這個閱讀敏感期火山爆發了,他安靜的自己連續讀兩三個小時不停,就為了讀完這些吸引人的故事。

每個小孩可能都會遇到一本(套)書,在閱讀大門即將開啟,識字的門檻可以勉強邁過,小腦袋裡的理解力和邏輯和常識貯備也剛剛好,一個(套)吸引人的故事,就會像魔毯一樣,讓他順勢乘風而起,飛躍閱讀之門,從此進入嶄新世界。什麼時候發現,遇到什麼樣的書,這個完全沒有套路可循,就像愛情一樣既偶然又必然,這也就是閱讀的迷人之處吧。

老二的這套書是日本森山京的《黃色小水桶》系列,一套日本優秀橋樑書的中譯本。這套書很細膩,清淡悠遠,就是老二這種內心細膩有層次的孩子會迷戀的,老大就覺得一般般。老二她看得廢寢忘食,驚喜得說,太好看了,怎麼這麼有意思,啊,我能自己看了……孩子的喜悅歷歷在目。

我自己很能體會這種感受,我最早自主閱讀的就是《兒童文學》雜誌上的那些童話,而第一本一口氣讀完的章節書是《埃米爾捕盜記》,那種世界豁然開朗的感覺太好了。那一剎那我就愛上了這個嶄新世界。

所以,老大大概是5歲3個月中文自主閱讀的。從小英語閱讀其實也在做,只是沒有中文那麼大量而已。美國小學的要求,好像是孩子學前要讀1000本書,我家其實我不是很確定,英文書是不是達到了這個數,但如果把中文書算進去肯定大大不止。

老二的自主閱讀:英文先行,再追中文

老大5歲、老二4歲前,我們住在曼哈頓,風氣是4歲左右要請英語私教學自然拼讀、學英語書寫,為了升小學的考試做準備,畢竟考私立的風氣還是很盛的。當時我們給他倆也找了英語私教,但是我沒有怎麼跟進,那時老公老住院,各種糟心事,連老大的「幼升小」都沒怎麼來得及顧上,只帶他去考了兩所學校,幸好他一考就中,但是我們又很快搬到了西岸,找小學又重新來過。哎,說起老大是各種抱歉,不管做什麼,他都是實驗品,而他的幾次重要關頭,我們都身不由己,不能為他全力以赴。但是我相信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老大自有他的福氣。

當時沒想到的是,老二上了陣子私教就先把英語默默發展起來了,她4歲多時,具體什麼時候我都沒有注意,發現她流暢的給老三老四讀英語繪本,讀了一本又一本。啊,這孩子英語先讀起來了。我當時就想到,那樣下去英語越來越強勢,而到了小學以後,就不用說了,學中文會越來越難。

趕緊從國內買了一些中文識字教材,《康氏中文快速識讀教程》還有《四五快讀》,準備給老二和老三加強中文。

兩套教材都用了,老二用的《四五快讀》,老三用的《康氏中文》,要問我為什麼兩個孩子要用不一樣的教材。咳,因為我這個人就喜歡折騰唄,據說這兩套教材都很好,那麼我就都親自嘗試一下吧,看看哪套更好,就再給孩子都換這套。我是這麼想的,但其實兩套都可以(康氏甚至可以適用於年紀更小的寶寶,但我還是主張識字在4歲以後進行),都能夠實現識字和學習中文,兩個孩子通過學習,都達到了學習目的。如果問推薦哪一套,還是《四五快讀》吧,起碼好買到得多。

花了得有小半年吧,我們讀完了六本《四五快讀》(一共八本,能自己讀中文書以後,後面兩本就沒學了),同時家裡人大量的陪老二讀中文書(佔了孩子的很多時間,她讀英語也就少多了),中文閱讀漸漸上來了。這時候她遇到了一套橋樑書(也叫初章書,是從繪本到文字書的過渡讀物)日本森山京的《黃色小水桶》系列,五本書她花了一個下午全部看完了,晚上我拿了一本安房直子的《聽誰在搖鈴》跟她一起讀,她非常喜歡,意猶未盡,那是在我家放了好久,老大看都不要看的。

啊,我心裡有數了,老二這個喜歡迪士尼的美國娃,內心深處還是愛清淡含蓄悠遠綿長的東方風格。當晚,我連夜默默的在京東和噹噹上把日系橋樑書全薅了一遍。既然你喜歡,那麼就讓你讀個飽吧。甚至連中國的也選了一些,楊紅櫻還有以前的老作家金波、葛冰。其實他們還是有一些文筆很優美的作品的。

後來這些書陸續被親友帶到美國,在書沒到的日子裡,甚至是列印了一些其中的文章來給孩子讀的,反正這種文章都不會長。當孩子的閱讀興趣起來的時候,一定要馬上跟進來滿足他們。而且因為讀這種列印的「網文」,老二迅速的徹底的脫離了對畫面的依賴,在純文字世界長驅直入,她後來的閱讀發展得很快,超過哥哥是早晚的事。

今天的孩子們很少能體會到匱乏的感覺,但是我家娃其實知道中文書的來之不易,經過期盼和等待,老二拿到新書的時候,經常會說,媽媽,我都捨不得一下子讀完它,我要仔仔細細的去看每一個字。並且,他們會反覆看上很多遍。我覺得這樣也挺好的。

我們還買過海豚傳媒的《我愛閱讀》系列,少見的中文分級讀物,根據難度分為藍色、黃色和紅色系列,適用於不同閱讀程度的孩子。全套有100多本,現在好像還有了橙色系列。這套書也是法國童書的中文譯本。

另外,也可以買點kindle版的中文書給孩子看,方便多了。像《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優秀的台灣童書,有大陸版本)我就買的kindle版。Kindle的電子墨水屏幕效果直逼紙質書,而讓孩子逐漸習慣電子閱讀也沒什麼不好,畢竟這就是他們的時代。

最後,請喝一碗雞湯

陪孩子閱讀,就如同我們養育孩子一樣,在該付出的時候全力以赴,在該放手的時候不過多纏綿眷戀。

孩子三歲半之前,給他們讀書,再花上一兩年幫助他們過渡到自主閱讀,對我來說,這個時間已經延續了七年了,很多時候同時對付著幾個娃,自己還有工作,老公嘛生病,各種事情也是糟心。回頭看似乎不易,但當時也沒有多少感覺,就走了下來。

我按照我淡定的本性,認真負責的對待生活,包括教育孩子。我是內心很堅定的人,按照自己的風格去生活,並且相信他們自然會跟隨。現在孩子們逐漸大了,能看出來曾經的默默堅持有了效果。我們談堅持,自控,習慣……所有的一切都應該先要求自己,再要求孩子。我也很感謝孩子們幫助我進一步提升了對生活和自己的掌控能力。

我家的成年人,自己都有挺好的閱讀習慣,對書的熱情顯而易見,為孩子做了最好的榜樣。這一點其實非常重要。

《我愛閱讀》的黃色系列裡有一個故事,小男孩學會了閱讀,按照家族傳統,爺爺要送他禮物,打算帶他去坐飛機。我看了頗為感動,果然是文化燦爛的法國啊,如此重視孩子的閱讀。所以,等到孩子自主閱讀了,我通常也會給孩子一件禮物或者一個儀式,作為獎勵、作為慶祝,也作為紀念。

閱讀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堅持閱讀、科學閱讀,幫助孩子走上閱讀之路,可以說等同於送給他整個世界,跟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說,有著相同的意義。在這個值得一生回味的過程中,我們會收穫孩子的成長,收穫自己的強大,更收穫美好的回憶和許許多多的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永福村 的精彩文章:

TAG:永福村 |

您可能感興趣

孩子的閱讀地盤,讓孩子自己做主!
五個方法,幫孩子從親子閱讀過渡到真正的自主閱讀
孩子閱讀總分心走神怎麼辦?從小培養孩子閱讀興趣,讓孩子愛上閱讀
孩子幾歲開始閱讀好,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
如何讓孩子從父母陪讀過渡到自主閱讀?
怎麼引導孩子自己閱讀讓孩子養成愛讀書的習慣
陪我們的孩子一起閱讀
你的孩子喜歡閱讀嗎?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陪孩子每天閱讀——貪心的狐狸
孩子不愛看書怎麼辦?我是這麼陪伴孩子閱讀的
我們是怎麼陪孩子閱讀的
孩子愛看電視不愛看書怎麼辦?父母這樣做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孩子不愛讀書?訓練孩子的「閱讀腦」,父母可以這樣做
什麼樣的孩子喜歡閱讀
親子閱讀:孩子的性教育,可以通過繪本閱讀幫助我們!
你家孩子喜歡閱讀嗎?讓孩子愛上閱讀,做個有心的媽媽
閱讀「悅」讀,從孩子開始
經典閱讀是孩子懵懂心靈的自我喚醒
為了讓孩子自主閱讀,我也是操碎了心
每個孩子都會熱愛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