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讀丨《三國演義》之「關公」

解讀丨《三國演義》之「關公」

「姓氏+公」,表敬稱謂,古人常用。大都用於第三人稱;有時用於第二人稱,接近於「您」。夠格稱為「×公」者,為數不多,並非固定指稱某個人。然而,有個獨特的實例,就是在中國,只要提到「關公」,大家一般都會知道,是指關雲長,即關羽。

解讀丨《三國演義》之「關公」

《三國演義》里,「關公」共出現521次。曹操,那個時代最為叱吒風雲的人物,被稱為「曹公」卻只有30次。至於其他人物,比如劉備,被稱為「劉公」,只有3次;董卓,被稱為「董公」,只有2次;丁管、陶謙、袁紹、袁術等,被稱為「丁公」「陶公」「袁公」等,都只各有1次。要知道,正史《三國志》中,即使在《蜀書》里,可以多次見到曹操被稱為「曹公」,卻未見到關羽被稱為「關公」。

《三國演義》里,「關公」不僅使用頻率特高,而且是第一個出現的「×公」。例如:「乃分關公引一千軍伏山左,張飛引一千軍伏山右,鳴金為號,齊出接應。」「關公曰:『盧中郎已被逮,別人領兵,我等去無所依,不如且回涿郡。』」這兩例,見於開篇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當時關羽很年輕,未有冒尖表現,卻已獲得了「公」的尊稱。再看這個例子:「玄德聽令,撥關公、張飛各引軍一千,伏于山後高岡之上,盛豬羊狗血並穢物準備。」(第二回)這裡,關羽稱「關公」,劉備和張飛沒能得到這個榮譽。

解讀丨《三國演義》之「關公」

桃園結義的時候,「劉、關、張」各多少歲?據《三國演義》的交代,劉備是28歲。那麼,二弟關羽可能是25歲上下。但是,查看史家的論述,可以見到這麼個說法:「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時的年齡分別是關羽25歲,劉備24歲,張飛20歲,大哥應是關羽而非劉備,三國演義之說乃是對史書中劉、關、張三人恩若兄弟的想像與附會,不足為信。」是否如此,尚需做更深入的研究。然而,無論如何,關羽這個站立劉備身後的青年馬弓手,被破格稱「公」,是獨一無二的。演義的作者穿越了時空,把社會大眾的共識性認可注入這個人物,使之一開始便「聖」化了。

關羽成為「武聖」,應是講故事講出來的。而流傳面極大的《三國演義》,應是把「關公」托上神壇的巨手。筆者認為,這部文學作品對關羽形象的塑造,主要突出了三個方面的特點。這就是:雄表;神勇;重義。「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這是《三國演義》第一回所描寫的關公之雄表。至於神勇,演義中有聲有色的描寫甚多。溫酒斬華雄,閃電般砍殺顏良、文丑、蔡陽,速度之快令人震驚。刮骨療毒,談笑自若,單刀赴會,無所畏懼,其英雄氣派同樣成了大眾之美談。這裡,著重聊聊重義。

解讀丨《三國演義》之「關公」

《三國演義》對關羽品格的描寫,主要是圍繞著「義」字來展開的。比如,第二十五回屯土山上張遼勸降關羽,關公怒曰:「吾今雖處絕地,視死如歸。」張遼大笑曰:「兄此言豈不為天下笑乎?」公曰:「吾仗忠義而死,安得為天下笑?」這句話里用了「忠義」。這句話可以說成「吾仗義而死」,不能說成「吾仗忠而死」,可見表意重點在「義」。後來,在張遼勸說下,關羽提出三點要求:「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張遼回報曹操,並說關羽表示,一定在作出貢獻之後才離開。操曰:「雲長義士,必不失信。」這句話里,跟「信」相對應,凸顯了「義」,「義」與「信」之間存在因果關係:由於有「義」,因而必有「信」。

再後來,關羽用一系列的行為表明了他的「忠義」和「信義」。比方說,曹操見關公所穿綠錦戰袍已舊,即度其身品,取異錦做戰袍一領相贈,關公受之,穿於衣底,上仍用舊袍罩之。再比方說,曹操送關羽赤兔馬,關羽異乎尋常地高興:「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見面矣。」

後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關羽,終於知道劉備去向,於是出現了千里走單騎的一串故事。關羽寫書一封,辭謝曹操。書中寫道:「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回思昔日之盟,豈容違背?」於是將侯印懸於堂上,將所受金銀全部封置庫中,然後請二夫人上車,跨上赤兔馬,手提青龍刀,護送車仗,徑出北門。所歷關隘五處,斬將六員。路上安歇館驛,曹操欲亂其君臣之禮,讓人安排關羽同二嫂共處一室,關羽秉燭立於戶外,自夜達旦。關羽同劉備會面之後,馳騁沙場,進而獨當一面,幹了許多轟轟烈烈的事業,不必一一贅說。據《三國演義》的描述,關羽被殺時58歲。其中寫道:「關公夜走臨沮,為吳將所獲,義不屈節,父子歸神。」在其生命終結的時候,還是用了一個「義」字。

解讀丨《三國演義》之「關公」

關羽聚「雄表、神勇、重義」於一身,而跟關羽形成鮮明對比的,應是呂布。光看「雄表、神勇」,關羽不一定能排名第一。呂布是公認的美男子,器宇軒昂,身材高大,民間傳說身高一丈。至於勇猛,關羽似乎打不贏呂布。若是單挑,關羽恐怕只能全身而退。然而關羽重義,呂布卻是「見利忘義」之小人。正如曹操對劉備所說:「布乃無義之輩!」(第十六回)因此,呂布為人所不齒。赤兔馬,先屬呂布,後歸關羽。呂布被殺,赤兔馬沒有反應;關羽被殺,赤兔馬絕食而死。《三國演義》用擬人筆法渲染赤兔馬,加強了關羽一生義無反顧的魅力。

那麼,關羽有沒有缺點?自然有。他只是個人造的「神」,實際上還是個人。凡人,都有缺點。《三國志》作者陳壽評曰:「羽剛而自矜。」他過於高傲,有虛榮心。《三國演義》中可以看到幾處具體描述。比如,馬超降劉,遠在荊州的關羽聽說馬超武藝高強,便要入川跟馬超比試比試。諸葛亮給他寫了一封信,說他好話,他才高興,並且讓部下傳看諸葛之信。

又如,劉備評五虎將,將黃忠列入,關羽甚為惱火,說大丈夫不與老卒為伍,未免心胸狹小。然而,這類缺點,跟「義」無關,反而能表明他直來直去的性子。好些時候,他是有自知之明的。比如,張遼武藝如何?他對張飛說:「此人武藝不在你我之下。」有的時候,他還能自我檢討。比如,當過馬超部將、後來歸降曹操的龐德,讓士兵舁櫬挑戰,放言擊敗關羽,摧毀其聲望,關羽大怒:「天下英雄,聞吾之名,無不畏服。龐德豎子,何敢來藐視吾耶!」等到二人大戰一百回合不分勝負之後,關羽回寨,對關平說:「龐德刀法慣熟,真吾敵手。」可見,《三國演義》在大力神化關羽的同時,也不掩飾關羽作為人的通常性——喜怒哀樂的一面。

解讀丨《三國演義》之「關公」

清初著名文學批評家毛宗崗,把關羽稱為《三國演義》中「三絕」之「義絕」。另外「二絕」為:智絕,諸葛亮;奸絕,曹操。義字當頭,說一是一,這是關羽的最大優點。哪怕是對曹操,也是如此。赤壁之戰,曹操兵敗,華容道上,原本可以捕殺曹操,但立下了軍令狀的關羽,還是調轉馬頭,把曹操放走了。為什麼?當年,千里走單騎之前,在給曹操的辭謝書中,他曾寫道:「新恩雖厚,舊義難忘。」「其有餘恩未報,願以俟之異日。」他看重一言九鼎的分量,他放走曹操是實踐諾言。在一般群眾心底里,這也是可貴的「義」。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不管什麼年代,人們都需要榜樣。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君子與小人之主要分別,在於秉性重義,不屑於醉心謀取私利。換句話說,是發自內心地守范於超物質的道德價值,而不是時時處處只想到有利可圖。古人經常強調這一點。「萬事莫貴於義」(《墨子·貴義》);「以義取人,以道自任」(韓愈《送石處士序》);「臨義而思利,則義必不果」(蘇軾《利者義之和論》)。諸如此類的名言,不勝枚舉。用這些理念來審視關羽,應該說,在講述古代優秀傳統的時候,他是可以成為榜樣的歷史人物的。

◎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作者邢福義,華中師範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解讀丨「心能轉物」的王陽明
中國古代青銅器中上的神秘圖紋
《三國演義》之「關公」
季羨林:什麼是「天下第一好事」
徐悲鴻畫豬:氣韻生動,憨態可掬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三國演義》中關公之「義」文化解析
讀《三國演義》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原著精讀
《三國演義》之「正名」淺論
《三國演義》讀書社活動之講「三國」談劉備
《三國演義》粗讀小感
《三國演義》的泰國化——翻譯篇
讀《三國演義》談做事
《三國演義》評論1
《三國演義》經典選讀
《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之經典句子
【品論三國】《三國演義》中的劉備真面目新解
讀《三國演義》(9)
讀《三國演義》,串聯碎片
精選《三國演義》油畫
三國演義》《軍師聯盟》《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誰接近三國歷史
【三國猛將傳】《三國演義》最忠肝義膽之人 比關羽還讓人佩服
三國演義筆記——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