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讓村醫回歸價值軌道,村醫不一定要姓「村」

讓村醫回歸價值軌道,村醫不一定要姓「村」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李紅梅

導讀:尋找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未來,要改變思路,村醫不一定非得姓「村」。可以培育支援式、派出式的村醫,只要能保障村民對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可獲得性就行了。

最近到重慶、湖北的農村探訪,碰到的村醫們心憂不已:自己老了快乾不動了,可是找不到接班人。這樣的焦慮,在近年的一線採訪中,一直被持續不斷地提及。

沒人願意當村醫,是鄉土中國面臨的現實窘境。當初從「赤腳醫生」走過來的那批村醫越來越老,退休就在眼前。幾年前,全國人大代表馬文芳跑了3省18縣,調查了100名鄉村醫生,這些人平均年齡高達63歲,行醫時間長達43.6年。而在可預見的未來,農村的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需求還會不斷增長,甚至要往全科醫療衛生服務、「私人訂製」的精細化方向發展,即便讓這批老村醫「超期服役」,也面臨知識結構和管理模式的新挑戰。

在鄉村處於人口、資源等凈流出的大背景下,村醫群體的新生代也是「尋尋覓覓、凄凄慘慘戚戚」。近幾年新醫改雖然讓村醫收入趨穩,少部分村醫甚至有所提高,但與原來有賣葯收入相比,大部分村醫收入比原來少了一大截,甚至不如外出務工。被寄予厚望的大學生村醫人心不穩,一些人甚至一有機會就想走,因為在農村工作不僅收入低,業務發展空間小,生活也很枯燥,對年輕人毫無吸引力。各種調查數據顯示,近10年來新從事鄉村醫生的年輕人數量明顯下降。

其實,類似窘境不是我國獨有,即使在發達國家,邊遠、偏僻農村地區也難留住村醫。隨著我國城鎮化的推進,把新生代村醫留在農村,尤其是在中西部各種服務配套欠缺的廣袤鄉村,同樣困難。因此,彌補農村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缺口的關鍵,恐怕不在留人,而在於找到一種途徑和機制,讓醫療衛生資源和服務流向農村。

尋找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未來,要改變思路。也就是說,村醫不一定非得姓「村」,新生代村醫不一定要長住村裡。我們完全可以借鑒國際上的「巡迴式」辦法,培育支援式、派出式的村醫,只要保障村民對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可獲得性,就行了。

農村需要的是優質高效的公共醫療衛生服務,而不是苦情奉獻、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無奈堅守者。農村要獲得便捷、安全、持久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必須解決當前困擾村醫的收入、待遇等問題,讓他們職業發展有空間、生活有奔頭,舍此別無他途。

不過,即使採取了輪換式、支援式,也需要變換對村醫的激勵方式。比如重慶榮昌就用「計工分」辦法,獎勵村醫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一些退出村醫隊伍的老村醫還想重當村醫,半夜村醫也願去村民家裡隨訪。榮昌藉此提高村醫准入門檻,擁有執業資格的村醫大量增加。當然,衛生主管部門還要加強服務質量監控,以防出現服務空白。

長期以來,我們習慣用老眼光看待村醫這個群體,媒體給他們貼的標籤常常是「堅守幾十年」「默默付出」「無人接替」等。

是時候走出這樣的觀念誤區了,因為只有讓村醫回歸價值軌道,順利實現職業化轉變,才能找到「明天誰給老鄉看病」的正解。

你還沒關注「鄉村白大褂」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鄉村白大褂 的精彩文章:

男子溺水身亡,家徒四壁,無私村醫籌錢安葬
新舉措強化鄉村醫生隊伍,政府出錢定向培養鄉村醫生
不改善村醫待遇,再多衛生室那也是畫餅充饑
鄉村醫生突遭車禍 村民自發捐助溫暖網路
這裡的鄉村醫生養老工作成功邁進「最後一公里」

TAG:鄉村白大褂 |

您可能感興趣

慈禧得一「怪病」放著御醫不看,專挑民間村醫!村醫看後直冒汗!
老胃病總反覆,村醫一把香菜這樣吃,不要幾天,老胃病就不反覆了
村醫過勞重症昏迷,女兒砸鍋賣鐵救他:下一輩孩子永不做醫生
尷尬!村醫,你搞過哪些副業!
村醫告訴我,腎虛的男人每天一把「枸杞」,助你腎臟「養回來」
厲害了!肖港鎮這個村一家三代人,接力當村醫
鄉村醫生為啥不考證?
村醫的日常:村民的「下水道」堵了要怎麼疏通?
腰椎病永不複發的方子,從鄉下老村醫處得知,用過的都說好,快存!
一個村醫說,他們那裡端午這樣「辟邪」
為什麼男人在小便後都要習慣性的「抖一抖」?老村醫告訴你
村醫的5大職業病,你有嗎?
鄉村醫生路在何方?
那一位鄉村醫生
「執業證」不是鐵飯碗,村醫還須與時俱進才行
現有村醫沒有鄉村全科執業助理醫師資格怎麼辦?哪些畢業證不能報考?
村醫從家裡拿了點香蕉皮,就把牛皮癬患者治好了 不得不服!
作為村醫的他暗自慶幸,這次又躲過了一劫!
村醫「雷鋒日」的苦惱:病人求診上門去還是不去?
我的鄉村醫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