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印度幾位「甘地」之間的關係

印度幾位「甘地」之間的關係

1,聖雄甘地

印度聖雄甘地,全名是: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稱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印度國家大會黨領袖。

甘地是印度國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現代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學思想,影響較大。

1948年1月30日下午5點,聖雄甘地被印度教極端分子刺殺,享年78歲。

聖雄甘地的一生飽經憂患,歷盡坎坷。他出生於英國殖民桎梏下的印度,成長在一個虔誠信奉仁愛、不殺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的家庭。自幼靦腆、羞怯、循規蹈矩。13歲便依父母之命與一同齡文盲女孩結婚。

16歲喪父,第1個孩子出生便夭折。從小學到中學,甘地一直平庸無奇。少年時代雖受當時革新之風的感染,曾經嘗試打破素食以強身健體、振興民族、國家,終因擺脫不了從小所受的教育,半途而廢。

19歲時,不惜被開除種姓身份,赴倫敦求學,在倫敦大學學院學習法律。取得了倫敦大學學院的法學學位,並獲得律師資格。

學成歸國後,他開始在孟買從事律師業務,卻歷遭挫折。第一次替人打官司就因臨陣怯場而砸鍋。半年後打道回府,在家鄉拉奇科特靠兄長和親友的資助維持律師業務。律師業務的毫無起色及令人窒息的環境,使他倍感苦悶壓抑。當有個來自南非印度人的案子要他處理時,他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前往南非的歷程。

在南非這個種族歧視根深蒂固、無所不包的英國殖民地,甘地作為有色人種先後遭遇到了一連串的歧視與侮辱。民族自尊心和同胞在此所受的苦難驅使他走上了領導南非印度人反種族歧視鬥爭的道路,成為引人注目的人物。正是在南非這塊充滿種族歧視的土地上,甘地對他曾經傾慕過的西方文明產生否定,培養和鍛煉了自己從事公眾工作的能力。

他在南非領導了艱苦卓絕的反種族歧視鬥爭,為南非印度人爭取到了基本平等的權利,他從中也試驗成功了一種有效的武器——真理與非暴力學說及其實踐。不過,在這種反歧視過程中,甘地對英帝國仍充滿幻想。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回國初年,他坐三等車遊歷印度各地,以深入了解他久別的祖國。一年以後,他開始發表演講,宣傳自己的主張,從事非暴力鬥爭,試驗並發展了非暴力學說。他對當時正在進行的一戰予以支持,希望以此換取英國的開恩,給予印度自治。「一戰」後殖民當局的種種作為,使甘地由一個英帝國的忠實追隨者變成了不合作者。

1920年9月,國大黨加爾各答特別會議和12月的那普爾年會正式通過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計劃及甘地起草的黨綱,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爭取「印度自治」成為國大黨的現實鬥爭目標。

國大黨也因此由一個少數上層分子,主要依靠憲政手段從事活動的團體,變成一個有廣泛群眾基礎、依靠群眾性直接鬥爭進行全面反帝鬥爭的現代資產階級政黨。甘地在國大黨內的領導地位也因此確立。此後,不論甘地是否在國大黨內任職,他始終是國大黨的「靈魂」,左右著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發展的方向。

1930年3月,他率領78位志願隊員開始「食鹽長征」,揭開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序幕,給英殖民主義者以巨大打擊。

二戰結束後,處於內外交困的英國政府懾於印度民族解放運動再起的壓力,答應印度獨立的要求。但因印、穆兩教的分歧對立由來已久,加之英國分而治之政策的影響,印、巴分治已成定局。甘地為維護印度統一不懈努力,終無回天之力,只好接受分治。

獨立後,甘地獲得了印度人民和國大黨的崇高敬意,但他卻大權旁落,其終身為之奮鬥的非暴力理想也被束之高閣。而對分治以後的宗教仇殺與混亂,甘地殫精竭慮,利用自己的威望與絕食幫助部分平息了大規模的教派仇殺,自己卻成了教派衝突的犧牲品,最終死在了一名狂熱的印度教徒的槍口之下。

10月2日,是聖雄甘地的生日,被定為甘地紀念日(Jayanti),是印度的國家法定假日,也是國際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紀念日。

2,英迪拉·甘地

英迪拉·甘地和聖雄甘地並無任何血緣和親戚關係,她實際上是尼赫魯唯一的女兒,只是出嫁後,跟隨同樣姓「甘地」的丈夫的姓氏而帶上「甘地」的名號,也算巧合。她開創了此後在印度執政多年的「甘地家族」,實際上是繼承了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的權勢脈絡,而不是聖雄甘地的政治遺產。

英迪拉·普里雅達希尼·甘地(1917年11月19日—1984年10月31日),是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女兒,是印度現代著名卻存有爭論的政治人物之一。

尼赫魯家族的祖先是來自查謨-克什米爾邦(尼赫魯的老家是克什米爾,這也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從分別開國後,就長期爭奪克什米爾的重要因素)和德里的婆羅門家族。英迪拉的祖父摩迪拉·尼赫魯是北方邦安拉阿巴德的一名訟務律師,也是印度國民大會黨在前甘地時期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曾擔任主席一職,亦是著名的《尼赫魯報告》的作者。

該報告規划了有關印度未來的政府體制,以對抗當時的英國殖民政府。至於英迪拉的父親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則是一位受過英國高等教育的律師,以及是印度獨立運動的其中一名領導。英迪拉是他與結髮妻子卡瑪拉所生的。在英迪拉出生的那段時期,尼赫魯開始與聖雄甘地聯手推動印度獨立運動。

青年時代的英迪拉在她旅居英國時,認識了同在英國留學的印度青年費羅茲·甘地,一個信奉拜火教的帕西人,並於1942年3月26日在故鄉結婚,改名為英迪拉·甘地。1944年,英迪拉生下拉吉夫·甘地(後來的印度總理),兩年後又生下桑賈伊·甘地(1980年因飛機失事喪生)。

1966年,英迪拉在全國都享有盛名,且又是尼赫魯的女兒,故推選其出戰總理一職,並獲得十個邦的首席部長所支持。故此,英迪拉宣布參選,並於議會兩院中獲得355票,成功當選印度第三任總理。

英迪拉共擔任了兩屆印度總理。她一方面為印度在冷戰時期的發展作出了不少的貢獻,但另一方面亦因政治管理上的方針而令其政績上蒙上陰影。因其領導印度的十六年間的政治方針相當硬朗、立場堅定,故後人亦稱其為「印度鐵娘子」。

由於鎮壓錫克教起義,引起錫克人的仇恨,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在總理府被兩名錫克教警衛開槍刺殺身亡,享年67歲。

3,拉吉夫·甘地

拉吉夫·甘地RajivGandhi,1944年8月20日出生於印度孟買,1991年5月21日被行刺,逝世於印度泰米爾納德邦斯克里伯魯布德。曾任印度總理,任期從1984年10月31日到1989年12月2日。他是英迪拉·甘地和費羅茲·甘地(Feroze Gandhi)的長子。1984年他的母親被刺後,出任印度總理。

年輕時的拉吉夫·甘地,曾在倫敦帝國學院和劍橋大學就學,但沒有完成任何學業。他更希望成為一名飛行員。一直到他的弟弟在一次空難中身亡後,他才勉強進入政治生涯。其弟本來被看作是印度國民大會黨的未來領袖。

1984年,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被她的兩個錫克族保鏢刺殺後僅數小時,拉吉夫·甘地就被印度國民大會黨推舉為新總理。有人指責拉吉夫·甘地刺激了此後發生的對錫克教徒的迫害。在這次迫害中,上萬錫克教徒喪命。

兩個月後,他在全民大選中獲得了巨大的勝利。這次勝利當然有很大部分得歸功於選民對他母親的不幸被刺的同情。但他的任期初期,就受到了後來拖延了很久的「博福斯醜聞」的影響——就是向印度出售先進榴彈炮的瑞典防務公司——瑞典的博福斯防務公司通過了一個義大利商人和甘地家族的親信為獲取印度的國防採購合同,而付了一筆巨資作為賄賂。這個事件後來也導致了1989年拉吉夫·甘地在國民大會選舉的失敗。

此前的印度總理,都是些「老人」,年輕的拉吉夫·甘地,給這個職位帶來了一定的新動量。

1991年5月21日晚10點,拉吉夫·甘地在幫助印度統一共產黨競選時,在泰米爾納德邦(印度本土和斯里蘭卡都有泰米爾人)首府馬德拉斯以南,被一獻花女子用炸彈炸死。

最後查明:此案是斯里蘭卡泰米爾猛虎組織所為,主謀為該組織的總頭目普拉哈卡蘭,具體行動的指揮是負責情報工作的西瓦拉錢,而身纏炸彈,借獻花行觸腳禮之機引爆者是斯里蘭卡泰米爾婦女塔努(真名為佳雅特麗)。

斯里蘭卡以僧加羅人為主,泰米爾人為少數,但印度有泰米爾人占多數的泰米爾納德邦,和島上的泰米爾人同源,拉吉夫在泰邦被刺殺,毫不奇怪。

刺殺的原因是,1987年7月,拉吉夫·甘地在訪問斯里蘭卡時曾同斯里蘭卡總理簽署了《關於在斯里蘭卡建立和平與正常狀態的協議》。據此,印度派五萬名維持和平部隊進駐,監督斯政府軍和泰米爾反政府軍實行停火。後印軍捲入斯內戰,多次同泰米爾猛虎組織發生衝突,打死不少泰米爾人。直到拉吉夫·甘地下台,印軍才撤回。為防止拉吉夫·甘地重新上台執政,出兵鎮壓斯反政府武裝,斯泰米爾猛虎組織精心策划了這次事件。

拉吉夫被刺殺,早有先兆——1987年,時任印度總理的拉吉夫.甘地訪問斯里蘭卡期間,就被斯里蘭卡海軍儀仗隊的一名泰米爾族士兵掄過一槍托。這個場景,非常罕見,可見泰米爾人對拉吉夫的仇恨之深,刺殺他只是時間問題。

4,索尼婭·甘地(英文:Sonia Gandhi,1946年12月9日-),印度女政治家。印度國大黨主席、團結進步聯盟主席。印度前總理拉吉夫·甘地之妻。原本是義大利人。

1946年出生在義大利的都靈市郊一個羅馬天主教家庭,父親是建築承包商。1964年,年僅18歲的索尼婭離開家鄉前往英國劍橋大學學習英語。1965年,她與當時在同校學習機械工程的印度著名政治家尼赫魯的外孫拉吉夫·甘地相遇並相愛,倆人1968年在新德里舉行婚禮。婚後,索尼婭一直在家裡相夫教子,被人們認為是一位賢妻良母。她和拉吉夫·甘地育有一子一女。

1984年,索尼婭的婆婆英·甘地遇刺身亡,她的丈夫拉·甘地子繼母業,出任印度總理。

1991年5月,其夫拉吉夫·甘地在印度南部舉行的一次競選集會上遇刺身亡。婆婆和丈夫相繼去世後,索尼婭一直深居簡出,除參加一些慈善活動外,極少在公開場合露面。

拉吉夫·甘地遇刺身亡後,國大黨的影響力不斷下降,並失去執政黨地位。為了利用尼赫魯-甘地家族的威望重振國大黨,該黨一些要員一再邀請索尼婭出山,但都遭到她的婉拒。

1997年,索尼婭終於正式加入國大黨,並積極支持該黨開展競選活動。

1998年3月,索尼婭被推舉擔任國大黨議會黨團領袖。同年4月,她出任國大黨主席。

2004年舉行的印度第14屆人民院大選中,國大黨獲勝。5月15日,國大黨全體議員通過一項動議,選舉索尼婭為國大黨議會黨團領袖。

按照慣例,議會多數黨領袖同時擔任總理一職,但由於她的外國血統,在印度第14屆人民院大選中落敗的全國民主聯盟對由她出任總理一職表示強烈反對。索尼婭在5月18日國大黨緊急召開的議會黨團會議上正式宣布,她將不出任印度新政府總理。索尼婭表示:當總理不是她的夢想,首要任務是為印度建立一個穩定的政府。

索尼婭會6種語言。兒子拉胡爾·甘地於2007年當選國大黨黨首。

從以上四位「甘地」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印度立國後,最上層政治的一些特點:

1,印度雖然是西方眼中的「第三世界的民主寵兒和典範」,但實際上最高權力早就被門閥貴族所壟斷,尤其是百年老店國大黨,幾乎已經成了「尼赫魯—甘地」家族的私家政黨。

2,印度的上層政治,完全被受到英式教育的本土精英階層所壟斷,這些人基本都是英國名牌大學畢業,可以說被英國人洗腦到骨髓。他們雖然從反對英國主子的統治起家,但得勢後,卻處處學習英國這個前主子的做派,繼承英國殖民侵略的衣缽,體現出老奴當家式的狂妄。

3,前後四位「甘地」,除了最後一位主動讓位的「外來媳婦」,前三位都被刺殺,均不得善終。雖然從聖雄甘地起,就大力提倡「非暴力」,但他們自己卻都先後死於直接暴力,可見在印度國內,極其複雜的民族、種性、地域和階級矛盾,長期處於爆發的邊緣,只要有一點火星,就可以點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瀚海狼山 的精彩文章:

印度阿三的「山地師」戰力到底如何?
巨鼓擂動撼四海,浪花飛濺舉世驚!下集
一架F22A能擊落30架殲10A?下集

TAG:瀚海狼山 |

您可能感興趣

甘地是印度國父、印度教徒,那殺他的為何是印度教徒而不是穆斯林
甘地的人設是怎麼崩掉的?今天為什麼很多印度人都在批評甘地?
那個刺殺印度聖雄甘地的兇手,最後下場如何?
圖說印度:印度人紀念開國之父聖雄甘地的方式,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
那曾是甘地親吻過的土地
把神靈、國旗做成地墊,「聖雄」甘地印上人字拖,亞馬遜徹底激怒印度!
甘地是印度的聖雄,為何在別國一直被黑,時間越長,就被黑的越慘
歷史上的今天印度聖雄甘地遇刺:最後的遺言是「嗨,羅摩!」
甘地夫人兩位忠心耿耿的侍衛,為何突然對她連開十幾槍,將她殺害
甘地,將印度從一個黑暗年代拉入另一個黑暗年代的「聖雄」
解讀開掛的民族最敏感的痛,印度上層勢力為什麼最終拋棄了他們的聖雄甘地
被「扒皮」曾稱印度人比非洲人「高級得多」,甘地雕像半夜被拆除
印度為數不多「世界第一」值得好好誇耀,為何不是「聖雄」甘地?
為何抗戰中中國對印度聖雄甘地嗤之以鼻?只因他想用這招對日本
印度共和國日盛景:花車緩步前行,向聖雄甘地致敬
印度聖雄甘地紙鈔你收藏了嗎?
印度國父甘地為何不受國人歡迎?他在抗戰時期曾勸說中國放棄
費孝通:雄聖甘地六天絕食消弭內戰,我羨慕嫉妒這樣的印度
印度「美女」主席索尼婭·甘地 論她怎樣譜寫人生之曲
抗戰期間印度聖雄甘地反對對日作戰,蔣介石卻為他聲援,這究竟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