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當時尚撞上藝術,該不該用藝術的「品位」評判時尚的「品味」

當時尚撞上藝術,該不該用藝術的「品位」評判時尚的「品味」

時尚是一種體例、模式、風格,是一種生活方式,時尚有時也是藝術概念的衍生詞,然而,它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用藝術的標準來評判?

原文:《能用藝術的標準評判時尚嗎》

作者:廣西民族大學 王艷華

「跨界」與作為藝術的時尚範疇

年前諾獎的揭曉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事實上,「跨界」時代的到來是鮑勃·迪倫獲獎並缺席頒獎典禮的直接原因。從美學史看來,「跨界」是黑格爾藝術終結論之後的另一救贖手段。吉爾茲過去曾對這一現象十分警惕:「現在的哲學探討看上去像文學批評,科學討論卻像是小品文,歷史由方程式、圖標和法庭證詞所構成,理論性的文章寫得像是旅遊觀感……傳統的寫作分類學已經失效。」如今當諾獎評審會將舉世矚目的文學最高獎授予一位時尚流行樂手,顯然,這已表明他們對「跨界」藝術給予肯定,他們認為,「在商業化的黑膠唱片這一最不可能的條件下,(鮑勃·迪倫)重新賦予了詩歌語言以高昂的姿態」。

在「跨界」時代,綜合藝術作品已經成了歷史文物的表徵。我們在個性張揚的現代藝術流派比如印象派、野獸派、立體主義、抽象表現主義之後,在動蕩的蒙太奇、碎片化、並置、拼貼、戲謔等現代、後現代文學手段革新的熱潮之後,我們看到裝置、概念、新媒體、甚至反概念藝術的盛行,尤其裝置作為新的綜合藝術形式最典型地宣告了「跨界」時代的到來,宣告了「藝術的終結」、「藝術史的終結」、以及「藝術理論的終結」。時尚,從傳統美學來看,只是特定時期大眾群體所崇尚和仿效的事物或生活方式,是實用主義盛行之下所形成的一種功利審美形態。然而在當下特定的多元「跨界」語境之下,時尚的意義開始變得十分模糊,地位也更加顯赫,因為高雅藝術領域之內的「風吹草動」在數字化時代都會立即被融入商業元素,迎合大眾品味而付諸新的形式,成為「藝術的」時尚商品,成為藝術與商業領域之間「跨界」合作生產的表徵。

對於時尚的美學性質,我們也可以在阿多諾的《論流行音樂》中找到依據:「即使有力迴避標準化」,時尚流行作品與嚴肅藝術相似,都在美學意義上被「標準化」了。同時,一旦獲得權威地位,就難逃複製和模仿的命運,所以,這種藝術形態還具有另一特性,既「仿個性化」,由此可在市場和大眾品味的競爭之中既彰顯個性又偽藏個性而尋求逃避複製的方法。作為藝術概念的衍生詞,有時時尚作品甚至作為純粹的觀看對象和娛樂方式,脫離本來的物質性意義。基於此,我們是否可以用藝術的標準來評判時尚?

時尚的反審美性和大眾化

就其在現代社會作為大眾文化的衍生物而言,時尚的表徵意義可指向碎片化的時間、空間,當下的流行,短暫的快餐式消費文化,追求現世的感官愉悅,它所代表的思想理念源自精英的大眾判斷,媒體的推波助瀾,人們的從眾心態等等。所以,時尚自身是美學的一個悖論。它同時具有藝術/反藝術、審美/反審美特徵,時尚一經生成就是為商業意圖和金錢交易服務的,這是構成它短暫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更為深層的根源還在於宗教-形而上學的統一世界觀讓位於理性之後,拜物教的出現。大眾文化、消費文化、流行主義都為它提供了土壤,對於時尚的追求,成為人們遠離嚴肅形而上學的一個分水嶺。

60年代以來流行主義盛行,受到消費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商業審美的影響,時尚的幾大要素日益突出:偶像/符號性;可複製性;時效性/創新性;圈層性,等等,其中諸種特徵與審美性背道而馳。傳統時尚或許可以否定這一方面,比如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地位由藝匠向藝術家的轉變,正是受到當時時尚和收藏風氣的影響;先秦諸子百家思想以及唐宋詩詞繪畫,也都在不同時期引領了時尚;古代絹帛價格高昂,孔聖人嘆之:「貧不及素」,待及西晉太康年間,人們爭相傳抄《三都賦》,風行一時,洛陽紙貴;唐代纏枝,宋朝霞帔,滿清剃髮易服,皆為不同朝代風尚。然而,在當今時代,時尚的反審美性常常大於其藝術意蘊,這是商業化藝術形態的必然命運。

「品位」作為時尚的評判標準

普蘭文·克斯格拉夫提出,時尚的真正含義在於自我表達:「作為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時裝從人類開始穿衣服時就開始了。……人們怎麼樣和為什麼要通過對衣服、飾品、髮型和化妝的選擇而體現出獨特個性,或使自己同化到一個群體當中,就體現了一個人的時尚觀念,或者,我們可以稱之為『品味』。」

那麼,以「品味」評判時尚、試圖實現「雅俗共賞」是否可以使時尚得到審美救贖?木心在《素履之心》中的回答是:「凡倡言雅俗共賞者,結果都落得俗不可耐」。事實上,木心的評判還是指向高雅藝術的。此外,在藝術批評史上,「藝術史之父」李格爾也堅決反對時代「品味」或「趣味」等主觀評判,他提出「藝術意志」並將其作為藝術評判的客觀標準。在他看來,「我們的現代趣味只是用主觀批評來判斷……這種趣味要求從一件藝術品中見出美與活力」,「可是羅馬晚期的藝術既不美,也無活力」,所以,從時代趣味而言,羅馬晚期的作品是否就不能被視為藝術了呢?

事實上,時尚有別於藝術本身,時尚具有藝術/反藝術、審美/反審美等特徵,不如以「品味」品之。《審美資本主義》中奧利維耶·阿蘇利指出,「審美的基礎是『品味』,這是想像性和情感性的,是對物質性、機械性、現實壓抑性以及現實異化的超越和否定。……(我們應該注重)『品味』與『工業化進程、與機械複製、與經濟增長的動力存在』之間的某種內在的聯繫。」

顯然《審美資本主義》將品味混淆為審美的代名詞,過於簡單化、理想化地將「品味」設定為現代審美評判標準。然而,時尚或多或少都在迎合時代的主觀評判,它作為時尚的審美判斷而言,是恰如其分的。而且,這一判斷更是加強時尚的主觀建構必不可少的部分,以評判促進建構,建構融於評判,二者相互融合,有助益於共同推進「時尚」——這一「跨界」時代的世紀新寵——的發展。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560期第8版,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強硬的馬克龍,「戰勝」特朗普還不夠,目光瞄向了俄羅斯
還原西方主流媒體視角下的「中國城市」印象
廢鈔令的陰影下,莫迪政府正在用「稅改」一招撥雲見日
民族復興的精神生產力得益於文化產業的發展
美德關係「遭遇」歷史性的轉折,四點關鍵解釋其中利害

TAG:社會科學報 |

您可能感興趣

藝術家的價值不菲的項鏈藝術品
輕閱讀:有時天價的藝術品 和藝術沒什麼關係
那些你看不懂的藝術品,就不能稱之為「藝術」了嗎?
藝術品比奢侈品更與你有關
淺談藝術品的原作價值,拍出天價的藝術品真的值嗎?
當蛋糕也穿上了衣服,藝術家告訴你什麼才是真正的甜蜜的藝術品!
他的珠寶是不朽的藝術品
《藝術品》最精美的藝術品都是這樣的嘛?
時尚的藝術性將不復存在?
動物骨頭上的藝術,精緻的工藝,如此逼真 栩栩如生的效果
用紡織品做出的藝術品欣賞
藝術丨當彩鉛繪畫上升成為藝術的時候!這時才彰顯出本來的魅力
動漫本身屬於藝術作品,藝術作品的內涵不是憑空產生的
也談「為藝術而藝術」
藝術家用廢舊的釘子做成藝術品,價值翻倍
鏘哥:「藝術作品,是要不斷咀嚼生命的內涵中,錘鍊鮮明的『藝術個性』」
能將「垃圾」變成藝術品,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最具藝術情懷的人
《無盡空間2》評測 更像是一部獨有價值的藝術品
光與影之間,這才是值得珍藏的藝術品
好看的餐具,讓食物都變成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