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學習中醫「六經方葯」心得體會:方方有法,法法不同

學習中醫「六經方葯」心得體會:方方有法,法法不同

學習中醫「六經方葯」心得體會:方方有法,法法不同


神黃中醫義診活動,每日10位義診名額,請到公號眾「神黃中醫智庫」,點擊下方菜單「今日義診」,即可參與。

浙江中醫藥大學連建偉教授校訂清代俞根初《通俗傷寒論》而成的《三訂通俗傷寒論》,是一部理法方葯齊全、理論結合臨床的外感熱病專著,對方劑學、診斷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書中專列「六經方葯」一章,共載方101首,並按六經用藥法、六經正治法(太陽宜汗,少陽宜和,陽明宜下,太陰宜溫,少陰宜補,厥陰宜清)分為六節。

學習中醫「六經方葯」心得體會:方方有法,法法不同

發汗劑

1.傷寒在表,審證發汗若風寒之邪在表,不可一味付與麻黃、桂枝等品,宜審患者體質及病邪輕重而確定發汗方法之異,如:辛溫、辛涼發汗法;理氣、益氣、養血、滋陰、助陽發汗法;宣上、和中、溫下發汗法;蠲痰、化飲發汗等法。

2.立法周到,輕清宣揚「善治者,治皮毛」,以上太陽傷寒汗法分別照顧到寒熱、氣血陰陽、上中下三焦、痰飲等因素。本節方劑多採用辛散輕揚之品,「因其輕而揚之」;又多備蔥、豉、姜、棗、陳倉米等食療之品,和中發汗,藉胃汁以汗之。

和解劑

1.樞機不利,調和陰陽傷寒邪在少陽,樞機不利,可能出現肝脾不和、肝胃不和、膽胃不和、氣血不和等半表半里之證,此時惟有和法一途,安內攘外,和其里而解其表,故有和方之制。俞氏立和解表裡、和解三焦、和解膽經、和解偏重、和解兼法等法。

2.半表半里,和法無窮蒿芩清膽湯為俞氏所創和解名方,具有清膽利濕,和胃化痰之效,主要適用於濕熱郁阻少陽及三焦氣分者。根據連建偉教授經驗,若嘔多,可加黃連、蘇葉清熱止嘔;濕重,可加藿香、薏苡仁、白蔻仁、厚朴以化濕濁;小便不利,可加車前子、澤瀉、通草治濕利小便。

另外,俞氏還對小柴胡湯巧妙加減,創製出柴胡四物湯、加減小柴胡湯、柴胡羚角湯三方而用於婦人血證(包括熱入血室證)之治療。

學習中醫「六經方葯」心得體會:方方有法,法法不同

攻下劑

1.陽明裡證,下有峻緩根據里實燥結之部位、程度不同,下法有峻緩之異,俞氏立緩下脾臟胃腑結熱、直下小腸結熱、峻下大腸結熱、峻下三焦毒火、清下胃腑結熱、急下腸中瘀熱等法。

並立有臟腑並治之法,如肺與大腸並治、心與小腸並治、肝與小腸並治。

三仁承氣湯中妙在以豬胰(略炒)為使,「善去油膩而助消化,以洗滌腸中垢濁」。大承氣湯關於厚朴用量問題,連建偉教授認為:原方厚朴用量倍於大黃,但後世溫病學家運用本方,大黃用量倍於厚朴,因溫熱之邪最易化燥傷陰,減厚朴用量,畏其燥也。

2.兼表兼虛,合法並施根據病情虛實兼夾,或攻里兼解表、攻里兼和解;或攻補兼施;或潤燥兼下結熱;或潤腸兼調氣等。對於氣鬱、食滯、痰壅、飲停之證,則有下氣通便、下滯通便、下痰通便、急下停飲等法。

關於養榮承氣湯,何秀山按語中「重加知母」一句,徐榮齋認為有誤,但連建偉教授認為:「重加知母」,並不誤。知母三錢,用量已重。四物湯去川芎,重加知母,再合小承氣湯,便是養榮承氣湯全方。

本節方劑實為承氣湯靈活運用之典範,然若方不對證,則不宜使用,何氏指出承氣8禁,即表不解、心下硬滿、合面赤色、反能食、嘔多、脈遲、津液內竭、小便少等情況下不可妄攻,值得借鑒。

溫熱劑

1.太陰虛寒,理中須溫陰寒之邪深入臟腑經絡間,致中焦虛寒,陰盛陽衰,宜用溫熱葯溫里助陽,散寒通脈。俞氏立溫中祛寒、溫化濕熱、溫調營衛、溫脾暖胃、溫和肝脾、溫暖脾腎等法。

2.溫即是補,中病即止溫里劑多由辛溫燥熱之品組成,陰虛火旺之體或時值炎夏,劑量一般宜輕,中病即止。又如浙紹之處,地居卑濕,氣多穢濁,人多恣食生冷油膩,若時值夏秋,濕證居十之七八,「濕勝則陽微」,故本節方劑多伍入芳香化濕或溫中理氣之品,俾氣行則濕行,濕化則陽升。

清涼劑

1.邪陷心包,清以安神若邪熱內陷包絡、心包,非痰迷心竅,即瘀阻清宮,或痰瘀互結清竅,病證危急多變,俞氏立清包絡、清心包、清泄包絡心經實火、清降包絡心經虛熱等法。諸方多用輕清靈通之品以疏暢氣機,開竅透絡,通瘀瀉熱。

2.肝為臟賊,清可兼顧肝體陰而用陽,喜條達惡抑鬱,「為五臟之賊」。厥陰肝經之為病,宜清之涼之。肝經本病,可清肝鬱、降肝逆、通肝絡、瀉肝火、熄肝風;肝經合病,可在清肝的基礎上安蛔、和胃、堅腸、健脾、益腎。

羚角鉤藤湯為治療溫熱病邪傳入厥陰,熱極動風之代表方劑。根據連建偉教授經驗,若熱邪內閉,神志昏迷,當配合紫雪丹以涼開之;若大便閉結,須配合犀連承氣湯涼血瀉火,通腑泄熱。另外,妊娠子癇,痙厥抽搐,甚則昏迷,辨證屬肝經熱盛動風者,亦可用本方加減;高血壓頭昏目眩屬肝熱動風者,可用本方酌加石決明、真珠母等潛鎮之品。

滋補劑

學習中醫「六經方葯」心得體會:方方有法,法法不同

1.虛弱之體,滋陰回陽久病入絡,窮必歸腎,少陰當補。以滋陰為主之法,如:潤燥、清火、熄風法;潛陽、納陽法;通脈、復脈、濡絡法;調氣、補氣法。以回陽為主之法,如:破陰法、攝陰法(分輕重劑)、通脈法、生脈法、通格法、溫營法、兼補血氣法、攻毒法、鎮沖法。

2.下焦如權,非重不沉俞氏當歸四逆湯較仲景原方多鮮蔥白一枚、陳紹酒一瓢,加強通陽活血之功;連建偉教授認為本方溫經散寒,養血通脈,還可用於治療婦女血虛寒凝而致月經不調,經行後期,經來腹痛,量少色黯者。對於俞氏復脈湯,連建偉教授認為方中紅棗劑量至少應在十枚以上,方有功效;仲景方用麻仁,俞氏代之以棗仁,養血定悸之功尤著。

俞氏全面繼承了仲景心法,發揚六經辨證學說,提出以「六經正治」、「按經審證,對證立方」、「六法為君,十法為佐」為治療原則的「六經方葯」治療方法,巧妙化裁運用經方,結合浙紹地理、人情,遣方用藥輕靈曼妙,具有典型的江南風格。101方中,方方有法,法法不同,「真可謂門門透徹,息息通靈者矣。」

學習中醫「六經方葯」心得體會:方方有法,法法不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黃中醫智庫 的精彩文章:

熬夜透支了男性哪些能力?再也不敢熬夜了!
中醫用經方應講求整體辨證,只有施用得當,才能效如桴鼓
中醫妙用炙甘草湯,6年濕疹2月痊癒
民間治療治肝硬化腹水驗方,有良好效果
祝建華常用藥對淺析:半夏陳皮,乾薑五味子

TAG:神黃中醫智庫 |

您可能感興趣

李辛:學中醫的方法,就是體會
可愛的國寶熊貓死亡後,屍體會用什麼方法處理?方法讓你意想不到
我對掩手肱拳練習方法的體會
書法學習心得體會
中醫養生方法:拍手,8個方法經常做,身體會發生5處不一樣的變化
什麼是書法中的變化?明白了這些,方能體會書法之美
不用西醫方法治癒低燒的親身體會!
本源法師淺談修學體會及弘法理念
學習佛法最關鍵的是體會我們的心
俞募取穴法——《針灸心法淺談》讀書體會
我的練功做法與體會
學習佛法最關鍵是體會我們這個心(一)
寶寶脾胃虛?身體會將反應告訴你,收好這種方法,輕鬆調理腸道好
肝不好,身體會有「2紅」,一個方法,告別肝炎
以身試「法」:體會什麼是真正的有效溝通
集中注意力,做好當下事——《針灸心法淺談》讀書體會
預防耳聾,這些方法不要錯過,知道的人都深有體會!
女性學書法,哪些書體會更合適?
心法:游泳的體會
慧律法師:怎樣體會真正的生命