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真傳大器晚成——訪武式太極拳傳人之一劉積順
福利:小編整理了兩個完整的劉積順的視頻:
武式太極拳 劉積順 - Wu Hao Tai Chi by Master Liu Jishun
武式太極十三桿 劉積順 - Wu Hao Tai Chi 13 Pole by Master Liu Jishun
如果拳友想要觀看,還是老方法,關注太極養生堂微信公眾號後回復:劉積順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其中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得武式太極祖師資助赴河南陳家溝拜師學藝似乎家喻戶曉,但是演釋出露禪得益溶匯武式太極而創楊式太極拳傳奇故亊,就少人聞知其詳了。以後有機會再敘述吧.現引劉積順先生的故事,為武式太極拳做一初步介紹,以餐武式太極拳的愛好者。
得真傳大器晚成——訪永年武式太極傳人之一劉積順
見到劉積順先生,是在1991年河北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上。白天,除參加會議外,來訪他的徒弟、學生、友人絡繹不絕。我只好與他相約,在離會的前一夭晚上11時以後進行採訪,我們一直談到翌日凌晨2點,他還是神采奕奕,毫無倦色。
劉積順先生29歲開始跟太極名家郝少如先生學武式太極拳,藝成以後,從北到南廣為傳授太極拳藝,也被邀請到國外授拳。武功出眾者大多是從少年時學起,可他近而立之年才起步,卻能大器晚成,成為當今中國一位太極拳名家,他的學拳經歷對人們是很有啟發的。
由懷疑到真信
劉積順出生於上海,日本入侵中國後,由於戰火紛飛,社會動亂,父親把他和母親一起送回廣東老家避亂。他的少年時代就是在廣東省的鄉下渡過的。11歲那年,日本侵略軍的鐵蹄蹂晌到了廣東,在鄉下也不安全了,父親又叫他們母子返回上海。以後他便在上海,從小學讀到大學,大學學的是法律系國際法專業。讀書時,他愛好廣泛,喜歡武術,還跟別人學過拳擊。參加工作後,他見上海有各派太極拳傳播,學太極拳的人很多。當時他對太極拳不太了解,見別人學也想跟著學。經朋友介紹,他就向武式太極拳傳人郝少如先生學武式太極拳,此時他29歲。他默默地、很用功地學了一年,老是對太極拳的技擊功能心存懷疑。有一天,他獨自到郝老師家裡,聽老師講拳理。長時間憋在心裡的話不得不吐。他問郝少如老師:「太極拳能不能用於對打?」郝少如說:「怎麼不能打?太極拳既然稱為拳,當然能打。」劉積順又問:「我能不能打打你試試?」郝少如說:「當然可以。」由於郝少如先生是家傳功夫,社會上的人雖都知道他藝業非同凡響,但很少人見識過他的真功夫。只見郝少如隨便地站著,說:「你打吧。」劉積順心裡七上八下的,到底是真打還是假打呢?他決定先試試看。他不用全力,一個直拳向郝少如打去。拳一碰到郝少如,未見人家如何動作,就感到有一股勁傳到自己身上,整個人向後仰面跌出,碰到牆壁上。郝少如從接勁中知道劉積順還未敢放手真打,便說:「你要真打。」劉積順說:「那我可真打了。睜他見郝少如身體肥胖,可能轉動不夠靈便,就先做了一個假動作,一閃身,用一個橫勾拳向郝少如肋部擊去,郝少如身不動,當拳觸及他肋部時,只聽到他「哼」了一聲,劉積順感到從郝少如老師的肋部透出一股類似衝擊波的巨大力量來,一下子把他打進了靠牆的八仙桌下,頭和手臂都受了傷。他當時30 出頭,年輕力壯,又有一定的拳腳功夫,竟如此受挫,頓時感到武式太極拳不得了,老師的功夫不得了,太極拳里有很多高超奧妙的東西,原來的疑慮煙消雲散,堅定了學太極拳的信心。
郝少如見劉積順有文化,肯用功,善於動腦筋,有悟性,也有意傳他拳藝,收他為衣缽門徒。這樣,劉積順學太極拳的興緻越來越濃,每周抽出兩個下午的時間單獨到老師家學拳,學推手,這樣一直堅持了4 年,到1966 年「文革」開始時才中斷了。
「文革」期間,郝少如被冠以「反動學術權威」的罪名受審查。由於郝少如與太極拳名家顧留馨關係不錯,顧留馨被批鬥時,郝少如也被拉作陪斗。當時街道組織對郝少如規定,如果有人來訪,他必須向街道報告。郝少如對劉積順說:「你目前不宜來找我,因為要報告很麻煩。」劉積順只好聽老師的話,堅持在家自練,但每年還偷偷地去老師家幾次,看望一下老師,每次在老師家半個小時,讓老師給他糾正拳架的不準確之處。
1974 年,由於國家推廣太極拳,太極拳活動逐步開展,郝少如又被請出來到公園教拳,劉積順每周日都到郝少如教拳的地方學拳,練架子,學推手,併兼做老師的助教。凡有需要表演推手的,郝少如都叫劉積順上場,與他一起推手。這時,劉積順的拳藝已得到郝少如的賞識,郝少如也逐步根據他學習的進度增加了學習內容。在郝少如的教導下,劉積順的功夫長進很快。
郝少如過去因家裡人患肺病,自己也染上過肺病,但因他長期練拳,身體變好了。1981 年,溫州的太極拳愛好者請郝少如去教拳,因水土不適,加上往返暈船,一度發低燒。他以為是感冒發燒,隨便吃了點葯。誰知吃藥只是暫時抑制一下,不久,又燒起來,最後病出於肺部,不治而逝。郝少如去世前,全國第一屆太極拳邀請賽正在浙江紹興舉行,大會邀請他參加,因身體不適,指定劉積順為代表,劉積順成了郝少如的衣缽傳人之一。
廣為授拳
劉積順作為郝少如的傳人參加了一些全國性的太極拳會議並作了表演,嶄露頭角,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一些地方的武式太極拳愛好者紛紛邀請他前去授拳。近10年來,他除在上海授拳外,先後到過浙江、廣東等省和國外傳拳。溫州是武術活動開展得比較活躍的地方,各式太極拳均有人傳授和練習。郝少如生前曾去溫州教過拳。郝少如去世後,劉積順去溫州教拳的次數和時間最長,教的學生也最多。郝少如在溫州教拳時曾與人表演過推手,由於推手時郝少如的身體好像沒怎樣動,別人就被發放出去了,一些人認為他的功夫是假的。加上人們對武式太極拳不大了解,認為武式太極拳很硬,架子也不好看。劉積順去溫州教拳時,也碰到過類似問題。他並不急於讓人們接受武式太極拳,起初只教了幾個武式太極拳愛好者,讓人逐漸認識武式太極拳,他教的學生,經過幾年的練習後出了功夫,成了有名的太極拳師,在當地影響很大。以後他再去溫州教拳,參加學拳的人越來越多。
從1985 年起,他連續三年南下廣東教拳,在廣東這塊開放地區教拳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年元旦,劉積順教拳的那個縣裡舉辦武術表演,他被請上台表演推手,他與學生盤了幾下手,借力發了一個勁,發勁時學生不是往前、往後跌倒,而是腳步踉蹌地移動,台下便有人議論這功夫不是真的。元旦後的一天,他正在講課時來了不少人,其中有些是武術愛好者。有人說,元旦的表演是假的,他們不相信武式太極拳能打人。劉積順見課講不下去了,便說:「武式太極拳能不能用。光嘴巴講沒有用,各位哪個有興趣可以上來試一試。」他話音剛落,就上來了一位身體壯實的小夥子,這小夥子學過南拳,對太極拳也有過接觸。他認為劉積順與學生表演推手的那天,劉積順的學生沒有用力,於是他擺好姿勢,用大力向劉積順推去,劉積順接住他的來勁,稍一轉手臂借到對方的力又給了對方一點力,那小夥子雙腳離地,攻勢盡失,勝負立判。對方連聲說:「功夫是真的,功夫是真的廣這小夥子罷手退去,劉積順說:「哪一位還想來試一試,請上來。」全場寂然。經過這次試手,當地群眾對武式太極拳有了新的了解,對劉積順的功夫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劉積順連著三年到那裡教拳,每年一期為3 個月。
劉積順除應邀到外國傳拳外,對一些慕名求教的外國朋友也單獨授藝。英國之江太極拳研究院院長黃濟復先生是英國的太極拳名家,曾在馬來西亞、新加坡、英國先後學過趙堡、楊式、吳式、孫式太極拳,後又到中國河北省邢台市學過武式太極拳,經友人介紹,知道劉積順是郝少如的傳人,便去信要求向其學武式太極拳,劉積順複信,表示願意教他拳藝。一次,劉積順去香港省親,黃先生專程到香港學了一個月的拳。通過習練,黃濟復先生感到效果很好,從此就專心練起武式太極拳,同時不斷來信,請劉老師解答他在學拳過程中碰到的各種疑難間題,劉積順均一一給予滿意的答覆。現在,黃濟復先生在英國收徒授藝,從學武式太極拳的人不少。
劉積順講學,總是從學者的實際出發,從架子到拳理、拳法都給學生作詳盡的講解,認真進行身教,從不敷衍了事,加上他為人隨和,因此,每到一處授拳,都受到學生的尊重和歡迎。
談拳和推手
劉積順說,練武式太極拳是有一定順序的,每一個練習階段都有不同的關口要攻。
練武式太極拳第一階段是練外形。開始按架式動作一招一式的學,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用意識去支配,擺好架子的外形,做到手腳的「三虛一實」。招式練熟了,再攻身法,武式太極拳有13 個身法,這些身法要求很重要,在練架子時要逐步貫徹這些身法要求。身法關攻下了,在今後練架子和推手就能起到重要作用。身法一關中有一「蓄字訣」, 「蓄字訣」是指練拳者的上下肢和軀幹的五張弓要形成人體的一張大弓口「蓄字訣」做到了,上一下相隨了,才可以練擎引松放之法。
第二階段是練內形,又稱練內勁。練外形有了一定體會,打好基礎了,回過頭來問拳架,看自己是不是意氣分得開,這是「開字訣」口「開字訣」的內容是每一式的動作要做到氣向下沉,意向上升,氣隨皮肉活動向下沉,意隨骨骼的組合向上升,練拳時感到皮肉和骨骼之間是分開的。意氣分得開後還要繼續練意氣分得清,這是「清字訣」。它的內容是指氣勢的大小、長短、輕重皆可隨意安排,這中間有一個「串字訣」,也就是要節節貫串,打架子、推手能表現出意到、氣到、勁到的效果。
武式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是意氣分得靈,這是「靈字訣」。到了意氣分得靈階段,全身都是渾然一太極,不論對方挨到自己何處,何處都能起反應,就像拳論所說的」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 「氣遍身軀不稍滯」,到此地步就能隨心所欲了。
對於太極拳推手技擊,筆者曾訪問過國內外一些名家,常揣摩他們說法的異同,劉積順談武式太極拳的推手技擊法,筆者感到有不少新鮮的內容,能比較完整地體現出武式太極拳的特點。
「擎引松放」這一《撒放密訣》是武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李亦畬的力作,社會上對此訣的解釋眾說紛紜。劉積順認為此訣的四字是一氣貫串的,不是割裂開來使用的。在推手時,要接得住對方的勁,然後朝自己身前引,引時身體要放鬆,不緊張,放出時要朝一個點。
為了更具體地說明這《 撤放密訣》,他叫筆者與他單搭手,讓筆者抓住他的手腕用力。筆者抓住他的手腕外側,並用力一折,即感到有一股力從沾著處打到筆者手上,傳導到身上來;劉積順說:「你剛一用力,我就有一股力透到你身上,可以到你的背,或到你的胸,或到你的腰腿,也可以透到你的內臟,到你的頭上。這種意念與動作的配合,一氣呵成,就是『擎引松放』的實施。施『擎引松放』之法,一般要打人身體外側,不宜打人內臟、頭部,因為那樣會傷人,使受者出現頭暈、胸悶等不適,重者會受內傷。」
劉積順認為,要做到「擎引松放」,接好別人的勁是關鍵。在接勁的過程中互相接觸處有一定幅度的轉動。這種轉動是很微小的變化,沒有這個轉動,就無所謂「擎引」了。在轉動的當中,吃掉對方的一部分勁,同時也給對方一個勁,這過程中雙方沾在一起,我可以把對方的手臂作為我手臂的延長,通過對方的手臂把勁發放到自己確定要打的對方的某個身體部位上,對方走化不了,即被我發放出去。
著名的《 打手歌》中有「沾連私隨」的說法,對於這四個字,劉積順解釋說,「沽連粘」三字是指手和身體上部而言的,「隨」是講身體下部。「隨」不是跟隨的「隨」,而是上下相隨的「隨」。上面用勁,先問下面,上面要作安排,自阿要相隨。劉積順對「隨」字的這種解釋與其他式一些一左極拳傳人的解釋有所不同,他說,不能說別人不對,也許別家太極拳有自己的練功要求,跟武式太極拳的要求不一樣。
武式太極拳拳論中有「無中生有」的說法,劉積順對這一技法進行了解釋。無中生有的做法是行拳、推手時,一些部位的骨頭向前進,肌肉往後拉。比如,我的肋部一側受到一個自上向下的力,受力處的肌肉是向下走的,而骨頭是微向上的,骨頭在受到對方的壓力後不向下走,骨骼之間的組織更趨嚴密緊湊,能抵抗對方加在我身上的力量,這裡有向上的意思。此時,加上腰腿的作用,轉動一點點就能進行發放。這種無中生有的方法,能使勁迅速集中到一點,接勁,化發,這種練習和使用方法是武式太極拳獨具的特點。
著名的《 十三勢歌》有一句七言:「意氣君來骨肉臣」,這是一句很費解的古句。對此句,劉積順的解釋是:「意氣、君臣、骨肉是三組不同的概念,骨肉代表意氣,其中骨代表意,皮肉代表氣,它們的關係是君臣之間的關係。君臣是不能分離的,分離了就辦不成事。骨與肉也不能分離,分離了也成不了事,必須兩者結合成有主次的、君臣之間的關係。這兩者一結合,就會各自產生不同的作用。對於這些抽象又深奧的理論間題,劉積順除口述外,還叫筆者一一在他身上試探,由他一一從身上表現出來,使這些抽象的東西變為具體地、摸得到的、不是玄乎的東西。」
「敷蓋對吞」四法是武式太極拳的家傳秘法,劉積順說,郝少如老師就具有這種功夫,這四法全部是講氣勢的.一搭上手就讓人動彈不得。他與郝少如老師推手,郝老師一用此法,任他怎麼打也打不進去。他說自己目前的功夫還達不到這個地步。
對於當前太極拳界開展的推手比賽,他認為,規則和裁判是竟賽的兩個重要因素,竟賽的規則必須有利於讓選手發揮太極拳的技擊特長,而不是束縛這種特長。過去一些規則有的不利於太極拳技擊特長的發揮,要從實際出發使其逐漸完善。裁判必須懂得太極拳,打分應有根據,不能含糊其辭。曾有過這種情況,裁判打分後,運動員對得分有異議,向裁判詢問,裁判卻拒絕回答,或回答得模稜兩可,這樣不能讓運動員口服心服,不利於提高運動員的競賽水平。他認為,太極拳推手賽是一項競技運動,應以運動員在比賽現場發揮的水平為依據,實事求是地進行評判,不要摻雜政治因素或憑主觀好惡臆斷,更不能先排好了名次才比賽。過去曾有過此風,但此風不可長。如果摻雜了非競賽因素,不但國內有關的人有意見,而且國外的同行也有看法。
最後,劉積順說,古典拳論講:「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練太極拳的人必須認真領會和貫徹這四句話,否則練來練去也達不到應有的水平。
推薦劉積順撰寫的兩本太極拳作品:
點擊展開全文


※什麼是太極拳的根本
※劉積順作品《郝為真意氣太極拳》系列叢書二冊《秘傳郝為真意氣太極拳基礎功法》、《劉積順郝氏太極拳真傳》
※同劉積順老師學習太極拳
※解讀太極拳發勁的奧秘
TAG:太極 |
※「武式拳,郝家傳」郝氏太極功夫系統化訓練心得分享
※武式太極拳教學視頻第一節
※學習武式太極拳的體會
※武式太極拳教學視頻第七節
※武式太極拳教學視頻第三節
※武式太極拳教學視頻第四節
※武式太極拳教學視頻第五節
※武式太極拳教學視頻第二節
※武式太極拳教學視頻第六節
※逝去的武林-武式太極拳宗師軼事
※蜀漢實力最弱,諸葛亮為何窮兵黷武式地進行北伐?原因只有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