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哲學並非只在象牙塔中,也有「實踐品格」

哲學並非只在象牙塔中,也有「實踐品格」

很多人認為哲學是一種象牙塔中的抽象勞動。

其實,哲學理論與生活實踐是互動的。

當然,哲學理念的進步,哲學與生活實踐的互動,往往不是直線式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極其複雜、多樣化的過程。

不久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孫偉平研究員應邀在武漢大學發表演講,分析了哲學理論與生活實踐雙向互動的本質特徵。

報紙原文:《哲學也具有「實踐品格」》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孫偉平

哲學並不一定是灰色的

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哲學是理性的、灰色的,是一種象牙塔中的抽象勞動。在相當程度上,這是一種誤解。當然,這種誤解事出有因,主要是由一些「象牙塔」中的哲學工作者造成的。例如,不少「哲學家」故意「裝深沉」,「嚇唬人」,他們拚命將哲學「學術化」、「概念化」、「技術化」,除了少數「同仁」,誰也讀不懂,更用不上。

其實,哲學並不一定是灰色的,也並非一定得「技術化」,它具有——或者說,應該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哲學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是人們的生活實踐;哲學存在的目的和價值,也在於應用於人們的生活實踐,與生活實踐進行深刻互動,推動社會的發展與人自身的提升。

馬克思對哲學的理解就很「現實」。他在發動哲學革命的時候明確指出,以往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真正的問題在於「改變世界」。人們當然需要「解釋世界」的哲學,但歸根結蒂,理論必須聯繫實際,「掌握群眾」,才能化為物質力量,實現自己的價值,並在實踐中得到檢驗、豐富和發展。

哲學與實踐的互動是雙向的

哲學理論與生活實踐的互動,在人類歷史上有不少成功的範例。這曾為哲學贏得了聲譽,贏得了信眾。當然,哲學理論與生活實踐的互動機制一直沒有建立起來,其間的相互影響並沒有保障,「時靈時不靈」的。如果談到當代中國哲學理論與實踐的成功互動,人們首先可能想到的,十之八九會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

在真理標準大討論過程中,中國人民對於哲學的興趣、熱愛甚至有些狂熱。其中體現出的哲學對於生活實踐的實際影響,在人類歷史上恐怕是空前絕後、令人嘆為觀止的。回顧大討論時的情形,許多數據、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點。比如《哲學研究》雜誌,直接引導著這場討論走向深入。雖然所刊登的文章專業性比較強,不是那麼容易看懂,但讀者卻出人意料的多,多到不可勝數。在今天看來,每期的發行量都是「天量」,高峰時,居然一度達到四百萬冊左右。不用說,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並不富裕的各界群眾自掏腰包訂閱的。這應該說是抽象、冷寂的哲學從未有過的奇蹟了!

當然,理論與實踐的互動是雙向的。在看到哲學深刻影響現實的同時,我們將眼光拉回到學術界,又驚奇地發現了另一個事實:真理標準大討論的深入,以及實踐中對於徹底弄清這一問題的要求,極大地促進了實踐、主體、真理、價值等問題的研究,推動認識論研究不斷走向深入,誘導價值論出現並改變整個哲學理論結構。例如,如果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麼,什麼是實踐?實踐與認識的區別究竟何在?實踐的主體、客體和中介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規律是怎麼樣的?這導致了對實踐的本質、實踐與人的本質關係的探討。如何判定實踐是否成功?是否存在判定實踐是否成功的標準?這又引向了對實踐的結構、特別是實踐目的和價值問題的探討,等等。熟悉當代中國哲學發展歷程的學者們都知道,通過這些問題的討論,當代中國哲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相比真理標準大討論之前,問題明顯變得更加豐富,湧現的觀點充分多樣化,哲學理論得到了全方位的拓展和深化。

哲學與實踐的互動極其複雜

老莊的道家哲學、孔孟的儒家哲學以及中國化的佛教哲學,是東方智慧的傑出代表,至今仍然啟迪著世人。但中國近代以來的命運坎坷,哲學思想也因停留在農業時代,鮮見具有時代特徵的創新性建樹,與世界哲學發展大勢漸行漸遠。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快速發展舉世矚目,「中國奇蹟」令世人驚嘆。仔細分析當代中國的發展歷程,有心人應該已經產生了這樣的印象:它所取得的每一個實質性的、重大的進步,幾乎都與中國哲學取得的具體成就息息相關。當代哲學所討論的一些問題,包括一些新領域的開拓,與中國的發展一直或顯或隱地交織在一起。除了上述真理標準大討論之外,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的討論,實踐和主體性問題的討論,複雜巨系統與系統思維的探索,價值論的興起和人們對自我價值的追尋,發展理論和現代化模式的求索,應用倫理、政治哲學成為「顯學」,文化理念、文明道路的選擇……都與中國社會的改革、發展「同呼吸,共命運」。

實際上,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咀嚼中國的發展歷程,我們會發現,哲學中的許多新觀念、新命題、新方法,一直在或隱或顯地改變、塑造著中國,改變、塑造著每一位中國人。只不過,大多數人平時沒有太在意,有時甚至「視而不見」而已。在這裡,我們不妨略舉數例,扼要地進行一些分析:

「以人為本」——作為一個基本的哲學命題,在現代中國,它是「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當家作主」的內在要求。通過對於「人」自身的關注和討論,「以人為本」成為治國理念,至少實實在在地改變了政府、官員的思想和行為,改變了普通百姓的命運。

「人的價值」——這是「價值」的一種基本形態,也是「人之為人」的一項基本指標。在中國歷史上,對人的價值的重視主要是人的社會價值,即個人對群體和社會的貢獻,包括「有用」和犧牲。而個人的利益、需要、權利和自我價值,甚至個人的生命,似乎是微不足道的。改革開放以來,人終於能夠作為一個「人」「站起來」,自己為自己做主,選擇自己的活法,活出自己的個性和精彩,儘可能挖掘自己的潛能,實現自己的自我價值。這種時髦、浩蕩的時代潮流,體現了現代社會的寬容與進步。

「系統思維」——它是對西方線性的分析思維的揚棄,也是對中國傳統的綜合思維的發展。近代以來,西方延續理性主義、邏各斯主義的傳統,高舉「科學」和「民主」大旗,率先實現了工業化和現代化,令重理性、重邏輯的分析思維風行一時,成為主導性的思維方式。然而,隨著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隨著工業文明的弊端逐漸顯現,那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思維方式已經不再適用。面對前所未有的互聯互通,面對「信息爆炸」、大數據,面對各種錯綜複雜、不斷變化的「巨系統」,綜合性、系統性地思考問題,已成為思考和解決問題、引領發展方向的大勢所趨。

「生態文明」——它是超越工業文明的一種全新的文明形態,標誌著人類文明發展的轉型升級。在工業時代,秉持「人定勝天」的理念,通過科技進步、機械化和「資本的運作」,生產力水平得到了飛躍式發展,物質財富得到前所未有的豐富,但為此付出的代價也異常高昂,資源環境承載力逼近極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方式已經不可持續。受到缺水、霧霾影響的國人,對此想必感受深刻。中國必須適應信息化、生態化的時代趨勢,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通過系統的社會變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闖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新型道路。

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當然,哲學理念的進步,哲學與生活實踐的互動,往往不是直線式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極其複雜、多樣化的過程,它往往表現出一個曲折、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我們不妨聚焦在生態文明建設上來進行分析。生態文明的探索可以從不同的維度、不同的領域進行。從區域來看,它主要包括了「生態農村」和「生態城市」的建設。我們主要以生態城市的探索為例略作分析。

近些年來,在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的引領下,中國大多數城市都在嘗試建設「生態城市」,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根據我們的觀察,中國生態城市建設中存在著兩個根本性的誤區。

一是以「前工業文明的方式」建設生態城市。例如,有些城市為了保護綠水青山,乾脆放棄工業化,放棄經濟快速發展的可能性;有些城市將生態城市建設僅僅理解為種樹種草,整治河湖水道,建設廣場公園,美化自然環境……這些做法針對存在的問題,著力重建人與自然的平衡、協調發展。從這個角度說,自然有其合理性,也有不容低估的意義。但是,這種做法的實質,是按照前工業文明的方式建設生態城市,即恢復農業時代的那種田園牧歌式的文明,那種人與自然之間的高度和諧。從價值維度來說,這種做法可能犧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速度,難以持續地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而從發展的規律性來說,則呈現出一種不可能性:城市聚集著密集的人口,聚集著大量的工商業,承擔著與鄉村不一樣的功能,無論如何「田園化」,都不可能建成所謂的「田園鄉村」。而且,被工業化、信息化「重塑」了的市民,雖然嚮往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田園鄉村,但大多不會願意接受大幅降低生活水平和生活預期的代價。

二是以「工業文明的方式」建設生態城市。例如,有人不顧城市實際情況,為生態城市建設制定統一的、普遍適用的指標體系;有些城市將周邊大量的鄉村納入城市規劃,城市建設一味地「攤大餅」;有些城市大規模推倒基礎設施落後、顯得「破舊」的古民居,建設成片的「鋼筋水泥森林」……當然,相對比較先進的理念和做法也有,如推崇和發展循環經濟,節能減排降耗,廢物回收利用,提高經濟效率……在一定意義上,這一切都是以人們熟悉的工業文明的方式建設生態城市。而僅僅以工業文明的方式建設「更高級」的生態文明,註定了「眼界和能力有限」,註定了不可能完成全新的使命。

至於如何以「後工業的生態文明」的方式建設新型的生態城市,這明顯需要全新的哲學理念,是歷史與現實中都尚未解決的新課題。生態城市是一種建立在生產力比工業文明更加發達、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持續提高基礎上的新型城市。應該如何進行建設,目前尚沒有「定論」,需要進行開放式的創新性的探索,包括從哲學理念方面取得突破。其中,至少需要處理好如下兩個關係:一是生態化與信息化的關係,需要將社會發展的生態化與信息化結合起來,興利除弊,良性互動;二是生態化與全球化的關係,需要儘可能形成全球共識,需要不同國家、地區、企業、NGO組織、個人等進行全方位的合作。

我們正處在一個全新的時代,經典作家沒有來得及經歷、也沒有具體討論過的全球化時代、信息化時代。在急劇變遷的現時代,世界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深水區」,進入了「攻堅階段」。曾經有效的做法、曾經積累的經驗,可能不再那麼有效了,有時甚至難以為繼。這要求我們志存高遠,信念堅定,解放思想,加強高屋建瓴的「頂層設計」,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而這一切,明顯需要寄望于思想理論界解放思想,在理論上取得突破,特別是在哲學方面有實質性的創新。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565期第5版,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社會科學報》新媒體平台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秦前紅:修正香港特區憲制架構中的不平衡性,答案在基本法之中
「讀詩三百首,不做單身狗」,又想騙我去讀書!
特朗普終於和普京會晤,美俄關係回暖仍有幾道坎
為何總是南北差異大,東西分裂少?
這是我第一次看見父親的眼淚

TAG:社會科學報 |

您可能感興趣

金庸的太極培訓課——有理論,有實踐-實在是高
人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的,需要我們在學習中鑿光,在實踐中錘鍊
所謂成功人士的成功學為什麼在實踐中沒有實際作用?
經濟學思維在健身中的實踐
想增加孩子的識字量?其實最有效的方法是這個,實踐出真理
「理論」不夠,「實踐」來湊,科學哲學該這麼玩!
事實證明,理論學的再好,不實踐也是白搭啊!
教學實踐:我們學校是如何在教學中使用數據的
實踐證明,一加手機還是有點料的
造園無止境,在實踐中造一個自己的「仙境」
而在親自實踐,否則一切語言都顯得蒼白無力
蠟像與印象派 思想與實踐
學佛要真信實踐,不是披上袈裟、掛串數珠、念句佛號,就算盡學佛的能事了,說是真正的佛教徒了
「只有沉浸在一個行業,才能實踐出真理」
寒假,我們在實踐
科學,是沒有恆常邏輯的實踐——漫談歸納·演繹·溯因三大方法論
德國古典哲學的實踐品格
這是老輩們實踐出來的真理,值得學習
他是一位學貫文理、注重實踐的平民聖人,也是古代科學技術啟蒙人
這些帶薪實習大學專業正成熱門,實踐為學術加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