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作為扶貧工作者,我最怕這種好心人

作為扶貧工作者,我最怕這種好心人

導讀:由於遊客旅客和志願者普遍的眼見受助者方為實、不慘不捐的心態,越沒有底線的孤兒院有市場:故意不改善條件以賣慘榨取同情心,把小孩當商品一樣任人參觀、推出去陪旅客遊客玩,獲得的捐款卻不知用到哪裡去了。

作者:梁哲,騰訊·大家專欄作者,就職於國際非政府組織,關注環保與扶貧。

作為一名扶貧工作者,我每年最期待的娛樂盛事,不是奧斯卡,不是戛納,而是一年一度的銹暖氣片大賞,看看今年最有毒的慈善籌款廣告都有啥。

自2013年以來,銹暖氣片大賞每年從全球慈善籌款廣告中評選出三個最糟糕的短片。不少著名慈善機構、項目都已「榮膺」此大獎,包括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宣明會以及英國群星閃耀的BandAid 30 (樂隊援助計劃三十周年)。看了三年獲獎作品之後發現,糟糕的慈善宣傳何其相似,裡面總有仁愛的(白人)施主,可憐無助甚或瀕臨死亡的發展中國家小孩(多數是非洲國家),以及簡單(而且便宜)得不得了的解決方法:每天捐出50美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至1加幣(Christian Children』s Fund of Canada)不等的善款就行了!看完之後你不得不扼腕,為何沒有早點捐兩個銅板,令非洲受飢挨窮至今。

在片中,你看到的只有雷同的慘狀,不管發生在衣索比亞、奈及利亞還是柬埔寨,卻看不到慘狀發生的根源,是戰亂?腐敗?政府的積弱和公共福利的缺失?或是全部交織在一起?你也看不到當地人的智慧、力量和努力,聽不到他們的想法;因此你更看不到解決方法:我捐的錢要交給誰、怎麼用,才能長遠地解決這些隨便一個都讓人頭痛的問題?

帶著這種迷思,善心人士往往會好心辦壞事,例如催生出比慘表演大賽。到過柬埔寨的遊客可能都對當地的孤兒院旅遊業印象深刻。有些嚮導或者TUK TUK車司機會問遊客是否想參觀當地的孤兒院,而一些遊客更是沖著去孤兒院當志願者而來。由於越戰、紅色高棉等歷史衝突,柬埔寨的孤兒問題突出,但其實近十來年在孤兒減少的情況下,其孤兒院卻有增無減遍地開花,在2006—2011五年間增速達75%,和吳哥窟一樣成為景點。根據統計,這麼多孤兒院里,只有28%是失去雙親的「真孤兒」。很多平白長出來的孤兒院是沒有註冊的非法機構,他們利用兒童表演悲慘、娛樂善心遊客和志願者以牟利,卻沒有為兒童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甚至基本保護。

諷刺的是,由於遊客和志願者普遍的眼見為實、不慘不捐的心態,越沒有底線的孤兒院有市場:故意不改善條件以賣慘榨取同情心,把小孩當商品一樣任人參觀、推出去陪遊客玩,獲得的捐款卻不知用到哪裡去了。一家正規的兒童中心在接受衛報採訪時說,他們收到非常多遊客要求參觀的電郵,但絕大多數時候他們會拒絕,因為中心的目的是保護兒童的安全和權利。

姑且不論部分遊客心懷不軌,光是陌生人來去匆匆和小孩玩一下就走,都會對小孩的情緒和認知帶來負面影響。長遠來說,還可能導致政府沒有足夠的動力解決兒童權利問題。為此,多家兒童權利組織呼籲遊客不要把自己一時的滿足感與積極的改變弄混了,要對自己的行為三思且負責。

那是不是說,柬埔寨人都很壞,連家長和小孩都演戲騙錢呢? 很多貧困家庭不過是情非得已,他們把小孩送到孤兒院,純粹以為小孩可以在這裡受到更好的照顧和教育。柬埔寨17.7%的人口仍生活在國家貧困線以下,而公共社會服務的投入也嚴重不足,2013年柬埔寨財政部估計只有4.4%的GDP用於社會服務。教育開支對貧困的農村家庭來說是個沉重的負擔,送一個小孩讀書的開支可以高達農村家庭收入的四分之一或更多。

即使付得起學費,離家最近的小學也需要步行幾個小時才能到。對於這些家長來說,孤兒院有如免費的寄宿學校。更有不少人拖家帶口來城市、特別是旅遊業發達的城市打拚,卻發現就業情況不如理想,最後淪落貧民窟,而不得不忍痛將小孩送到孤兒院,祈求下一代有個比自己好的未來。很多沒有進孤兒院的小孩則淪為街童。

這表面上只是壞人開假孤兒院騙遊客錢的戲碼,背後其實是歷史衝突(越戰期間柬埔寨死亡人數比越南還多)、國家稅收不足(柬埔寨稅收低於其他相似發展程度的國家)、腐敗(在2016全球腐敗觀感指數中倒數20名)、就業機會不足、城鄉差距、公共投入短缺等結構性問題交織的發展難題。缺乏對貧困問題複雜性的了解,不愁吃穿的外人很容易低估脫貧的困難,想當然地對當地人提出一些有如「餓了為何不吃蛋糕」的質問。

最近讀到一篇嘗試介紹「炫貧買賣」的文章,作者到柬埔寨一村莊遊覽,眼見生活艱難連電都要自己發,便問村民為何不搬走。得到的答案是這裡有漁業和旅遊業「賺錢容易」(旅遊季300美元一個月)。又問,既然這裡這麼好賺錢,為什麼外面的人不搬進來呢?當地導遊笑說,你以為你想搬就可以搬進來嗎?這位作者被笑得心一涼,更得知村子裡的教育基金捐款箱所得並不會真的用到孩子們身上。

雖然我沒到訪過作者去的村莊,但根據我在柬埔寨進行扶貧工作的經驗,很想問:在一個基礎設施普遍落後、只有一半人口(而且主要是城市)有電力覆蓋的國家,到底要搬到哪裡去改善生活呢?搬到城市的工人今年剛剛爭取到每月153美金的最低工資,被騙去泰國做海產業現代奴隸的移工剛被解救……發展中國家的人真不如滿世界飛的遊客所想像的那樣,能自由移動並藉此改變生存境況。

同樣的,沒有地權的人隨便搬到別的村子,不但當地人會有意見,國家制度也不會允許,況且柬埔寨現在土地衝突越來越嚴重;最後那個教育基金捐款箱,的確不排除被村領導直接貪掉了,但根據當地的村落政治,這也不是易事。更有可能的是,這和孤兒院旅遊業一樣是慈善迷思的扭曲產物。兒童教育總是最符合外來捐助者想像、最容易籌款的項目,但當地社區有其更迫切要解決的問題。這當然不對,但切身處地想,他們到底有多少選項?

結構性的貧困不可能只靠所謂的個人努力擺脫,外人的直接捐助或許可解決燃眉之急,卻更可能帶來反效果。中國多年的扶貧經驗證明,政府非常重要,但單純的自上而下效果也不一定好。這時民間力量、尤其是專業扶貧組織的作用就不可或缺:除了補充公共服務的不足外,更重要的是更好地聯結政府和社區,並探索行之有效的解決範例,引導政府進行更根本的改善。

兒童保護組織發起「兒童不是觀光景點」行動,呼籲停止孤兒院旅遊的行為

柬埔寨最著名的非政府組織、青少年兒童機構Friends International就是很好的例子。有意思的是,這個機構最初不過是從幾個富於同情心的遊客施食開始的。

1994年,兩個法國青年和一個美國畢業生分別到柬埔寨旅行,被紅色高棉造成的社會災難所震驚,滿街要飯的街童尤其讓他們痛心。他們單純想餵飽這些飢餓的小孩:法國人買三明治、水果和飲用水水,美國人則每天在自己的酒店房間里煮白米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小孩。三個人不期而遇後覺得,再這樣喂下去也不是辦法啊。於是他們買了一個小鋪面為無家可歸的小孩提供庇護,很快又開了學校對小孩進行餐飲、手工藝品製作等培訓。

到今天,Friends International已經發展成一家全方位的慈善—社會企業機構, 綜合了緊急救助、輟學兒童返校、青年技術培訓與就業、為家長創造收入以及政策倡導等項目。它也是反對孤兒院旅遊業的主要倡導者之一。而它的培訓餐廳憑藉食物和服務的高質素廣受歡迎,在全世界都有一定名氣。賺得的利潤用以支持項目的開展。餐廳里的服務生甚至經理,都是自尊自信的前邊緣青年。正是有這樣專業和負責的機構長期紮根社區,遊客通過享用美食就順便把好事做了。

Friends International實現的轉變,不只是從授魚到授漁那麼簡單。他們不再把自己當成施予的一方,而是把受助對象當成平等的項目夥伴,和他們一起設計、實施項目。參與項目的邊緣青年被視為真正實現改變的主體,Friends International稱他們為每日英雄。Friends International的轉變也反映了扶貧發展工作的轉型,從贈送物資到能力建設,再到共創改變。通過這個充滿慘痛教訓的過程,扶貧工作者發現只有那些接地氣也接人氣的項目,才能真正長遠地成功,即使在援助機構撤離後也不會倒退回原狀。

當然不是所有遊客都可以像這三位青年一樣拋下一切建立起一家成功的慈善機構。其實作為普通人,即使不捐款,多思考自己行為的後果、多聆聽當地人的聲音、多了解專業的扶貧工作,不去傳播迷思,就已經是善舉。

除了銹暖氣毒片,每年也會選出金暖氣片大獎,鼓勵慈善機構運用創意,挑戰濫用刻板印象的宣傳方式。2015年金暖氣片頭獎《扎莉莎的選擇》(ZALISSA』S CHOICE)是目前為止我最喜歡的宣傳片,希望和大家分享。

14歲的扎莉莎·卡布列(Zalissa Kabore)生活在童婚現象嚴重的西非國家布吉納法索,每兩個女孩就有一個會在18歲前成婚。但扎莉莎說,我看到另外一個未來。這個未來來之不易。正在念小學的扎莉莎對著鏡頭回憶到,上學對她很重要,但有一晚放學回家,她的父親告訴她,他們要送她去結婚了。鏡頭切換到扎莉莎的父親哈努那·卡布列(Harouna Kabore):「童婚是我們的傳統的一部分啊。」哈努那是一個農民,也是村長的兒子。他說:「我爸有三十名妻子。在我們的文化里,傳統上祖父會把家裡的女孩子送出去。當扎莉莎還是個嬰兒時,我爸就已經把她許配給人了。」 就此,扎莉莎發表她的看法:我太小了,身體都還沒成熟。而且我是一名學生,我要上學。

扎莉莎的老師亞當瑪·棕高(Adama Zongo)決定幫助這位聰明又努力的學生。他找到了校長,召集了家長委員會和所有老師商量對策。「幸好,我們(老師)都已經受過應對童婚的訓練,現在是實踐的時候了。」家長委員會與扎莉莎還有她的父親開了一個會。「這個會議讓我反思自己。我意識到童婚是過去的傳統,但現在應該拋棄了。」扎莉莎的父親輕鬆地說起他的轉變,但老師笑著戳破了過程之艱難:「勸服她爸真不容易呢。」他們召集全村,讓社區青年戲劇組演了一個關於童婚的劇。所有人都感同身受,也看得非常高興,最後唱起歌跳起舞。

「我覺得要改變童婚現象,必須讓每一個人的認知都轉變。」現在扎莉莎的父親已經成為改變這個傳統的代言人:「為了保證孩子的快樂,我們現在必須採納新做法。」最後,扎莉莎不但相信自己可以有個更好的未來,還說要改變全國的童婚現象。她將在村子裡建一個醫療中心。整個影片,慈善機構KINDERPOSTZEGELS只用了兩句字幕很低調地指出,他們的工作已經讓這個地區發生了很多轉變。

沒有一般反童婚宣傳片的矯揉誇張,沒有愚昧社會的小女孩等待先進社會拯救的刻板描繪,這個7分鐘不到的宣傳片娓娓道來一個真實的轉變過程:轉變來自社區自身,每一個重要主體的聲音都被聽見;小女孩、她爸、她的老師、她的社區,每一個人都有名字;每一個地方有其傳統也有轉變的節奏,但一些推力可以讓轉變更快更順利地實現。雖然沒有大張旗鼓地曬出來,這濃縮成7分鐘的積極轉變背後專業機構不懈的努力顯而易見。評委說,從這個片子里,我看到了希望。

有多少銹暖氣片,就有多少金暖氣片,或者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楊渡:日據下的台灣奇女子
關於高考,大家想對大家說
周軼君:英國的恐襲告訴全世界,誰都別想活在灰色地帶
陸波:這座拆遷費達5000萬的古寺,牽連著兩朝皇族一代軍閥
葉傾城:除了學才藝,女人還能為嫁人做些什麼努力?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幕後工作者讓人心酸,那些唯美的婚紗照原來都是騙人的
許多數據中心的工作者很滿意他們的工作,將鼓勵孩子們繼續從事
是她是她就是她,我們的先進工作者代表!
聰明的職場人,從來不做「偽工作者」
別以為肯亞很窮,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是高科技工作者
她是一個妻子,是一位母親,更是一位地下革命工作者
請尊重那些看待別人生命比自己重要的醫務工作者
作為軍旅文藝工作者已工作十餘年,但被評價「不像這個圈子的人」
愛國不靠喊靠行動!盤點各領域工作者的愛國方式,有幾個人能做到
誰說文身就是社會人?還有可能是科研工作者
好友分享給你一些技巧!開車工作者需要注意的一些養生技巧
精確打擊「台獨工作者」,第一個目標就是他!
從事哪些工作者更易患肺癌
站立工作者一定要注意保護自己的腰椎,不然飯碗可能就丟了
點贊高溫工作者!他們是炎夏里最美的人!
優秀是一種習慣!如何運用心理學視角看到職場工作者?
你知道嗎?腎臟是機體中最勤奮的工作者!
世界上沒有葯神,只有救死扶傷的醫務工作者和珍愛生命的人們!
考古工作者發掘古墓最害怕的不是殭屍與機關,而是這兩件事!
無論是家長,還是教育工作者,最好逼自己學點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