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蛤蚧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蛤蚧

蛤蚧/Ge jie

BGECKO

上一期: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龜甲 | 第 253天

中藥速記

來源

本品為壁虎科動物蛤蚧Gekko gecko Linnaeus的乾燥體。

別名

蛤蚧、蛤解、蛤蛇、蛤蚧尾、全蛤蚧、仙蟾、蛤蟹、石牙、多格

產地

主產於廣西龍津、大新、百色、容縣等地。雲南、廣東、福建等省亦產。廣西、江蘇等省區已人工養殖。進口蛤蚧產于越南、泰國、柬埔寨、印度尼西亞。

採收加工

全年均可捕捉,5-8月為主要捕捉季節,剖開腹部,取出內臟,拭凈血液(不可水洗),再以竹片撐開,使全體扁平順直,低溫乾燥。將大小相近的兩隻合成1對,紮好。

性狀鑒別

本品呈扁片狀,頭頸部及軀幹部長9~18cm,頭頸部約佔三分之一,腹背部寬6~11cm,尾長6~12cm。頭略呈扁三角狀,兩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內有細齒,生於顎的邊緣,無異型大齒。吻部半圓形,吻鱗不切鼻孔,與鼻鱗相連,上鼻鱗左右各1片,上唇鱗12~14對,下唇鱗(包括頦鱗)21片。腹背部呈橢圓形,腹薄。背部呈灰黑色或銀灰色,有黃白色、灰綠色或橙紅色斑點散在或密集成不顯著的斑紋,脊椎骨和兩側肋骨突起。四足均具5趾;趾間僅具蹼跡,足趾底有吸盤。尾細而堅實,微現骨節,與背部顏色相同,有6~7個明顯的銀灰色環帶,有的再生尾較原生尾短,且銀灰色環帶不明顯。全身密被圓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澤的細鱗。氣腥,味微咸。

飲片 蛤蚧

為不規則的片狀小塊,表面灰黑色或銀灰色,有棕黃色斑點及鱗甲脫落後的痕迹。切面黃白色或灰白色。脊椎骨和肋骨突起清晰。氣腥,味微咸。

酒蛤蚧

本品形如蛤蚧塊。微有酒香氣,味微咸。

性味歸經

咸,平。歸肺、腎經。

性能特點

本品味咸性平,藥力平和,入肺、腎經。 既補肺益腎,治肺虛咳嗽與腎虛作喘;又補腎陽、益精血,治腎陽不足及精血虧虛。

功效

補肺氣,定喘嗽,助腎陽,益精血。

主治病證

(1)肺虛咳嗽,腎虛喘促。

(2)腎虛陽痰,精血虧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 研末,每次1 -2g; 浸酒,每次1 -2 對。

使用注意

本品滋補助陽,故風寒、實熱及痰濕喘咳者忌服。

蛤蚧的故事

「蛤蚧」始載的說法至今一般有三種,第一種:載於宋代的(開寶本草),這種考證已經被1961年出版的《中藥志》等多數文獻所承認並被引用。第二種:趙民昌編著的《名貴中藥材鑒別》一書稱其始載於唐代的《海葯本草》。第三種:《中藥大辭典》中顏正華主編的《中藥學》認為首載於《雷公炮炙論》。在這三種說法中,第一種說法錯誤地將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蛤蚧項下所注的「宋開寶」理解為始載,故不妥。第二種說法,據《重修政和經史政類備用本草》中蛤蚧項下既引唐《海葯本草》,又引用了南北朝《雷公炮炙論》的有關記述,因而也不可苟同。

由此可以認為,作為本草文獻的始載,第三種說法即始載於(雷公炮炙論)較為合理。

另作為「蛤蚧」一名,觀歷代本草,其中有「楊雄(漢代,成都人,公元前53年至18年)(方言》雲,「桂林之中能鳴者俗謂之蛤蚧……」故「蛤蚧」一名可以追溯到漢代甚至更早。

大約到了西漢時期,人們才開始關注蛤蚧是什麼一事,《方言》中有這樣的記載:「桂林之中,守宮大而能鳴者,俗謂之蛤蚧。」李時珍也稱「蛤蚧因聲而名」。蛤蚧的鳴叫聲特別脆亮,悅耳動聽,經久不停。民間百姓中有傳說,這是蛤蚧在對唱戀歌,「蛤」一聲,「蚧」一聲」,雄蛤蛤鳴「蛤」.雌蛤蛤呼「蚧」,一唱一和,夫唱婦隨,情真意切,十分恩愛。但是根據實地觀察研究,無論雌雄蛤蚧皆能鳴叫「蛤」和「蚧」,且蛤蚧交合之後,便各奔東西了,並無終身相隨的事情發生。可見所謂「恩愛」實則為盲目褒譽,或者是一種良好願望的寄託罷了。

還是因為蛤蚧的叫聲曾有人讚賞「情同鴛鴦、功蓋參」,說此物常自報其名,雄性叫聲「咯咯」為蛤,雌性叫聲「唧唧」名蚧。求偶期傳來隱喻「哥哥姐姐」般的竊竊私語。再有蛤蚧夜居榕樹、石岩,一夫一妻,上呼下應,形影相隨,往往捉一獲二,雖被捉到死也不分開,因此習慣入葯時必然成雙成對。明朝初時人們常常以稿草將成對的蛤蚧緊緊纏繞,蒸曬後穿鏈在一起作為房事中用藥,藉以「盛情補得情盛」,可見蛤蚧的功效與作用在古代已經被肯定。

還有傳說蛤蚧為龍的兒子。經傳龍生九種,蛤蚧也居其中之一,其餘名為龍、吊、蛟、堆、魷鯉、石龍子、守宮龍、鹽龍。

猜一猜這味中藥是什麼?

請在留言處寫下您的答案!

——END——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承有道 的精彩文章:

臨床應用253期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龜甲
絲瓜全身是葯,絲瓜18個鮮為人知的功效
小青龍加石膏湯的臨床應用252期

TAG:醫承有道 |

您可能感興趣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蓽茇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瓜蔞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薤白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鹿茸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赤芍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土鱉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水蛭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牛膝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虎杖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稻芽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花椒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大薊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僵蠶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乳香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甘遂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半夏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升麻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白薇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薄荷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大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