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家庭用藥科普知識

家庭用藥科普知識

家庭用藥十大誤區

誤區一:加大藥品劑量效果好。藥物劑量和效應的關係,可分為無效量、最小有效量、治療量、極量(最大有效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等,用藥劑量在最小有效量、治療量、極量範圍內是安全的,才有治療作用,大劑量用藥,會加大出現毒性反應的幾率,造成身體傷害,甚至死亡。

誤區二:用抗生素病好的快。抗生素同樣也不包治百病,相反濫用抗生素會帶來很多的危害:誘發細菌耐葯。病原微生物為躲避藥物在不斷變異,耐葯菌株也隨之產生。目前,幾乎沒有一種抗菌藥物不存在耐葯現象;損害人體器官。抗生素在殺菌同時,也會造成人體損害。影響肝、腎臟功能、胃腸道反應等;導致二重感染。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口腔、呼吸道、腸道都有細菌寄生,寄殖菌群在相互拮抗下維持著平衡狀態。如果長期使用廣譜抗菌藥物,敏感菌會被殺滅,而不敏感菌乘機繁殖,未被抑制的細菌、真菌及外來菌也可乘虛而入,誘發又一次的感染;造成社會危害。濫用抗生素會引起某些細菌耐葯現象的發生,導致群體性耐葯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感染的治療會變得十分困難,有病吃藥不見效,甚至無葯可用。

慎重使用抗生素,學會合理用藥,堅持做到「四不」原則:

1、不自行購買。多數抗生素是處方藥物,不要憑想當然到藥店買葯,而應有病先看醫師,憑處方購葯。

2、不主動要求。抗生素是用來對付細菌的,確有細菌感染時才有療效,需要專業的評估,所以看感冒等日常小病時不要動輒要求醫師開抗菌葯。

3、不任意服用。抗生素類葯要謹慎使用,最好到醫院確診後,根據醫生的建議服用,千萬不要盲目亂用。

4、不隨便停葯。一旦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就要按時按量服藥,以維持藥物在身體里的足夠濃度,因為即便已經好轉的病情也可能因為殘餘細菌作怪而反彈。

誤區三:葯到要病除。即使在正確診斷的前提下,因患者個體差異,藥物沒有100%的有效率和治癒率。同時,一般疾病的治療都需要一段時間(所謂療程)。退燒藥、止吐葯、鎮痛葯、催眠葯等給一次葯就有可能奏效;但抗菌葯、抗寄生蟲葯等常常給葯達到一定的次數和時間,才可能見效。藥物發揮治療作用,主要取決於它在血液中的恆定濃度。用藥時斷時續、不夠療程、突然停葯,都達不到有效濃度,對疾病控制發展不利,會使治療複雜化。

誤區四:新葯都好,貴葯都靈。新研製的藥物可能對某些病症有良好的療效,但因其上市時間短,可能產生的某些副作用還沒有被發現,使用新葯的風險相對要大一些。

誤區五:「偏方治大病」。民間偏方大多是未經臨床試驗和藥理試驗的非正規藥方,其療效和副作用難以確定。一些無證游醫亂用所謂的「祖傳秘方」,既騙取錢財,又貽誤他人病情,危害他人健康。

誤區六:用藥跟著廣告走。有的廠家為提高銷量,在做廣告時會誇大藥物的作用範圍,對藥物出現的副作用很少談及,甚至說沒有副作用。要特別注意使用絕對化語言的廣告,比如「藥到病除」、「根治」、「有效率達到百分之多少」、「保險公司承保」等。

誤區七:非品牌藥品比品牌藥品成分含量低。同一劑型同一規格的同一品種非品牌藥品和品牌藥品,成分含量都一樣,都在國家藥品標準範圍值之內,都符合國家法定的藥品標準。品牌藥品品牌傳播影響更大,製劑工藝更加先進,質量方面穩定性和均一性更好,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加可靠,價格也相對較高。

誤區八:保健品也可以治療疾病。一些具有輔助降壓、降脂、降糖功能的保健食品只有降低疾病風險的輔助保健作用,對於患者來說,絕不能以保健食品代替藥品使用,以免延誤病情。保健食品標籤和說明書包含了產品的原輔料、功效成分或者標誌性成分及含量、保健功能、適宜人群、不適宜人群、食用方法及食用量、注意事項、保質期、產品註冊和生產等相關信息。消費者購買前要仔細閱讀保健食品標籤說明書,根據產品聲稱的保健功能,結合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選擇保健食品,尤其是老年體弱者、慢性病患者、兒童及青少年、孕婦等特定人群,在選擇保健食品時要謹慎。任何保健食品都有一定的適宜人群,有的還標註不適宜人群,消費者在選擇時必須加以注意。

家庭常備藥品的幾點建議

家庭藥箱中可根據家庭成員身體狀況,選擇配備七類藥品:

(一)心腦血管急救藥。包括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復方丹心滴丸等。緊急情況下,可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一片。速效救心丸則在舌下含4-6粒。

(二)外科藥品。包括小剪刀、止血貼、無菌紗布、繃帶,止血貼用於小創面傷口止血,傷口較大應用紗布、繃帶包紮。此外,燙傷膏、雲南白藥噴霧劑等用於處理外傷。但要注意,一旦傷口流血不止或出現感染,應及時就醫。小而深的傷口、被動物咬傷應及時到醫院處理,以防止破傷風或其他特殊感染。

(三)感冒藥。家庭藥箱中應配備1-2種感冒藥,如感冒退熱顆粒、速效感冒膠囊、白加黑等。服用前應認真閱讀說明書,尤其不要多種葯混合吃,以免發生藥物疊加效應。此外,不建議家庭藥箱中配備抗生素,抗生素屬於處方葯,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四)消化系統類藥品。包括止瀉寧、思密達、藿香正氣丸等,這些藥品能治療非感染性腹瀉。一旦懷疑是感染性腹瀉,建議就醫。出現頻繁嘔吐,特別是嘔血以及便血等情況,應立即送院。

(五)抗過敏葯。在出現過敏、皮膚髮紅的等病症時,可使用息斯敏、撲爾敏等抗組胺葯。

(六)鎮痛葯。如阿司匹林、芬必得等,可緩解頭痛、關節痛、腰痛、肌肉痛等癥狀。

(七)降壓藥。降壓藥多為處方葯,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需要提醒的是,高血壓患者應做好慢病的自我管理,在家記得吃藥,出差或外出郊遊時別忘記帶葯。

特別提醒:家庭藥箱應定期檢查更換,最好每3-6個月清理一次,過期藥品要及時清理。此外,家庭藥箱只備急用,不得長期隨便用藥,應明確診斷後再用藥。癥狀只是疾病診斷的依據之一,一種癥狀可能是多種疾病的表現形式,隨便用藥可能掩蓋癥狀,導致誤診、漏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普及中藥知識
兒童視光科普知識
金屬防腐的科普小知識
科普 | 養狗小知識
家用凈水器知識普及
科普文章:骨質疏鬆科普小知識
寵知識 絕育手術科普
漲知識 球鞋術語科普
膽囊息肉的科普知識
【科普篇】飲食小知識
焦慮-知識科普
大腦與神經相關的術語—科普知識
羊水知識科普貼
科普知識 正確認識乙肝
普洱茶基礎知識
電腦硬體知識科普
地震科普知識學習
最全伺服器基礎知識科普
濕地知識科普宣傳
常用藥物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