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之戀很「酷兒」?英國泰特為霍克尼、培根這些大師們做了一個大展!
中國藝術現場關注正在發生的藝術事件!
GIF/1003K
本文自:目刻時光
「我們都在陰溝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王爾德
我愛你,哪怕與你同一性別。
耳熟能詳的大師里,輕易就能找到在文學藝術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大師,比如大衛·霍克尼、培根,比如托姆佈雷、勞森伯格,再比如安迪·沃霍爾、達芬奇......
每一個都是影響力巨大的藝術大師。
2017年的這個春夏。英國泰特美術館為這些大師們舉辦了名為「英國酷兒藝術展"(Queer British Art)的大展!
夠酷!夠驚世駭俗!
∧從左至右:弗朗西斯·培根,大衛·霍克尼,鄧肯·格蘭特(約1910年)
從拉斐爾前派(1848年興起的美術改革運動)的西蒙到昆斯伯里侯爵寫給王爾德的紙條,從愛德華·布拉(Edward Burra)畫中波士頓酒吧的粗俗水手到1945年極為流行的綜藝《穿裙子的士兵》(Soldiers in Skirts),約翰·辛格·薩金特、弗朗西斯·培根以及大衛·霍克尼等眾多藝術家的作品,包括油畫、手稿、個人相片以及電影等諸多類型,齊聚在英國泰特美術館。
「英國酷兒藝術展"(Queer British Art)海報:
用史無前例的方式來形容這個展覽,貌似也不過分。
英國議會於1967年7月27日通過性犯罪法案(Sexual Offences Act),2017年正值該法案通過50周年紀念。「英國酷兒藝術展",紀念這一歷史性時刻。
「酷兒」是指具有非常規性傾向的人,包括同性戀和雙性戀等,酷兒藝術就是具有非常規性傾向的藝術作品,酷兒理論就是這些人的理論。而古代與近現代西方藝術大師都有不少同性戀藝術家,他們的一些經典作品描繪對象有時就是其同性情人。
展覽現場視頻:
展出的作品包括:
∧朵拉·卡靈頓,《有山的西班牙風景》(1924)
∧大衛·霍克尼,《藝術家肖像(游泳池與兩個人)》(1971)
∧大衛·霍克尼作品
∧展覽現場,照片中的作品是格蘭特·鄧肯1911年創作的《洗澡》
∧《戴紅帽子的女人》(Lady With a Red Hat),1918年,威廉·斯特朗
∧肯尼斯·侯利維爾和喬·奧頓對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煙囪的秘密》進行的拼貼,收藏於倫敦伊斯靈頓圖書館
∧演員西蒙·卡洛站在王爾德肖像旁,他身邊是王爾德在雷丁監獄服刑時的牢房門
∧克勞德·康恩自拍,約1928年
∧《查爾斯·里基茨和查爾斯·香農肖像》 ,1904年,雅克-埃米爾·布蘭切,泰特收藏
∧《打扮成修道士的查爾斯·里基茨和查爾斯·香農》,1922年,艾德蒙·杜拉克,劍橋菲茨威廉博物館收藏
∧《兩位男性的親吻草圖》(Drawing of Two Men Kissing),基思·沃恩
∧左邊是鄧肯·格蘭特的PC Harry Daley,右邊是愛德華·伍爾夫的《帕特·納爾遜肖像》(Portrait of Pat Nelson)
格拉斯·克林普曾說:「我想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不得不在生活中進行交涉和協調,無論是藝術家、批評家、編輯還是觀眾。我們不會忘記自己的身份,但我們可以同時擁有多重身份和多種興趣。」
從今日的視角來看,歷史上的許多作品都有非常明顯的同性戀或酷兒傾向。
達·芬奇是同性戀,米開朗基羅也曾給男人寫情詩,塞尚的《沐浴者》帶有灰色憂鬱的男孩形象,卡拉瓦喬的青年男子肖像如《捧果籃的男孩》、《酒神巴克斯》等都含有極強的性暗示,如此等等。這些同性傾向在古典時期和文藝復興期間都有一套異於我們今日所謂「同性戀」的話語。
∧《領主和女士》,約1936年,格拉克
∧《大獎章(你們我們)》,1937年,格拉克。這幅雙重肖像後來成為小說《孤寂深淵》的封面。
∧《薩福和埃麗娜在米蒂利尼的花園》(Sappho and Erinna in a Garden at Mytilene),1864年,西蒙·所羅門
∧《曖昧的猜想》(Encouraging Speculation),1927年,亨利·司各特·圖克
∧《自畫像與裸女》(Self Portrait and Nude),1913年,勞拉·奈特
∧《我們兩個男生一起緊擁》(We Two Boys Together Clinging),1961年,大衛·霍克尼
∧Duncan Grant, Bathing, 1911
∧Glyn Warren Philpot, Portrait of Glen Byam Shaw as Laertes, 1934-5
∧Charles Buchel, Radclyffe Hall, 1918
∧Frederic Leighton, The Sluggard, 1885
∧Henry Scott Tuke, July Sun, 1913
∧Patrick Proctor, Joe Orton, 1967
∧Keith Vaughan, Kouros, 1960
酷兒理論(Queer Theroy)是對於同性戀愛現象的詮釋,興起於上世紀60年代末,並於上世紀90年代在西方風靡。它是一種自外於主流文化的立場:這些人和他們的理論在主流文化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不願意在主流文化中為自己找位置。
酷兒理論出現於後現代思想盛行之時,並與後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後現代理論就是解構了所有的「宏大話語」,解構了所有的分類和身分。酷兒理論的哲學背景就是後結構主義和後現代理論。
究其深根,酷兒理論所主張的其實是提供了一種表達慾望的方式,提出一種流動和變化的觀念。它對主流觀念的對抗,廣義上也會造成所有的邊緣群體能夠聯合起來採取共同行動的態勢。
展覽現場:
展示一個複雜的英國藝術百年的不同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於Queer British Art 而言,泰特不但將繪畫,雕塑,攝影等創作媒介作品納入到作品中,而且還展示了這些作品以及在藝術歷史中留下相關痕迹的文物。
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強烈的表達,來嘗試解讀那些奇特經歷。
展覽有四個部分:遺產,奇蹟,藝術和國籍,這些主題之間的互聯關係是其重點。八個空間,時間順序是從英國廢除1861年的雞姦死刑到1967年的「性犯罪法」。策展人克萊爾·巴洛(Clare Barlow)表示:「雖然由法定地標界定,但藝術家的自我解放就是展覽的真實故事。」
每個房間都是為了闡述這一理論而設計的。
展覽現場:
四個中心主題交織在一起,為所展示的對象提供了互相背景,有助於突出在歷史中那些缺席的獨特英國藝術敘事。
嘗試充分表現英國獨特藝術的多姿多彩面孔是勇敢的,成功不成功則是另外的界定。這個社會已經限制了很多種自我表達,隱藏和編碼,被禁止和指責一直都在。長期以來,公眾面對同性戀藝術,一直受到性別、階級和種族的限制。
那些作品中表達的故事或許是很私人的,但是同樣具備了思想與深度。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富於啟發性和發人深省的展覽。在拓寬人們對同性戀的認識上邁進了一大步。
一則招聘:現招新媒體小編有現場經驗最佳
【現場】近百名藝術大咖今日亮相中國留學德國藝術家作品大展!
【趣事】看經典電影是怎樣被插畫師玩壞的
【現場】死亡只是一種「金蟬脫殼」——黃專逝世周年紀念展」4月13日於OCAT深圳館開幕
【現場】2017悉尼中國當代藝術月即將啟幕
【現場】2017卡塞爾文獻展雅典開展,標誌性作品搶先看!
【現場】金像獎 | 今夜星光燦爛,一切難以隨風
【現場】你可能不知道自拍這件事兒都快有100年歷史了!
【現場】「新興藝術家」如何定義?最具爭議的透納獎取消年齡限制
【現場】清華大學舉辦德國藝術家呂佩爾茨作品展
櫻桃熟了


※今晚就來中央美院當一回真正的吃瓜群眾吧!
※2017藝術北京 參觀指南
TAG:中國藝術現場 |
※不男不女又如何?一位猶太裔酷兒藝術家的性/別革命
※繆斯夫人:打破年齡焦慮,酷兒是一種選擇
※打破年齡焦慮,酷兒是一種選擇 | 繆斯夫人
※放飛自我!他是酷兒,更是超級英雄
※盤點漸漸消失的童年小零食,還記得這個萌萌的酷兒嗎?
※閃亮的酷兒畫作正面挑戰黑人理髮店的男性至上氛圍
※音樂節之後,這家定位於「時尚酷兒」的酒店又推出了它自己的廠牌
※羅絲·麥高恩穿橘色羽絨服點亮整條街 寸頭+墨鏡顯酷兒范表情傲嬌
※已經逐漸「消失」的4種飲料,健力寶、酷兒上榜,網友:最後一個才是經典!
※Linder烘托無性別主義 尖銳的時尚感 時尚酷兒的喜愛之選
※今年,酷兒藝術家獲得史上最政治化的一屆透納獎
※還記得那個酷兒嗎?這些童年美食,00後不認識,八零九零後也快忘了吧?
※撞色不撞款的「酷兒」美甲,元氣十足少女款,忒美
※這場以群P收場的酷兒狂歡
※現在已經消失的5種飲料,酷兒上榜,喝過最後一個的家裡肯定有錢!
※北京酷兒合唱團的鐵粉?帆布包
※活力四射的報童帽,堪稱帽界酷兒,如今已經開始稱霸這個冬季了
※侵害、宵禁、蕾絲、婚內強迫,BBC女性版《酷兒們》!
※還記得那個酷兒嗎? 這些童年美食, 00後不認識, 八零九零後也忘了
※慢慢微笑!「酷兒之王」賈曼去世24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