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布依族:看得見山 讀得懂水

布依族:看得見山 讀得懂水

布依聖境

中國農民歌會第二季 第2期

王闖

00:00/02:35

布依族

布依族總人口約2971460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貴州、雲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貴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佔全國布依族人口的97%。貴州境內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順市、貴陽市、六盤水市,其餘各市、州、地均有散居。

布依族的先民

據歷史學家考證,布依族源於古「百越」,秦漢以前稱「濮越」或「濮夷」,東漢六朝稱「僚」,唐宋稱「蕃蠻」,元、明、清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稱「八蕃」「仲家」「儂家」「布籠」「籠人」「土人」「夷族」等。布依族自稱「濮越」或「濮夷」,用漢字記音寫為「布夷」「布依」「布越依」「布絳」等等。在布依族語言里,「布」是「族」或「人」的意思。故舊方誌中,有將布依族記為「夷族」「夷家」「夷人」者。除自稱之外,不同地區布依族之間還互相稱為「布籠」「布那」「布土」「布都」「布央」「布籠哈」等等。1953年,根據本民族意願並經國務院批准,統一命名為「布依族」。

農婦們一起談論稻秧的生長情況,1957年。王培疇 攝

從民族語言、古稱、自稱及地理分布考察,布依族與壯族具有同源的關係。我國古代越人,人口眾多,分布範圍很廣。分布於兩廣、貴州一帶的西甌、駱越等族是古代越人的組成部分。現代壯語、布依語與史書記載的駱越語(或稱萎語)相同或近似。這是壯族、布依族同駱越人淵源關係的有力證據。此外,古代越人的風俗習慣,如居住「干欄」、敲擊銅鼓等等,現代壯族、布依族中仍有遺存。

有學者認為,西漢時的「夜郎」國與布依族有一定淵源關係。其證據為:「夜郎」國轄地雖廣,但其中心區當在布依族聚居的今貴陽市、安順市、黔西南或黔南自治州一帶;其次,「夜」與「越」、「郎」與「駱」音近,而「郎夜」(即「夜郎」)與「駱越」含義也是一樣的,意為「以郎氏為首領的越人國」。「郎」、「駱」是古代越人對「郎」氏族王、官、領袖或頭人首領的音譯。最早見於《華陽國志·南中志》和《後漢書·西南夷列傳》。相傳「夜郎」出自「竹子」(即竹筍),長大後有德於西南夷,是為夜郎王。子孫相沿,以「郎」為首領或長官。今布依、壯語仍稱竹筍為「ranz」,譯成漢字就是「郎」。明清稱「土官」為「郎」,「漢官」稱「漢郎」,又侮稱變成「狼」。後來漢族逐步用來稱呼其族或其地。

魏晉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壯族被稱為「俚僚」「蠻僚」或「夷僚」。五代以後稱布依族為「仲家」,宋代稱壯族為「壯」。「仲」與「壯」同音異寫。後來,由於長期分居,便逐步形成了布依與壯兩個民族。

布依族歷史

秦、漢時代的布依族地區,已經產生世襲的王或侯。王侯居住的地方已經形成了「邑聚」,並有強大的武裝力量。這說明當時社會生產力已有較大發展。據考古證明,在布依族地區出土的兩漢時代文物,主要是銅器和鐵器,表明當時布依族地區農業生產已經相當發達,但比中原地區落後,仍停留在銅鐵並用階段。

布依族的民間工藝——蠟染

西漢以後,「夜郎」地方政權被漢王朝所統一,置牂牁郡。從此,布依族地區和中原地區的接觸逐漸增多。唐代,中原王朝在布依族地區設置了一些羈縻州縣,以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為刺史,世襲其地。五代時,增設了「八蕃」土司。宋朝繼續推行「羈縻政策」,分別授給當地首領以刺史、司階、司戈、將軍等職銜,分別劃歸四川路、湖南路和廣南西路節制。元代置羅甸宣慰司(安順市屬其地)、順元路軍民安撫司(貴陽地區)、都勻軍民府(黔南州部分縣屬其地)等。明代的土司制度更加趨於完備,一直到清雍正年間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以後,統治布依族地區達1000多年的羈縻制度和土司制度,才逐步結束。

明末清初,布依族地區社會生產又有了進一步發展。這時期,農具中鋤頭的重量和長度都普遍增加了,鋤口也由過去的貼鋼改進為夾鋼;稻穀脫粒由從前使用棍棒改為使用撻斗,勞動效率大大提高。羅甸、安龍和平塘等地還使用了水碾。由於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糧庄百姓」和「私庄百姓」逐漸發生兩極分化,其中一部分人日益貧窮而淪為佃農,另一部分卻日益富裕而形成富農、地主。而清朝「改土歸流」運動,為布依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客觀上加速了布依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和領主經濟、土司制度的崩潰。但是,隨著地主經濟的發展,土地高度集中,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卻越來越加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激起了布依族人民無數次的反抗鬥爭。

布依族文化藝術

布依族有許多傳統節日,除過大年、端午節、中秋節等與漢族相似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節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

布依族的傳統佳節——「六月六」

布依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與壯語有密切的親屬關係。壯語北部方言和貴州望謨、冊亨、獨山、平塘、安龍、興義等市縣的布依語基本相同。由於布依族與漢族長期的文化接觸和交流,因此布依語辭彙系統中有不少漢語借詞。布依語有完整的語音系統、豐富的辭彙和富於表現力的語法結構。布依族過去沒有自己的文字,一般使用漢文,布依摩經中採用漢字記音或運用偏旁部首按漢字「六書」造字法創造一些新字記錄經文。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組織專家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布依族拼音文字方案。該方案經過兩次修訂,現在布依族地區重點推行。

布依族「國寶」級古書。杜再江 攝

布依族的民歌,富有民族特色,有敘事歌、古歌、生產勞動歌、習俗歌、情歌、苦歌、哭嫁歌、兒歌、新民歌等。或用布依語演唱,或用漢語演唱,句式和結構不盡相同。用布依語演唱的有五言、七言、雜言三種句式和單段、雙段、長篇三種章法。單段歌又稱「散花調」,即單獨一段自成一首;雙段歌又稱「雙調」,即一首分成兩段;長篇歌由若干段組成,或篇幅雖長、不分段落。曲調有「大調」、「小調」之分。「大調」用於婚喪等隆重的場合,音調高昂大方,引人入勝;「小調」則在月夜或「朗紹朗冒」談情說愛的時候唱,音調柔和、婉轉、活潑動聽。演唱方式有獨唱、對唱、重唱、齊唱等。凡遇建房造屋、迎親嫁女、老人亡故、迎來送往等場合,都要唱相應內容的歌。有時要晝夜不停地唱數天,這往往帶有互相比賽的性質。身邊的花草、雀鳥等,都可以激起能歌者創作靈感,編唱出優美含蓄的歌詞來。在布依族的歌聲中,看得見山,讀得懂水,體會得到生活的美。

唱響山歌的布依族少女們

布依族常用的樂器有嗩吶、月琴、葫蘆琴、竹琴、巴勒、洞簫、短簫、姊妹簫、銅鼓、牛骨胡等。銅鼓是布依族最古老、最具有民族特點的樂器。它全部用青銅鑄成,鼓身鑄有各種花紋圖案。1950年以前,幾乎每寨都有銅鼓,隆重節慶必敲擊為樂。舉行喪葬、祭祀,則只有摩公才能按照儀式的程序敲擊銅鼓。

布依族樂器

(摘自《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中國少數民族》卷 由楊鷗編輯整理)

文字來源:中國文明網

圖片源自網路

歡迎分享轉發!

統籌監製:李元 責編、審校:李鵬臻 製作:趙琳

微信ID:zgmzbwx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民族報 的精彩文章:

「三天」奇觀匯平塘
佛光寺發現80周年:留住一段歷史,守住一個傳奇
為什麼天台山是道教南宗發源地
宗教眼 禪與書法藝術

TAG:中國民族報 |

您可能感興趣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安居古鎮,被稱為「看得見山、見得到水、記得往鄉愁」的地方
瓊海北仍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桃源秘境
徽州「知青小鎮」: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廣東這些村民致富靠的是什麼?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水見山,不如見你
ins+治癒·背景圖: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你,是全世界!
遇見冬天,遇見溫泉,遇見初見山舍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公案
望不見山水的鄉愁
山不見山高樹不見樹木但確實很美的山水畫
忘掉一切知識,忘掉一切方法 堅信自己的直覺,這個就是見山還是山 見水還是水,證悟成佛
開門見山說眼霜
十年侶行,從「見山不是山」到「見山還是山」
【見山】
就屬索隆心思細膩!掉線絕不是因為迷路!網友:是不想見山治嗎?
袋鼠路上看見山羊,上去就開始耍偷襲,山羊:你以為我是好欺負?
又見山上達子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