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類為何會走向一夫一妻制?為什麼為什麼呢

人類為何會走向一夫一妻制?為什麼為什麼呢

進化論是迄今為止最具解釋力的理論。進化論的核心思想是適應與自然選擇。適應性好,指的是個體生存和繁衍能力好,說到根本還是後者。唯其後代多,父母的品性才能被繼承,於是有助於繁衍的品性將成為該物種的特徵。而高級、進步觀、線性進化,已被威廉斯和古爾德證明與「適應」不符,不是達爾文的思想。(威廉斯,1962;古爾德,1996)若接受上述,便不會為這一U字形現象困惑:一夫一妻制是鳥類,卻非哺乳類的主流婚配方式,至哺乳類的一個分支靈長目中又有回升。反激進主義的政治家說,能抓耗子才是好貓;與之對偶的進化論思想便是:仔多方為好動物。而獲取多仔的策略,取決於特定的身體結構恰當地與某種婚配方式結合。文明世界中的意識形態和道德教條在生物法則前是沒有存身之地的。在偶然的變異中,一些新生的、微妙的體征會出現,若其有助於存活和繁衍,便會在物種中流行,並有可能漸次改變婚配方式。

「祖克曼(Solly Zuckerman)宣稱,所有靈長類動物的唯一共性就是月經周期」,哈拉威引用此言後說:「只有以此為基礎,我們才能對人類和非人類的生活方式進行有效的比較。」(1991,29)筆者認為,與其說是「生活方式」,毋寧說是「婚配方式」。而後者可以深刻地影響前者則是不待言的。

多數哺乳類動物有發情期,每年一兩次,它們的交配活動都在發情期實現。靈長目動物與同屬於哺乳綱中的多數動物不同,在於排卵期不是每年一兩個時段,而是大約每月一次,即所謂月經。而靈長目動物中又有差異,就是有些排卵期有徵兆,有些無徵兆。有徵兆者的屁股變得鮮紅,維持10天、半月不等;雄性見此性慾大發。此期過後,基本無交配活動,不排卵干它作甚。瑞典生物學家西倫–圖爾伯格(Birgitta Sillen-tullberg)和默勒(Anders Moller)正是從靈長目動物月經徵兆的差異中,透視其與婚配方式的關聯。

西倫–圖爾伯格首先「悉數列出所有(共68種)高等靈長類動物」(戴蒙德,1997,55)的排卵期徵兆情況和它們的婚配方式。從措辭看,筆者認為,這68種囊括了他們能找到的全部靈長目動物。種數較低的首要原因可能是日後分類更細,第二原因是日後又發現了一些靈長目物種。如此看,即便這68種不是全部靈長目動物,也頗具代表性,並很可能包括了其中的多數種類。在這68種中,排卵期無徵兆的32種,包括人類、猩猩、黑長尾猴;輕微徵兆的有18種,包括大猩猩;明顯徵兆的有18種,包括黑猩猩。婚配方式的分布是:一夫一妻制11種,包括人類的多數和長臂猿;多偶制23種,包括大猩猩;亂交的34種,包括黑猩猩。接下來他們分析排卵期有無徵兆同婚配方式的相關性。發現兩個單向度的相關:一夫一妻制的靈長目動物共11種,其中10種排卵期無徵兆;排卵期有明顯徵兆的共18種,其中14種採取亂交的方式。以上相關只是單向度的,因為無徵兆的靈長目動物共32種,多數不是一夫一妻制;亂交的共34種,內中無徵兆和輕微徵兆的共20種,多於14種有明顯徵兆的。這兩個單向度的相關似乎說明:亂交的靈長目動物中容納了三種月經特徵,但有徵兆的幾乎都是亂交;無徵兆未必走上一夫一妻制,但走上一夫一妻制幾乎非無徵兆莫屬。(戴蒙德,1997:55—56)參閱筆者根據上書提供的並不完備的數字製作的表格:

他們接下來做的是進化樹的分析。筆者不清楚他們的根據是什麼,他們認為猴和猿類的共同祖先是亂交的,且排卵期有輕微徵兆。這是人類的遠期祖先。人類和黑猩猩、大猩猩享有98%的相同基因,我們在900萬年前有著的共同祖先,那是還找不到化石的「失落的一環」。他們還告訴我們,三者的祖先採取多偶制,排卵期也有輕微徵兆。從三者的共同祖先演化出特徵和行為各異的三種動物:有輕微徵兆和多偶制婚配的大猩猩,有明顯徵兆和亂交的黑猩猩,排卵期無徵兆和以一夫一妻製為主體的人類。就是說,大猩猩繼承了三者共同祖先的行狀,黑猩猩和人類發生了變異。狒狒和黑猩猩進化的樹杈在3000萬年前就分離了,它們是從不同的路徑背離「輕微徵兆」的遠祖走向「明顯徵兆」的。走向無徵兆的32種動物也是循著不同路徑。就交配方式而言,黑猩猩的進化軌跡是:從遠祖的亂交,到近祖的多偶制,到自身的亂交。概言之,在排卵期徵兆和婚配方式兩個項目上,今日存活的各種靈長目動物的進化軌跡是不同的,可能是A—B—C,可能是A—B—A,也可能是A—B—B,還有其他。

生存於40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的化石所呈現出的較小的二態性證明,此時人類的婚配方式已經是一夫一妻制。就是說,從900萬年前至400萬年前是人類從多偶制向一夫一妻制的過渡期。人類早期的婚配方式是多偶制,以後是一夫一妻制,沒有過亂交或曰群婚的經歷。

要討論一夫一妻制的由來,首先要說的是,這絕非必然,只是在演化的多個軌跡中有這樣一條路徑。

從哺乳類動物的發情期演化到靈長目的月經,無疑是一大變更:從短期的、集中的性關係變為分散到全年各月份中的性關係。以後上演的新曲目,雖仍有很大的偶然性,均離不開這一新平台。在靈長目走向一夫一妻制的歷程中,繼續發生的演化分為兩步:其一,從有徵兆到無徵兆。什麼因素導致了這一變化?西倫–圖爾伯格和默勒在其分析中接受了赫爾迪(Sarah Hrdy)的「多父理論」。這理論認為,當雌性排卵期有徵兆時,未同它發生過性關係的雄性在取代了曾壟斷雌性的首領時,容易殺戮它的幼崽。夭折的大猩猩幼崽中至少有三成是因此被殺戮。這種殘酷性情在適應性上有優勢,即終止了雌性哺乳後,會刺激它較快恢復排卵、為新配偶懷孕。而雌性的無徵兆,令其主要配偶難以防範它與其他雄性的私通;且與其私通過的雄性日後不會殺戮其幼崽,因為那幼崽可能是它的兒子,一日夫妻百日恩的情感讓它下意識地放棄暴力。以上是第一步,即無徵兆的由來。(戴蒙德,1997,52)如果說月經將雌性的性接納能力分散到全年,無徵兆將之擴展為恆久的性接納能力,無時不可進行。這一生存策略是有代價的。首先是對雌性,顯而易見的發情期可以吸引更多雄性的更多激情,從而增加受孕的機會。(肇嘉,2000,55)相比之下,無徵兆是消極和低效的。這代價同時也是對雄性和整個物種,因為無徵兆下的多數交配根本不可能懷孕,浪費精子,浪費雌雄雙方的精力和時間。(同上書,46—47)概言之,盲目交配多了,懷孕機會反而少了,但幼崽可免遭殺戮。自然選擇青睞無徵兆的品性,是因為收益大於支出。

無徵兆的收穫不限於此,它還開啟了另一種可能性。無徵兆不是必然走向一夫一妻制,但卻只有具備了這一品性才可能走向一夫一妻制。這便是邁向一夫一妻制的第二步。解釋其中原因的是亞歷山大(Richard Alexander)的「居家父親」的理論。(同上書,51)這很好理解,無徵兆導致雌性隨時可以交配並受孕,於是雄性要不斷和一雌性交配,並防止它被其他雄性染指,即無徵兆更容易拴住一個雄性。一雄一雌長久廝守,一夫一妻家庭呼之欲出。

但是32種無徵兆的靈長目動物中,為什麼只有11種走上一夫一妻制?它們曾經都是有徵兆且亂交或多偶的,雖變為無徵兆,若未遇契機或壓力,滯留在老的婚配方式中的可能是極大的,慣性的力量不可小視。筆者以為,狩獵很可能是人類邁向一夫一妻制的契機。狩獵依賴兩個條件:其一,合作,那不是消極地聽令,而是積極的、富有主動性和進取心的協作。其二,武器。武器助人類轉守為攻,使狩獵成為常規生存方式,而武器的作用向外也向內,向外打敗野獸,向內則弭平了成員間體能的差異。在人類的文明史中,武器是最奇妙的力量。在人類成員的力量對比上,武器的作用不是直線的矢量,而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的曲線,即在某個時段它可以弭平雙方力量的差異,下個時段會加劇力量的差異,下下個時段再次削弱差異。在大猩猩、黑猩猩乃至野牛的世界中,膂力決定了地位的懸殊和性資源分配的極度不平等。同理,一個赤手空拳的弱者,即便突然襲擊,也無力打敗泰森——這是動物身體的邏輯,人類不能自外於這一鐵律。與之相反,如若都持有武器,一個弱者也可以給泰森極大的威懾,故武器的初始發明,削弱了人類成員攻擊力的差距。武器的第二階段反其道行之,槍炮的發明大大地拉開了其擁有國與冷兵器民族的差距。武器的第三階段竟又回歸:不管常規武器上的差距如何,一旦有了核武,大家在威懾力上幾乎又站在同一平台了,故昔日的中國、今天的朝鮮、伊朗對此不遺餘力。大猩猩的世界中,多數雄性永遠處在外圍,看著首領盡享異性,它們中的大多數飽受壓抑,是永遠沒有機會登場的預備役隊員。明白了此點,對同性性行為為什麼沒有被自然選擇淘汰的難題將豁然開朗,同性戀有幫助生存的價值:排遣抑鬱,操練性交,不然幸運降臨時已經不諳此道了。我們的祖先,曾經和大猩猩一樣,但自拿起武器合作狩獵時,性資源的分配便將改觀。更微觀地分析,在狩獵、合作、武器三個因素中,筆者以為,武器是先行的。雌性為幼崽免遭殺戮,進化出的無徵兆,瓦解了此前的性壟斷:首領看管不住全天候可行交配的成群妻妾,其他雄性增加了偷情的機會。而武器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它力挺膂力弱於首領的男性們去分一杯羹。均攤性資源絕非首領的意願,動力在多數弱男,一夫一妻是首領與多數弱男間的妥協。弱男們有了性權利和它所連帶地位、心理上的變化後,才會有積極的、富於進取心的合作。狩獵依賴於武器與合作,缺一不可。武器對外導致人類與野獸攻守關係中的轉化,對內催化了一夫一妻制,進而促進了高質量的合作。武器與成員的協作合二而一,才有了人類偉大的狩獵時代。這一妥協,即一夫一妻制符合女性的願望。從無徵兆中,她們獲得的是幼崽不被殺戮;而從擺脫小妾地位轉而與單一男人的結合中,她們獲得的是幼崽有其生父幫助養育。一言以蔽之,這是第一波民權運動的產物,從此一夫一妻制落腳人類社會。

三種婚制都有久遠的歷史,分別與多個物種結緣。比較利弊,則互見短長。多偶制與亂交在性選擇上更有效,其雄性後代將更強悍。一夫一妻制在這方面遜色一籌,但它削弱了性資源上的激烈衝突,給了成員們更多的平等,在人類這裡得以開啟以合作為基礎的狩獵,實現了一種新的適應。而後人類在文明上的脫穎而出,很可能是因為性資源競爭上節省出的精力所致。

鄭也夫 | 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鐵茶舍 的精彩文章:

神密的宇宙第五維空間 組圖
新科學家:假如地球上沒有人類
你為何無法擁有你想要的生活?
黑洞休眠狀態不會吞噬天體
兵仙韓信的故事 韓信竟然還是數學家

TAG:老鐵茶舍 |

您可能感興趣

因為一指彈走向了谷底的白百何 為什麼最終還能崛起呢?
你信仰了什麼,生命就走向什麼
腫瘤是哪裡來的又會走向何方?
人為什麼要吃飯 及它如何走向反面?
宇宙最終會徹底走向無序,那麼為何還會有我們人類的存在?
為什麼女人會被離婚,離婚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問題,如何處理好家庭問題不走向離婚的道路!
什麼是機器學習?又是怎麼工作的?最終走向哪裡?
特種兵退役後都去做什麼了?怎麼防止他們走向歪道?老兵說出真相
人?還是禽獸?我們從哪裡來?又將走向何處?
為什麼所有的生物都要走向死亡?是誰在操控這一切?
人類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既然一切都要走向終結人類存在的意義在哪裡?
那些恩愛夫妻,到底是怎樣一步一步走向離婚的?
是什麼原因讓中國古代走向了君主專制而非民主專制?兩者有何不同
一段婚姻怎麼樣走向離婚的?是怎麼樣「作」死的
我們人類最終會走向滅絕嗎?你怎麼看?
老子的道教為什麼走向衰落,什麼原因導致的?專家一席話讓人心驚
人類會走向哪裡?我們的文明有終點嗎?
黑暗之魂2與前作有什麼不同?劇情走向還能挽救嗎?這傳火的時代
廣東人「什麼都吃」?不,我們已走向「什麼都智能」才是真的
黑洞也會有走向死亡的一天嗎?會因為什麼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