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宰相用46年編奇書,皇帝不在意,敵軍潛心學習踏平其半壁江山

宰相用46年編奇書,皇帝不在意,敵軍潛心學習踏平其半壁江山

宰相用46年編奇書,皇帝不在意,敵軍潛心學習踏平其半壁江山

北宋有一個儒生與眾不同,以自身為祭品,緩解時代的浮華和喧囂,他就是司馬光。他的人生,從一個傳說開始。


儒學正能量

司馬光的祖父和父親做官都以氣節和政績著稱。生在這樣的貴胄世家,家教自然嚴格。五六歲時,他以一個孩子的虛榮向姐姐炫耀自己會剝青胡桃的皮(其實是趁姐姐不在時他讓僕人剝的),聽到的卻不是姐姐的讚歎,而是父親的訓斥。謊言就像傷疤,雖然痊癒,卻總有痛感。司馬光的一生,便因童年的這個傷口,隱隱作痛。這痛楚時刻提醒他:人生的第一要義,是一個「誠」字。

7歲時,司馬光成了宋朝最美少年:他將一塊叫作責任和智慧的石頭,砸向一個蓄水缸,救出了被淹的玩伴。這次事件給他帶來了榮譽,同時也讓他壓力山大。此後,世界在他的眼中,一直是那個被困於水缸的孩子,他必須有足夠的勇氣和耐心,尋找最有質感的石頭,尋找最有利的時機,尋找最適宜的角度,一擊中的。

宰相用46年編奇書,皇帝不在意,敵軍潛心學習踏平其半壁江山

12歲左右,他隨父親到了京城,結識了父親的朋友龐籍。龐籍是當朝重臣,現在則成了他的恩師。恩師的欣賞如潮水,一次次將他推上榮耀的浪頭,他卻時刻保持著低調和謙卑,因為只要他稍一忘形,幼年的傷疤就會隱隱作痛。

20歲時,他已高中進士。在慶功宴上,人人興高采烈,他卻是淡泊的另類,甚至拒絕戴上皇帝賞賜的花朵。直到同年以皇命相壓,他才不情願地戴上。這種樸素的人生觀,在現今的年輕人看來,無疑是戕害人性;對司馬光來說,則是人性的閃耀和張揚。

—一千多年前,一個叫孔丘的男人親手制定了這個宗法世界的規章和禮儀;之後,多少粉絲前仆後繼地實踐著、印證著,只為這儒學正能量永不消退的魅力。五六歲時司馬光的試探和挑戰,只是他回歸正統前必需的磨難和考驗。

所以年輕的司馬光沒有游移,而是心甘情願地皈依。此後數十年間,他上疏言政奮不顧身、身為宰相堅不納妾、家無餘財賣田葬妻……他奉行最純粹的儒家規範,他通身如此潔凈光明,以至於後世把他當作儒家代言人,和孔子、孟子同列為聖人。

他如此苦心孤詣地修行,除了滿足精神上的潔癖外,還有更深一層含義:以自身燭光照亮同時代和後世那些於幽暗人性中摸索前行的人們。

中進士後,大齡青年司馬光才娶妻張氏。張氏是宋朝最幸福的女人之一,在鶯鶯燕燕的男權時代,一直獨享著一個傑出男人不溫不火的愛情。

婚後,司馬光做過地方判官一類的小官。這期間,他很焦慮,不是能力不夠,他任職時很有政績,「政聲赫然,民稱之」;也不是擔心沉淪下僚,他有足夠的自信和人脈;而是,他看不到時代的進步和改變。幾千年過去了,戰爭、饑饉、政變、災難……一直有增無減—歷史一直在循環,一直在重蹈覆轍。

所幸,他有博大精深的儒學—它是司馬光的指南針,助他在茫茫雪原,尋找突圍的途徑。在基層為官的這段經歷很重要,這是他進入政治中心前的歷練,也是他以後著史的熱身—在此期間,他讀典籍,寫札記,對歷史的獨特見解漸成雛形。


四個皇帝

之後,司馬光像候鳥一樣,一直穿梭在地方和中央。物是人非,不變的是他的治平理想。他曾任過度支判官、宰相一類的濁職,也任過館閣校勘、殿中丞、史館檢討一類的清職。濁者給予他經驗,清者給予他時間,在清濁中浸潤,司馬光的內心被打磨得玉潤珠圓。

就在這珠光中,四任皇帝粉墨登場,替司馬光安排了或飛揚或悲愴的人生履歷。

第一任是宋仁宗。

宰相用46年編奇書,皇帝不在意,敵軍潛心學習踏平其半壁江山

這個「狸貓換太子」的悲摧主人公性格寬容隱忍,在他41年太平天子的執政期間,司馬光雖初出茅廬,卻已顯山露水。然而,無子的宋仁宗本來就身體不好,嘉佑二年(1057年)更是突然病倒,病情時有反覆,至高無上的天子面對疾病的玩弄也無能為力。

整個朝廷如暗涌的潮,表面不動聲色,內里卻波濤洶湧。此時,主張立嗣還是祝福皇帝萬壽無疆,成了關係到仕途的微妙問題。宰相等人主張立嗣,但仁宗病情一穩定,反倒不好意思提了;恩師龐籍也主張立嗣,但此時龐籍正被外放,身不由己;還是司馬光的諫官朋友范鎮捅破了這張紙。他上書請求皇帝立嗣,以確保政權穩定,但皇帝不置可否。

在外地為官的司馬光明知皇帝對此頗多忌諱,仍力挺范鎮,自己上書三次,仁宗都沒有回應。但他毫不氣餒,調回京城後舊事重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終於使仁宗明白了立嗣的重要性、迫切性、合理性,然後立了宗室趙曙為皇太子。

第二任就是英宗趙曙。

這個由司馬光等人重磅推出的皇帝為人低調,「慎靜恭默」,卻是個孝子,剛即位便要為生父討名份。送鮮花的自是不少,歐陽修等人便認為應追尊為皇考;只是,扔雞蛋的更多,多數大臣只同意追為皇伯。一字之差,卻是新舊兩個陣營的較量。

奇怪的是,新陣營中的司馬光此刻卻站在舊陣營中。他雖也主張追為皇伯,但因有策立之功,英宗不好意思翻臉,只不客氣地把其他人全部外放。司馬光請求將他們留在朝中,英宗不允許,他便自請同貶。當然,英宗沒有同意。

除了這點鬧心事,司馬光對英宗還是很感激的。英宗是他的伯樂,是《資治通鑒》得以成書的保證和前提:不僅提供了政治支持,還提供了物質保障和精神動力。在英宗時期,《資治通鑒》正式開始寫作。

第三任是神宗。

這位勵精圖治的青年熱衷變法、垂青王安石,卻極力想在新舊人物中尋找平衡點。他找到了司馬光,對其人格魅力大加讚譽:「如光者,常在左右,自可無過。」

當司馬光因政見不同辭去公職,專門在家編纂史書時,神宗仍然沒有忘記他,為他提供2400卷珍貴藏書。十九年磨一劍,史書出爐後,神宗還為新書賜名《資治通鑒》,並親自作序。

第四任皇帝哲宗在司馬光生命中只能算個醬油派,他9歲即位,由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在位一年,司馬光就撒手人寰。但這一年中,哲宗卻給了司馬光一個無限美好的夕陽紅:司馬光為相,率舊黨逆襲成功,盡廢王安石新政,恢復舊政。

四朝元老司馬光當然免不了宦海沉浮,只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無論前途如何黯淡、生活如何拮据、內心如何落寞,他都始終保持著那份悠然和自尊,煥發著一個儒者的青春。


兩個直男

司馬光的一生,和一個叫王安石的男人有著密切的關係。

王安石比他小兩歲,頗有魏晉風流,生活上不修邊幅,常常捫虱而談。撇開政見不同,他和司馬光倒有很多相像的地方:同是少年得志,21歲高中進士;同是度支判官,曾為包拯屬官;同是飽學高潔之士,惺惺相惜;同是耿介忠直之人,性情相投;生活低調,不事奢華;堅不納妾,一生一夫一妻……

宰相用46年編奇書,皇帝不在意,敵軍潛心學習踏平其半壁江山

他們都「不好聲色,不愛官職,不殖貨利」,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使他們的「傾慕之心,未始變移」,雖然軌跡相異,但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他們越走越近。

早在做仁宗的文學侍從時,司馬光和王安石就有交集,並且「特相友善。暇日多會於僧坊,往往談終日」,別人幾乎無法參與二人的交談。那時,他們只是30歲左右的文青,離社稷股肱之臣尚遠。雖有心於治平之術,奈何時機不成熟,只能以詩酒自娛。雖說自古文人相輕,但這個圈子的文人,性情和學識相近,倒相重得很—重人就是重己!

1060年,司馬光和王安石終於走到一起,共同任職於財政部,文友兼同僚更是其樂融融。只是,近距離的接觸,尤其是一旦有了充分的話語權和自主權,再雪藏的差異也會流露出來。

神宗繼位,國庫空虛。圍繞如何解決財政問題,司馬光和王安石發生了第一次分歧:司馬光注重節儉,王安石注重生財。兩人都說服不了對方,但神宗迅速倒向王安石,實行熙寧變法。

倔強的司馬光奈何不了神宗,便雙管齊下:正面恪盡為臣之道,彈劾王安石;私下又以朋友身份,三次致信王安石,勸他不可「用心太過,自信太厚」。王安石則見招就拆,在神宗那兒將司馬光駁斥得體無完膚,私下裡卻「賜之誨筆,存慰溫厚」。

對王安石的倔強,早在馬政部門任職期間,司馬光就領教過。春日牡丹盛開,上司包拯置酒,召諸同僚賞花。領導勸酒,司馬光雖不喜酒,也勉力喝幾杯應景,但王安石憑包公如何勸,始終滴酒不沾。領教過卻還要嘗試,只能說明司馬光內心的憂患之深。

無力改變政局,又不能眼睜睜地看著王安石實行新政,司馬光唯有逃離,逃得遠遠的,逃到洛陽去。在牡丹花香里,他不是沉淪,而是將一件最有價值的事情進行到底—繼續編纂《資治通鑒》。而王安石,目送著司馬光的背影,內心如五味雜陳:有失落,有惋惜,更有決絕和凜然。

至此,軟綿綿的北宋王朝里,兩個最剽悍的直男分道揚鑣。雖然後來他們一直在關注對方,偶爾也會懷念那些一起走過的青春,但他們卻絕無可能複合。令人遺憾的是,他們的道路雖不同,目標卻一樣:都是為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獻祭自己。


獨樂時光

1073年,洛陽,司馬光的獨樂園建成。此時,距他離開京城已整整兩年。此園大約20畝,有流水、池塘、小島、修竹,間之以讀書堂、釣魚庵、種竹齋、採藥圃、澆花亭……只聽名字,還會以為這是哪位雅士的大觀園。

其實,對司馬光來說,不僅這些景觀的雅稱,就是獨樂園的名字,也有自嘲意味:他為官清廉,不善理財,謫居洛陽已屬不易,更何況還要發奮著書,哪有精力財力經營園子!司馬光的粉絲、李清照的父親曾透露:所謂「閑居的園林」,不過是司馬公的自我慰藉罷了。

司馬光這樣解釋:自己安貧樂道,為迂叟之樂,薄陋鄙野,不敢與君子共,故曰獨樂。其實,他並不孤獨。早在京城,他就帶領著一個編史班子,謫居洛陽,班子成員仍與他患難與共,每日里做書蠹鑽故紙堆,從字縫裡審視歷史的花開花落。

班子有明確的分工,三位助手負責不同朝代,兒子做校對,司馬光自己要做的是統籌,以保證思想的正確、體例的統一、文風的一致……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都親力親為。

謫居鬱悶,著史又費神,但還是有高興的事:程顥、程頤等碩儒不時來訪。跟他們坐而論道,司馬光心中晴朗了許多。偶爾有朋友來訪,司馬光也會偷閑一下,盡地主之誼,和老朋友范鎮遠足,由登封到龍門,將洛陽風光盡收眼底。

只是司馬光沒有想到,他在洛陽會一住15年。15年的光陰,將他從一個砥柱官僚變成耆耆學者。但他對京城一直投以關注的目光:新法來勢洶洶,卻弊端重重,自己只能沉默著,把目光垂向史書—他在等待一個機會,一個一招制敵的機會。

宰相用46年編奇書,皇帝不在意,敵軍潛心學習踏平其半壁江山

1084年,《資治通鑒》終於殺青。只是,妻子張氏再也分享不了這份喜悅,她早在兩年前就已仙逝。沒有妻子的相陪,司馬光真正感到累了。他已66歲,上天給予他的時間僅僅剩下兩年。

而此時,力主變法的神宗已病入膏肓,親密的敵人王安石也被罷相還家。司馬光的機會終於來了。1085年,哲宗即位,反對變法的太皇太后終於祭起了司馬光這桿大旗。

離開獨樂園,司馬光有些戀戀不捨,但朝政需要他,受新法所害的百姓更需要他,他的去留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命運,而非一人的榮辱。

在新舊兩派的鬥爭中,司馬光雖做了15年的看客,人望卻有增無減。不久前,就在他赴京為神宗奔喪時,汴梁百姓發出了「公無歸洛,留相天子,活百姓」的懇請。那一刻,7歲時砸缸的衝動又回到了他滄桑的心中—他要一石擊中新法這口大缸,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

於是,新法被一一廢除。而他親密的敵人王安石,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卻回天乏術,最後蒼涼病逝。司馬光感到悲痛,他們畢竟是朋友;卻並不內疚,他們只是聽從各自的內心召喚而已。不過,沒有了對手,司馬光也迅速衰老,幾個月後,便追隨老朋友而去。


獨立救援

在司馬光一生中,儒學正能量一直是其內心的支撐,少年時一閃即逝的叛逆、中年時正氣凜然的衛道、老年時出凡入聖的肅穆,都表明司馬光是一個純粹的儒者,一個至誠至性的國家主義者。

其時,北宋政局微妙,文化飆升、經濟動蕩,內有農民起義綿綿,外有遼、金窺伺不斷,如何將外強中乾的國家變得富饒強壯,是司馬光與同時代知識分子共同的夢想。只是他與那些激進人士如王安石不同,他太清楚一個中空的國家如同一個危重的病人,經不起猛葯的折騰,只能慢慢調養。

他開出的藥方是溫和的中藥:德治,以德感化民眾;學史,以智啟迪聖君。

修德不成問題,遵循孔夫子的教導即是。從五六歲說謊始,以7歲砸缸終,司馬光修德,只用了一兩年時間,便成為日後全民的道德偶像,以至於陝州、洛陽的百姓一做錯事,就忐忑不安:「司馬公會不知道嗎?」

甚至,德高望重的司馬光的身體狀況也影響到了宋朝與遼、夏的關係,有司馬光當政,他們就不敢輕舉妄動。不過,對此類事,司馬光只淡淡地說:「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耳。」

而修史,則要坎坷得多。早在少年時代,《左傳》就以其故事性吸引了司馬光;中進士後在地方為官的幾年,史學,則以其實用性走進了他的視野。

治亂成敗、是非功過,其實一直都是當代史。幾千年來,沒有誰能跳出這個怪圈,就像溺水兒童幾乎必然會死去一樣。因此,打破這口缸,將這些散亂的歷史整理成冊,從草蛇灰線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給北宋王朝以借鑒,就成了司馬光一生的夢想。

從20多歲到66歲,司馬光始終埋頭於一件事:編史。從青年到暮年,從京城到洛陽,他一直在和時間賽跑,在正史、野史、譜錄、別集、碑誌中披沙揀金,考異近3000條,徵引300多種文獻資料,終於在生前圓滿完成任務。

宰相用46年編奇書,皇帝不在意,敵軍潛心學習踏平其半壁江山

可惜,他沒有想到,他寄予厚望的北宋皇帝會如此不給力,《資治通鑒》問世僅43年,女真鐵騎就踏遍了大宋的半壁江山。倒是元朝統治者孺子可教,做了他忠實的弟子:以司馬光的治亂思想為指導,以《資治通鑒》的總結為理論,最終囊括了大江南北。

縱使他的初衷付諸落花流水,司馬光也不必鬱悶。青史之中,他為儒生的形象劃定了新的制高點,他的獨立救援也力透紙背,讓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有了雖蒼涼卻也堅定的亮色。


春風十里,不如讀史。

關注微信公眾號淘歷史(taohistory),和T君一起讀歷史。

本文作者|箜篌引

文章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一個年輕奴隸趁夜色出逃,十年後,他帶領一支鐵血軍團回歸
這個軍隊氣勢洶洶去東征,為了湊夠錢,接連洗劫了兩座同胞的城市
王安石裁朝廷冗員,厲色說了一番話,宗室子弟乖乖走人
皇帝下詔誅殺另一皇帝,詔令被偷改一字,千餘人因此得救
洪秀全的得力女人,用美人計俘獲「四大天王」,一怒之下血洗天京

TAG:淘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她出身豪門比肩林青霞,與齊秦15年情斷,今心灰意冷潛心修佛
大唐盛世有2個強國經驗,北宋潛心學習唐朝,為何卻「跑偏了」?
這皇帝不愛江山不愛美人,潛心佛法四十年不近美色,卻死得很窩囊
潛心臨池30餘年,專事書法教學20載,矢志堅持書法傳統,不練丑書
他四歲登基為帝六歲就當了亡國之君,成年後潛心修佛還是難逃被殺
李連杰獨居千年山洞,潛心修鍊12個小時,積極做慈善卻被吐槽?
王祖賢50歲整形導致面部僵硬,兩段感情失敗至今未婚,如今潛心學佛
女友出軌,一氣之下上深山想進少林寺學武功,卻從此潛心修行
國民黨悍將胡璉晚年愛好文學和歷史,潛心苦讀古籍,研修歷史
地藏菩薩轉世為金喬覺,入九華山,潛心修習,享年九十九歲,人們都稱他為「金地藏」
她是民國奇女子,潛心10年手刃孫傳芳,臨死前說的這8個字,字字戳心!
他32歲才踏上健美比賽的舞台,潛心苦練23年只為了信仰!
李清晚年寫書為樂事,尤其潛心於史學研究,尤其潛心於史學研究
小伙辭去年入百萬的工作,來到深山潛心修道,穿布衣住茅屋
男子拋棄年薪百萬的工作,隻身隱居終南深山,潛心修道
遊學世界的當代武人:遛馬射箭,潛心做弓
他是武當第13代傳人,自幼習武繼任掌門,卻歸隱山林潛心修行34年!
小伙辭去年入百萬的工作,躲入山林潛心修道,住茅屋披布衣
一度潛心於西學的康熙大帝
康熙此子,潛心學問,無心皇位,最後卻被雍正幽禁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