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小故事:平等乞食

佛教小故事:平等乞食







  

現在的泰國、緬甸,出家人還是維持原始佛教的生活,仍然是向在家信徒乞食,一早就出去托缽,托缽回來吃飽了飯,就洗足靜坐用功。


  中國出家人雖然不出去乞食,在寺院里住,還是要靠信徒來供養。只要依佛法修行,你吃了飯就能令人家種福,自己也能了生死。佛陀的教法是如此,依著做都能得福報、得解脫。


  佛陀本是王太子,出家成佛後,為何還要出去托缽呢?不僅自己托缽,四王八子一出家,同樣過著托缽的生活,這是令出家人不因自己的富貴而驕。

  照佛陀的戒律,出家人托缽,不管貧窮或富貴人家,都要沒有揀擇的挨戶乞食,但佛陀有兩位弟子的做法剛好相反。苦行第一的迦葉尊者,他托缽時專找貧苦的人家化緣。因為他看到貧窮的人太可憐了,就是前世沒有布施,今生才會這樣苦,如果今生不布施,來世還是苦。他是以這種慈悲心來向他們化緣,使他們能種福。


  在王舍城中,有一位貧苦老病又無依靠的老婆婆,平日就是用破瓦片去接富有人家家裡流出來的洗米水來喝,就這樣勉強地過活。迦葉尊者非常憐愍她,特地到她的住處向她乞食,並向她說布施的好處。老婆婆就用這洗米水,至誠恭敬的供養迦葉尊者,以此功德,命終之後即生到天上。


  須菩提尊者,他托缽是專找富有人家,貧窮的人家他不去,不管路程多麼遠,他都要趕到富貴人家去,否則寧願餓肚子也不向貧人乞食。日子久了,有些比丘就批評他看不起窮人,貪吃美味好食。他則認為富貴人今生能享福,當然是前世有布施,今生若不布施,來世就會貧窮,而貧苦之人已經夠苦了,再向他們化緣,會增加他們的負擔。


  有一次,大迦葉尊者也批評須菩提說:「我向貧者乞食,給他們種福田,免除他們將來的窮困,富人福多,你何必錦上添花呢?」須菩提很從容的回答:「乞富乞貧都是為了利益眾生,佛法方便有多門嘛!」


  這兩位尊者各有他們的觀點,也各有其利人的善心,但總是偏於一邊,因此都被佛陀所呵斥,托缽不能揀擇貧窮或富貴,應該是一戶一戶地托缽,要以平等心乞食才是。


  佛陀行的是中道,兩邊都照顧到。富貴人雖然今生有福,如果不再種福,福享完就沒有了,所以還是要向富貴人家乞食。貧窮人今生苦,他沒有多餘的食物,你向他乞食,他必須從減口艱苦中來供養你,雖然少吃一口,但他種了福,來世就不會再受貧窮的苦。


  我自己倒有點像須菩提尊者,有時貧窮的人要供養我,我都對他們說:「你不要供養我,自己留著用吧,你好好念佛就好了。」其實這話講起來還是凡夫的情見,有正知見不應該這樣講。他在貧窮中還能拿錢供養你,多麼好!你為何要斷絕人家布施修福報的路呢?佛陀的正見是如此。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關注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素雲 的精彩文章:

學佛人為什麼不吃蔥蒜等五種蔬菜?
每日一禪:生活不簡單,盡量簡單過
劉素雲老師:是讀《地藏經》好還是讀《無量壽經》好?
央視報道天降奇嬰,剛出生就會走路!看後你還認為佛陀的七步蓮花一定只是個傳說嗎?

TAG:劉素雲 |

您可能感興趣

佛典故事:向佛乞食的貧女
稻田邊的小故事
佛教故事:凈穢和憎愛
【佛教故事】大白象
童話故事《窮磨坊小工和小花貓》
瑤寨故事:農家小菜園
勵志小故事:生命的藥方
兒童故事《膽小的小花》
馬雲勵志小故事:苦惱的小和尚
老楊與小鳥的故事
兒童故事:小耗子的故事
【康平老故事】唐僧廟廟會
教育故事:小松鼠愛勞動
毛澤東母親與佛教的故事
《小小星球的故事》
傳統小故事 灶王爺的故事
小小的愛情故事
關於小雞和鴨子的故事
治癒小故事(三)
佛教故事:佛陀也有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