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解密】3.養生保健,求於中和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解密】3.養生保健,求於中和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解密

3.養生保健,求於中和

戳音頻,聽節目

00:00

12:30

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素問·上古天真論》)

本條原文是說,這樣的人能夠安處於天地自然的淳和之中,以保養自身的正氣,順合於自然界八風的活動規律,以祛避外界的病邪,即人與自然保持和諧;讓自己的嗜欲喜好安適於世俗的習慣,沒有怨恨惱怒的不良情緒,行為不脫離世俗的習慣,舉動沒有仿效世俗的地方,即了解社會,適應社會,人與社會保持和諧;在外不使形體因為事務而過度勞累,在內沒有任何思想負擔,既注意勞形,更重要的是養神,同時講究的是勞作適度、形神共養;能夠始終保持思想的安靜專一,務求精神的安逸愉悅,追求生活的自由自在而悠然自得,即態良好、樂觀知足。因此他的生命既有質量,亦有數量,形體不易衰憊,精神不易耗散,壽命可活到百歲左右。

「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講的是適應天地、八風,即人與自然需保持和諧的養生保健原則;「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舉不欲觀於俗」講的是適應嗜欲、行舉,即人與社會需保持和諧的養生保健原則;「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講的是形體、精神保養,即勞作適度、形神共養的養生保健原則;「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講的是追求恬愉、自得,即心態良好、樂觀知足的養生保健原則。蘊含著《內經》養生的「中和」原則。

以下介紹人與社會需保持和諧以及「勞作適度,形神共養」養生保健的原則與方法:

1.人與社會需保持和諧

人與社會保持和諧關係,是一個重要的養生法則。融洽的人際關係,不僅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親情、友情的溫暖,使生活充滿快樂和幸福,同時也會對人體的生命運動產生良好的影響。相反,緊張的人際關係,將會成為心理應激源,進而導致苦惱、焦慮、憤怒、悲傷等不良情緒,對身體造成嚴重的傷害。本段原文「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舉不欲觀於俗」即說明人們在日常養生實踐中要重視適應嗜欲、行舉,融入人群,同社會保持和諧的關係。具體來說,宜注意如下三個方面:

首先,少私寡慾,善於克制自我人總難免有種種私心和慾望,如果這種私心和慾望影響甚至損害了他人的利益,就會造成緊張的人際關係。老子《道德經》提倡「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聖人講究「適嗜欲於世俗之間」,就是指他們能夠做到少私寡慾,善於克制自己。尊重他人的利益,才會擁有融洽的人際關係。

其次,隨和理智,樂於和人相處在人際交往中,要想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擁有隨和的態度,理智的處事方式,既不傲慢粗暴,又不感情用事,是十分重要的。在待人接物中,能做到「無恚嗔之心」,即不但從不發脾氣,而且壓根兒就沒有產生煩惱、責怪他人的思想活動。要從心底里尊重、敬愛他人,於是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敬愛。孟子說:「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與他人友好共處,並從相互關懷、相互支持中獲得安全感、舒適感和滿意感。「行不欲離於世」,表示不需要離世脫俗,因此也不會讓自己處於孤立閉鎖的生活狀態。

第三,舉止低調,和諧人際關係一個人生活在熙熙攘攘的社會人群中,如果做事張揚,作風浮誇,好自我表現,那就容易招惹是非,甚至會引起人際關係的緊張。「舉不欲觀於眾」,講的就是舉止低調、踏實的表現。這裡的「觀」是顯示給人看的意思,既不在眾人面前自我炫耀,也不受世俗的牽制,始終保持低調、踏實的為人風格,便容易得到別人的尊重、支持和歡迎,從而有利於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

2.勞作適度,形神共養

正常、適度地勞動工作與運動鍛煉,可以通過活動四肢筋骨,促使氣血周流,經絡暢通,臟腑調和,以保身健無病;正常、適度地用神,不僅能增強思維,保持旺盛的精力,維持心神生機勃勃的狀態,而且能促進氣血暢達,有助於臟腑功能協調,健康長壽。但是,如果勞作過度,無論是形勞還是神勞,都會使形體、精神感到疲倦,氣血受到損傷,甚至導致臟腑功能受到損害,以至積勞成疾。因此,「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是保養形神的重要的養生法則。下面分「外不勞形於事」與「內無思想之患」兩方面介紹:

首先,外不勞形於事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勞作適度,勞逸結合,對身體健康十分有益。不論是勞作或運動,均應有一個符合健康的「度」,絕不能過勞。《素問·經脈別論》指出「生病起於過用」。由於人體臟腑、經脈、氣血的功能活動和調節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超負荷的勞作,會導致機體功能活動失常,出現陰陽失調、氣血失和、正氣虛衰等情況,進而引發各種疾病。《內經》一再強調「形勞而不倦」,要「不妄作勞」。就是不要過勞,包括勞作強度、時間的控制,勞作內容的選擇和合理安排,以及適當的、及時的休息。休息,有利於機體、臟腑功能的恢復。

其次,內無思想之患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態,對身體健康是非常必要的。中醫認為,精神與形體協調一致,是人體健康長壽的根本保證。形體與神志、生理現象與心理現象是互相聯繫、相互影響的。健康和疾病都是生理功能與心理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整天心事重重,瞻前顧後,患得患失,同樣會對生理功能造成極大的傷害。《靈樞·天年》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明代胡文煥《養生導引秘籍》說「神不疲則氣不亂,氣不亂則身泰壽延矣」,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提出的「十二少」攝生原則中,前三少就是「少思」「少念」和「少欲」。要想做到「內無思想之患」,就要志向淡泊,胸襟開闊,一切都能放得下,就要正常、適度地用神,正常、適度地休息,任何時候都不能用神過度。此外,還要經常讓內心保持一片清靜。只有這樣,才能形神兼養,形健神旺。《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謂「恬惔虛無,真氣從生,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作者簡介

鄧沂,男,1963年出生,現為安徽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教授、安徽中醫藥大學兼職碩士研究生導師,安徽省教學名師、安徽省專業學術帶頭人。全國百年百名臨床家於己百教授「九五」期間國家級學術經驗繼承人。兼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葯膳食療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安徽省中醫養生保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團專家。

知識就是力量

願明天的你依然會相信

點擊「寫留言」參與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出版 的精彩文章:

不知道為什麼,這本本草書這麼火
《中醫古籍醫案輯成》
針灸到底有多厲害,他癱瘓半年多,扎一針就能走路
13個丸藥配方,解酒、駐顏、消化好!

TAG:中醫出版 |

您可能感興趣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智慧
《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
中醫:《黃帝內經》養生智慧
參透《黃帝內經》八大養生智慧,把握健康人生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健康長壽不靠別人
黃帝內經養生,徐文兵中醫養生知識講解
跟《黃帝內經》學養生-春季養生
養生文化:《黃帝內經》5大春季養生智慧,成吉人,養天相
《黃帝內經》養生之道(1):養生源流
《黃帝內經》帶給我們的養生智慧
《黃帝內經》養生之道?應時養生
黃帝內經與中醫養生之焦慮症詳解
《黃帝內經》:夏季養生,重在養心
中醫:《黃帝內經》養神養形
《黃帝內經》中的至理養生觀
《黃帝內經》中的春季養生
春季養生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了解體質才能正確養生
精華!《黃帝內經》中一定要知道的養生智慧
春分養生有訣竅,《黃帝內經》隱藏的養生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