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步頻雖好,卻該如何練呢?
步頻(即腳步的頻率,走路或跑步時兩腿在單位時間內交替的次數)是衡量跑步技術的重要指標之一。從理論上來講,步頻越高代表雙腳的轉換越快,越能有效地減少落地衝擊,在力學上的經濟性也較好。不過,步頻太高,也會對心肺系統帶來負擔。也就是說,太高或太低都不是一件好事。
究竟多高的步頻好?
我們常聽到關於跑步時步頻應該維持在每分鐘180次為最佳的說法,究竟它的根據與理由是什麼呢?一般的業餘跑者又該怎麼練習,才能達到這樣稿的步頻呢?
每分鐘180的步頻是由美國的丹尼爾斯博士提出來的,他在其著作《丹尼爾斯經典跑步訓練法》中提到:1984年洛杉機奧運會期間,他每天都田徑賽場觀看不同跑者的比賽,並計算他們的步頻,當時共記錄了50多位男女跑者的步頻,比賽項目從800m到馬拉松都有。他發現,在所有的跑者當中,只有一位的步頻是低於180spm(stride per minute,每分鐘步頻數)。此外,他認為步頻180spm能有效減少落地時的衝擊。因此,丹尼爾斯博士在書中不斷強調跑步時步頻一定要落在每分鐘180步。然而,這種說法卻很容易誤導了一些初學者,讓他們以為步頻一定要處於180spm才是最好的。
我們來看兩個例子:
當今最偉大的跑者之一,衣索比亞著名選手海勒.格布雷希拉西耶(Haile Gebrselassie)在2008年柏林馬拉松上跑出了當時的世界紀錄2:03:59,平均步頻達197spm。
同為衣索比亞的著名選手阿比比.比基拉(Abebe Bikila)更在1964年的東京奧運馬拉松賽中以2:12:13拿下冠軍,並成為首位在2小時13分以內完成全馬的人,而這場比賽中,他的平均步頻高達217spm。
從以上兩個例子可知,關於步頻是否要剛好落在180spm的說法,更準確的應該是:至少180spm,而不是剛好落在180spm上。
對於不同配速、不同距離、不同坡度、以及個體運動員的生理結構等,每個人所習慣的步頻都不一樣,因此並沒有最好的步頻,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步頻。丹尼爾博士找出了一個關於步頻的大原則,就是:不管處於哪種情況,長跑時的步頻都應該要大於或等於180spm。
高步頻該如何練習?
那麼,既然高步頻好,該怎麼練習呢?教大家兩個簡單的方法:
方法一:
準備一台節拍器,或者在手機上下載節拍器的App,將節奏調成每分鐘180。在有氧慢跑時跟著節拍跑,每響一下就把腳跟拉起來一下。如果你一直習慣於低步頻的話,剛開始跟著180步頻時會覺得心臟跳得很快,呼吸不太順暢,腳步很吃力跟不上......但請相信,多加練習,很快你就會得心應手,遊刃有餘。而當你習慣了180以上的高步頻時,離輕快優雅的跑姿就更近一步了。
方法二:
做短時間的快步跑(比如:進行10秒快步跑,反覆6-8趟)練習,也可以更適應180以上的步頻,因為這種練習方式能提升最高步頻。試想,當你快步跑的最高步頻從200bpm提升到210bpm後,同樣是180bpm的節奏會不會變得更輕鬆自在?
點擊展開全文


※上帝的寵兒——「火箭」羅尼·奧沙利文
※價值 4 萬元的減肥氣球,你敢吞嗎?
※說說咱們身上的肌肉
※減肥千萬別減成極易反彈的「瘦胖子」
※捐出你的新賽服,為孩子送去健康溫暖
TAG:陪你跑 |
※高步頻能讓你跑步不受傷?不懂這個,再怎麼高也白搭
※跑步時應該是大步幅還是高步頻?為什麼?
※跑步「空中飛躍」是要提高步頻?一文讀懂如何跑得更快!
※讚歎!這位跑者是如何巧妙科學地練出頂尖選手才具備的高步頻低心率
※想縮短跑步觸地時間,提高步頻就可以嗎?
※在受傷之後要時刻警告自己:減小步幅,提高步頻!
※比較安全跑步方法:減小步幅,增高步頻!
※提高步頻和步幅,跑者速度進階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